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二十八古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代汉语修辞学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
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载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 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 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 始定为“绿”。一个“绿”字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修辞表达。古代汉语有多种多样 的修辞方式,如譬喻、称代、用典、委婉、双关、夸 饰、并提、共用、互文等。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 淮》)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 琶行》)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5.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小结
第二种: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 家》)
3.博喻: 是用多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各个方面,它可以是明喻、隐喻的多种使用。 A、用多种比喻来比喻一种事物的各个方面。
手如柔荑(tí ),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齿如瓠 qí (hù )犀,螓(qí 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 卫风 硕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 行》)
另外,使用“请”、“幸”、“谨”、“敬”、 “惠”、“辱”等表敬副词和“窃”、“忝”、 “猥”、“伏”等表谦副词也是古人委婉修辞的常见 方式。
古汉语修辞(通论28)

28
并提的基本内容是“类聚”,即把语义类别相同的 类项聚集一处。可用公式表示:
Aa + Bb —— AB + ab
其字母读音相同,表示存在语义联系;字母书写规 格相同,表示语义类别相同。可示意如下:“耳聪 目明”——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 传》),“发耳皇目”——“发皇耳目”(枚乘
养与成就的因果关系。
(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沈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金”指月光,“璧”指月。 以上皆借喻例
17
古人还讲究所谓“博喻”,就是一口气用很多比
喻来说明同一事物。例如:
(1)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
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之一)百步洪,亦名徐州洪,在徐州铜山东南泗
楼》)暗用范蠡功成隐遁五湖 (6)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暗用
《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初游说诸侯不得志貂裘破败
事。
9
有些暗用,不仅隐去出处,而且把典故经过了调
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必符
合原文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这可称 为“化用”。例如: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
13
隐喻不用“譬喻”等字眼,却常用“为”、
“即”、“则”、“是”等词,看似直接表述,
但都要把它当成譬喻来看待,才能真正理解本意。 例如: (1)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左传·文公元年》)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史记·鸿门宴》) (3)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 物为铜。(贾谊《鵩鸟赋》)
酒》)化用《庄子· 齐物论》“大辩不言”和《外物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的修辞一、有关修辞的几个概念1、修辞、修辞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辞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研究这种语言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修辞学。
它是语言科学的一个分支。
”2、修辞方式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
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结构格式。
二、古汉语修辞方式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古、今常用的,比如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
一般来讲,现代汉语中讲了的修辞方式,其在古汉语中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就不需再讲了。
本节“古代汉语的修辞”,主要讲现代汉语中少见的、或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的几种修辞方式。
教材讲了八种,即稽古、引经、代称,例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
(见教材1370页)我们拟增讲三种:引用(附:用典)、并提、互文。
最后讲一讲修辞方式的配合使用。
(一)引用与稽古、引经以及用典1、引用(或称援引)口头流传的话语(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歌谣等)指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历史故事、书面的文字入文。
引言引事引文↓↓↓明引(指出人名)明引(指出人名)明引(指出书名)暗引(×)暗引(×)暗引(×)可见,指出了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明引;没有指出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暗引。
引文:前人的文章,首先是经文例一:《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例二:《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例三:南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
”按:《战国策·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
”★特殊的引用:(1)出新(或称化用)引用前人成句(前人用过的现成文句),不论是明引,还是暗引,一般是原文照录,不加改动。
古代汉语修辞

修辞“修辞”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原义指加强文教,即加强礼乐教化,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有联繫,但还不是一码事。
唐孔颖达解释说:“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修辞”一词作为修辞概念被使用是晚近的事情。
修辞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修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修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修辞格,这说明汉语的修辞格是很丰富的。
下面介绍十种在古汉语中常见的辞格。
一、起兴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⑤鬱鬱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左思《咏史八首》起兴的作用主要是烘托陪衬,便于借物抒情或联想。
所托之物与所咏之物的内容有些联繫比较紧密,如例①、②、⑤;有些联繫则比较鬆散,若即若离,貌离神合,即所谓“托物发端”,如例③、④。
二、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
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爲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一)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
一套 非并提
× 二套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凰栖老碧梧枝。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 景帝纪》)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 魏豹传》)
“脭”指肥肉,“醲”指酒。肉可以说 “肥”,而不说“厚”(现代汉语可以 说);酒可以说“厚”,而不说“肥”。 这个句子是并提式,应理解为“脭肥浓厚”。
◎较喻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对喻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 留侯世家》)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饯别诗》) ◎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 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①修辞效果 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 未尝不心游目想。(萧统《文选序》)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
双句互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谏逐客书》)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6、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 非乐上》)
二、古汉语常见修辞方式 1、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 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①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言辞技巧来达到修饰、强调或增色句子表达的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技巧繁多,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等,它们为古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思想深度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进行阐释和探讨。
一、比喻比喻是古代汉语修辞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它通过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用一个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抽象或陌生的事物,达到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观点的目的。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比之为思梦人”,作者用“思梦人”来形容黛玉,将黛玉的内心世界与梦境相比较,以表达她的情感纠结和迷离的心境。
二、夸张夸张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它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描绘,产生夸张的效果,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
古代经典《西游记》中的“开口就是必杀咒”就是一个典型的夸张表达。
作者通过这个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仗对仗是古代汉语修辞中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语句在语义、语法、语音上形成呼应或平衡的效果。
对仗在诗歌和辞章中尤其常见,它能够增强文章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经中的《月出》一诗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皎”和“僚”、“出”和“光”形成了对仗关系,使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韵律感极强。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
古代文学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人谁无过?”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问表达。
通过这个反问,作者邓石如表达了批评时弊的观点,同时也给读者以深思。
五、设问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设想和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和表达作者的观点。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一个经典的设问表达。
诗中的“举朝犹胜半夜月”的设问,既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感叹。
以上只是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描绘、转喻等等,它们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本章目录
第三节 代 称
13
返回本章目录
代称-定义
【代称】
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
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
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这种修辞方法叫代称,也叫借代。
代称不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
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
代替,即以另一名称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
王昌龄《出塞》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隘。
巴山楚水凄凉地。
巴楚山水。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来到船上。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返回本章目录
互文-复句中互文
受任于败军之际,
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危难之间。
先秦两汉文章用典只是修辞手段,没有成为文体 特点。魏晋以后用典成为骈体文文体特点之一。
读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不能单凭字面去理解。 只有弄清典故的出处和使用意义,才能弄懂作者要表达 的意思。
返回本章目录
明用-1
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即把 典故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 大,变为泛指,让人一看就知 道是用典。
返回本章目录
明用-2
帐饮东都, 送客金谷。
江淹《别赋》
东都,长安城门名,汉代疏 广、疏受辞官归乡,达官贵人在 东都门外为他们送别。金谷,即 金谷涧,晋代征西将军祭酒王诩 回长安,石崇等在金谷涧为王饯 行。东都、金谷都泛指送别之处。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典出陶渊明《饮酒》“采菊东
篱下”,这里泛指种菊花的园地。
《诗经·葛生》
放勋乃徂落。
《孟子·万章上》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战国策·赵策》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史记·始皇本纪》
即宫车晏驾,非大王立,尚谁立哉? 《汉书·灌夫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越数岁,而先生亦捐馆。
廖廷相《切韵考外篇跋》
24
返回本章目录
委婉-避不吉(生病)
李清照《醉花阴》
返回本章目录
暗用-1
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从字 面上一点儿也看不出来,而是 暗含在典故之中,不让人感到 是在用典。有的迂曲难懂。
返回本章目录
暗用-2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 取笔作诗,殊无 分香卖履之意。
《金石录后序》
据陆机《吊魏武帝文序》, 曹操遗嘱 :“余香(香料)可 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 (众妾)无所为(无事作), 可学作组履卖也。”
秦牧《土地》
煤炭,汾﹏酒﹏ ,老﹏ 醋﹏ ,却在人民的生 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 香﹏ 。
吴伯箫《难老泉》
返回本章目录
第八节 用 典
返回本章目录
用典-定义
【用典】 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就是用典,也叫
稽古。是援引前人的事迹或诗文中的词句以表情达意的 修辞方法,属于引用的一种。
用典既能增强论据,深化含意,丰富文章内容, 又可使文章含蓄、委婉、典雅、精炼。
《诗经·氓》 11 返回本章目录
藏词-歇后
原
文
出处及所藏词语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惟孝友于兄弟。
陶潜《庚子岁从都还》
《尚书·君陈》
彼寻常之汙渎兮,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岂能容吞舟之鱼?
丘迟《与陈伯之书》 《吊屈原赋》
惵(dié)惵周余,竟沉沦于 周余黎民,
涂炭。《晋书·六十四论赞》 靡有孑遗。《诗经·云汉》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 送辛渐》
冰心,陆机《汉高祖功臣 颂》有“心怀若冰”之句。南 朝宋鲍照《白头吟》:“直如 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两个 典故表示为官廉洁。
返回本章目录
正用-1
取典故的原来意义 入诗文,典故的含义与 作者所在表达的思想完 全一致。
返回本章目录
正用-2
求田问舍,怕应羞 见刘郎才气。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买骏马、鞍鞯、辔头、长
《木兰诗》
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沁园春·雪》
不以外物得失、自己境遇 而欢喜或悲观。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8
返回本章目录
第二节 藏 词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19
返回本章目录
代称-以人名代事物
伯乐所பைடு நூலகம்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侍郎董允。
忠纯。
《出师表》
返回本章目录
合叙-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是促 进艺术发展和科﹏ 学﹏ 进﹏ ﹏步的方针。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水库和运﹏ 河﹏ 象闪亮的镜子和一﹏ ﹏条﹏条 衣 ﹏ ﹏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
▪ 1、唐杜牧《阿房宫赋》:“朝歌夜弦,为秦宫 人。”
▪ 2、《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 鱼。”
▪ 3、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
▪ 4、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会吴质书》:”愿言之 怀,良不可任。“(《诗经》”愿言思子,中心养 养。“)
▪ 5、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 南阳。“
藏词-藏头
原
文
出处及所藏词语
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应璩《答韩文宪书》
《论语·为政》
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陆机《与长沙顾母书》
《诗经·唐棣》
故能降来仪之瑞。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后汉书·左雄传》
《尚书·益稷》
君欲老夫旦旦耶?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聊斋志异·薛慰娘》
返回本章目录
倒置-原因
1.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 ||
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萧统《文选序》
|– – | 2.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江淹《别赋》
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 |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
《醉翁亭记》
为平仄 为押韵 为对仗
返回本章目录
倒置-举例
原
文
正常语序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 怒于室,色于市。
相传阳侯是古代陵阳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 国的诸侯,溺水而死,成
之焉薄。 《哀郢》 为波神。这里以代波浪。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蚕丛是传说中古蜀国
李白《送人入蜀》
的祖先,这里借指蜀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相传杜康是古代造酒专
曹操《短歌行》 家,后来以“杜康”代酒。
20
返回本章目录
请判断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一种修辞方 法
《水龙吟·登建康 赏心亭》
21
第四节 委 婉
22
返回本章目录
委婉-定义
【委婉】
古人说话、行文中,或因有所顾
忌,或出于谦恭,或出于礼仪、外交
的需要,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故意
把话说得含蓄、婉转,这种修辞方法
叫做委婉,也叫婉转、婉曲、婉辞。
我们应透过表面言辞了解说话人的“言
外之意”。
23
返回本章目录
委婉-避不吉(死)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饮食君之酒肉。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繁启蕃长于春夏,
繁启于春,蕃长于夏,
畜积收藏于秋冬。
《荀子·天论》
畜积于秋,收藏于冬。
返回本章目录
合叙-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隙也。
《战国策·赵策》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得造朝。
《孟子·公孙丑下》
复使圣躬违和,万国所悬。
《魏书·彭城王传》
25
返回本章目录
委婉-避冒犯
委婉词语
言外之意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皇帝年轻。
太子方富于年。 《七发》
太子年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对后主宠信宦官 感到痛心和遗憾。
篆刻:徐家植
9
返回本章目录
藏词-定义
【藏词】 古人引用典籍时,有意把语句割裂
开来,隐藏表示本意的部分,而用它前 面或后面的词语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 叫做藏词,也叫割裂。
恰当地运用藏词,可以使文章幽默 诙谐。但有时影响了语言的完整性。
藏词发展到后来,藏头逐渐被淘汰
了,歇后却发展成为一种辞格。
10
返回本章目录
2
2、古人的修辞活动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 蛴,齿如瓠犀。(《诗经·卫 风·硕人》)
”
3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 唐白居易《琵琶行》
▪ 2、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 ▪ 3、烈宗知其抗直,而恶闻逆耳。《晋书》 ▪ 1(互文)2(代称)3(藏词)
第一节 互 文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