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浅谈
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

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茶,作为中国的国饮,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下面是第一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供你参考!浅谈茶艺文化心得体会篇1 茶艺与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那么无精、无神。
茶艺,出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茶艺茶道我已学习了2个学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我对茶具、茶的种类,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肯定的熟识。
这门课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更留意的是我们的实际操作才能。
老师先是对一些基本理论学识的讲解,接着让我们看视频,然后亲自给我们做示范。
最终让我们带着问题和悬念进行学习和表演。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门课,所以我们对这些茶具都特殊感兴趣。
老师激发了我们积极思考、积极探究中国茶文化的兴趣,感受求知带来的欢快。
另外,江老师教学方法在我看来也是特别有创意的。
她让我们4人一组,通过每个同学都担当一次主泡、副泡、解说,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提高我们的积极性和自信,让我们都切身体会到在不同的场合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这样,不仅仅加深了我们对这些学识的理解,更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才能。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三种茶的泡法——绿茶、乌龙茶、花茶。
记得第一次绿茶实训表演的时候,大家都很紧急,有些主泡同学的手都在颤抖,到底以前从来没有做过。
我第一次是担当主泡,的却有些紧急。
第二次乌龙茶,我担当的还是主泡。
虽然泡茶的时候,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但我已经没有那么紧急了,更多表演出平稳自假设,全身心都投入在了泡茶的过程当中,特别享受这个过程。
茶艺表演,令我的心灵更加纯洁,令我的心态更加平和,令我浮躁的心情渐渐宁静下来。
从文化的角度谈茶文化存在的意义

从文化的角度谈茶文化存在的意义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
茶不仅仅是一种
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
文化交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从古代的茶道文化、喝茶文化、茶艺文化、茶诗文化,到现代的茶会文化、茶商文化、茶学文化等,茶文化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着深刻
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此外,茶文化还是人文价值的重要表现。
茶文化以茶为媒介,通过品茶、泡茶、赏茶
等方式,展现了人们对自然、人文的感悟和理解,并且通过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化了
人们的文化意识,增进了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共同进步。
最后,茶文化也是一种生态文化,它关注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崇绿色、健康和有
机生活方式。
茶文化倡导对自然的爱护、对生态环境的关注,提倡使用天然的材料和方式
来制茶,保持茶的自然纯净,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浅谈中国茶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浅谈中国茶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入人们的精神追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国茶文化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中国茶文化 1茶文化的形成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
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
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
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浅谈中国茶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共5篇]》
![《浅谈中国茶文化[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db42129ec3d5bbfc0a74b6.png)
《浅谈中国茶文化[共5篇]》第一篇:浅谈中国茶文化浅谈中国茶文化摘要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首。
茶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茶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茶文化指的是人文科学,即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关键字起源;发展;茶艺;品饮正文茶的起源关于茶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多数人认为茶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这是一则关于茶的传说,可信性有多大,尚不可知。
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里,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和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从上面的话中我们知道,茶最早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药用功能是解毒。
第二篇:感悟中国茶文化感悟中国茶文化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茶解之”的说法作证。
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日本茶道是于我国唐代传入日本,而现在提起茶道,人们却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弘扬中华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所以我们呼吁:中国人喝中国茶,发扬传统文化,再造民族雄风。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
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
对中国茶文化的看法

对中国茶文化的看法
中国茶文化是一种深厚且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涵盖了茶叶的种植、制作和品饮,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哲学理念的体现。
以下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几种看法:
1. 茶与生活艺术:茶文化是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选茶、泡茶到品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精致和讲究,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2. 茶与健康:茶被广泛认为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如提神醒脑、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
茶文化倡导的适度饮茶和品茶的过程,也是一种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3. 茶与社交:在中国,茶常常是人们社交活动中的重要元素。
无论是商务洽谈还是朋友聚会,一杯茶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
4. 茶与哲学:茶道精神富含哲理,强调“和、敬、清、寂”等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内心平静和自我修养的追求。
5. 茶与文化传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包括茶诗、茶画、茶艺、茶礼等诸多方面,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6. 茶与经济发展:茶产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之一,对地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茶文化旅游、茶艺表演等活动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展现了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多元、深邃的文化现象,它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饮茶习俗,又蕴含了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种文化,同时也要注重其创新和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简述茶文化

简述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茶文化是指以茶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茶的制作、品饮、礼仪、艺术等方面。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体现。
一、茶文化的历史渊源1. 茶的起源与发展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采摘野生茶树叶来饮用。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制作茶叶的技艺,并将其发扬光大。
2. 茶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在唐代,喝茶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唐代著名诗人陆羽所著《茶经》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专论饮茶之书”,它对于推广和普及茶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宋代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当时出现了“茶道”、“茶艺”等概念,人们对于制作和品饮茶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当时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茶人和茶师,如明代陈普、唐顺之、清代袁宏道、黄宾虹等人。
他们不仅在制作和品饮方面有着独特见解,还在艺术上有着卓越成就。
二、茶文化的内涵1. 制作茶叶制作茶叶是茶文化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制作好的茶叶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口感和香气的需求。
2. 品饮茶叶品饮茶叶是指通过对于色、香、味、形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来体验和欣赏不同种类和品质的茶叶。
在品饮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礼仪和注意事项。
3. 茶道与艺术茶道是一种将制作、品饮、礼仪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文化形态,它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
茶道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三、茶文化的影响1. 社会生活茶文化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人们通过品饮茶叶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同时,茶文化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 经济发展茶叶作为中国传统农产品之一,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
中国的茶叶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产业体系,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通用6篇)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通用6篇)中国的茶文化悠香而深远,小小的茶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气息。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浅谈中国茶文化论文2500字篇1摘要: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是被许多的了解和认可的。
本文就茶与中国文化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绍了茶的起源与茶功效等,中国茶文化是值得弘扬和发展的。
关键词:饮料;茶文化;中国文化;茉莉花茶茶和可可、咖啡被列为是世界三大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的好处数不胜数,并且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更是值得品评的。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茶也是有独特感情的:当有客人来到家中时,沏上一杯热茶是热情和礼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轻松更是快乐;独自一人时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是精神的收获更是身体的享受。
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国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对于茶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起源于汉代,也有人说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学者研究说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茶的出现了。
不管怎样,茶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发展和成熟,之后又流传到日本韩国等地区,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中国茶文化更是备受关注。
茶文化悠久而绵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茶出现的初期是作为药材来使用的,因为它有许多特别的功效,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如今也是如此。
后期经过长期的发展,茶才演变为今天的传统饮料。
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离不开的茶,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茶。
中国有许多俗语中也时常出现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人”,“饭后一杯茶,老来不眼花”,“若想百岁翁,与茶打交道”等等。
这些俗语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茶的重视程度。
二、茶的种类茶分许多种,有红茶、绿茶、花茶等等。
绿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种植茶树然后采摘、晒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
对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据说好茶采摘的必须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龄女子,采摘什么样的叶子,用怎样的手法,怎样晾晒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浅谈一、《尔雅》与《憧约》我国最早提及茶叶的文字著作为《尔雅》。
西晋文学家郭璞(公元276~324年)所注释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生物分类学辞典。
此书著于何时还有争论:一说是远在公元前1100年,周公时代的学者编成的;另一说法,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作品,是由西周至春秋陆续积成的典籍。
《尔雅》释木篇中记载:“橙·苦茶”。
郭璞注曰:“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曰并,蜀人名之苦茶.”这里明确地描述了茶树的特征特性。
在历史上,给茶树以这样明确的描述,这是第一次。
《憧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又一份很有价值的茶叶史科。
这本书虽然是记录劳役的契约,但是关于“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等茶事记载,反映了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一带饮茶风气已很盛行,形成了武阳(现四川省双江镇)这样的茶叶集散地。
二、陆羽与《茶经》唐朝陆羽(728~804)写成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巨著《茶经》,书中论述了茶的起源、茶树品种、种茶技术、加工方法、烹法、饮法、和与采制烹饮有关的各种器具等。
这部论述茶叶的科学技术专著,传播了茶的知识,不仅对我国茶叶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对世界茶叶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过去劳动人民的茶叶生产经验,认真记述了作者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结果,对研究茶叶生产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自号桑芋翁。
此外,晚年隐居江西信城时,又号东岗子。
陆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茶叶专家。
陆羽是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人。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不少有趣的记载,很有传奇色彩。
据说,公元729年,一天,有个名叫智积的大和尚在河堤上行走,听见草丛中有婴孩哇哇啼哭声,心生慈悲,抱回寺中抚养。
长大后,用《易经》占卜,拈到“赛”和“渐”两个卦,“渐”卦上的九卦辞是“鸿渐(一种水鸟)于陆,其羽可以用为仪”,于是就以陆为姓,取名为羽,用鸿渐作字。
智积和尚嗜好饮茶,陆羽自幼为智积煮茶和做一些杂役工作,因此,陆羽从小学会做得一手好茶,也善于煮茶。
随之,饮茶成癖,积累了不少茶叶生产知识和丰富的饮茶经验。
关于陆羽煎茶和饮茶,古书中记载了不少奇异的传说。
《记异录》中写有一段故事,大意是:智积和尚嗜好饮茶,陆羽善于煮茶,所以大和尚非陆羽所煮的茶不饮。
后来陆羽出游数年,智积便不再饮茶。
有一次,代宗皇帝知道这件事,便召智积和尚进宫,命宫中做茶能手煮茶给智积饮;借此试试和尚的口味。
谁知智积尝了一口茶汤,就嫌不好放下来。
皇帝还是不信他的品茶本领,便秘密宣召陆羽进宫,设素宴,再请智积,暗中命陆羽煮茶,智积和尚品尝以后,一饮而尽,并高兴地说:“这真像陆羽亲手煮的茶啊!”代宗皇帝才深信无疑,叫陆羽出来与师父相见。
这虽是传说,但也足以说明陆羽煮茶,确有独到之处。
陆羽自幼用功好学,上进心强,志在研诗习文,不肯念经学佛。
在当时寺院中生活,抱有这种态度,不能不受到责难,但他坚决不屈服。
十三岁时,他逃离寺院,当了一个伶人,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
陆羽相貌丑陋,又加口吃,只好做丑角。
但由于他认真学习,丑角演得很成功。
他才华出众,还编写了几千字的滑稽戏。
那时,陆羽得到了河南尹李齐物的赏识,李赠送诗集给陆羽,亲自教授诗文,还介绍他到天门山邹夫子处读书,这为他以后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李曾希望他长大做官,但由于他出身微贱,自幼寄人篱下,饱尝艰辛,并不热心于仕途。
他的诗句:“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屡,露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下竟陵城下来”,表达了他对权势富贵的鄙视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公元755~757年,安史之乱,汉水流域邻近河南,受战乱影响。
陆羽为了避乱,沿着汉水,渡过长江,于公元760年来到浙江苔溪(今吴兴),隐居寺院。
其间他也出外云游,游历了浙江、江苏、江西各地,走访茶叶产区,亲自实践并注重实地调查,如到栖霞山等地采制茶叶,有诗为证。
诗人皇甫冉题为《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一诗写道:“采茶非采,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何如泛碗花?”除此之外,陆羽对有关茶叶的资料注意搜集,无论经史、诗赋,还是故事、传说,兼收并蓄。
在《茶经》中记下了不少两晋时代的茶叶典故,为研究茶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在隐居苔溪期间,陆羽自称桑芋翁,于晚年闭门著书,把数十年的所见所闻和饮茶经验,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陆羽晚年的著作很多,可惜流传至今的只有《茶经》一书。
《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内容包括源、具、造、器、煮、饮、出、略、图等十节,约七千字。
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从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讲到采茶、制茶的用具以及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还谈到煮茶、饮茶的器具;又说及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饮茶的风习,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用等;并且论述了各地茶叶品质的好坏。
《茶经》是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
《茶经》的流传,丰富了人们的饮茶知识,对饮茶的普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历来我国茶商把陆羽形象制成陶偶,放在茶灶上作为“茶神”供奉。
《茶经》问世虽已一千多年,有些论述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如有关茶树对土壤的要求“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与近代研究基本吻合。
《茶经》要求只采春茶,“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如今采制一些名茶仍遵循这个原则。
三、古人的饮茶保健之道《神农本草》云:“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劳。
”还记载有茶叶可以医头肿,膀胱病,受寒发热,胸部发炎,又能止渴兴奋,使心境爽适。
《神农食经》亦云:“茶叶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令人少睡”。
华佗《食论》书中载有“苦茶久食,可以益思”。
《本草拾遗》较为详细记载茶叶的功效,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日益思,除烦去腻。
”闻龙《茶笺》中讲到浓茶漱口能去烦腻,健脾胃,保护牙齿。
梁代陶弘景《什录》说茶有“轻身换骨”之功。
《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
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诗人李白《茶述》中说到茶叶的功效远在参术之上,有“得之则安,不得则病”之语,真茶有“还童抗枯”之效。
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唐宣宗三年(公元849年),有一个一百三十多岁的和尚,来到东都(今河南洛阳),宣宗问他吃了什么药而得长寿,他说:“性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
”宣宗听后,感赞不止,便赐茶五十斤给他,并留他居住在保寿寺传经。
唐朝顾况讲,茶叶有帮助消化,去除油腻,祛暑和振奋精神的作用。
他在《茶赋》中说:“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擅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寐。
”宋朝吴淑认为茶具有解烦止渴,提神清心之功。
他在《茶赋》中说:“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劳之利,其功若神。
效在不眠,功存说志,惟芳若之为用,益饮食之所资。
”茶在边疆人民生活中更占有重要地位,古书中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北宋徽宗年间(公元1099年),官吏程之郡说:“食肉饮酪,故贵茶而病难得。
”《滴露鳗录》记载有:“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明史食货志》中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而病”之语。
清代《绩文献通考》有“乳肉滞隔,而茶性通利,故荡涤之故”的论述。
在藏族地区甚至还流传“宁可三日不吃粮,不可一日不喝茶”的谚语。
四、茶文化的人文意义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
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巧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撒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
茶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一“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现代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负担越来越重,精神也越来越紧张。
每个人既要在事业上有所收获,又要在生活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所以总显得有点疲惫不堪。
如果说喝酒可以给人创造初恋般的激情,那么饮茶可以使人在这纷繁复杂充满各种欲望的人世间,洗涤浮躁的心灵深处,既而复归平静、理性,纷杂的内心被涤荡殆尽,名利场被隔绝在心灵之外,满心被茶香包裹、为茶味浸润,呷上一口,唇齿间、心神间,无不为之香,为之爽,茶总是可以给人一份宁静、一份淡泊、一个心灵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