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20[1]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

《小石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2. 文中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本韵味;(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本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中意境的理解。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2. 整理并总结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小石潭记》全文的情况;2. 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3. 学生对作者柳宗元及其写作背景的掌握;4. 学生对文本结构的分析能力;5. 学生对文中意境的把握和情感的体会。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小石潭记教案(15篇)

小石潭记教案(15篇)

小石潭记教案(15篇)小石潭记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案1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

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

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三、品读,缘景明情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

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

《小石潭记》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的经典段落。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品。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升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的经典段落。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技巧。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品。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小作品。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并研究《小石潭记》,理解课文内容、意境和情感。

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如其他类似作品的赏析文章。

教师需要准备写作指导资料,如写作技巧的讲解文章。

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小石潭记》,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学生需要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上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思考。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小石潭记》的作者和背景有所了解。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你最喜欢的自然景物是什么?”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小石潭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自然景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4.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4.4 文学鉴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5篇)《小石潭记》语文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二〕才能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才能,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三〕德育浸透点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风光,培养安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展美育教育。

〔四〕美育浸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络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石潭记》。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老师讲解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局部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老师启发,学生答复。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络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老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展口头小作文训练。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才能。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重,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进步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美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妙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足迹,阅读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的: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读熟课文:流利地读,理清写作顺序,归纳景物特点,翻译课文。

2.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融情于景的写法,并从中体会到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3.以抽签、采访、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习惯,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桃花源记》,那是多么优美的一篇散文啊!描绘了那么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看看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幅画面呢?二、明确本节课目标:1.练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师生合作,完成目标一。

1.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注音勾画不熟悉的字,用斜线画出节奏。

2.请学生根据注释或依靠工具书和同伴帮助,解决刚才勾画出来的生字读音问题。

仍然未掌握的,写到展示板上,大家一起来解决。

3.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

个体读、对子互读互听、小组内展示读。

注意节奏。

4.各组集体参加全班范围内的朗读竞赛。

机会只给三次,激发学生积极争取。

每组读完后,请同学点评,教师根据情况,相应评分。

5.全班齐读课文。

四、合作探究,完成目标二。

1.思考:从题目来看,“小石潭记”是什么意思?“记”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2.默读课文。

思考:本文作文一篇山水游记,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1)学生独学、对学、群学交流。

2)然后以抽签方式确定各组学生,让其让展示板将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归纳展示。

3.全班学生根据各组展示出来的情况再进行整理。

师生共审视,确定最终的答案。

学生主动请缨将其板书在大黑板上。

学生做笔记。

六、课堂小结:对比目标,总结本节课完成的情况。

七、当堂检测。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6篇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6篇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6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小石潭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小石潭记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

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导语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八年级下语文《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全文。

2.感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之美,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的写作特色。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小石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3.课堂讲解(1)小石潭的位置和环境;(2)小石潭的水质和游鱼;(3)小石潭周围的景物和氛围;(4)作者的情感表达。

4.课堂讨论(1)作者为什么选择小石潭作为写作对象?(2)作者在小石潭中感受到了哪些美好事物?(3)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5.背诵课文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指导。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小石潭记》;四、课后反思1.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并背诵《小石潭记》,对作者的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学生反馈学生反映本节课生动有趣,课堂讨论环节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3.教学改进(1)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和表达;(2)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加强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背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小石潭记》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课堂导入利用图片展示小石潭的美景,引导学生说出对小石潭的印象。

二、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三、课堂讲解1.小石潭的位置和环境讲解小石潭的位置和环境,引导学生感受小石潭的幽静之美。

2.小石潭的水质和游鱼讲解小石潭的水质和游鱼,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公开课教案吕萍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一)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
文内容。

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
..)竹
..,闻水声,如鸣佩环
....,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可百许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许从
不可久居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隶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乃记之而去乐
清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
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正面与侧面。

“动”与“静”。

“对比”与“烘托”。

中的“景”与“情”。

“镜头”与“画面”。

“乐”与“凄”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
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