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地资源概况

我国草地资源概况
我国草地资源概况

我国草地资源概况

哈尔滨牧业更新日期:2008.1.22

(一)草地面积与分布

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天然草地面积33099.55万公顷(为可利用草地面积,下同)小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为43713.6万公顷),比美国大(美国为24146.7万公顷),为世界第二草地大国。

天然草地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行政省区来看,西藏自治区草地面积最大,全区有7084.68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1.40%;依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以上四省区草地面积之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64.65%。草地面积达1000万公顷以上的省区还有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其他各省区草地面积均在1000万公顷以下;又以海南、江苏、北京、天津、上海五省(市)草地面积较小,均在100万公顷以下,各行政省区草地面积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草地面积分省统计”。

我国人工草地不多,据1997年统计,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1547.49万公顷,这其中包括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地、飞机补播牧草三项。如果将后两项看作半人工草地,即我国人工和半人工草地面积之和也仅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4.68%。我国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虽不多,但全国各省区都有,以内蒙古自治区最大,有443.34万公顷,达到100万公顷以上的依次有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详见表1)。各地人工种植和飞播的主要牧草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麦、披碱草、草木樨、羊草、黑麦草、象草、鸡脚草、聚合草、无芒雀麦、苇状羊茅、白三叶、红三叶,以及小灌木柠条、木地肤、沙拐枣等。在粮草轮作中种植的饲草饲料作物有玉米、高梁、燕麦、大麦、蚕豆及饲用甜菜和南瓜等。由于人工草地的牧草品质较好,产草量比天然草地可提高3~5倍或更高,因而在保障家畜饲草供给和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天然草地类型组成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的草地类型,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草地类,824个草地型,各类草地面积统计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各类天然草地面积统计”。

在组成全国各类草地中,高寒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全国有5883.42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7.77%。这类草地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及外缘区域。依次是温性草原类草地、高寒草原类草地、温性荒漠类草地。三类草地各自占全国草地面积10%左右,以上四类草地面积之和可占到全国草地面积的一半,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西部。下列5类草地面积较小,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荒漠类、暖性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和沼泽类草地,它们各自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均不超过2%。其余各类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在2~7%之间,居于中等。

(三)天然草地资源等级评价

1、草地资源等级评价标准

草地资源是既反映草地质量又有数量概念的草地。以草地型为评价基本单元,对草地资源进行等级确定和统计,予以评价。

依据草地上各种牧草的饲用价值(适口性、营养性、可利用性)分别归入优类、

良类、中类、低类、劣类五类牧草中的某一类中,统计各类牧草在草群中所占重要百分比,划分为5个等;等表示草地草群品质的优劣。等的划分标准具体如下:Ⅰ等草地:优类牧草占60%以上;

Ⅱ等草地:良类以上牧草占60%以上;

Ⅲ等草地:中类以上牧草占60%以上;

Ⅳ等草地:低类以上牧草占60%以上;

Ⅴ等草地:劣类牧草占40%以上。

依据草地上草群产草量(年内最高产量时期测定值),划分为8个级,级表示草地草群地上部分的产草量多少,具体标准如下:

1级草地:产草量>4000 kg/hm2(干重,下同);

2级草地:产草量3000~4000 kg/hm2;

3级草地:产草量2000~3000 kg/hm2;

4级草地:产草量1500~2000 kg/hm2;

5级草地:产草量1000~1500 kg/hm2

6级草地:产草量500~1000 kg/hm2

7级草地:产草量250~500 kg/hm2

8级草地:产草量<250 kg/hm2

2、草地资源“等”的评价

按照上述统一的等级评价标准评定,经统计获得全国和西部各省区天然草地“等”的评价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及西部各省天然草地“等”的评定统计。

统计资料表明,全国Ⅲ等草地面积最大,占全国已划等级草地的39.62%,依次是Ⅱ等草地,占28.23%;Ⅳ等草地,占15.74%;Ⅰ等草地,占11.28%;Ⅴ等草地最少,仅占全国已划等级草地面积的5.13%。说明我国草地总体质量属中等偏上。主要是Ⅲ等和Ⅱ等草地,优良的Ⅰ等草地和劣质的Ⅴ等草地均占较低比重。分析西部各省区草地等的组成上虽有差异,但总体情况和全国是一致的,各省Ⅱ等、Ⅲ等、Ⅳ等草地面积之和可占当地草地面积的80%以上。显示了草地是以中等为主。

3、草地资源“级”的评价

按照统一的草地等级评价标准,经统计获得全国和西部各省区草地级的评价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及西部各省天然草地“级”的评定统计”。

全国8级草地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22.31%。低产的8、7、6级草地面积之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61.65%;高产的1、2、3级草地仅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7.46%;中产的4、5级草地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0.89%。总体说明全国低产草地面积大,草地产草量中偏下。西部各省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同,产草量存在很大差异,各省区草地级的评定结果表现了多种多样。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类,低产草地面积大,中产草地次之,高产草地面积小为第一类。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低产的8、7、6级草地面积之和占全自治区草地面积的80.34%,中产的4、5级草地占13.17%,高产的1、2、3级草地仅占全区草地的6.49%。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均属此类。第二类是高产草地面积大,中产草地次之,低产草地面积小。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高产的1、2、3级草地面积之和占全自治区草地面积的72.52%,中产的4、5级草地占19.42%,低产的6、7、8级草地仅占全区草地面积的8.05%。可归入此类的有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是以中产的4、5级草地为主,二者面积之和占全省草地面积的38.33%。3、4、5、6级草地面积之和占全省草地面积的82.31%,是以中产草地面积为主,这可算作第三类。

(来源:农科院草原研究所)

植被退化全方位浅谈

植被退化全方位浅谈 摘要:植被退化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最典型外在特征但国家规定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还包括灌木林面积、农田林网树占地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和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人们不断对生存空间进行开拓,草地植被群落结构以及草地生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导致达日县部分天然草地受到了严重的退化。[1]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可知:现存的主要问题是草地“三化”(沙化、退化和盐碱化)严重,第一性生产力低下。其中表土和养分流失与生态系统退化是最基本、最突出的问题[2]当然,各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植被恢复治理方案也应该因地制宜。 关键词:植被退化现状修复 1. 中国植被现状 1.1 植被覆盖率现状 中国各省区市森林面积之和约238万平方公里,其覆盖率为25%,但中国植被覆盖率为70%,其中草地(包括草,灌木等低矮植被)覆盖率为45%,加上森林(成一定面积的高大树木)的25%,共有70%。 另外还有约15%的农业庄家覆盖率,另外还有5%左右的居住交通等用地,剩下的10%为没有植被覆盖的沙漠戈壁(8%)雪山(2%)。 1.2 植被退化现状 目前,广大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或正在遭受各种程度的人为干扰、破坏和不合理使用, 使大量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毁坏和功能发生转变。植被的消失和石间土壤的流失,使土壤肥力不断减退,动植物不能更好的生存。 根据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气候变化会引起植被生长状况、植被分布、植被的气候生产力等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发生变化。已有的关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气候持续变暖变干, 造成植被减少,草场压力增大,退化速度加快,而降水又是决定植被分布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干旱也会使得各种植被类型分布发生变化,气候生产力下降。 2. 植被类型 2.1 树木类型

我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工程热力学》课程设计(论文)我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完成日期 授课教师 得分

我国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王宝增 能源学院 摘要:概述了世界和中国的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阐述了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概况。分析了我国新能源应以太阳能和风能为开发重点,分析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新能源开发的政策。 关键词:新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问题;政策 1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当前的世界能源结构中,人类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19 9 9 年世界能源结构见表 1. 2004年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见图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计未来能源消耗量以每年2.7% 的速度递增,此速度前世界能源储量仅供全球消费1 7 2 年.根据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预测,石油能源可用4 0 年,天然气6 0 年内枯竭,煤炭也只能用2 2 0 年.正是化石能源的大量利用,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大幅度增加,致使地球在过去10 0 年里平均气温上升0.3一0.6 ℃,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1 0 ~ 2 5 cm.如不对温室气体采取措施,在未来几十年内,全球平均气温每 1 0 年可上升. 0 2 ℃.到 2 10 0 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一3.5 ℃,这对人类和地球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必须改变当前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着重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化石能源,合理高效利用能源.

我国一次能源结构见表2. 其中煤炭比例近7 0 % ,加上净化设施较差,致使对大气的污染十分严重.如二氧化硫的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已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4 0 % ;城市悬浮颗粒物( T S P ) 亦严重超标.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迫使我国只有生态环境形势迫使我国只有在有计划、有步骤开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除依靠高效节能技术、洁净煤技术之外,着重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缓化石能源的枯竭,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概况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能可开发资源为3. 78亿千瓦, 目前已开发利用11%; 生物智能资源, 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和各种有机废物, 利用量约为 2. 6亿吨标准煤, 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70%, 占整个用能的50% ; 我国太阳能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耳/平方厘米,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风能资源总量为16亿千瓦, 约10 %可供开发利用; 地热资源尚待继续勘探, 目前已探明的地热储量约为4626亿吨标准煤, 现利用的仅约十万分之一; 我国海洋能源资源亦十分丰富, 其中可开发的潮汐能就有2000万千瓦以上。 风能开发利用继续发展。我国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 . 6万千瓦。20世纪80年代以来, 50~ 200瓦的微型风力发电机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 目前有12万余台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牧区草原和沿海无电网地区运行, 解决了渔、牧民看电视和照明问题。1千瓦~ 20千瓦的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达到小批量生产阶段, 目前正在研制50千瓦~200千瓦的中、大型风力发电机有14个风电场正在建设当中。与此同时, 低扬程大流量和高扬程小流量两种新型风力提水机已研制成功。此外, 全国风能资源调查显示, 在风力机性能测试技术基础理论研究、风能综合利用、国外风力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风电场的试验运行方面均取得进展。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地热资源现已利用的相当于400万吨标准煤。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西藏的地热开发利用, 羊八井地热电站现装机总容量2 5万千瓦, 年发电量达9700万度, 为拉萨电网供电的50%, 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电站。氢能等极应用前景的新能源技术开发尚处于实验室试验研究阶段。近20年来, 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了很大发展, 已经成为现实能源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各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年提供约3亿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是生物质能源, 在目前的商品能源统计数字中并未计入), 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3新能源的开发重点 我国新能源的开发重点为太阳能和风能。 3. 1关于太阳能 我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较大,特别是在太阳能光电利用方面,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缺口较大。应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作为新能源发展的中近期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加速产业化。 要集中力量攻克太阳能光伏电池可大规模使用的关键性难点。这里主要是指大幅度降低太阳能光伏电池( PV) 元件的造价,及延长使用寿命。应集中力量开发价格便宜、寿命长、便于大规模制造的染料纳米半导体材料PV 系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西部太阳能丰富,大规模

中国传媒新闻资源开发现状研究(下)

中国传媒新闻资源开发现状研究(下) ————对我国六省区主要新闻媒介的调查报告 蔡雯2003-6-1 (接上期)调查结果分析(二):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媒介的组织机制、运行方法、采编管理流程及其管理制度的关系及现状。 提问与回答情况如下: 1.被调查者所在的媒介中,什么机构负责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 由于被调查的41家新闻媒介内部组织结构不同,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媒介的新闻报道策划和组织的机制也有所差异。在近半数的被调查媒介中,各新闻采编部门承担了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任务,还有11家媒介的编委会、9家媒介的总编室、7家媒介的采访中心、4家媒介的编辑中心、4家媒介的新闻策划中心负有报道策划的职责(注:有些媒介同时有两个甚至更多的部门担任了策划职能)。但也有7家接受调查的媒介中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工作。北京一家报社的编辑写到,“本报在新闻策划方面较弱,在重大活动报道中总是仓促上阵,一方面是没有专门的策划机构,另外没有专门的策划人才,主要领导也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报社内有新闻研究所,但实际上是个养老机构。”这种情况在我国各类型新闻媒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应引起重视。 2.多少时间进行一次新闻报道选题策划活动? 接受调查的41家新闻媒介中,有24家进行周期性的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其中每周进行一次选题策划的最多,有17家,其他媒介则每天一次到每季一次不等。不定期进行新闻报道策划的有16家(注:有一些媒介在周期性的报道策划之外,还根据需要临时进行非周期性的策划,不计入此列)。有一家网络媒介刚创办不久,选题策划尚未纳入工作议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闻报道策划”的理念已经广泛地在新闻媒介中树立起来,但从管理和操作层面上看,这项工作又做得并不到位。将选题策划作为必不可少的业务环节纳入日常工作安排的媒介只略微超过半数。 3.负责进行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是什么人? 新闻媒介中负责新闻报道选题策划的人员大致有媒介的领导人、媒介中层部门的领导人和普通记者编辑共3个不同层次的采编人员。在接受调查的媒介中,有4家媒介的社长(台长)、14家媒介的总编辑直接进行报道选题策划,有32家媒介的新闻采编部门主任、3家电视台的节目制片人、编导担负选题策划任务,还有7家媒介的编辑记者直接进行选题策划。此外,还有2家媒介设有专门负责选题策划的业务岗位。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一些重视策划的新闻媒介中,往往有总编、主任、普通编辑记者多层次的人员担负选题策划任务,只是选题的层次、重要性不同。这种现象也说明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在媒介内部不同层次上都有运行。 4.经过策划的报道在报道总量中大约占多大比例? 调查显示,在报道之前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的报道占报道总量不到半数的,有31家新闻媒介,其中有10家媒介这个比重还不到20%。这说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传媒策划与组织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平还不够高,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报道的运行还处于任由记者编辑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状态,从媒介甚至媒介集团层面上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整合都缺乏谋划和组织,更缺乏对媒介自身资源的整合利用,这对新闻竞争显然是不利的。 5.被调查者所在的媒介对哪类报道比较重视策划和组织? 一半以上接受调查的媒介将“深度报道”、“重大活动报道”、“重要会议报道”列在重视策划的报道之列,“节日报道”、“独家发现的新闻报道”、“突发性事件报道”、“批评报道”也受到10家以上的媒介的重视。此外,“社会新闻”、“文体活动报道”也受到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

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

我国的资源现状

我国的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我国环境形式的总特点: 从总体上瞧,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 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 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体健康与产品出口; 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 自然资源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包括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两类。生物多样性就是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自然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空间环境等。 资源在枯竭表现为: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环境被破坏表现为:人类在耗费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土壤与空气,破坏了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作用: ①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就是:它就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 ②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就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原因: ①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与环境污染。 ②因为一个物种灭绝之后,就永不再生,而依附于这个物种的其她物种也随之消失。 后果: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 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后果:沙尘暴就是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典型环境灾难。 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人类的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 后果:淡水资源危机可能就是人类以后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分为可耗竭或不可再生(如矿产)和不可耗竭或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如何以最低的环境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世界后列,以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严重地威胁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高于世界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并保持持续增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1989年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随着人口的大量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将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与全国性的耕地资源不足和退化问题。据统计,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日缺水量1600万吨以上,农业每年因灌溉水不足减产粮食250多万吨,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b)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c)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d)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e)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f)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二、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对策

植被遥感的现状与展望_英文_

Pres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Remote Sensing of Vegetation Juhan Ross (T artu Obse r va tory,EE2444Tor a vere,T artu,Estonia) During the recent decades a new discipline of biogeophysics remote sensing of vegetation has been born.T his w as stimulated by the need to describe in more detail the energy and m ass ex chang e betw een the g round surface and atmosphere in the mathemat-i cal models of the global and reg ional climate,by the need to have rapid inform ation about biological productiv ity and yield of the vegetation over the large areas and probably to most extent by m ilitary needs, connected w ith rocket piloting.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has based on: i)The existence of Earth s satellites,originally constructed for military and astronom ical needs. ii)The availability of the powerful enoug h com-puter technolog y for recording,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iii)The possibility to use the radiative transfer theory originally elaborated for astrophysics,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neutron transport in nuclear reactors. T he main problem of remote sensing of the veg e-tation might be formulated as follow s:measuring from satellites or airplanes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optical,therm al and microw ave spectral regions reflected from vegetation and the solv ing the inversion problem to obtain information for classification, distribution,functioning and productiv ity of different kinds of vegetation over the w hole Earth surface. Reflected from veg etation electromag netic radi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i)Conditions of illumination above the veg eta-tion. ii)The disturbing influence of the atmosphere in propagation of the reflected radiation. iii)T he properties of the vegetation and soil in scattering of the radiation. iv)The architecture of the w hole canopy as w ell as individual plants. There ex ist different fundamental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which limit the solving of the m ain prob-lem. 1)Within a certain type of vegetation the varia-tion of the reflected radiation is great within pix els variations m ay ex ceed variations between pix els.T he main reason of these variations is the semiregular structure and inhomogeneity of vegetation itself. These v ariations are sm aller for cultural vegetation and greater for natural one, e.g.for forests and shrubs. 2)Nonflat relief of the g round surface changing the conditions of illum ination. 3)The existence of the cloud cover in the Earth atmosphere drastically limiting the possible time for remote sensing in optical and thermal spectral reg ions. 4)Lack of detailed enough information about3D distribu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tmosphere resulting in erroneous atmospheric correction. 5)Different technical errors,connected w ith sensor calibration and stability,w ith reg istration,da-ta processing,etc. Due to these difficulties the inverse problem having the measuring data of the reflected radiation about some certain type of vegetation to determine the optical and architectural parameters of this vegetation must be m athematically treated as incorrect inverse 第1卷增刊1997年 5月 遥 感 学 报 JOURNAL OF REM OTE SENSING V ol.1,Suppl. M ay, 1997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 策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 约、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 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57.5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2.18万人,土地面积518.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亿m3,最大为30.43亿m3,最小为5.26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

增,最大为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 0.34m3/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续表单位:亿m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我国的资源现状(精选课件)

我国的资源现状 我国的资源现状: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我国环境形式的总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体健康和产品出口; ?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 自然资源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类。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自然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空间环境等. 资源在枯竭表现为: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被破坏表现为:人类在耗费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气,破坏了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及严重后果:?作用:?①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 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原因:?①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和环境污染。?②因为一个物种灭绝之后,就永不再生,而依附于这个物种的其他物种也随之消失。?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典型环境灾难。 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人类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 后果:淡水资源危机可能是人类以后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措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能源匮乏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过度消耗. 后果: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可持续发展。 水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水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后果:影响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使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命受到威胁. 土壤污染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垃圾越来越多。

5.2.2.3植被现状调查

5.2.2.3 植被现状调查 (1)沿线主要植被类型 现场调查可知,项目沿线植被以农田栽培植物、人工防护林和森林植被为主,详见表5-2-1。 表5-2-1 沿线主要植被类型 序号地形地貌现状概述涉及线路位置建设方式植被类型群落名称 1 山岭重丘多为森林植被K42~K49 新建 森林植被 落叶松林、 针阔混交林 2 K49~K5 3 改扩建 3 K53~K69 新建 4 平原微丘地势开阔,主要为人工防护林和 小面积农田。 K69~K74 改扩建 森林植被 栽培植被 人工防护 林、农田 5 平原微丘地势开阔,主要为小面积连片农 田,作物以玉米、大豆等为主。 K74~K99+203 改扩建栽培植被农田 (2)植被现状样方调查 项目组于2017年5月在沿线300m范围内及1处取弃土场对典型植物群落样地进行了样方调查,样地选择结合拟建公路选线及沿线典型植被类型“表5-2-1”,共调查了10个样方。 ①调查方法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中相关要求,植被现状调查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现场踏勘。现场调查以不同的草原植被群落类型为单元,在拟建公路占地及生态评价范围内布设样方,调查各植物物种种类、株(丛)数、高度、多度、盖度等群落特征及评价范围内重点保护和珍稀野生植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位置。 ②布点原则 a 尽量在拟建公路穿越和接近公路穿越的地方设置样点,并考虑全线路布点的均匀性。 b 所选取的样点植被为评价范围分布比较普遍的类型。 c 样点的设置避免对同一种植被进行频率较高的重复性设点,特别重要的区域内植被变化较大的情况进行增加设点。 d 尽量避免非取样误差,尽量避免选择路边易到之处,保证两人以上进行观察记录,消除主观因素。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麦积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麦积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要解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管好用好水资源,要突出水资源的节约、 保护和配置,加强工程管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 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水资源现状 麦积区位于天水市东北部,区内人口57.57万人,其中城市人口为12.18万人,土地面积518.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5.2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人,本区以西秦岭为界,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528mm,且年内分配不均,6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区内季节变化明显,蒸发量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00mm。岭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包括党川、利桥两乡,境内流域面积1279km2,主要河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均在1亿m3左右,且水源稳定性较好;岭北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80km2,主要河流有:渭河及支流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根据水文资料,渭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7亿m3,最大为30.43亿m3,最小为5.26亿m3,且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丰水季节流量骤增,最大为

4920m3/s,枯水季节流量突减,最小仅为0.34m3/s,而且含砂量大,多年平均含砂量为73kg/m3。 由于近年来连续干旱,部分河流出现连年干旱断流现象。如葫芦河98年断流时间为120天,99年、2000年断流均为84天;藉河97年断流长达330天,此后基本长年断流,仅在雨洪季节有短时洪水流过。 经现状分析,区内水资源量、需水量,可供水量在不同保证率p=50%(平水年),P=75%(枯水年),P=95%(偏枯年)时分别为:(见下表) 附表一单位:亿m3 续表单位:亿m 从上表可以看出,区内水资源从总量上看虽然相对较多,但其中地表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地表水资源在区内利用率很低,造成的原因是:降雨量虽然较大,但年际变化也大,大

2020年我国的资源现状(课件)

2020年我国的资源现状(课 件) 我国的资源现状:?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浪费、损失严重.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我国环境形式的总特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环境问题

的主要表现:(部分地区有所改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 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 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体健康和产品出口;?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 自然资源指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的,可以采取各种方式被人们使用的任何东西。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 源两类。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主要特征。?自然 环境包括:地质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 境、空间环境等。?资源在枯竭表现为: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被破坏表 现为:人类在耗费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

水、土壤和空气,破坏了自然环境。 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及严重后果:?作用:?①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②生物多样 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原因:?①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和环境污染。?②因为一个物种灭绝之后,就永不再生,而依附于这个物种 的其他物种也随之消失.?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 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土地荒漠化 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 原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典型环境灾难。 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严重后果及措施:?原因:人类 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后果:淡水资源危机可能是 人类以后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危机。?措施:节约用水,

华东地区植被概况

华东地区植被概况 周忠泽蒙仁宪 ( 葡;系一_厶 1丽i9) r 摘要华东地区六省一市从北向南大致属于暖温带落叶阏叶林区域、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阀叶混交林地带、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阏叶林地带、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通过对华东地区自然地理成因、气候和土壤状况的介绍,从不同生境角度分析了华东地区原生植被类型、狄生植被类型和人工栽培植被类型。 关键词华东区植被覆盖 1 华东地区气候、土壤状况—一f ’ l I ,I 1.1 华东地区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气候、土壤状况 该区域的南界经安徽省风台、蚌埠到江苏省的蒋坝、盐城后至黄海之滨,包括整个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的北部。该区域主要为山东省,由于l临海,故气候为海洋性年平均温度为10~1 5℃,年平均降水量为600~900ram,年相对湿度达75 。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平原为无石灰性浅色草甸土,沿海地区有小面积的滨海盐渍土。 1.2 华东地区的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气候、土壤状况 该地带位于北纬32。~ 34。,包括江苏省中部、安徽省中部。该地带气候总的特征为温暖湿润、四季寒暑分明。年均温15~ 18"C,年降雨量750~ lO00mm,年相对湿度80 。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黄褐壤。农业区多为水稻土,东部沿海一带有盐渍土。 1.3 华东地区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气候、土壤状况 该地带位于北纬23 ~ 32。,包括浙江省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江西全省,福建省的北部。该地带气候总的特征为温暖而湿润。年平均温度18~ l9℃,年降雨量l000~ 16001Tm'l,年相对湿度80 。土壤主要为黄壤和红壤。 1.4 华东地区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的气候、土壤状况 该地带位于北纬2 ~ 24。,仅包括福建省南部。气候总特征为河谷干热,山原暖湿夏长冬暖,雨量丰富。年均温l9~21℃,年降雨量1500~ 2000mm,年相对湿度80 ,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 收稿日期:1995— 12— 20 ■ _ 第4期周忠泽等:华东地区植被概况 2 华东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2.1 原生性的植被类型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对策 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1.1自然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自然资源包括实体性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如给予人以舒适性、提供生产发展场所等,即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具有某种功能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则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体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本文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可量化、可补偿的、直接或间接进入社会经济循环体系的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归纳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然性。自然资源是天然物品,与人工合成品具有本质区别。 (2)历史性。多数自然资源是经过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形成的。例如石油的形成需要数万年或更长的时间。 (3)稀缺性。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对非生态资源而言,随着人类消耗量的增加,资源储量会逐渐减少直至完全耗尽(如石油);对生态资源而言,如果人类的利用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也会导致枯竭(如森林)。 (4)整体性。各类自然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时空上往

往交互重叠、互相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对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对其它资源产生影响,并进而导致整个资源系统的变化。 (5)种类与功能多样性。自然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仅已被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就有2000多种。一种自然资源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比如森林既可以提供木材、林木等副产品,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重生态功能,这些功能整体地发挥作用,人们不可能在改变资源系统中某一项功能的同时又使周围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6)可更新性与不可更新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自我更新或再生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更新保持数量和质量平衡,但其自然更新速度是有差别的。一些自然资源不能自我更新,会越用越少(如石油)。 (7)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同类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类型、储量、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8)国界性。自然资源按国界进行划分,和人一样具有国别。但也不完全如此,如大气资源不受国界限制、国境线上的地下矿产资源可能引起国际纠纷、某些动物自由游动可以“改变国籍”等。 (9)公共性。自然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原则上不能限制任何人享受其所提供的生态、社会服务,任何人对某些资源的享受也不会影响他人的享受。同时,不少自然资源从物质形态上也是不可割裂的,如巨大的水体、奔腾的江河、广阔的海洋、无法固定的环流大气等,因此,自然资源本身在很大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