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_新政_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研究

浅析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研究

浅析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研究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开始于清朝末年的1898年,“新政”改革从多个方面对中国教育进行了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戴震和王鸣岐的改革。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新政教育改革的特点、目标和影响,以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一、“新政”教育改革的特点清朝末年的“新政”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方面,这个改革意味着许多旧制度被推翻了,这些旧制度不仅显得过时,而且还难以应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变化。

因此,新政教育改革中的特点就在于它试图打破既定的思想框架,推出创新的教育方案和计划。

这些创新方案包括提供更广泛的教育机会、改进教育制度、加强师训和学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等。

同时,它还尝试打破旧的私人学校体系,实现普及教育,让更多人接受受教育的机会。

新政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和面对国际竞争的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

在此前提下,新政教育改革具体的目标是:1. 统一的教育体系:推动全国教育形成统一的体系,实现教育的统一管理和组织2. 科学和现代化的教育方法:采用新的科学和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如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等。

3. 提高师资培训水平:改进师资培训,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4. 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 加强教育管理:完善各级教育管理制度,扩大教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和方法。

在中国近代史中,“新政”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具体如下:1. 促进了社会进步:新政教育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更新,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社会的发展也更趋向于科学、现代和开放。

2. 加速了大众教育普及:新政教育改革初步实现了大众教育普及,打破了只为少数达官富民提供的高等教育教育体系,使许多普通百姓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浅析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摘要: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刻,这时期清政府进行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废科举、改学制以及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整体规划等,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近代教育制度终于开始在中国确立并推广开来。

关键词: 科举制;学制;教育行政体制;妇女教育;留学教育教育的近代化是整个社会近代化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西方教育认识的双重过滤和选择中艰难推进的。

清末新政期间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学制的颁布为主要标志的清末教育改革标志着封建教育体系的全面崩溃,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试图从废除科举制度、推行近代教育、颁布学制、确立近代学校制度、设立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等几个方面探讨清末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历史意义。

(一)废除科举制度、推行近代教育进入20世纪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全国废科举的呼声因而日益高涨。

不要说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强烈要求,就连许多封疆大吏也深知科举积弊太深,纷纷要求废除科举制。

严复曾指出:“虽然学堂立矣,办之数年,又未见其效也!则哗然谓科举犹在,以此为梗”[1]张之洞提到“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

[2]袁世凯也上奏清廷,“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欲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

[3]科举制度的废除势在必行。

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和“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和武科考试。

随后,张之洞、刘坤一联名上奏,建议“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

[4]1903年张之洞又与张百熙、荣庆上《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5],到1905年,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又联名奏请立停科举,他们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浅析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研究

浅析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研究

浅析近年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研究近年来,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清朝末期,国家力图改革教育制度,力求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寻求国家崛起的道路。

这场教育改革有其时代的背景和特点,对于中国教育史和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考察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揭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教育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清朝末期,中国的教育体系几乎完全停留在封建时代的水平上。

传统文化教育占主导地位,孔孟之道和八育教育体系依然占据统治地位,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官僚的主要途径,而且统治者对于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认知和推广非常有限。

这种教育状况与当时西方列强的现代教育大相径庭,落后的教育体系成为国家强大的绊脚石。

清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尝试,试图寻求摆脱落后状态的出路。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尝试打破封建教育的桎梏,借鉴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和理念,试图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废科举,兴学堂。

清政府设立了一系列近代学堂,引进西方教育体系,试图推广近代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理念。

第二,改革学制。

清政府试图改革原有的教育制度,推行新式学制,试图借鉴西方教育经验,推动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开办洋务学堂,培养近代技术人才。

清政府力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这些教育改革政策试图推动中国教育体系的整体现代化和国家实力的增强,然而也面临了种种困难和挑战。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尝试虽然富有野心,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和当时社会的落后性,这些教育改革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容易有效的落实,遭受到了各种阻力。

尤其是废科举和兴学堂的政策,遭到了保守派和士绅地主的抵制,难以顺利推行。

由于当时社会资源匮乏,财政困难,这些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学校建设和教师的招聘等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因其废旧(科举)而终止了一个施行了1000多年的教育制度,又因其倡新(学)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地位特殊。

从介绍近代以来至“新政”前的教育概况入手,通过对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特征、局限性及其原因的分析,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1、科举制度的废除,为近代教育和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发展扫清了最严重的一道障碍;
2、《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3、官派出国留学和鼓励自费留学,培养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人才;
4、新式学堂开设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推动了“新学”的传播,促进了人才综合素养的提高。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

略论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摘要: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教育改革。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是清政府当时迫于内外压力而不得不进行的;而在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教育近代化1.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背景2.1政治背景清末时期封建统治处于没落期,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再加上西方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迫使清政府为了挽救其统治而不得不进行了新政改革。

八国联军侵华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民族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作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慈禧,经过八国联军之战,也是自身难保,甚至再次上演了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出逃的一幕。

慈禧为了不让大权完全落入他人之手,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植,并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及欺骗人民,慈禧在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了“罪己诏”和“改革”的谕旨。

其自身亲自举起了改革大旗。

除此之外,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力量的变化也为新政改革提供了内部助动力,主要体现在改革派地位的上升和顽固派的失势。

这一变化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帝国主义在允诺保留慈禧太后的地位的条件下胁迫清政府发生的。

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惩凶”要求,清廷处罚了一批王公大臣和官绅,顽固派此次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至此,改革派在清统治集团内部取得了优势,这无疑为新政改革的进行减少了不少阻力。

而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愈加深入。

《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军队虽陆续从华撤走,但沙俄的大军依然盘踞在我国的东北,妄想实现把我国东北变成“黄俄罗斯”的野心,这与日本夺取我国东北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

此时,帝国主义对华政策也发生了改变,帝国主义在出兵镇压义和团时,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放弃了原定的瓜分中国的政策。

同时各列强也认识到在中国实施瓜分政策可行性不强,从而改行为“以华治华”的“保全主义”政策。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一、制定学制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乡学,但这些学校都是一段制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应科举考试,而全国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近代意义上的学制是伴随着新学堂的兴起而建立的。

为了学习西方的需要,从1862 的京师同文馆的兴办为始,各地新式学堂日益增加,1898 年维新变法中的光绪帝发布上谕:“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在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

”[4](504) 但维新失败后,书院改学堂的计划也随之破产,然而新式学堂的迅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二十世纪初, “教育救国”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张之洞、刘坤一在《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指出:“窃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

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志气之弱,由于苟安者无覆危救亡之远谋,自足者无发愤好学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无由。

” [1](47 -48) 为此,必须将书院改为学堂,“今日书院积习过深……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涤除习气。

” [1](55) 他还提出了改学堂的办法:在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府设中学校,省城设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毕业后,送入京师大学校,并详细的规定了各学校的入学年龄、学习科目、学习年限、主管机关及学生毕业的身份授予等一系列制度,并参酌东西学制,将学科分为七大门类即经学、格致学、兵学、农学、政治学、史学、工学。

这样,在学院改学堂的过程中,就提出了完整的学制系统。

清政府接受建议,于1901年9月下令将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著将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 [5](418 -419) 并于1902 年1 月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将学堂一切事宜,责成经理,务期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庶收得人之效。

简要评价清末新政

简要评价清末新政

简要评价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清朝在历史上最后一次实施的政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末新政在清朝末期推行,由同治帝和光绪帝操刀。

新政旨在改革清朝政府,以改变清朝历史轨迹,努力完善古老文明,使之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的实施有三个主要方面:首先,改革政治制度。

清末新政重点改革了清朝政治体制,调整了皇室财产分配制度,以及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政治和经济控制,减少了官僚主义。

实行宪政,鼓励一级县、市和邮政自治。

其次,改革经济制度。

清末新政改革了清朝的经济制度,解除了家族经济的束缚,推行购买力平等,法律平等,扭转了清朝时期经济分配的不公对待,增加了民间经济的活力,推动了清朝经济的繁荣发展。

最后,改革文化教育制度。

清末新政改革了文化教育制度,改变了传统中国的教育思想和体制,解决了书本知识偏重于书本知识,重视应用领域和实践知识的问题,并开设大量的新学科如现代语文、律师、计算机、科学等。

总的来说,清末新政在清朝末期大力推行,它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清朝历史的轨迹,同时也引发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

它是中国古老文明实现更新改良的卓越努力,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文化实践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打开了中国发展的窗口,也
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开端。

综上所述,清末新政的实施丰富了清朝时期的历史变迁,为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既是清朝最后一个改革尝试,又是清末社会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它将永远被记住,并被历史学家们永远铭记。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从总体上看, 清末废科举、办学堂, 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
毕业; 分科类, 3 年毕业; 加习科, 1 年毕业。此外, 与高等学堂平 它直接导致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行的还有进士馆, 3 年毕业; 译学馆, 5 年毕业。
的进程, 是历史的进步。废除科举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制的
势, 诏准“ 著即自丙午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
试亦即停止”[6]。自隋朝以来施行了 1300 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
一、废科举、兴学堂
至此寿终正寝。 伴随着科举制的颓废与终止, 中国近代新式学堂逐步兴起。
清 沿 明 制 , 取 士 仍 由 科 举 , 但 科 举 制 度 的 腐 败 已 彰 显 出 来 。 最早的是 1862 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此后, 洋务派兴办了 30 多
要 具 有 以 下 特 征 : 首 先 , 学 制 突 出 体 现 了“ 中 学 为 体 , 西 学 为 用 ” 的功能; 学堂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私塾、书院
的思想。封建性课程在初等、中等学堂占三分之二以上, 初等小 生徒只读儒家经书, 知识结构单调、狭窄, 而学堂不单纯读经, 还
学 堂 的 读 经 课 每 周 多 达 12 小 时 ; 同 时 , 学 制 也 规 定 了 各 级 各 类 学堂开设一定数量的西学课程,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其次, 学制所规定的学习期限长, 达 29 至 30 年。第 三, 该学制比以往的学制在教育系统方面更为周密和完备, 实业 学堂和师范学堂自成系统。从而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制的基本模 式, 对以后学制组织形式有很大的影响。
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留学, 开辟了一条与科举取士不 为 政 事 之 本 ”“, 除 京 师 已 设 大 学 堂 , 各 府 及 直 隶 州 均 改 设 中 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10-25作者简介:黄加文(1968-),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论清末/新政0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黄加文1 曾绍东2(1.江西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2.江西师范大学文旅学院江西南昌330027)摘要:清末/新政0时期的教育改革,因其废旧(科举)而终止了一个施行了1000多年的教育制度,又因其倡新(学)而开启了近代中国教育的新篇章,所以在中国教育史上地位特殊。

从介绍近代以来至/新政0前的教育概况入手,通过对清末/新政0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特征、局限性及其原因的分析,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清末/新政0教育改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科举制度的废除,为近代教育和人才培养新体系的发展扫清了最严重的一道障碍;5奏定学堂章程6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近代新式学堂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官派出国留学和鼓励自费留学,培养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人才;新式学堂开设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推动了/新学0的传播,促进了人才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清末/新政0;教育改革;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257.9;G52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02)01-0019-05On The Education Reform included in theNew Policy of Late Q in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sH UANG Jia -wen 1 ZE NG Shao -dong 2(1.The Human Resource Research Institute, 2.School of Hi story and Tourism,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chang 330027,China)Abstract :The education reform included in the New Polic y of late Qing Dynasty has a great importance and special place in Chinese history of education because,due to the reform,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lasting for more than one thousand years had been abolished and a ne w schooling system was advocated,whichopened up a new age of Chinese educ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deas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its charac teristics,shortcomings and its causes,this paper stresses its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The influences at least include the following:the abo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clears a way the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educational system.Besides,the measures provided by /the School Regulations Presented by Ministers and Authorized by Emperor 0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 and thus improve the Chinese education not only in the quantity but also in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ed people.What .s more,thanks to the government-funded studying abroad project or encouragement to self-supported studying abroad,ta-l ented people came forth in large number.Finally,c olleges and schools of new style provided various kinds of courses of science and arts,which helps to propagate the Western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ideas and to pro -mot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Key words :The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Educational innovation;Modernization第35卷第1期2002年2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35No.1 Feb.2002清末/新政0是晚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自救运动。

以往研究中,论者多集中于探讨/新政0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而在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研究上相对较弱,特别是对最为成功的教育改革及其深远影响的研究更显不够。

本文力图从这一方面入手,与大家共同探讨。

20世纪开初,处在内(义和团运动)外(八国联军入侵)交困中的晚清政府,为了继续维护其统治,以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为标志,开始逐步推行以改革官制、兵制、学制、奖励工商为主要内容的/新政0,史称清末/新政0。

由于诸多原因,/新政0中自上而下所推行的各项改革,大多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改革方面的成绩则相对比较显著,对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新体系的创立和人才培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新政0前的教育概况1.洋务运动打破了旧式教育的坚冰1840年,英帝国主义用炮舰轰开了中国大门,随后西方列强长驱直入,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

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此却束手无策,一方面割地赔款;另一方面自视甚高,仍把已经完成工业革命并正向世界各地扩张的西方各国视为蛮夷之邦。

直到1864年在西方列强的帮助下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奕忻、李鸿章等清朝大吏方才意识到,拥有坚甲利兵的西方列强的入侵造成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变局0,开始提倡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近代国防、经济、技术制造的知识。

但是,当时教育体制上旧学依盛、教学内容上科举如旧,所以兴办新学,培养洋务人才就成了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举措。

洋务运动30余年间,共创办培养陆军、工程、通讯、轮船、外语等人才的新式学堂24所。

当然由于旧式教育制度根深蒂固以及经费和师资的缺乏,培养的学生数量很少,但上述举措总算是打破了科举的一统天下,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对清末/新政0教育改革既是引导更是试验,是非常必要的铺垫与助动。

2.容闳与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容闳(1828)1912),清代著名的教育活动家,我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驱。

容闳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兴办教育,培养人才。

早在耶鲁大学读书时,他就萌发了选派本国学生出洋的念头,试图引进/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0、/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中国0。

1870年他向曾国藩提出选派学生到外国去留学15年,以供国家日后之用。

这些建议经过曾国藩、刘坤一、丁日昌领衔出奏,请旨批准施行。

1872年,清政府派遣30名12-15岁的少年赴美留学,开创了我国近代官费留学的先河,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以后每年30名,至1875年共有120名小留学生被送到美国学习[1](P162)。

清政府原指望这批幼童能在完成中学课程后进入大学学习军事、航海和造船方面的知识,但因种种原因,这批留学生在1881年被召回国,当时仅有二人完成大学学业,其余均属修业。

此后清政府分别于1877、1881、1886年派出三批船政出洋学生共68人,同时也开始以进修和专科学习等方式向法、德、英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派遣学生和工艺徒[1](P163)。

与留美学生一样,留欧学生的专业也多集中于采矿、冶金、造船、航海等实用科目。

显然,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工业和军事方面的人才,尤其希望这些学生能在学成之后担负起建设中国海军的任务。

1881年,在美国教会的赞助下,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雅妹(1864) 1934)赴美攻读医学,开创了中国女子留学的历史[2](P65)。

虽然留学事宜多受传统守旧势力阻挠,如/幼童留洋0未能全部完成学业即被总理衙门/一律调回0等,但当时清朝统治集团中洋务派和一些有识之士的大力实践,特别是留学人才取得的突出成绩(如詹天佑、严复等)对于进一步促成清末/新政0时期留学人才的培养和西学的倡导,起到了必不可少的先验和示范作用。

3.维新派关于教育改革的主张对清末/新政0学制改革的促进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近代早期的留学教育,更大程度上都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布了洋务运动不可能拯救中国。

虽然清政府在当时空前的危机下也试图做一些改革,比如在留学教育方面于1896年3月派遣了第一批赴日留学生13名,此后留日学生渐多,造就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但这些改革并没有给危在旦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转机,倒是一批觉悟了的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群体看到了这一点,从而提出了他们的维新变法主张,其中教育改革是变法的一个重要领域。

他们认为旧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0的愚民政策, /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0,因此/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0[1](P257)。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0期间向光绪系统提出了他的教育改革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倡议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同时派人出国留学,吸取西方文明成果等。

他还清求/遍令省府县乡兴学0,/乡立小学0、/县立中学0,/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大学0[3](P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