国家综合实力的评价实验报告

国家综合实力的评价实验报告
国家综合实力的评价实验报告

目录第一章:摘要

第二章:模型的建立

第三章:模型的求解

第四章:模型的评价

附录

第一章

第二章模型的建立

2.1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如何界定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或战略资源,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 et al,2000)将国家实力定义为两个分量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一个国家在给定时间上具有掌握经济创新周期的能力,并利用这种控制能力形成有效的军事能力,反过来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加强现存的经济优势,也为保持国家的战略优势以及从国际体系中获益提供基本条件。概言之,综合国力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国家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追求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我们将国家战略资源(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s)定义为一个国家实现本国战略目标所可以利用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关键性资源,它们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也反映了该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关系学者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1979)把实力定义为各种能力的分布。实际上,综合国力就是国家战略资源的分布组合,被动员和利用来实现一个国家的战略目标。我们所称的综合国力,一般指的是各类国家战略资源之总和;而国家战略资源一般指的是某一类战略资源。

本文利用了层次分析法对所查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2.2模型建立

2.2.1 模型假设

假设一:从《2009年世界贸易数据排名》、《2010年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名》的数据和网络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期刊资料都真实可信。

假设二:从联合国官方预测数据基本可靠。

假设三:设定国民收入、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社会稳定、对外贸易这5个方面能较好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水平。

2.2.2 符号说明

表3.1 符号说明

符号符号说明

A 国民收入

B 军事力量

C 科技水平

D 社会稳定

E 对外贸易

2.2.3数据范围

当下是2013年,有关国民收入、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社会稳定、对外贸易的数据来自2011年和2012年的相关报告、论文。

2.2.4 指标体系设定

国民收入35%

军事力量25%

国家综合实力

科技水平15%

社会稳定10%

对外贸易15%

2.2.5 指标计算及标准化

层次分析方法

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 年代初期提出了一种能有效地处理这样一类问题的实用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方法(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工资福利,专业和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求、工作的稳定性、单位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对影响师范生就业的因素模型做出评价,同时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取向,这对每位毕业学生成功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学校有关部门如能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取向,就能及时的调整工作重点并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就业.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主要把要决策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再将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进行综合,最终确定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这三层的模型.

2、构造正互反矩阵 (1)正互反矩阵的定义:

定义1[]1:在矩阵A 中,0>ij a ,ij

ji a a 1

=,且1=ii a ,通常满足这些性质的判断矩阵A 被称为正互反矩阵. (2)构造两两比较正互反矩阵

构造正互反矩阵是将每一层元素针对上一层因素所涉及的相互之间的重要性做出比较,将比较的数值直接用矩阵形式表示出来。正互反矩阵可以清楚地表示上一层因素支配的下层有关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在进行两两比较时, 假设专家组能够比较在递阶结构同一层次的任意两个元素i B 、j B 并提供它们重要性

比率的数值ij b (这一层有n 个元素)。如果元素i B 优于j B 则ij b > 1。相应地,反过来的性质也成立,ij b = 1/ii b , 并且ii b > 0,ii b = 1, i, j = 1, 2, ?, n.通常ij b 按1~9比较尺度对重要程度赋值, 见表1。

图表 1 正互反矩阵中元素比较尺度及其含义

ii b 的取值

含 义

1 表示两个元素B i 和B j 相比,同样重要

3 表示B i 比B j 稍微重要 5 表示i B 比B j 明显重要 7 表示B i 比B j 强烈重要 9 表示B i 比B j 极端重要

2、4、6、8 上述两相邻判断中的值,如2为同样重要

和稍微重要之间的判断值

1、2、…、9的倒

元素B i 和B j 比较时为b ij ,则B j 和B i 比较时

为1/b ij

2.2.6 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1)各目标的权向量计算

根据所得到的正互反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因素而言的本层次各因素间相关重要性的权重方法有特征值法、方根法、和法等,本文采用和法计算。

a.将A 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得:∑-=n

i ij

ij

ij a

a w 1

~.

b.对w ~按行求和得:∑-=n

i ij i

w w 1

~~. c.将i w ~归一化:

∑-*=n

i i i

i w w w 1

~~~ ,T n w w w W ),,,(21 =,

即为近似特征向量. d.计算 ∑-=n

i i

i

n

w Aw 11

max )(λ ,作为最大特征根的近似值. (2)一致性检验

定义2[]1:对于正互反矩阵n n ij a A ?=)(,若满足ik jk ij a a a =?,则称A 为一致

性矩阵.我们知道,正互反矩阵不一定是一致性的,也就是所建的矩阵不一定是一致矩阵.当正互反矩阵不是一致矩阵时,近似特征向量W 能否表示权向量,要视不一致性的程度而定的.衡量不一致程度的指标叫做一致性指标,定义[]1为:

.

1

max --=

n n CI λ (当正互反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时,CI =0 )

如果有CI 偏差,那偏差是否在满意的一致性范围,还需要引进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RI 值见表2。

图表 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数值 阶数n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 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根据实际情况,正互反矩阵中元素比较尺度表不太适合这些因素比例的确定,所以我们咨询了一些专家,并进行打分去均值得出有力的数据,并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这些数据,检验其合理性。

经过相关专家的打分并取各个专家的算术平均值,国民收入占35%、军事力量占25%、科技水平占15%、社会稳定占10%、对外贸易占15%,于是我们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该比例进行分析:

A B C D E 几何平均

A 1 1.4 2.33 3.5 2.33 0.95

B 0.714 1 1.66 2.5 1.66 1.5

C 0.428 0.6 1 1.5 1 0.91

D 0.285 0.4 0.66 1 0.66 0.6 E

0.428

0.6

1

1.5

1

0.91

其中A 、B 、C 、D 、E 分别表示国民收入、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社会

稳定、对外贸易五个指标。得到

=(0.95,1.5,0.91,0.6,0.91)

=(0.35,0.25,0.15,0.10,0.15)

一致检验性: =4.687

CI=0.0750, CR=0.0750/0.9=0.083<0.1

通过一致性检验。所以认为各个指标占国家百分比合理

第三章模型的求解

3.1无量纲化各个指标

3.1.1 无刚量化

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不一,无法进行直接比较,所以我们采用无量纲化的标准化法对其进行指标单位化。

3.1.2 标准化

统计学原理告诉我们,要对多组不同量纲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先将它 们标准化转化成无量纲的标准化数据。而综合评价就是要将多组不同的数 据进行综合,因而可以借助于标准化方法来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标准化 (Z-score )公式为:

s

x

x y i i -= (2.29) 上式中:

∑==n i i

x n x 1

1

∑=--=n i i

x x n s 1

2

)(11 注:在5个指标中只有各国对外贸易和国民收入可以找到具体的数据,因此我们通过失业率来表示社会稳定,失业率比较能过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性,失业率越高较大程度上造成社会不稳定。用军事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表示各国的军事力量。用联合国公布的R&D 指标作为各国科学技术的指标。

下列的图表即为无量纲化前的原始数据汇总表

各国对外贸易汇总表

国家2009年对外贸易总额(亿美元)美国2614988

中国2207226

德国2050310

日本1131524

法国1025968

英国831190

俄罗斯495850

各国军事实力表

2007军事支出占

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中国 1.96

日本0.93

美国 4.05

法国 2.34

德国 1.28

俄罗 3.47

英国 2.38

各国国民收入汇总表

国家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美国14624184

中国5745133

日本5390897

德国3305898

法国2555439

英国2258565

俄罗斯1476912

各个国家失业率的汇总表

国家各个国家2008年失业率

中国 4.2

法国7.4

德国7.5

日本 4

英国 5.3

美国 5.8

俄罗斯

6.3

联邦

各个国家科学技术汇总表

国家2007年各国R&D指数美国1807631

中国1502470

日本1148400

德国721712

法国452074

英国504269

俄罗斯801135

下列图表即为无量纲化后的各指标汇总表

无刚量化后的各国国民收入汇总表

国家Y

美国 2.12224243

中国0.153878859

日本0.075349607

德国-0.386866015

法国-0.553232461

英国-0.619045346

俄罗斯-0.792327073

无刚量化后的各国对外贸易汇总表

国家Y

美国 1.41569025

中国0.90727002

德国0.711618466

日本-0.433974773

法国-0.565587836

英国-0.808447827

俄罗斯-1.2265683

无量纲化后的各国军事实力汇总表

国家Y 美国 1.529868439

中国-0.344668853

日本-1.268483882

德国-0.954566154

法国-0.003843891

英国0.032032421

俄罗斯 1.009661918

无量纲化后各国科技水平的汇总表

国家Y 美国 1.586583954

中国0.993633064

日本0.305648289

德国-0.523438749

法国-1.047365766

英国-0.945946935

俄罗斯-0.369113857

无量纲化后各国的社会稳定值汇总表

国家Y 美国-0.010209105

中国 1.133203767

日本 1.276130376

德国-1.225085281

法国-1.153621977

英国0.347107418

俄罗斯-0.36752627

3.1.3 国家综合实力模型的求解和分析

我们利用国民收入、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社会稳定、对外贸易这5个方

面对7个主要大国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判断。

核算各项指标综合得分

各个国家在各一级指标在2009或2010年的相应评价

国民收入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社会稳定对外贸易级

2.12224243 1.529868439 1.586583954 -0.010209105 1.41569025美

-0.792327073 1.009661918 -0.36911385 -0.36752627-1.2265683国

0.153878859-0.3446688530.993633064 1.1332037670.90727002 中

-0.619045346-0.003843891-0.945946930.347107418-0.8084478英

-0.553232461-0.003843891-1.04736576-1.153621977-0.5655878法

-0.3868660150.954566154-0.52343874-1.2250852810.71161846 国

0.075349607-1.2684838820.305648289 1.276130376-0.4339747日

4.2 各国家综合评分()

国家评分

美国 1.41569025

俄国-1.2265683

中国0.90727002

英国-0.8084478

法国-0.5655878

德国0.71161846

日本-0.4339747

3.1.4 国家综合实力排名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上述7个大国的综合国力的基本排名:美国,中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俄罗斯。

第五章模型的评价

如果时间充分,可以寻找更多的数据,特别是各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数据,科技水平和社会稳定的数据,会使得统计更加具有说服力。本模型只用了横向比较,并且数据有限,如果能从2006年开始的5年间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模型将会更有说服力。(加多)

附录

A=[1 1.4 2.33 3.5 2.33;0.714 1 1.66 2.5 1.66;0.428 0.6 1 1.5 1;0.285 0.4 0.66 1 0.66;0.428 0.6 1 1.5 1];

Z=[1/2 1 1 1 1]';

for i=1:10

y=A*Z;

m=max(y);

Z=y/m;

end

m

Z

综合实践实验报告范本大全

综合实践实验报告范本大全 综合实践实验报告范文1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教学计划中一相非常重要的活动课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三个学期,并切已经纳入我校的教学计划,按照每周3课时、每学期48课时的课时量,将其分为期准备16课时、中期活动16课时、期末总结16课时三个阶段。 本学期我们学校又有新的学年加入此项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次社会活动,全体实验年级利用假期时间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课堂的不同角落,他们积极热情地对待自己的这项活动。 在本次活动的初期准备阶段,各个班级的班长和其他的班级干部协同班主任老师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了这相活动的有序进行。活动期间,同学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用我们中学的独特视角和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在活动中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对事物的辨认能力、交往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们学到了校园里、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这次活动的末期是整理材料,书写实践报告,这一阶段小组同学撰写实验报告,首先在班级交流,然后各班选出三个优秀小组,每个小组又在学校的交流中经过评选,最后42组仅选出24组参加汇报。 活动中我们又聘请了孙茂霞、丁庆波、马玉平、刘敏、孙宗渊、李鹏、贾清松、范雪、尚云芳、孟小微、10位教师做初评评委,此后,黄校长和教务处主任对这次活动进行了三次检查。最后学校的成果汇报交流又聘请了范雪、王静、孟晓薇、丁庆波、马玉萍、贾青松为评委,李鹏、孙宗渊为记分员,同时还请到了宋玉洪、仁莹为这次活动全程照相。 本次活动在上次活动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上学期一个学年就选出了29组参加汇报,本次我们学校两个学年选出24组进行汇报,很显然,我们对这次活动的要求提高了,汇报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汇报的能力也比以前更进步了。他们的成绩证明了“没有辛勤的一天,就没有最后的收获。 尽管本次活动是很成功一次活动,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中没有注意采集相关的事物材料和相关的影象材料,这是同学们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和经验造成的;课题数量少,存在很多小组重复同一个课题,所以,证明了同学们选题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关资料、实践报告、信

实验报告格式

重庆工商大学 《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统计学 _ 指导教师:陈正伟 _ 专业班级: 08 经济学 学生姓名:程剑波 学生学号: 2008011133 __

实验项目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掌握统计学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一、统计图绘制;二、动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的计算;三、趋势性的绘制;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五、时间数列的动态指标分析;六、循环变动的测 算分析。 通过统计学(2009.9.10-2009.12.15)实验报告如下: 一、统计图绘制;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二、动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的计算;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三、趋势性的绘制;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五、时间数列的动态指标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六、循环变动的测算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体会: 参考实验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非参数统计 _ 指导教师:陈正伟 _ 专业班级: 06市调2班 学生姓名:何春 学生学号: 2006004151 _

实验报告一 实验项目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熵值发坎蒂雷法 实验日期2009-4-30 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本要求掌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重要性权数的重要意义;掌握权数确定的定性和定量技术和技能;解决实际综合评价中重要性权数确定的处理技能。 实验内容 根据资料使用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熵值法和坎蒂雷方法分别确定各个指标的权数。并进行权数比较分析。 检验方法的选择及实验步骤及结果: 1用变异系数求各个指标的权数: 基本步骤:(1)先求各个指标的均值Xi 和标准差 Si (2)接着求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Vi=Si/Xi (3)对Vi作作归一化处理,及得各个指标的权数 结果如下: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最后一列的权数最大,即人均创造总收入这个指标在这项评价上的分辨信息丰富,这个指标的数值能明确区分开各个评价被评价对象差异。同理,第四列的权数最小,也就是说各个被评价对象在某项指标上的数值差异较小,那么这项指标区分开各评价对象的能力较弱。 2 用相关系数法求各个指标的权数: 基本步骤:(1)计算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2)构造分块矩阵 R1(去掉相关系数矩阵的第一行和第一列)R2 R3 R4 R5 R6 同理可得

基础物理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及评分标准

附件2 《基础物理实验报告撰写规范及评分标准》 实验报告作为每个实验最后的总结,是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整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学生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的集中表现,是评定实验课成绩的最主要依据。因此为规范实验报告的写作,制定此撰写规范及评分标准。 一、撰写规范 1.撰写实验报告必须采用专用的中山大学实验报告纸或标准的A4白纸,单面书写。用A4纸时必须在四周留出2.0cm以上的边空。 2. 为了实验报告的长期保存,报告的所有内容,包括图、表、文字等都必须用钢笔、签字笔等墨水笔撰写,或者打印,不得使用铅笔和圆珠笔。 3.第一层次实验的报告必须手写完成,不得打印;第二层次、第三层次实验的报告建议打印,但也可以手写。 4.一份独立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以使他人在不参阅其他资料的情况下能够看懂报告中的所有内容。 (1)实验编号及题目。 (2)写实验报告日期,实验者专业、年级、班级、学号、姓名,合作者(两人一套设备时同组另一名学生的姓名,一人一套设备则不需填写)姓名等信息,不得缺漏。 (3)实验目的。内容与教材一致。 (4)仪器用具。注明所有实验仪器的名称,型号,测量范围及精度。 (5)实验原理。包括实验中采用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实验方法,相关理论等。该部分不能用“见预习报告”、“略”、“见教材第几页”等字样说明后省略不写。由于出于教学目的,教材中的实验原理部分都写得比较多,写实验报告时不能照抄教材的内容,而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精炼的语言对教材的内容加以总结和概括,有必要时可以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 (6)实验内容及步骤。包括安全注意事项。对于课本上已有详细说明的,可以写得简略一些;要求自己设计或安排实验步骤时,应写得尽可能详细。 (7)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包括详细的数据处理过程及所有的实验测量结果。计算实验结果及不确定度,作出所有的图表,探讨经验公式等。处理时应详细写出计算步骤,并按教材的具体要求计算不确定度,并注意有效数字的正确修约。如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不确定度计算的具体要求,在计算时应注明不确定度的种类。 (8)讨论及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影响实验不确定度的因素及改进方法,并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等。 (9)参考文献。如实验报告中用到原始记录以外的数据,或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就必须注明其来源或参考文献。 5.物理量与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变量用斜体表示,单位、化学元素用正体表示。

实验报告hcna综合实验

HCNA实验手册 组名:一班一组 班级:网络安全一班

目录 实验一:HCNA 综合实验 (2) 实验目的: (2) 技术原理: (3) 实验拓扑: (3) 操作步骤: (4) 要求一: 内部客户端A属于VLAN 10,内部客户端B属于VLAN 20; (4) 要求二:内部三台交换机之间的双链路使用以太通道将链路聚合; (6) 要求三:内部三台交换机使用GVRP协议同步VLAN数据,内部三层交换机为SERVER角色; (9) 要求五: 边界两台路由器实现网关冗余,要求默认流量从边界路由器A向外传输;10要求六:内部路由使用OSPF协 (10) 要求七:分别映射两台WEB服务器的TCP 80端口至两台边界路由器的外部端口; (11) 要求八:不允许内部客户端A访问WEB服务器A;不允许内部客户端B访问WEB服务器的TCP 80端口。 (12) 基本配置九:ip地址的配置和一些vlan (13) 步骤七:测试 (15) 注意事项 (16) 实验:HCNA 综合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hcna所学的所有技术的原理 2 掌握HCNA所学的所有技术的命令配置 1所使用的技术: vlan acl 三层技术 nat gvrp vrrp stp ip

技术原理: 1 vlan :虚拟局域网 2 acl:访问控制列表 3 三层技术:实验vlan间互通 4 nat :网络地址转换 5 gvrp:vlan 注册技术 6 vrrp : 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7 stp :生成树 8 ip : 网际协议: 实验拓扑:

操作步骤: 要求一: 内部客户端A属于VLAN 10,内部客户端B属于VLAN 20; 1.内部客户端A属于VLAN 10 二层交换机 Sys SYSname 2SWA 1.2SWA 创建vlan vlan batch 10 interface Ethernet0/0/5 port link-type access port default vlan 10 interface Eth-Trunk1 port link-type trunk 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2 to 4094 #

实验报告要求及评分标准

XXX项目投资可行性实验报告 一、项目总论(10分) 二、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10分) 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0分) 四、财务与敏感性分析(50分) 五、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10分) 格式和排版(10分) 注意:有些内容需自己假设拟定如项目名称、项目发起人等 有些内容要求在参考课本实验材料的基础上找相关的背景资料扩展补充如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等。 实验报告内容参考 一、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章,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章节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总论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参照下列内容编写。 (一)项目名称 企业或工程的全称。 (二)研究工作依据 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三)研究工作概况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简要说明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该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产力布局要求;项目拟建的理由与重要性。 (四)可行性研究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与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即对相关章节的研究结论作简要叙述,并提出最终结论。 1、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项目所需总投资额。分别说明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流动资金总额,并按人民币、外币分别列出。 (2)资金来源。贷款额、贷款利率、偿还条件。合资项目要分别列出中、外各方投资额、投资方式和投资方向。 2、项目财务和经济评论 项目总成本、单位成本。 项目总收入,包括销售收入和其它收入。 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盈亏平衡点等指标计算结果。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等指标计算结果。 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章中,可将研究报告各章节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全貌有一个综合了解。 4、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二、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的发起过程、提出的理由、前期工作的发展过程、投资者的意向、投资的必要性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基础。为此,需将项目的提出背景与发展概况作系统地叙述。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在叙述项目发展概况的同时,应能清楚地提示出本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问题。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PHP综合应用实验报告

PHP综合应用实验报告 班级:10网工三班学生姓名:谢昊天学号:1215134046 实验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理解PHP网站开发流程; 2、使学生能够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进行统一的整合; 3、使学生理解一个完整的网站应用系统的构成。 实验内容: 参看教材的第10章,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完成一个简单的新闻发布系统。整个系统要具备以下内容: 1、数据库设计 要出具整个系统的E-R图; 2、系统模块的设计 要有用户管理、新闻发布、文件上传、新闻编辑、新闻查询以及发表评论等功能。 3、其他要求 要使用Cookie或Session会话技术,要使用网站分页技术。 实验步骤与调试过程: 1、创建数据库,创建4个表分别为:news(新闻信息表),review(新闻评论信息表),category(新闻类别表),login(登陆信息表)。 2、为每一个表添加相关的字段,完成各个表之间的约束性的创建。其中新闻信息表的创建包括这几个字段:每个新闻的ID号,新闻标题title,新闻的内容content,附注attachment。新闻评论表包括:评论ID;评论内容;是否被审查;新闻类别表包括:类别id;类别名;登陆表包括:登陆ID;登陆名;登陆密码;登陆身份。 3、完成系统功能需求、模块等分析。在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中,为实现添加、取出、修改、删除新闻的各种信息都必须先连接主机,选择数据库,向数据库发出请求需要使用三个函数分别是:mysql_pconnect( ) (连接主机),mysql_select_db( ) (选择数据库),mysql_query() (向数据库发出请求)。 4、为了完成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相关的添加、删除等操作需要使用insert (向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低年段(1~2年级) 中年段(3~4年级) 高年段(5~6年级)篇二: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根据相似性度量理论中的χ2统计量,在专家评级的基础上,构造出定性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主成分,并作因子分析,进而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得到主成分与各原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在一定阈值标准下,舍掉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的指标,从而达到用客观合理的方法对定性指标进行筛选的目的。该方法可被借鉴应用于物流领域中供应商定性评估指标的筛选。 引言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决策,一个好的供应商是指供应商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同一产品在市场上的供应商数目越来越多,供应商的多样性更使得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工作变得复杂,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来操作。供应商评估首先要解决的是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问题。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能够充分揭示企业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能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过程,因此,设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前提与基础。实际运行中的供应链系统是一种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多变量、多目标、多约束条件的复杂非线性开放系统,对这种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 (1)指标系统性。按系统论的观点,整个供应链可以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供应商系统是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整个供应链管理大系统出发,对战略供应商的选择不仅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也要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标。 (2)指标科学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要从总目标出发,抓住重点,突出基本目标,以综合性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所设计的指标要能正确揭示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优化程度,各指标应规范化,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统计方法单一,统计口径一致。在指标体系形式上,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相结合,通过绝对数指标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在总量上和规模上的情况;通过相对数指标反映出速度和比率等。两类指标相辅相成,结合分析,可以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3)指标的实用性。指标的实用性也就是指标的可操作性。这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可计算性以及指标计算所需数据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和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 (4)指标的可比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要求。动态可比上指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用于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比较,反映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横向可比是指各供应商之间的互相比较和排序,以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

第十二章统计综合评价

第十二章统计综合评价 Ⅰ.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统计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学习,要求:1.明确统计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及特点; 2.掌握基本的指标筛选和数据预处理方法;3.掌握常见的评价指标客观赋权法;4.掌握对各评价指标值进行综合的基本方法,并对评价结果做出判断。 Ⅱ.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综合评价概述 一、统计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综合评价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建立一个统计指标体系,对现象发展的多个方面分别给予定量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把各个指标所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对被研究对象做出整体性的评判,以此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 综合评价方法须遵循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的规范化。包括两方面内容:1、评价指标类型的一致化;2、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三)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对评价结果越重要的指标应赋予较大的权数,反之,赋予较小的权数,同时要求各指标的权数之和应等于100%。指标权数的确定方法有两大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四)确定综合评价的方法模型。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数的基础上,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把各指标的评价值综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评价值据此可对各评价对象在不同时间、空间上进行整体性的比较和排序 二、统计综合评价的特点; 1、综合性和整体; 2、可比性; 3、不稳定性。 第二节评价指标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 (一)指标筛选的定性方法——专家意见法 (二)指标筛选的定量方法 1、次要指标的删除。可以通过衡量各项指标在所有被评价对象中取值的离散程度来确定指标的重要性:离散程度越大,说明该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越大,则给予保留;反之,说明该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越小,可以考虑从评价指标体系中给予删除。 2、重复指标的筛选 154

工业工程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1 生产线装配模拟 一、实验目的 熟悉产品的结构与组成,掌握产品的加工装配工艺过程。进行方法研究,建立标准的作业方法。进行作业测定,制定相应的标准工时。了解基本生产过程、生产结构、平面布置。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方法。 二、实验仪器 1.六工位流水生产线。 2.装配工具 三、实验步骤 1.熟悉某产品的结构与构成,制定装配工艺。 2.模拟企业生产过程,合理确定生产线节拍,进行工位的分配。 3.建立标准的装配作业方法。 4.针对装配过程画出平面布置图并提出改进方案。 5.针对装配过程进行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 6.针对某工位进行作业测定,进行评比并制定宽放,从而制定标准工时。 7. 应用5W1H和ECRS分析原则提出改进方案。 四、实验结果 经过反复地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地进行改善,最终确定实验过程如下: 1.在工位一安装泵体,并整理(时间10s)。 2.在工位二安装定位销,放置端盖螺钉,并预紧两个端盖螺钉(时间26.81s)。 3.在工位三拧端盖螺钉,并放置底部螺钉(时间36.78s)。 4.在工位四拧紧底部螺钉(时间44.72s)。 5.在工位五上安装键(时间5.06s)。 6.在工位六检查装配完毕的油压泵是否符合要求(时间4s)。

实验2 产品出入库管理 一、实验目的 接受实验1装配完工的产品,本实验利用仓储管理软件WMS,进行物料信息的录入,条码编制及打印,按照现代物流企业在仓储业务中的入库、出库操作流程,模拟入、出库操作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完成给定的入、出库任务,并能利用WMS软件实施常规的库存管理(盘点、库存查询、分类管理、货位使用率分析、仓位冻结等)。掌握立体仓库的作业流程,理解入库操作时的货位分配策略以及出库操作时的货物拣选策略。 二、实验仪器与器材 1.六工位流水生产线。 2.立体仓库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入库计划 第一步:点击【计划调度/入库计划】进入到入库计划列表页面; 第二步:新增入库计划单:点击【新增】按钮,进入到新增页面; 第三步:完善入库计划单表头信息; 第四步:选择物料及单位后,点击【确定】按钮 第五步:输入计划入库的数量; 第六步:点击【保存】按钮进行保存; 物料明细: 选择 第七步:选择新增入库计划单,点击【审核】按钮进行审核操作。 2、入库接单 第一步:点击【入库作业/入库接单】,进入到入库接单列表页面 第二步:新增入库作业单:点击【新增】按钮,进入到入库计划单选择页面,即选择要进行入库操作的计划单;

分光计的调节和三棱镜顶角的测定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一实验预习(20分) 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应预习实验,并书写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应包括:①实验目的,②实验原理,③实验仪器,④实验步骤⑤实验数据记录表等五部分。以各项表述是否清楚、完整,版面 验前还应预习实验)。 二实验操作过程(20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过程分三步,第一步分光计调节,包括①目测粗调,②望远镜调焦到无穷远,适合观察平行光,③调节望远镜的光轴和仪器转轴垂直三部分;第二步实验数据记录;第三步实验仪器整理。以各项是否能够按照实验要求独立、正确完成,数据记录是否准确、正确分三段给分。 三实验纪律(10分) 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照学生是否按规定进入实验室,是否按照操作要求使用仪器,是否在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整理整齐,是否有大声喧哗、打闹现象。分三段给分。 课后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四、数据记录及处理(35分) 1 2 学生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是否按照要求正确书写中间计算结果、最终实验结果和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位数,分三段给分。 五、思考题(10分) 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在三道思考题中选择两道,抄写题目并回答。按照问题回答是否准确,有 按照学生实验报告书写是否整洁,分三段给分。

学生进入实验室,用15分钟的时间看书,15分钟之后将书收起来,开始进行实验测试。测试期间禁止看书。评分标准如下: 一实验操作部分(70分) 第一步:分光计调节。 1目测粗调。尽量使望远镜的光轴与刻度盘平行,并调节载物台下方的三个小螺钉,尽量使载物台与刻度盘平行。分四步给分。 2望远镜调焦到无穷远,适合观察平行光。 ①接上照明小灯电源,打开开关,在目镜视场中观察,是否能够看到“准线”和带有绿色小十字的窗口。分四步给分。 ②将双面镜放置在载物台上(注意放置位置),分四步给分。 ③由透明十字发出的光经过物镜后,再经平面镜反射,由物镜再次聚焦,在分划板上形成亮十字像斑,分四步给分。 ④通过调节望远镜物镜焦距,和目镜调焦手轮,看清亮十字的反射像,此时,望远镜已聚焦于无穷远,分四步给分。 ⑤调节望远镜的光轴和仪器转轴垂直。当平面镜旋转到任意一向,从望远镜目镜观察亮十字线像与黑准线是否仍然重合。分四步给分。 ⑦仪器整理。是否能够将仪器归位,反射镜和三棱镜等小件物品放回仪器盒,分四步给分。

大肠杆菌微生物培养实验报告及评价标准

实验1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计数 实验原理 纯化分离:人为提供适宜的菌落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用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菌落。 筛选:转基因大肠杆菌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所以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中可以正常繁殖长成菌落。而普通的大肠杆菌没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咋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中不能繁殖。由此可进行大肠杆菌的筛选。 梯度稀释并计数:通过浓度梯度稀释把液体培养基培养的大肠杆菌稀释到一定浓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由此可计数计算大肠杆菌的数量。 实验目的 1.通过制备LB固体培养基,对平板进行划线等,学会使用固体LB 平板。 2.通过用液体培养基,学会对微生物进行扩大培养。 3.通过稀释,学会用计数器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实验材料和药品 待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液、高压蒸汽灭菌锅、LB 固体培养基、LB 液体培养基、接种环、玻璃涂布器、培养皿、恒温培养箱、摇床、酒精灯、无菌水、移液枪、EP 管 实验步骤(用简单的流程图表示)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如照片、表格等)

稀释倍数104105 大肠杆菌单个菌落个 837799111812数 平均数 浓度×107×107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结果:稀释了105计算出来的结果约为×107ml/cm^3

国家综合实力的评价实验报告

目录第一章:摘要 第二章:模型的建立 第三章:模型的求解 第四章:模型的评价 附录

第一章

第二章模型的建立 2.1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如何界定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或战略资源,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阿什利?泰利斯(Ashley Tellis et al,2000)将国家实力定义为两个分量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一个国家在给定时间上具有掌握经济创新周期的能力,并利用这种控制能力形成有效的军事能力,反过来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加强现存的经济优势,也为保持国家的战略优势以及从国际体系中获益提供基本条件。概言之,综合国力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个国家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追求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我们将国家战略资源(National Strategic Resources)定义为一个国家实现本国战略目标所可以利用的现实的和潜在的关键性资源,它们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也反映了该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关系学者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1979)把实力定义为各种能力的分布。实际上,综合国力就是国家战略资源的分布组合,被动员和利用来实现一个国家的战略目标。我们所称的综合国力,一般指的是各类国家战略资源之总和;而国家战略资源一般指的是某一类战略资源。 本文利用了层次分析法对所查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2.2模型建立 2.2.1 模型假设 假设一:从《2009年世界贸易数据排名》、《2010年世界各国军事实力排名》的数据和网络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期刊资料都真实可信。 假设二:从联合国官方预测数据基本可靠。 假设三:设定国民收入、军事力量、科技水平、社会稳定、对外贸易这5个方面能较好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水平。 2.2.2 符号说明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技术资料3: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是根据确定的目的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者主观效用行为,整个过程离不开评价者的参与,而综合评价作为评价的一种也需要评价者做出相应反应或指示,而很多综合评价过程易受到评价者的干预,使评价结果产生偏差。 主成分分析能将高维空间的问题转化到低维空间去处理,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直观,而且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之间互不相关,又能提供原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而且,伴随主成分分析的过程,将会自动生成各主成分的权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以主成分为基础的综合评价理论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如实地反映实际问题。主成分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而客观的评价方法,完善了综合评价理论体系,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上述不良现象的产生。 所以在社会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多指标体系中,如节约型社会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可持续型指标体系、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等,主成分分析法常被应用于综合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模型 (一)主分成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 1 (选取的第 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 1)越大,表示F 1 包 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 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 1 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 F 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 1 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 现再F 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 1 , F 2 )=0,则称F 2 为第二主成分,依 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二)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F2=a12ZX1+a22ZX2……+a p2ZX p …… F p =a 1m ZX 1 +a 2m ZX 2 +……+a pm ZX p

实验报告评语

实验报告评语 1、书写认真,干净。实验步骤清晰 2、书写整齐,实验数据真实,明确 3、书写杂乱, 4、实验目的明确,经过数据分析等到的结果很好 5、实验过程有些乱,但总体还好 6、实验设计合理,数据正确 7、通过这份实验报告,可以看出你能很好的完成实验 8、看了这份实验报告,可以看出你对知识的掌握很好 9、通过实验报告,可以看出你严谨的实验态度 学校班级 组别姓名 实验题目: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及其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铁架台、大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集气瓶、水槽、毛玻璃片、药匙、酒精灯、火柴、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的石灰水、脱脂棉、水、细木条、剩余药品的回收容器。 实验过程:按照实验内容和步骤完成实验,并将表格中空格部分补充完整。 1 2 学校班级 组别姓名 实验题目:燃烧的条件

实验用品:酒精灯、蜡烛、玻璃棒、玻璃片、火柴、纸盒、小木条、水、坩埚钳、剩余药品的回收容器。 实验过程:按照实验内容和步骤完成实验,并将表格中空格部分补充完整。 3 4 学校班级 组别姓名 实验题目: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砝码、烧杯、镊子、CuSO4溶液、铁钉、砂纸、剩余药品的回收容器。 实验过程:按照实验内容和步骤完成实验,并将表格中空格部分补充完整。 石家庄铁道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任课教师: 陈艳春实验日期: 班级: 姓名:学号: 第 1 页共 4 页 第 2 页共 4 页 第 3 页共 4 页 第 4 页共 4 页 1、书写认真,干净。实验步骤清晰 2、书写整齐,实验数据真实,明确 3、书写杂乱, 4、实验目的明确,经过数据分析等到的结果很好 5、实验过程有些乱,但总体还好 6、实验设计合理,数据正确

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预算会计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预算会计虽然名义上是一门选修课,但是在选课时老师再三强调此课必选,这样也能凸显其重要性了。刚开始接触预算会计时,以为总会与我们之前学习的企业会计差不多,觉得并不难学习,可是第一堂课下来就发现,单单科目而言,与企业会计就相差甚多,加上财务会计思维先入为主,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对于预算会计的科目是学过就忘的状态。但是随着课时的推进,预算会计的科目常常出现,便也能摸索出一些规律,此时再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又觉得两者各不相同,弄混的可能性较小了。 预算会计属于非盈利组织会计系统,是政府,使用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监督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以及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预算会计主体是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是现代会计中与企业会计相对应的另一分支,是适用于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类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不以营利为目的,一般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而是通过各自的业务(服务)活动,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预算会计是以预算(政府预算和单位预算)管理为中心,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用于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体系。 预算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收入和支出两个要素构筑收入支出表,所以也称为收入支出表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三个要素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中,资产、负债是所在组织(营利组织一企业、非营利组织一财政、行政和事业单位)共有的会计要素,而净资产是预算会计中特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中,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企业会计中称为所有者权益)三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

《ERP沙盘实务》总结报告评分标准 每人根据自己的角色撰写一份沙盘总结报告打印稿,按照给定封面格式,要求每人不少于2500字。可根据物理沙盘结合电子沙盘来展开分析(可以采用杜邦分析和波士顿矩阵),杜绝网上抄袭,一旦发现,以不及格处理。 内容应包括: 1、实验过程描述(较详细地描述实验过程) 2、实验问题分析(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分析) 3、自己心得体会(完成实验后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其中1与2内容可以交叉,边叙述过程边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视其内容而定。 (一)优秀(90分以上): 1.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叙述详细、概念正确,语言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自己努力完成,没有抄袭。 2.对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详细透彻、规范、全面;结合企业资源战略方面内容描述正确、深刻。 3.实验心得体会深刻、有创意,论述合理详细,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想法,能结合案例论述企业战略方面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 (二)良好(80-90分): 1.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叙述较详细、概念正确,语言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自己努力完成,没有抄袭。 2.对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详细透彻、规范、全面;能结合企业资源战略方面内容描述正确。 3.实验心得体会深刻、有创意,论述合理详细,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想法。 (三)中等(70-80): 1.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叙述较详细,自己努力完成,没有抄袭。 2.对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有较详细的分析,但不全面。 3.实验心得体会不够深刻,缺乏创意。 (四)及格(60-70): 1.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叙述简单,没有抄袭。 2.对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有简单分析和描述。 3.实验心得体会不够深刻,缺乏创意。 (五)不及格(60分以下,或具备下面一项者为不及格): 1.没有交报告。 2.基本上是抄袭。 3.内容太空泛,太简单。

实验报告成绩评分规则

实验报告成绩评分规则 实验报告成绩由六项分组成,下表为六项分及所占比重: 其中每项的满分都为100分,最后实验报告的成绩为: S=∑S i*W i 预习情况: S(预习)根据学生查看老师公布的实验模板的时间由系统自动给出。实验老师提前三天公布实验模板。 学生提前一天查看模板,则S(预习)=95 上课前查看,则S(预习)=90 上课30分钟内,S(预习)=90-(当前时间-上课时间)*3 上课30分钟后,S(预习)=0 动手能力: S(动手)由上课情况(S(动手)1 10%)和实验报告情况(S(动手)2 90%)两部分组成。 系统默认S(动手)1为10分,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上课情况对这10分进行调整。 S(动手)2随着实验报告的成绩浮动,计算公式为: S(动手)2=S(报告)/5+66 S(动手)= S(动手)1+ S(动手)2 实际操作: S(操作)由上课情况(S(操作)1 10%)和实验报告情况(S(操作)2 90%)两部分组成。 系统默认S(操作)1为10分,实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上课情况对这10分进行调整。 S(操作)2随着实验报告的成绩浮动,计算公式为: S(操作)2=S(报告)/5+66 S(操作)= S(操作)1+ S(操作)2 实验记录: S(记录)由S(报告)决定,且S(记录)=S(报告) 实验报告: S(报告)由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情况给出,且70≤S(报告)≤95 实验态度: S(态度)根据学生的签到时间由系统自动给出。系统允许学生在上课前10分钟开始签到。 上课前签到:S(态度)=95 上课后到上课30分钟内签到:S(态度)=90 上课30分钟后签到:S(态度)=90-(当前时间-上课时间+30)*3

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实习)报告 学院: 学年学期: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 学时数: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务处印制

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实习)报告专业班级:专业级学号: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成绩: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启动Arcmap加载练习数据,自定义-拓展模块-spatial analyst。 4.2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4.2.1交通便捷性 打开道路图层属性表,在表选项弹出菜单选择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类型=省道。 在工具箱中打开多环缓冲区构建离省道距离的多环缓冲区。

同上述操作输出要素离县道距离的缓冲区,如图。 利用工具箱中的联合工具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输出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 在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的属性表中添加短整型评价值字段,打开字段编辑器,输入如图代码,让评价值等于自定义变量value,使得value值由离省道距离和离县道距离决定。

利用工具箱中的面转栅格,设置像元大小为10,在环境设置中设置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转换为和研究范围一致的栅格图像。 4.2.2环境适宜性 计算河流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计算溪流缓冲区,联合叠加输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计算工业区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利用工具箱更新工具更新叠加,设置多出来的记录离工业距离字段为0,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森林环境评价步骤同工业污染评价。 4.2.3城市氛围评价 对居民点图层中的城镇和村庄要素做缓冲区并更新叠加,联合叠加得到城市氛围评价,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4.2.4地形适宜性评价 打开工具箱重分类工具,应提前加载,设置如图数据进行高程重分类得到高程评价,同步骤进行坡度评价。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_0710文档

2020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 _0710文档 EDUCATION WORD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评分标准_0710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ERP沙盘实务》总结报告评分标准 每人根据自己的角色撰写一份沙盘总结报告打印稿,按照给定封面格式,要求每人不少于2500字。可根据物理沙盘结合电子沙盘来展开分析(可以采用杜邦分析和波士顿矩阵),杜绝网上抄袭,一旦发现,以不及格处理。 内容应包括: 1、实验过程描述(较详细地描述实验过程) 2、实验问题分析(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分析) 3、自己心得体会(完成实验后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其中1与2内容可以交叉,边叙述过程边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视其内容而定。 (一)优秀(90分以上):

1.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叙述详细、概念正确,语言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自己努力完成,没有抄袭。 2.对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详细透彻、规范、全面;结合企业资源战略方面内容描述正确、深刻。 3.实验心得体会深刻、有创意,论述合理详细,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想法,能结合案例论述企业战略方面问题,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 (二)良好(80-90分): 1.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叙述较详细、概念正确,语言表达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自己努力完成,没有抄袭。 2.对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详细透彻、规范、全面;能结合企业资源战略方面内容描述正确。 3.实验心得体会深刻、有创意,论述合理详细,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想法。 (三)中等(70-80): 1.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叙述较详细,自己努力完成,没有抄袭。 2.对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有较详细的分析,但不全面。 3.实验心得体会不够深刻,缺乏创意。 (四)及格(60-70): 1.报告中对实验过程叙述简单,没有抄袭。 2.对实验过程中存在问题有简单分析和描述。 3.实验心得体会不够深刻,缺乏创意。

实验报告模板及考核要求

附:实验报告格式模板 有机合成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姓名班级柜号 实验日期室温 一、实验目的 1、………………………………………… 2、…………………………………………. 二、实验原理 主反应:…………………………………… 副反应:…………………………………… (简要的文字说明) 三、药品试剂、操作步骤……………………………………………………………………………………………………………… ……………… ……………………………………………………………………………………….. 四、操作重点及注意事项 … 五、思考题 ………………………….

考核及报告要求 1. 考核 (1)、考核方式:考查 (2)、评分标准:实验态度、纪律占20%,预习及操作占40%,实验报告占40% (3)、每次实验按评分标准实100分记成绩 (4)、总成绩由各次实验成绩综合后按总分100分计入课程总成绩。 (5)、实习课无故缺席一次,扣除当次实验成绩,缺席两次取消其考试资格。 2. 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的内容: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原理、步骤、现象与结果(包括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及体会)、产率计算、讨论等内容。 实验报告的要求: 要如实填写报告,文字精练,画图准确,讨论认真,主要从仪器、方法、操作等方面误差进行讨论,如何控制好条件,采取什么措施或方法,简化实验步骤,节省时间,提高产率,实验步骤不要照搬。在实验前要作好充分的预习与准备,预习除了要求反复阅读实验内容,领会实验原理,熟悉有关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外,还要做好预习报告。按照本大纲附注的实验报告的格式书写即可。 备注: 查阅2个必做实验和一个选做实验中所用原物料物性及实验方案的相关资料。并将六个实验的实验报告的实验步骤详细撰写下来,写入预习报告中,待实验完成后撰写实验报告。 同学们需要交六份实验预习报告,按照实例“8-羟基喹啉的制备”将以下五个部分写入每份实验报告中,具体如下: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简要的文字说明) 三、药品试剂、操作步骤 四、操作重点及注意事项 五、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