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之“气”(一)

合集下载

生气远出 妙造自然——试论李白山水诗的“气”

生气远出  妙造自然——试论李白山水诗的“气”

生气远出妙造自然——试论李白山水诗的“气”发表时间:2020-09-09T08:27:47.898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7期作者:邹应菊[导读] 进而悟其盛唐气象,终领会其“生气远出”的生命力与“妙造自然”的旷世逸才。

上海大学摘要:在自然万物之中,有一种本源而无形的存在,古人称之为气。

气是宇宙万物、万象、万态的生命运动节奏、力度与气势。

李白笔下的山水诗,不重在细节描绘,而重在整体风貌,细细品来,便能感觉到其中一脉相承而游动晓畅的气息。

本文便着手以气的三个范畴:势、韵、象为切入点,试以分析太白所作山水诗的神妙之处,即是气势之浩大、气韵之生动,气象之磅礴,最终归于自然浑成的境界。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气;自然李白是盛唐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诗歌约 940 首,其中山水诗的数量占五分之一左右,写尽大好河山与自然风光。

《说文解字》曰:“气,云气也。

”又说:“云,山川气也”。

中国艺术中所谈的气,象征着宇宙生命本体的生机活力和深层生命内涵。

在山水诗中,因为生成了气,才得以化实为虚,带来无穷的意味与悠远的意境。

李白的山水诗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初读感其气势浩瀚,再读品其气韵生动,进而悟其盛唐气象,终领会其“生气远出”的生命力与“妙造自然”的旷世逸才。

一、气势:“太白诗如饥鹰下掠,逸气横空”“势”常指代事物的力量。

而气势作为气与势相结合的重要概念,便是对审美对象所体现出的生命动能与势能的审美,是气的审美范畴中偏于外显与阳刚美的形态。

李白的山水诗自成一格,初读便会受其磅礴气势所震,如他描写大河飞瀑的诗句往往气势万千。

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1云:西岳峥磲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巍峨雄伟的华山脚下,远远望去,黄河如丝带般从天际萦绕而来。

待到黄河行至眼前,骤然显出万里奔腾的态势,卷起惊雷般的激浪,震天动地。

滔滔不绝的河水在两山间怒号咆哮,喷出激流迸射向东海而去。

我的偶像李白高中作文(精选11篇)

我的偶像李白高中作文(精选11篇)

我的偶像李白高中作文(精选11篇)我的偶像李白高中作文(精选11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偶像李白高中作文(精选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偶像李白高中作文1如果说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那么一位位杰出的文人墨客便是一粒粒闪耀的珍珠,而李白便是粒粒珍珠中最珍奇美丽的一颗。

据说李白母亲生他的前一天晚上梦到了太白金星,所以给他取字太白。

李白10岁的时候就通晓诗书,长大后在岷山隐居。

州郡长官以他有道而举荐他,但他没有应举。

益州长史颋见到李白后,对他的才华惊叹不已,说:“这个年轻人是个非常特别的天才,如果在稍微努力一点的话,就可以和司马相如相比。

”李白喜欢纵横之术,对剑术也很感兴趣,想当个游侠,为人重义轻财,乐善好施。

看来他的爱好也挺多!天宝初年,李白到会筠游玩,和吴筠交上了朋友。

吴筠应召入京,李白也跟了去。

他到了长安后去拜访了贺知章,贺知章看了他的诗文后,感叹道:“您是从天上贬到人间的仙人啊!”贺知章认为李白才华惊人,在唐玄宗面前屡次提及。

唐玄宗也爱好文学,就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和他谈论天下大事和诗歌文学,李白为此献上了一篇赋。

唐玄宗曾赐给李白食物,并亲手为他调羹,可见玄宗对他的宠爱。

过了几天,唐玄宗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

一天,唐玄宗在沉香亭闲坐,忽然心血来潮,想要听李白为他填词而作的歌曲,马上下令召李白入宫。

当时李白正在街市上和别人喝酒,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派人找他的使者生拉硬拽地把他弄进了宫,到了宫里李白还醉着。

后来他清醒了,拿笔一挥,写了3首词藻华丽的词。

唐玄宗从此更宠爱李白了。

有一次,李白陪唐玄宗喝醉了酒,让当时权利无边大的高力士为他脱鞋。

醉酒的唐玄宗同意了,高力士气的七窍生烟,从此恨透了李白。

杨贵妃也很喜欢李白的诗,经常吟诵不止。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

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

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

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

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

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

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

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

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

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

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

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

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

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

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

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

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

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

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

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

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

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

以李白诗歌为例, 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李白(分析“诗人”文档)共79张PPT

以李白诗歌为例, 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分析李白(分析“诗人”文档)共79张PPT

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
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 拾遗召,而白已卒。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
书为三绝云。 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一)家世
1.汉人说。
2.胡人。 3.胡化之汉人。
(二)出生地
明人胡应麟:
“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
(《少室山房笔丛》卷五)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
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
从各个不同的生活侧面,通过各种典故,运用
镐》),“南风一扫胡尘天静宝,西初入 ,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直接抒情:“长章啸梁见甫其吟”,文起句,突叹兀,曰情感:“子谪仙人也。”言
当出现,英才不会埋没,定能有所作为。 狰狞凶恶的神话人物,无一不是现实人生的投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
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 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 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 怀。
3、李白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 “一生好入名山游”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1)开头两句:(“长啸《梁庐甫吟山,何谣时见寄阳春卢?”侍御虚舟》),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 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
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 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想象丰富惊人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
杜甫的长篇排律远优于太白诗。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

李白诗歌创作的几个特点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辞采高华,有关它的思想性和艺术特点,介绍的著作颇多,从教材中也了解不少。

本书仅就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李白诗歌创作的特点,以助于更好地从本质上把握李诗。

(一)继承和发挥比兴言志的诗歌优良传统一说到李白的诗,人们几乎都知道李白善于用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幻境,以景寓情,借物寓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前人评论李白的诗,也有“凡所著述,言多讽兴”(李阳冰《草堂集序》),“连类引义,尤多讽兴”(胡震享《李诗通》)的说法。

这其实说的就是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一大特色。

比兴言志,源于《诗经》、《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

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比兴言志,就是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比兴言志不仅是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诗歌寓褒贬,别善恶的美刺作用,使诗歌成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初唐时期,齐梁“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浮靡文风尚存,陈子昂倡导风雅,扫荡齐梁颓波。

李白更以恢复古道为己任,从而开一代诗风。

了解了李白诗歌比兴言志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准确地把握李诗的思想内容。

李白笔下常常出现高山大川、风花雪月、香草美人、神仙幻境,这些看起来远离社会现实的事物,正是作者丰富的比兴手段,寄托着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追求。

他在《大鹏赋》、《临路歌》中以大鹏的形象或表现凌云壮志,或表达理想摧折的不幸。

他的《蜀道难》并不是山水诗,而是写报国无路,世路坎坷。

《梦游天姥吟留别》并不是游仙诗,而是写理想破灭的苦痛,远离朝庭的决绝。

他的《长相思》并不是一首凄艳动人的爱情诗,而是对君臣遇合的期待,实现政治理想的苦恋。

由此我们可以弄清楚李白《碧荷生幽泉》(《古风》其二十六)、《燕赵有秀色》(《古风》其二十七)等一大批作品中相思倾慕的真正含意。

同样他的咏物诗《南轩松》、《松柏本孤直》(《古风》其十二)、《天马歌》不是写物而是写人,《妾薄命》、《怨歌行》等闺怨诗大多是李白的幽怨,《越中览古》、《登金陵凤凰台》等作品吊古实为伤今。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与盛唐气象[摘要] 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高潮,这种政治的、经济的以及与相适应的社会风尚,孕育了这个时代的诗人,李白之个性,天才及深厚的文学素养,终于使他成为了盛唐最杰出的诗人并让唐时代的诗坛朝气蓬发。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乐观、自信、豪迈公元八世纪的前半个多世纪中,唐帝国以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称雄与世,巍然屹立与亚洲的东方。

在这百年前后,中国诗坛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

有以李白、杜甫“双子星座”,“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巨人,初唐四杰,白居易、无瑱的新乐府运动,韩愈的古文运动……一时种流派迭起,或仿效古人、或改革新、编著立说。

遂名人辈出。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光芒照耀着国内诗坛。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被保存下来的诗约有千余首,这些诗篇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进步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一个作家在同时代所产生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上没有谁可与李白相匹敌,李白就像一把火炬,一股狂风,挟着惊天泣地的文势,以流畅的文笔,虚异的想像,诗画的语言震撼着同时代的读者。

他的诗各体背工,乐府、古诗、咏怀、送行、临别、寄赠等都不乏精美绝伦之作,既有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又有平淡秀丽的阴柔之美,都被以效仿和推崇。

在李白二十多岁时,就以文章渴见益州长史苏颋,苏见文章后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

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以学,可以相如经肩也”。

杜甫在赴长安的途中与李白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车下。

别后终身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廋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说晁公武云:“白天才英丽”,其辞旬逸荡隽伟,飘然有超世之心。

王屋山人魏万国固慕其才,追踪数千里,后于广陵相见,頌其人为“横海鲲,负天鹏”,誉其诗为:“鬼出神入”。

就连八十高龄名振朝野的贺智章一见李白“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些赞许,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李白诗的崇拜。

论李白之_气_

论李白之_气_

论李白之“气”!□何念龙(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武汉430077)摘要:李白之“气”,充沛饱满、丰富多彩,但如果从最具个性色彩和最具影响力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这就是才气、酒气、仙气和傲气,李白就是这充沛四气完美融合的凝聚体。

“四气”各有特色,并具共性,共同展示了李白文化精神的主导方面:天赋才华、高标自我的自信精神;潇洒不羁、超尘绝俗的自由精神;卓然特立、傲视权贵的人格精神;率真任情、淋漓酣畅的诗酒精神,这就是一个具有异相特质的李白,一个融汇了先天超人和个性气质、精神风貌特异性的李白。

由此,李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这一个”。

从文化背景看,李白的“四气”,鲜明标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独特的内涵以及中国诗酒文化和士人精神所达到的新的高度。

关键词:李白;气;才;酒;仙;傲;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6)12-0124-04气者,本为云气,引而申之,从物质的层面讲,也指构成物质世界的本源,即所谓元气是也。

东汉学者王充就说“天下合气,万物自生”①;北宋哲学家张载亦云:“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②类似之说,还有许多。

而对应人而言,气,不仅指人的气息,生气,更是指人的一种气质、气概,即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精神面貌。

由此,“气”不仅是人的一种禀赋特质,进而也成为人们品判某人高下或论文(如曹丕《典论·论文》之“文以气为主”)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此来观李白,可以说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最富充沛之气的佼佼者。

他自称:“受气有本性”③、“气岸遥凌豪士前”(《流夜郎赠辛判官》)、“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赠张相镐》),可见其浩气。

从李白在世时开始,人们就注意到李白特殊的气概、气质,用“气”来评价李白。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自盘古划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之“气”(一)
气者,本为云气,引而申之,从物质的层面讲,也指构成物质世界的本源,即所谓元气是也。

东汉学者王充就说“天下合气,万物自生”①;北宋哲学家张载亦云:“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②类似之说,还有许多。

而对应人而言,气,不仅指人的气息,生气,更是指人的一种气质、气概,即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精神面貌。

由此,“气”不仅是人的一种禀赋特质,进而也成为人们品判某人高下或论文(如曹丕《典论·论文》之“文以气为主”)的一个重要标准。

以此来观李白,可以说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最富充沛之气的佼佼者。

他自称:“受气有本性”③、“气岸遥凌豪士前”(《流夜郎赠辛判官》)、“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赠张相镐》),可见其浩气。

从李白在世时开始,人们就注意到李白特殊的气概、气质,用“气”来评价李白。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自盘古划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

”④可见李白是得天地之气者。

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说李白:“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

环奇宏廓,拔俗无类。

”裴敬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中称:“爱其才,壮其气……其文高,其气雄……天付上才,必同灵气。

”《旧唐书·文苑传》记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均是以“气”来观李白。

而像杜甫在诗中对李白的精神气概就有十分精彩的描述:“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又:“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可以说杜甫对李白的气概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而同时代的任华,也对李白其人其文之气进行高度的称誉:“古来文章有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力,我闻当今有李白……高歌大笑出关去,且向山东为外臣……”(《杂言寄李白》),足见李白慷慨之气势。

然而对李白之“气”的赞叹表现得最为集中强烈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李太白碑阴记》中说:“李太白,狂士也……士以气为主。

方高力士用事,公卿大夫争事之,而太白使脱靴殿上,固已气盖天下矣……夏侯湛赞东方生云:……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雄节迈伦,高气盖世。

可谓拔乎其萃,游之方外者也。

吾于太白亦云。

”一会儿“气盖天下”,一会儿又“高气盖世”,简直不知怎么再形容了。

后来明代方孝孺也反复在《李太白赞》中以“气”立论:“唐治既极,气郁弗舒,乃生人豪,泄天之奇。

矫矫李公,雄盖一世。

麟游龙骧,不可控制。

……此气之充,无上无下。

……彼何小儒,气馁如鬼,仰瞻英风,犹虎与鼠。

斯文之雄,实以气充。

”看来李白真是独得天地之气,气势充沛而非凡的人了。

然而,“气”终究有些流动飘浮,况且仅以“气”论人,还比较笼统,不易捉摸。

李白这团“气”,毕竟由哪些元素凝聚而成,即其内涵如何?而从其表现形态看又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李白之“气”又蕴藏着什么样的文化意义?对于诸如此类之问题,似乎都有进一步明辨之必要,而恰恰在这些问题上,至今还缺乏较为详明的论证,故本文尝试为之。

笔者认为,李白之“气”,如果就其内涵来看,可谓充沛饱满、丰富多彩。

如有宏放之志气,俊爽之侠气、慷慨之士气等等,但如果从最具个性色彩和最具影响力的角度看,李白之“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这就是才气、酒气、仙气和傲气,李白就是这充沛四气完美融合的凝聚体。

我们首先看看李白对这“四气”的自我展示和他人笔下对李白这“四气”的再塑。

第一说李白的“才气”。

李白对于自己的才气是非常自信的,这在他诗文中有多方面的自我表述:“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看来他时时将自己的才华与孔子相比;“剑非万人敌,文窍四海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他自认文名满天下,并超过了乡贤司马相如;“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上韩荆州书》),“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

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为宋中丞自荐表》),可见他对自己文才的高度自信;“援笔三叫,文不加点”(《赠黄山胡公求白鹇》),“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江上吟》),他是如此展示
他的激情创作状态。

李白对其才气自许如此,而他人对李白才气的赞许更是无以复加了。

可以说从古至今,对李白才气的赞美是李白评价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

李白简直成为天赋诗才的代称或符号: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惟公一人。

(李阳冰《草堂集序》)
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瞠若乎后耳。

(魏颢《李翰林集序》)
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

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李白有天才俊逸之誉,每与人谈论,皆成句读,如春葩丽藻。

粲于齿牙之下。

时人号曰李白粲花之论。

(同上)
李阳冰和魏颢是对李白的著述进行高度的评价,“千载独步,惟公一人”、“与古人争长”都是对李白文才的高度肯定。

《开元天宝遗事》的二则,是称美李白天赋的才华,无论是“梦笔生花”,还是“粲花之论”,均是才气来自于天的体现。

总之,上列诸则均表现了李白非凡的才气。

李白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大才”、“天才”。

钱起在《江行无题》诗中称李白:“笔端降太白,才大语终奇。

”《海录碎事》上说:“唐人以李白为天才绝,白乐天人才绝,李贺鬼才绝。


第二说李白的“酒气”。

中国文人历来好酒,李白的饮酒更是独具特色,李白已成为酒文化的代表。

综观李白之“酒气”,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其“豪”,豪气冲天。

具体说来是其量豪,其情豪: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襄阳歌》)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月下独酌》其四)
“三百杯”成了李白饮酒的标志。

此外,像“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酒”(《友人会宿》)、“愁来饮酒二千石”(《江夏赠韦南陵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赠内》),都是李白豪情畅饮的证明,诚可谓酒气冲天,在中国古代文人中罕有其匹。

李白饮酒的第二个特点是其“趣”,趣味盎然,酒香四溢,真是一片氤氲的酒气: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其一)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这就是李白饮酒的美好境界和情趣,大约在古代文人中只有陶渊明可与之媲美,而李白的饮酒似乎更有潇洒飘然的一面,所以他赢得了超迈的“酒仙”、“醉圣”之称。

李白饮酒的第三个特点是“雅”,诗酒结合,即兴创作。

其《江上吟》“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便是夫子自道。

对此,他人笔下的李白则有更多的展示,除前文所引杜甫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和笔记小说里在宫中醉酒而创作外,为进一步说明李白的醉态创作,再举数则前人典型的论证:
晦以曲蘖,畅于文篇,万象奔走乎笔端,万虑泯灭乎樽前。

卧必酒瓮,行惟酒船,吟风咏月,席地幕天。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醉中草乐府,十幅笔一息。

(皮日休《七爱诗李翰林》)
显然,李白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成为诗酒结合、诗酒精神的象征,在后世,只要诗酒连举,人们没有不首先联想到李白的,在这一点上,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没有人能取代李白。

在李白身上,“酒气”已经得到雅化——诗化了。

从上述三点,可见李白与一般文人的好酒不同,李白的饮酒,不仅饮得豪迈,而且饮得潇洒,更饮得雅致,饮出了豪情逸兴和文化品味,诗酒精神在此得到最完美的融合。

这就是李白独
特的“酒气”。

第三说李白的“仙气”。

“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它与道家学说和道教密切相关,不仅有宗教内涵,更体现了一种超脱不凡、自由潇洒的特立精神;而李白身上的仙气,在中国古代诗人中,也是堪称卓尔不群、独具特色的了。

先看他的自我表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