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化与文化人类学

合集下载

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

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

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导语:张艺谋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导演之一,其电影作品常常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

本文将通过分析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并探讨其所具有的人类学价值。

一、电影《红高粱》中的中国传统婚礼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以中国传统婚礼作为背景,通过对传统仪式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影片中的婚礼场面充满了华彩喜庆的色彩,舞狮、放鞭炮、簪花等传统仪式令人震撼。

这些细节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传统婚礼的独特风貌,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1. 传统仪式的意义传统婚礼仪式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代表着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认识和期许。

通过参与传统婚礼,人们能够感受到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体验到乡村社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而电影中对这些仪式的真实再现,无疑将这种认识传递给了观众。

2. 婚礼场景的叙事价值张艺谋通过电影的叙事手法,将传统婚礼中的种种仪式串联起来,用画面展示出了一个完整的婚礼场景。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传统婚礼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镜头的切换和画面的呈现,更好地传递了人们在婚礼场景中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和思考。

二、电影《千里走单骑》中的中国盂兰盆节1. 盂兰盆节的历史背景张艺谋的电影《千里走单骑》取材自中国传统盂兰盆节,该节日起源于佛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思念和祝福,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内涵。

通过电影再现节日的庙会场景和寄托祝福的传统仪式,张艺谋向观众传达了中国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情感体验。

2. 盂兰盆节的人文关怀盂兰盆节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节日,它基于对祖先的尊重和关爱,通过祭拜祖先、烧纸钱等活动,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思念和回忆。

电影中的盂兰盆节场景不仅展现了这样的民俗风情,更通过角色的表演传达了对亲情、友情和家庭的无尽思念和不舍。

叛逆,还是回归?——电影《阿凡达》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叛逆,还是回归?——电影《阿凡达》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对 文 化异 化 和 文化 多样 性 的 反 思 。
【 关键词】文化相对论 ; 身份认 同; 泛灵信仰
中 图 分 类 号 :9 5 J0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8 0 (0 0 0 — 0 0 0 17 — o 4 2 1 )6 0 2 - 3
《 阿凡 达 》 未 来 以 近 似 残酷 的方 式 呈 现 在 观 众 眼前 , 试 图 使现 代 人 更 加 勇敢 地 面 对 将 并
NO .2 l V O0
Vo . 9 I2 No 6 .
叛 逆 , 是 回归? 还
— —
电影《 阿凡达》 的文化人 类学解读
王 倩 菁
(四川 大 学 文 学与 新 闻学院 , I成都 6 0 6 ) 四川 10 4
【 摘
要 】电影 《 凡达 》 阿 通过 叙 述 未 来后 现 代 人 类 与 外 星原 著 民的 对 抗 , 达 出对 人 类 现代 文 明 异 化 的 忧 虑 和 对 表
所 谓 的 “ 后 文 明 ” “ 进 文 明” 相 遇 , 常 是 一 场 不 平 落 与 先 的 常
仅 是 他 的 身体 , 包 括 他 的意 识 和 认 知 。 这 个 意 义 上 讲 , 还 从
《 凡 达 》 际 上 很 明 确 提 出 一个 “ 份 认 同 ” 概 念 。 阿 实 身 的 社 会 系 统 是 在 社 会 互 动 和 相 互 承 认 的 基 础 上 建 立 起 来 的 . 化 差 异 以 族 群 的 方 式 组 织 起 来 , 值 差 异 通 过 人 文 价
21 0 O年 1 1月 第2 9卷 第 6期
重 庆 文 理 学 院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 o g igUn v r i f t a d S in e { o il ce c s d t n o r a n q n i e s y o s n ce c s c in e i o ) o Ch t Ar S aS E i

电影《百鸟朝凤》的人类学解读

电影《百鸟朝凤》的人类学解读

电影《百鸟朝凤》的人类学解读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拾荒者杨三姐与她的孙子小雷之间的故事。

通过小雷学习打乐器,杨三姐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开始向他传授,最后两人在音乐的互相启发中建立了深厚的祖孙情感。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生活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人类学中,文化是被社会共同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一种集体中存在的知识和想象的产物。

电影中的音乐传承是一种文化行为,是一种社会活动。

可以说传统音乐文化是人类文化凝聚的物质和精神来源。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社会化过程。

生活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困境。

然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在《百鸟朝凤》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电影中,杨三姐一直在倡导傳統文化相传,并通过音乐教育让孙子渐渐地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

这种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是通过口耳相传,并与年轻人产生良性互动来实现。

这种社会化过程不仅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还让新一代年轻人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巨大价值。

对于在现代社会中处于边缘群体的拾荒人来说,《百鸟朝凤》也突出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存在感。

这些人固守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依靠着拾荒谋生,并通过他们所传递的智慧和生活方式,从而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贡献。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不仅仅是源于社会机制,而是因其所蕴含的文化智慧、生活智慧赋予了社会以文化内积,从而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进程中与世界同行。

总之,《百鸟朝凤》的人类学阐释它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的文化如何形塑社会,如何形成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性。

通过对文化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民族文化,更好的深刻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以及对于现代文化的启示,为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文化人类学的入门知识

文化人类学的入门知识

文化人类学的入门知识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组织、价值观念、认知方式、语言、艺术和习俗等。

本文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帮助读者了解这门学科的入门知识。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艺术技巧等。

文化是社会共同创造、传播和维持的一系列符号和意义体系。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文化是共享的:文化是由一个群体或社会中的成员共同创造和传播的,它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

2. 文化是符号系统:文化通过语言、符号、图像等形式来传达信息和价值观念,这些符号系统是人们共同理解和交流的基础。

3. 文化是学习的结果:人们从社会环境中学习和获得文化,通过社会化和传承的方式将文化传递给后代。

4.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演化和变化的。

它受到历史、环境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了解和解释人类文化。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亲自参与和观察研究对象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组织等。

2.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通过阅读和研究已有的文献资料来了解和分析文化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通过书籍、报纸、音像资料等来获取信息。

3. 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通过采访和记录老一辈人的经历和回忆来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变迁。

4. 影像资料分析:通过分析影像资料,如照片、电影等,来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变化和发展。

三、文化人类学的应用领域文化人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介绍几个文化人类学的应用领域:1. 发展与国际援助: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问题,为国际援助和发展项目提供文化适应性的建议和方案。

2. 跨文化沟通: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珍贵的文化观察与传承影视人类学是研究电影和电视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影响的学科,通过观察和分析影视作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电影和电视作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社会现象,又塑造着社会观念。

影视人类学通过深度解读电影和电视作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索和理解人类文化。

影视作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不仅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信息,更通过影像和音频元素渗透到观众的感知中。

观众通过解码这些符号,与作品互动,进而产生共鸣和理解。

例如,古装剧是中国影视作品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借助历史的背景和传统文化元素,表达了对于家族、忠诚、传统道德等价值观念的关注。

通过深入分析古装剧中的剧情、角色和场景等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价值观背后的文化内涵。

另外,影视作为一种群体文化活动,也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跨文化交流。

例如,国际大片的传播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可以一同分享故事,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同时,通过观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视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观念,进一步扩展我们的视野。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观众参与观察和社会实践。

文本分析是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剧本、故事结构、对白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观众参与观察是通过观察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反应和反馈,了解作品对于观众认知和情感的引发。

社会实践是指通过对影视产业链的研究,从创作、制作、宣传和观众反馈等方面,分析影视作品在社会中的实际影响。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影视作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著作,被改编为电视剧或电影多次呈现给观众。

这些作品不仅将中国古代文化带入现代,还成为了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同时,电影和电视也能够唤起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民众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电影和电视作品,还能够提供有益的文化参考,促进社会和谐与多元文化交流。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不同社会和文化中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动力。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有一些核心理论和概念被广泛应用和探讨。

本文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几个核心理论和概念,并分析它们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被认为是文化人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文化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社会群体共享的知识、信仰、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物质产品的综合体。

它是社会共同生活的载体,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制度和技术等各个方面。

文化的特征有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是学习和传递的,它可以通过社会化和教育等方式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

其次,文化是象征的,通过符号和意义的体系来表达和传达信息。

再次,文化是共享的,它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

最后,文化是动态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变化。

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且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其他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种多样性表现,不同文化的存在并存是一种自然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对于消除文化冲突和促进跨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提醒人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断加深对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然而,过度的文化相对主义也可能导致对某些文化中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忽视。

三、视觉人类学视觉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视觉媒体的运用来研究和展示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实践和认同。

视觉人类学以摄影、电影、绘画等视觉媒体为工具,通过图像的展示和解读来揭示文化的内涵和丰富性。

视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视觉符号。

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语言的限制,直观地捕捉和传达文化中的某些特征和情感。

视觉人类学在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前景。

四、文化认知理论文化认知理论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了文化对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什么是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是对影视作品进行人类学研究的学科领域。

它结合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解读影视作品来探索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影视人类学不仅关注影视作品本身,还关注观看影视作品的观众以及创作影视作品的相关人员。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文化人类学影视人类学借鉴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演变过程。

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包括参与观察、访谈和文化解释等,这些方法也被应用在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中。

符号学符号学是影视人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符号学关注符号的产生、传播和解读,它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符号来解读其中隐含的意义。

符号学的观点认为,影视作品不仅是表面上的故事,还包含着更深层次、更抽象的意义。

反思性观众研究影视人类学还注重观众研究。

通过观察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反应和解读,影视人类学可以了解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认同程度,揭示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影响和意义。

反思性观众研究不仅关注影视作品对个体观众的影响,还关注观众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影响。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影视作品的文化解读影视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影视作品进行文化解读。

通过观察影视作品中的符号、象征和隐喻,影视人类学可以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例如,通过分析电影中的服装、音乐和舞蹈等要素,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影视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影视作品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还可以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影视人类学研究影视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文化认同的建构等。

通过观察观众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解读,可以揭示影视作品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影视创作过程的人类学研究除了研究影视作品本身,影视人类学还研究影视创作的过程。

通过观察和访谈影视制作人员,可以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观点和创作背后的文化因素。

影视人类学可以揭示影视制作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影视人类学专业

影视人类学专业

影视人类学专业
影视人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结合了人类学与影视技术。

它使用影视手段来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素材不仅局限于人类学相关事件,还包括所有文化的各种视觉再现形式,如手工艺品、服装饰品、房屋建筑、绘画雕刻等。

这个专业的学生通常会学习如何使用摄影、摄像和电影制作等技术来记录、分析和传播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

他们可能会研究视觉文化、视觉传播、影视制作、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等课程。

影视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多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包括电影制作、电视制作、纪录片制作、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工作、教育等。

他们可能会担任导演、摄影师、制片人、研究员、教师等职业。

需要注意的是,影视人类学专业通常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影视制作技能和人类学理论知识,因此,对于这个专业的学习,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文化人类学的起源、主要研究内容及代表理论?
答:文化学人类的起源:现代文化人类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说,始於大发现年代,当时技术先进的欧洲文化和各种「传统」文化接触频繁而广泛,欧洲人对那些「传统文化」的绝大部分都毫无区别地贴上「未开化」或「原始」的标签。

到19世纪中期,世界不同文化的起源及世界不同民族及其语言的分布、渊源等问题,成为西欧学者深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达尔文在此之前提出的进化概念以及他的《物种源始》一书在1859年的出版,都对这一项有关许多社会和文化长期发展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学人类主要研究内容: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

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人类文化学代表理论:(1)进化理论;(2)传播理论;3)历史特殊论;(4)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理论。

2.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要点及代表人物?请对此观点简单
作一评价?
理论要点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

代表人物:梅尔赫尔斯科维茨、弗朗兹·博厄斯
评价:文化是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在相对性之中有着绝对性的东西。

这种绝对性的东西即相对稳定的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

具体的文化总是属于一定主体的、处于特定时空中的历史的存在,因而有其相对性。

但发展着的文化又是超越特定主体、特定时空传播和延续的存在,因而又有某种绝对性。

强调文化具有相对性的文化相对主义,就这一侧面而言是有道理的。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梅尔维尔·赫斯科维奇说,文化相对主义的核
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赞成文化相对主义的这些看法。

但若把文化的相对性推到绝对,只承认文化的相对性,不承认这种相对性之中有着绝对性的东西,即稳定的可以超越特定主体、特定时空和在不同的文化主体之间传播、交流、转换、共享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是只承认每种文化的独立性、个性或特殊性,不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关性、共性、普遍性,那也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

既然成为文化,就会有某种程度的绝对性,但又不可以被完全绝对化,即变成脱离了任何相对性的纯粹绝对性的东西。

具体的文化总是相对的,但这种相对本身也不是绝对的,在相对性的文化中有某种绝对,即超出特定主体、超越特定时空的东西。

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就是这样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具体的文化总是具有与特定历史主体相连的相对性,因而具有某种程度的相对主义,但这是具有相对意义的相对主义。

如果把这种文化相对主义推向极端,成为一种绝对相对主义的文化观,则是不可取的。

文化的存在及其传播、延续、发展的历史,肯定了相对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否定了绝对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

在文化问题的理解上,缺乏历史辩证法与缺乏历史唯物论一样,都不能对文化的性质作出全面的结论。

文化如果是绝对相对主义的,就会成为难以理喻的东西。

在绝对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看来,文化如同一阵风般飘忽不定,对之什么也不能说。

对于这种绝对相对主义,有的学者称之为极端文化相对主义或强文化相对主义。

如果以文化绝对相对主义、极端
文化相对主义或强文化相对主义为基点,那么关于文化的任何讨论都会是多余的,因为我们没有任何最起码的“共同语言”,对于讨论的对象和讨论的方式根本无从把握。

文化的交流、传播、接受和创新中的主体性是一种能动的力量,总是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文化,并改变着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因而使现实的活的文化成为相对性的文化。

然而在这种变化着的相对的存在之中,总是有某种“文化”,即某种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贯穿其中,在不断地发生、发展、演变。

这就是文化的相对性之中的绝对性。

因之,我们可以理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赞成或承认文化相对主义,但这应当是具有相对意义的文化相对主义或弱文化相对主义,而不会赞成或导致绝对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或极端文化相对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