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级古文翻译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古文主要翻译点

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古文主要翻译点一、课文《三峡》翻译点1.1 瞿塘峡的水流急原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夏天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解释:至于,指到了夏天;襄陵,指江水漫上陵地;沿溯,指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阻绝,被阻断了。
1.2 巫峡的奇峰原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除非到了正午或半夜,否则看不到阳光和月光。
解释:自非,除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阳光和月光。
二、课文《答谢中书书》翻译点2.1 山川之美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
解释:实是,实在是;欲界,人间;仙都,仙境。
2.2 谢中书之才原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康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与他的才华相提并论。
解释:自康乐以来,自从康乐时期;未复有,再也没有;能与其奇者,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人。
三、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点3.1 夜游承天寺原文: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到月光照在门上,高兴地起身出门散步。
解释:解衣欲睡,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月色入户,月光照在门上;欣然起行,高兴地起身出门散步。
3.2 苏轼的感慨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解释:何夜无月,哪个夜晚没有月光;何处无竹柏,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四、课文《与朱元思书》翻译点4.1 朱元思的才华原文: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山水奇绝。
翻译: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路,山水非常奇特美丽。
解释:自富阳至桐庐,从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一百多里路;山水奇绝,山水非常奇特美丽。
4.2 山水之乐原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像鸢鸟一样飞翔到天空的人,看到山峰就会平静心情;忙于处理世务的人,看到山谷就会忘记回头。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九年级文言文翻译.doc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九年级文言文翻译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九年级文言文翻译:八上:[第二单元古文翻译]:春望杜甫国都已经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
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而又荒芜的杂草树木。
感伤时事,美丽的鲜花也会使我落泪;怅恨别离,悦耳的鸟鸣反而使我心惊。
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主题: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杜牧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
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秦淮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主题: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
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梦中我又来到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
主题: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过零丁洋文天祥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兵苦战了四年。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主题: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决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晏子使楚《晏子春秋》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第一段,写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
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看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
楚王问:“绑看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
八九年级文言文翻译中考精选

八九年级文言文翻译(精选部分语句)(考试于8—9年级背诵的讲读文中选一句)八年级1、《爱莲说》(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唯独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2、《大道之行也》(《礼记》)(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人们憎恨那种把财货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3)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人们憎恨那种不肯尽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3、《三峡》(北魏郦道元)(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也没有这样快。
4、《核舟记》(明朝魏学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此句不背,不要)译: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5、《五柳先生传》(东晋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6、《马说》(唐韩愈)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7、《送东阳马生序》(明宋廉)(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的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感到衣食的享受上比不上其他人。
8、《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的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身居朝庭高位,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就替国君担忧。
9、《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九年级10、《出师表》(诸葛亮)(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忠言,来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译文1:《秦庭燎原》
秦朝东击赵国,烽烟四起。
一时间,天下大乱。
在这混乱中,
有一个叫陈胜的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带领农民起义。
他打败了秦军,进军都城咸阳,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因为内部的分裂和
外部的围剿,陈胜的起义最终失败了。
译文2:《董卓的野心》
东汉末年,董卓是个野心勃勃的宦官,他唆使汉少帝杀害了大
将军何进,掌握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迁都洛阳,加强了自身的兵力。
他极度残暴,任意妄为,引发了各地民众的不满。
最终,义军联合起来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译文3:《刘备的演说》
东汉末年,刘备是一个仁德之人,他希望能够平定天下,建立
安宁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与诸葛亮一起努力,先后组建
了蜀国和蜀汉政权。
在一次重要的演说中,刘备表达了他对民众的
关怀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他的演说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支持,为他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译文4:《文学修养》
在古代,文学修养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
通过学习文学,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
文学作品也
是人们思想和感情的表达。
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文学修养,多读经
典的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提升自己的修养。
八年级必背古诗词加译文

八年级必背古诗词加译文八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古诗词的背诵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必背的古诗词及其译文,以供同学们学习和参考:1. 《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天空中的明月,低头时不禁思念起远方的家乡。
2. 《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的壮丽如何形容?齐鲁大地的绿色还未消失。
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日月的交替更迭。
胸中激荡着层层云彩,眼中映入归巢的飞鸟。
我定要登上那最高的峰顶,俯瞰所有群山的渺小。
3.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虽破,山河依旧;春天的城中草木茂盛。
感伤时局,花儿似乎也在流泪,鸟儿的惊飞触动了离人的愁心。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的价值胜过千金。
白发日渐稀疏,几乎无法插簪。
4.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千山之中,鸟儿已经飞走无踪;万条小径上,人迹罕至。
只有一位老翁,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5. 《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依偎着山峦渐渐落下,黄河浩荡地流入大海。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需要再登上一层楼。
6. 《游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手中拿着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服。
临行前,她密密地缝着,担心孩子迟迟不能归来。
谁说小小的草心,能够报答春天的阳光?7.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的草,一年一度枯荣交替。
野火无法将其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重新生长。
9年级文言文课文翻译

9年级文言文课文翻译9年级文言文课文翻译导语:对于文言文课文,同学们可以挑战自我,尝试进行翻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9年级文言文课文翻译,供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公输》(墨子)翻译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
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
”公输盘不高兴。
墨子说:“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
”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请向你说说这义。
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
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
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
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
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
”公输盘服了他的话。
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公输盘说:“不能。
我已经对楚王说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行。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算去偷;舍弃他的美食佳肴,邻居只有糟糠,却打算去偷。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
”墨子说:“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这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
楚国有云楚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像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
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像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从这三个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
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
初三需背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通过背诵这些文言文,初三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这些文言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此外,背诵文言文还有以下益处: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背诵文言文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长期坚持,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表现力,背诵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增强文化底蕴。
背诵文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4. 锻炼思维能力。
文言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背诵文言文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背诵文言文对初三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背诵这些经典文言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收获丰富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七八年级教材文言文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何以利吾国?’夫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所以仁者爱人,所以义者正我。
仁者无敌于天下,正者天下莫能违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诸侯有能仁者,则天下之民皆为之矣。
仁者无敌,天下一家,为天下兴利除害,天下之民莫不称贤。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
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之遥而来,想必也是为了我国的利益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谈利益呢?只要有了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们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个人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主的,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君主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从万中取千,从千中取百,这并不是不多。
但如果是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即使不争夺也不会满足。
从未有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亲人,也从未有讲义的人会背叛他的君主。
大王也问:‘如何使我国获利?’仁德的人是爱人的,义德的人是正直的。
仁德的人之所以爱人,是因为他们有一颗仁爱之心;义德的人之所以正直,是因为他们坚守正义。
仁德的人天下无敌,正直的人天下无人能违背。
如今,如果天下的君主都有好仁之心,那么各国的诸侯都会为之效劳;如果诸侯中有能行仁德的人,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为之效劳。
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天下如同一家,为天下谋利除害,天下的百姓没有不称赞他们的贤德的。
”这篇文言文节选自《孟子·离娄上》,主要讲述了孟子与梁惠王关于仁义与利益的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孔孟论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三、黄生借书说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蝇时蒙卷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四、《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五、《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六、《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
途遇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积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九年级一、记承天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三、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三、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四、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
五、桃花源记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似方似弗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级狭,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生世避秦时乱,率妻女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汉惋。
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太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六、捕蛇者说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④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⑤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七、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