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让数学回归中国

合集下载

中国的数学名人

中国的数学名人

中国的数学名人
1.陈省身: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数学界的金牌教授,国际数学界
著名的贡献者,世界十大数学家之一,拥有“百年数学家”称号。

2.吴文俊:珠海高等研究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
得者,以综合性学术研究成就而享誉国际。

3.姚期智:被誉为“中国数学之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多次获
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负责人,被誉为“国学大师”。

4.李政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际数学研究界的权威,被誉为“数学家之王”。

5.钱学森: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华数学之父”。

吴文俊谈中国古代数学

吴文俊谈中国古代数学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谈中国古代数学--------------------流浪的石头推荐语:吴文俊院士是我非常推崇的一位科学家。

有两点,第一,1956年,37岁的吴文俊因其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的“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年他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第二,因为文化大革命,吴文俊被迫放弃拓扑学的研究,转而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并在1976年,在抱孙子的年龄(57岁)“不可思议”地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证明,他开创的“吴方法”在今天已经成为数学定理机械化证明的两条途径之一。

吴最令我钦佩的是他面对命运挫折时寻找生命出路的勇气,乐观、豁达、睿智、智慧,不抱怨,不自弃,勇于放弃,也勇于向前,真正的大师。

同时,他从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中发现对当今数学前沿研究有意义的东西,古为今用,这种敢于面对现实、面向科学前沿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国学的人学习。

真正的大师,要敢于用思想解释当前的现实问题,要勇于考虑当今的实践,而不是躲在故纸堆里自娱自乐。

--------------------吴文俊院士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毕业后任中学教员,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被陈省身先生吸收到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在陈省身先生指导下从事拓扑学研究,从此走上数学研究道路。

1947年赴法留学,师从埃里斯曼与嘉当继续拓扑学研究,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51年回到解放不久的祖国,在北京大学任教授。

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198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吴文俊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5-1987),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1992-1994),全国政协常委(1979-1998)。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吴文俊之路读后感

吴文俊之路读后感

吴文俊之路读后感读了关于吴文俊先生的那些事儿,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奇数学世界的大门,而且这扇门背后还藏着好多让人惊叹不已的宝藏呢。

吴文俊先生的路啊,就像是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智慧的冒险之旅。

一开始了解他,就觉得他仿佛是那种自带光环但又特别低调的学霸大侠。

他在数学的这片大江湖里,就像是练就了绝世武功一样。

他对数学的热爱,那可不是一星半点的,简直就是热爱到骨子里去了。

我就在想,他看那些数学公式和难题的时候,是不是就像我们看一场特别精彩的电影一样,全神贯注,还乐在其中呢?他的那些研究成果啊,我虽然不能说完全理解得透透彻彻,但就感觉他像是一个超级魔法师,在数学这个大舞台上变着各种奇妙的魔术。

那些复杂的拓扑学之类的东西,在他手里就像是听话的小精灵,被他指挥得井井有条。

而且他的研究可不仅仅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还对整个数学界,甚至是其他领域都有着超级大的影响。

这就好比他发明了一种超级有用的工具,大家都可以拿着这个工具去开拓新的天地。

最让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钻研的精神。

在研究的道路上肯定是遇到了无数的绊脚石,可他呢,就像是一个无畏的探险家,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

要是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点小麻烦,就开始抓耳挠腮,想打退堂鼓了。

跟吴文俊先生比起来,我可真是个胆小鬼啊。

他就那么一直坚持着,一点一点地攻克难题,就像在黑暗中慢慢点亮一盏又一盏的小灯,最后汇聚成了一片超级耀眼的光明。

他的经历也让我明白,原来做学问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那种靠着小聪明就能搞定的。

得像他一样,有一颗真正热爱的心,还要有无比的耐心和毅力。

他的这条路,就像是给我们这些后来人画了一张超级详细的地图,告诉我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该怎么走。

读完关于他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样。

虽然我可能不会成为像他那样伟大的数学家,但是他的精神就像是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

以后不管是做数学题,还是面对生活中的其他困难,我都会想起吴文俊先生,然后告诉自己:“加油啊,人家吴先生那么大的困难都克服了,你这点事儿算个啥!”这吴文俊之路啊,真是一条充满了智慧、坚持和希望的路,让人读完就充满了力量呢。

感悟大师吴文俊

感悟大师吴文俊

感悟大师吴文俊——读《教师博览》文摘版2017年10 《古为今用的“算法”大师》邬晓荣他不像公众明星,为广大民众熟知;他不像政治伟人,谱写时代凯歌;但他在科技支柱的数学领域,更比明星璀璨,堪比伟人变革时代。

作为现代数学支柱之一的拓扑学,他的吴公式是现代示性类理论的基石;他开创了数学机械化的全新领域,为世界数学的发展注入中国思想……这些显著影响的背后,都藏着他的名字——吴文俊,一个普通却伟大的中国人。

他自信,胸怀广阔。

“将来的数学,应该走中国古代数学的道路,而不是现今的国际道路”、“如果沈括的实践精神能早些为人所认识并继承的话,中国早就成了科技大国了。

”大师的高瞻远瞩与民族自信可见一斑!是什么成就了大师如此斐然的成绩?这值得国人深思借鉴!大师读初中时国文好,喜欢阅读,可见外在的民族文化和书本思想精华对其有积极影响。

尤其70年代,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与启发,为开创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奠定了基础。

从这里,透射出祖国传统思想的万丈光芒!子孙应为之自豪,肃然敬之。

当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大师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为大师的养成铺平了大路。

高中时赵贻经老师发现其卓越数学才能,力主他选择数学系,施展他优势才华;后来1940年大学毕业后,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将其引上了拓扑学正途,之后又推荐去法国边陲小镇(远离喧嚣的城市)深造,为大师指引了正确的研究方向。

此外,如果没有当年那100银元的奖学金,一个时代的大师可能就与我们失之交臂了。

显然,社会的资助助推了大师成长。

诚然,外部环境再好,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坚毅的工作将难以维系。

那些内在的素质,更是大师成长并取得斐然成绩的决定性因素。

勤奋,极强的毅力和耐挫力,健康的兴趣,乐观严谨的心态……是大师心理的闪耀之处。

没有这些特质,就一定没有我们中国的吴大师。

是勤奋、毅力及耐挫力,让大师在清华大学数学研究所得以连续公关:证明,检查,修正,再证明,再检查,再修正……如此反复多次,最终获得成功。

数学家吴文俊

数学家吴文俊

数学家吴文俊
数学家吴文俊是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
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
科学院院士。

1919年5月12日生,1940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1949年在法国
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


任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1985-1987),中国科学
院数理学部主任(1992-1994)。

吴文俊研究工作涉及代数拓扑学、代数几
何、博奕论、数学史、数学机械化等众多学术
领域,他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的某些领域
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

他的工作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

70年代后期又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

他建立的“吴消元法”是求解代数方程组最完整的方法之一,后来又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偏微分代数方程组。

这些成果不仅对数学研究影响深远,还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得到应用。

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的成就缩短了中国现代数学与国际上的差距。

吴文俊曾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0),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3),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创新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4),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2000)。

“矛盾”的数学家——记中国数学机械化、拓扑学研究的奠基者吴文俊

“矛盾”的数学家——记中国数学机械化、拓扑学研究的奠基者吴文俊

证出来了。

到了晚饭时发现证明有错,于是又继续埋头于书桌,早晨起来,又对曹锡华说:证好了。

结果到了下午发现证明还是有漏洞。

如此反复了不知多少遍,终获成功。

这时距离他进研究院数学所还不到一年。

同年,吴文俊考上了中法交换生,前往法国开展研究工作。

在巴黎期间,他在示性类研究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50年,吴文俊与数学家托姆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托姆证明了STWh示性类的拓扑不变性,而吴文俊引进了新的示性类,后来被称为“吴示性类”,并证明了公式W=SqV,也就是后来的“吴公式”。

他们的合作成果,在拓扑学领域研究中引起轰动,数学家们称之为“拓扑地震”。

吴文俊在法国期间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让他成为当时中国内地最有国际声望的数学家之一。

而这声名背后则是夜以继日孜孜以求的“苦功夫”。

随着年龄的增长,吴文俊勤奋的劲头不减反增。

在研究数学机械化过程中,吴文俊日夜演算推导。

60岁的吴文俊像年轻时一样,数月如一日地下“笨”功夫。

在理论和纸上的演算得出结果后,数学机械化必须在计算机上验证,才能真正证明其可行性和正确性。

从没有接触过编程,只会用电脑发邮件的吴文俊,开始从头学习编写计算机程序。

计算机语言更新换代迅速。

当他基本上能用Basic语言编写证明定理程序时,这种语言被换成了Algol语言。

他只好又从头学起,等他好不容易熟悉之后,Algol又被淘汰,他又要开始学习Fortran 语言。

但他没有放弃,硬是拼了下来。

在那些日子里,吴文俊的工作日程通常是这样的:清晨,他来到机房外等候开门,进入机房后是八九个小时的不间断工作。

下午5点左右,他步行回家吃饭,抓紧时间整理分析计算结果。

晚上7点左右,他又出现在机房工作至第二天凌晨。

有时深夜离开机房,回家稍稍休息四五个小时,又在清晨来机房等候开门。

若干年内,他的上机时间遥居全所之冠。

吴文俊说:“我这个人很笨,数学就是笨人的学问。

简单直观,尊重事实,不信灵感。

讲究踏实、客观、事实。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属于聪明人之列,因而只能“笨鸟先飞”,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踏踏实实地去下苦功夫。

追忆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数坛风流,百年翘楚

追忆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数坛风流,百年翘楚

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追忆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数坛风流,百年翘楚淡泊名利,成就斐然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数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吴文俊是我国院士中的顶级人物,数学界的“泰斗”,长期从事数学前沿研究,在拓扑学、中国数学史、数学机械化等方面成就突出。

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

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

1956年,他因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而获中国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期获此殊荣的还有华罗庚和钱学森。

吴文俊同样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历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开拓者。

1970年代后期,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里程碑,他也因此获得1997年的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埃尔布朗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

而“吴文俊”这三个字最为全国、全世界所关注的是在2001年,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起,从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手中接过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国家重奖他500万。

化繁为简,做出划时代贡献数学是化繁为简的科学,吴文俊恰恰具备化繁为简的天赋。

拓扑学被称为“现代数学的女王”。

上世纪50年代前后,吴文俊由繁化简、由难变易,提出“吴示性类”“吴公式”等,为拓扑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他的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令国际数学界瞩目,也因此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性成果。

吴文俊的工作被五位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引用,许多著名数学家从中受到启发或直接以他的成果为起始点之一。

“对纤维丛示性类的研究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数学大师陈省身这样称赞吴文俊。

“吴公式”发表于1950年,而吴文俊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吴文俊院士:中国数学的旗帜

吴文俊院士:中国数学的旗帜

难 的 时候还 能拿 到高 分 ,主 要是 因为数 学 好 ,
还 专 门游 说 学校 给 吴 文 俊 定 向的 奖 学 金 ,让 他去 考上 海交 大数 学系 。吴 文俊 苦 于学费 高 , “ 要 是 没 有 这 个 奖 学 金 ,家 里 而 条 件 不 够 ” ,
只好 投 身数学 系 。吴 文俊 多年 厉 回忆 ,“ 我个 人 比较 喜 欢 物 理 ,我 到 现 在 还 是 这 个 样 子 。 假 如 我 是 搞物 理 的 ,我 相 信 我在 物 理 上 而一 定 也 可 以 搞 出东 西 。 ”“ 我 有一 种 孜 孜 不 倦 的 钻 研 精 神 ,要 把 这 个 客 观 的事 情 搞 清 楚 。但
是能搞 吴 文俊 对数 学 逐 渐 “ 开窍” ,
间他 曾经很 沮丧 ,“ 研 究数 学 的愿 望 完全 淡掉 了 ,变得 不 可行 了 。 ”除 了没 有看 书 的时 间和 空 间 ,“ 主要 是 思想 上面 的 不安 定 ,觉得 对继 续 走 数 学 这条 路 的意 念 变 得 淡 泊 了 ,要 搞 数 学 根本 不可 能 ” 。
数学 大 奖 。这 些金 光 闪 闪的 奖 项 背 后 ,是 他 在拓 扑 学 和 数 学 机械 化证 明 领 域 孜 孜不 倦 的
探 索
学 水 平 和 作 文能 力经 常 受 到老 师 的 兮 奖 。初 中时 ,吴文 俊和 家人 到 乡下 避 同军轰 炸之 乱 , 耽 误 了几 个 月 的课 程 ,【 口 ] 到 学 校 后参 加 期 末
1 7
0 大家 G r e a t Ma s t e r
学数 学是被 动 的 。 ” 中 学 时 期 ,他 最 喜 欢 、最 有 心 得 的 学 科
是 物 理 。但 是 物理 老 师 认 为 吴 文俊 在 题 目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吴文俊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 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6分) 答:①提出“吴示嵌类”,对 拓扑学贡献很大;②研究代数几何 取得了重要成果,填写补了空白; ③提出几何定理证明的有效算法, 影响深远。(每点2分)
• (2)吴文俊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
就?请简要概括。(6分)
Hale Waihona Puke • ①提出“吴示嵌类”,对拓扑学贡献 很大;
• ②研究代数几何取得重要成果,用奇 异代数簇定义陈省身示性类,填补了空 白;
• ③提出几何定理证明的有效算法,影 响深远。
(3)文章引用吴文俊的学生高小山、 恩师陈省身对他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从侧面突出吴文俊数学研究 工作的创新性;②说明吴文俊取得 的突出成就和价值;③使文章内容 更加真实、丰富,有说服力。 (每点2分)
①吴文俊指导新一代学者,数学研究后继有 人;2 ②吴文俊带领科研人员,群策群力,使我国 数学机械化化的研究得到了发展;2 ③只有具有更多的高水平科技人才,才能形 成科学的高峰,实现可持续发展。2
观点2 引导学生2+2 联系现实或者理论2 仅仅空洞谈给2分
• (一)同意,群体高度显示国家的整体水 平和科技可持续发展能力。 • (二)结合文章:
让数学回归中国
吴文俊(1919-)是中国著 名的数学家。毕业于上海交通 大学,1949年在法国取得博士 学位。 在拓扑学的示性类和示 嵌类、数学机械化等领域中作 出了重要贡献,后者得益于他 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这是近 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原创 的领域,被国际上称为“吴方 法”。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 奖(2000)得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吴文俊放弃优裕的研究条件,回国致力于拓扑学的研究, 他及时了解拓扑学的最新动态,反复探索,所以取得了卓越成绩, 成为最年轻的学部委员。 B.在法国数学家格罗登迪克创立了现代代数几何学抽象理论 体系后,吴文俊另辟蹊径,从原始资料人手研究,提出应用数学 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C.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入研究,吴文俊认为中国数学对 近代数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今后仍将对数学发展进程起主要 作用。 D.在美国定理机器学术会议上,吴文俊现场演示,在十几分 钟里证明了几百条几何定理,获得了与会的国际数学届精英的赞 叹。 E.本文撷取吴文俊人生的若干片段,记述他以振兴中国数学 为己任的突出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答案:选E给3分,选C给2分,选A给1分,选BD不给分(A项原 因不全,还有“不跟潮流,攻克难点”B项“提出应用数学的理 论”无中生有,D项“周成青而不是吴文俊”。)
• 文章引用吴文俊的学生高小山、恩师 陈省身对他的评价,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6分)
• ①侧面突出吴数学研究工作的创新性; • ②说明吴取得的突出成就和价值;
• ③使文章内容更加真实、丰富,有说
服力。
(4)吴文俊认为评价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不能 只看某一个人的成绩,要看群体的高度。你是否 同意这种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 分) 观点:同意,群体高度显示国家的整体水平和科 技可持续发展能力。2
• ①吴文俊指导新一代学者,数学研究后继 有人; • ②吴文俊带领科研人员,群策群力,使我 国数学机械化化的研究得到了发展; • (三)联系实际
• 只有具有更多的高水平科技人才,才能形 成科学的高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