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难点突破
采用分析法、阅读法、归纳法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探讨集权的双
方面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任务
一、导入
讲昨天滑倒在校门,联系历史人物——勾践
过渡到我最佩服的历史人物——赵匡胤。
二讲授课课
请问有哪位同学知道“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的历史典故?学生听故事,感觉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
找一们同学来讲述这一典故
时间:建立者:都城:东京(开封)建立事件: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960年赵匡胤一、宋朝的建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答出来:960赵匡胤东京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的时间短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看图表,说说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
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
个个短命。
太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涵盖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本课是学生对北宋时期的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唐朝的繁荣和五代十国的混乱有所认识。
但在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掌握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措施,北宋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统治策略,北宋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3.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历史故事、案例、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北宋的政治背景,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引出北宋的建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政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政治》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宋的政治》教案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通过故事再现和读图,掌握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2、通过读课本、史料,了解赵匡胤集权“安”天下的具体措施;知道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3、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导入新课:名词解释:陈桥兵变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新课解读:知识点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
北面,是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据政权。
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
2、北宋的统一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
结果: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局面,完成了局部的统一知识点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名词解释: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宋朝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北宋政治制度的细节和特点,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掌握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以及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北宋与其他朝代的政治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论文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内容可以包括:五代十国的时期,哪个朝代建立了北宋?北宋的建立者是谁?北宋建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分析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问题,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材分析本单元上承“繁荣与开放的隋唐时期”,下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明清时期”。
从公元960年北宋的建立到1368年元朝的灭亡,这一时期是中国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经济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通发达,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科技有了更大发展,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见,本单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本课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大矛盾,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中,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最终基本上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市一等奖】

第6课北宋的政治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
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以时间顺序的发展带入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上的措施:宋太租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宪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华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的措施: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3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案3一. 教材分析《北宋的政治》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宋建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宗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以及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及其特点,以及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北宋政治制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措施。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可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的措施,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情况。
2.教学难点: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图片等手段,再现北宋政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3.图片: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宋政治制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然后提问:“北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它是如何实现国家统一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主要内容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太宗统治、真宗统治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宋的政治状况,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北宋的政治状况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认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2.教学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五代十国的历史,引出北宋的建立。
提问:北宋建立后,政治状况如何?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宗、宋真宗的政治措施。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学生可通过讨论、举例等方式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有哪些?学生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上皇帝的赵匡胤当然他希望这个江山,一直是赵氏的江山,所以他自己的成功不可复制,他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大多数都有他根据自身经历得出历史经验的影子。首先让我们来看,作为后周殿前都点检——禁军首领的他,肯定会想再来一次“黄袍加身”怎么办?赵匡胤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让我们通过一个课本剧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
师:赵匡胤就是通过“陈桥兵变”的方式“黄袍加身”。他所建立的王朝叫做(学生回答:北宋)我们来一起根据教材P28-29的内容,概括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板书)
生:
回答问题:宋太祖赵匡胤
聆听、观看视频并思考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经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都城:开封
黑板、PPT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教学策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太祖赵匡胤制定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历史必然性;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和问题探究教学策略等方式,使学生了解“重文轻武”政策的意义,客观评价“重文轻武”政策的历史影响。
媒体选择与设计
PPT、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教学重点: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其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其后果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稍差。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可是不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此时已经具备对于朝代更迭等问题的理解能力,但是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前朝历史教训对后世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影响等问题并没有很好的把握能力。具体到本课,即学生较难理解自唐中晚期以来的藩镇格局以及武将擅权局面对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形成“重文轻武”局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或表演课堂剧等形式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聆听思考并回答问题:
1.五代十国
2.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格局局面的延续
3.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黑板、PPT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注意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二、讲授新知——北宋的建立
师:通过预习,各位同学已经知道,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是谁?(学生回答:宋太祖赵匡胤)他是通过一次兵变来当上皇帝的,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事件的经过。
学生回答: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大理等,这使得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完成《历史填充图册》P13读图活动第2、对比历史地图,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完成《历史填充图册》,培养学生提炼总结的能力
过渡
宋太祖赵匡胤实现了他当上皇帝坐拥天下的梦想,但是他却并不开心。因为亲历了五代十国数十年兵荒马乱,王朝更迭频繁的他,有着深深的忧虑,同学们觉得他在忧虑什么?
(学生回答)是的,这样的忧虑迫使他不得不以史为鉴,有所作为,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产生都是与赵匡胤所处时代的特点和他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前的履历
通过视频的方式使学生直观了解陈桥兵变的经过,并为后文宋太祖的改革内容埋下伏笔
通过看书,问答,做笔记的方式巩固掌握关键历史信息
三、北宋的统一
(出PPT)请各位同学对比北宋形势图(1111年)和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后期),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是的,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但是能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五代十国范围的统一,也是十分不容易的。宋太祖采取了什么策略做到的呢?请同学们打开《历史填充图册》P13,让我们一起完成“读图活动”的第2、3两道题,然后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教材第二部分讲述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教材分两部分进行了叙述。首先是“轻武”,主要是对武将的抑制,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教材从原因、措施及结果三方面进行叙述,比较清晰。而在“重文”方面,教材对北宋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则叙述比较少。
本课两部分内在联系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设计意图、依据
一、复习旧课导入
师:1.唐朝灭亡后,全国出现了怎样的政局?
2.这一政局的实质是什么?
3.这一政局有何影响?
师:(根据学生第三个问题的答案)是的,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坚信着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他建立的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而他的个人经历,所见所闻也成为他自己以史为鉴,改造这个政权的基本出发点。那么他是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的?又是如何改造这个帝国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学习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生:忧虑自己的江山坐不稳,传不了两代就亡了
课标要求: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代重文轻武的特点。
学习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北宋的政治》 教案
课题
《北宋的政治》
教材内容概述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
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材首先交代了北宋的建立和统一,然后分别从控制兵权,分散和削弱相权、分散和削弱州县长官的权力三个方面叙述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