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合集下载

最新-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 精品

最新-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 精品

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该项内容与建筑工程项目整体建设施工质量有着非常紧密联系,主要是因为建筑结构不仅会负荷自身的重量,同时还需要承担建筑内容其它设施的重量。

人们希望生活在安全、可靠的建筑环境中,所以对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本文就是对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振动控制我国建筑行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和不断涌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开始着手研究高层建筑物的振动控制技术。

我国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数量不断提升,高层建筑工程项目与传统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要求更为严格。

我国想要促进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我国建筑水平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也需要加强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的研究力度。

1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隔震技术分析隔震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建筑结构振动控制就是。

但是需要注重的是,现阶段我国建筑领域中对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减振机理还没有形成统一性的认知,相关研究理论还不够丰富,导致高层建筑工程项目隔震结构设计工作开展中缺乏有力的依据,高层隔震结构不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应用存在一些不良安全隐患。

对于建筑隔震结构而言,高阶振型反应谱加速度的减少量在一定高度反应谱加速度减少量中会超出很多,但是在多层建筑工程项目中,高阶振型的减少量与低层振型并没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1被动隔震控制技术。

被动隔震控制技术应用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基层隔震处理。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会在建筑结构的基础部门与上部结构之间进行隔震层的建设,从而有效实现建筑基础与上部结构的有效隔离,降低地震能量的传播成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缩减地震能量对建筑主体结构的破坏作用。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发表时间:2016-08-19T16:22:57.960Z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19期作者:刘振洪[导读] 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以“大震震不倒,设防烈度可修,小震震不坏“为建筑防震设计的标准。

刘振洪海门市轻工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摘要】我国属于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新建楼房需采用防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和方法,提高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性能,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楼房的隔震、减振能力。

文章首先分析了隔震、减振的原理,介绍了相关的技术,并探讨了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控制应用与趋势,为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振动控制;类型;研究近年来,人们的安全意识逐步增强,对建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应用越来越多,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为了最大最大程度上降低震动给建筑带来的损害,应从材料、结构和地形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1]。

文章在对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原理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技术应用和发展。

一、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原理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中,通常以“大震震不倒,设防烈度可修,小震震不坏“为建筑防震设计的标准。

但一般而言,建筑结构主要依靠结构吸收变形,来消减地震造成破坏的力量。

根据设防标准设计建筑结构,对于中小型地震,可通过变形设计抵消地震破坏力量,此方法具有可行性,而遇到大地震,则无法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

这也是专家工程师研究新结构设计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隔震原理建筑结构防震系统通常是在隔震层设计的,其将建筑结构分为下部结构、隔震层和上部结构3部分。

此种结构设计可降低地震破坏力,将下部结构力量传到隔震层,并经隔震层后的抗震装备,消耗和吸收掉大部分的破坏能量,并将另外一小部分能量转移至上部结构[2]。

在设计建筑结构中隔层时,需对上部结构做出一定改变,以应对可能由地震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确保建筑上部结构遭遇强烈地震时处于弹性状态,不至于被破坏。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摘要:为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必须注重隔震、减振等方面的工作,实行标准化的管理,使其既能保证使用的安全,又能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通过对建筑结构隔震减振原理的研究,对隔震减振技术从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混合控制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振动;控制引言最近几年,由于人们对安全的认识不断提高,所以对建筑结构进行隔震、减振和振动的控制研究得到了很大的推广,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它已经可以很好的与实际的项目相融合。

随着国内高楼大厦数量的增加,人们对其结构的耐久性能、稳定性能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建造高质量的大厦。

因此,我们国家也应当强化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升我们国家的建筑水准,才能适应我们国家日益增加的人口以及日益提升的城镇化水平的刚需[1]。

1 隔震与减振的概况在中国,传统的房屋结构以“大震不垮”、“设防可修”、“小震不坏”为主的房屋抗震设计准则为主,该准则可在中小型震下较好地缓解房屋的局部损伤,但随着地震等级越大,该准则已无法保障房屋的安全,为此,必须探索新型房屋的抗震性能。

2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总体思路2.1 隔震的原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以隔震层为基础进行的,而建筑结构通常可以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下部结构、隔震层和上部结构,这样的结构设计能够在地震时,从地底传来的震幅能够传递到隔震层,而隔震层能够很好的将地震所造成的损伤能量吸收,剩余的一小部分的损伤能量传输到上部结构中,在这种传输作用力下,建筑的上部结构会逐渐变化,逐渐对地震的破坏能力会有一种抗性,在再次发生地震时,在隔震层的作用下,上部结构也可以很好的消减地震所造成的损伤,呈现出一种弹性的状态,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建筑结构的隔震性能。

2.2 减振的原理在建筑结构的抗震系统中,有一个消能减振结构构件,它主要是在建筑结构的抗侧力装置中,通过安装耗能构件,可以再一次实现消能阻尼,即在建筑结构遭受地震的侵蚀时,消能构件和消能装置,利用其弹塑性变形滞回能力,可以将地震地面段,在地下室上部建筑的投影出入口,通常选择室外台阶连接室外坡道的出入口。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_减振和振动控制(精)

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_减振和振动控制(精)

2011NO .13 China New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建筑技术浅谈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吴嘉强(重庆中科建设 (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0一、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振原理分析传统的建筑结构建设以“ 小震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大震震不倒” 为建筑设计的设防标准, 建筑结构主要依靠其结构变形吸收、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

按这种设防标准设计的建筑结构在遇到小、中型地震时, 依赖结构吸收、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具有可行性。

这种建筑结构在设计时虽然采取严格的设计,但在遇到超过设计所能抵抗的大地震时,仍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

这也使得很多专家致力于寻找在各方面优于传统建构结构设计的新体系。

(一建筑结构的隔震原理基础建筑结构的防震体系通过对隔震层得设置, 将建筑结构分为三部分:上部结构、隔震层、下部结构。

这样由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先经下部结构传输到隔震层,再由隔震层隔震装置吸收、消耗大部分地震能量后, 将仅有的少部分地震能量上传到上部结构。

建筑结构隔震层的设计改变了建筑上部结构的周期,从而降低了上部结构对地震的反应,进而确保了上部结构即使在遇到强烈地震时也仍处于弹性状态,甚至能保持在自然弹塑性变形的初期状态。

(二耗能减振结构原理耗能减振结构,是指在建筑结构抗侧力构件中, 通过设置耗能部件来实现耗能减振的。

当建筑结构承受地震带来的能量时,耗能装置和耗能部件通过产生弹塑性来滞回变形, 从而, 吸收、消耗地震带来的巨大能量, 减少主体建筑结构受地震巨大能力的影响, 进而达到减振、控震目的, 这与传统建筑设计“ 硬碰硬” 思想相反, 它属于“ 以柔克刚” ,在后面笔者还会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二、建筑结构的振动控制技术传统建筑抗震设计,主要利用结构自身来吸收、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以满足设防抗震的标准, 虽然能在遇到较小地震, 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比较消极被动的抵抗地震的方法。

科学有效的抗震方法是通过采用结构振动控制技术来达到抗震目的,即通过对结构本身施加振动控制系统,让其与结构本身一同发挥抗震作用,以减轻建筑结构的抗震反应。

关于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研究

关于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研究

关于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研究【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在工程结构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工程应用日益增多,已开始从理论和试验研究、方案设计、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分析研究,向工程试点和应用的方向发展,几种实用的隔震体系在规范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在我国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已增加了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专门章节,工程结构应用橡胶支座的推荐性设计标准亦已批准。

有关这一领域的综合评价文章也常见诸于国内外的期刊和会议上。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震;减振;振动;控制前言建筑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技术是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研究课题。

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技术为中国在减轻多、低层房屋水平地震灾害中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一、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1.1 基础隔震技术内涵基础隔震技术近百年来已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隔震方案,是限制地震能量进入上部结构的方法。

该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河合浩藏于1881年提出的,认为先在地基上纵横交错放置几层圆木,圆木上做混凝土基础,再在混凝土基础上盖房,以削弱地震传递的能量。

常用的隔震机构和体系如叠层钢板橡胶支座、复位弹簧和平面滑板并联机构、摩擦摆体系(fps)和其它隔震、减振复合体系已用于许多实际工程。

1.2 叠层橡胶垫体系的隔震原理对建筑物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结构的周期,一个是阻尼比,普通非隔震中低层建筑物的刚度大、周期短,其基本周期正好在地震输入能量最大的频段上。

因此相应的加速度反应比地面运动放大得多,而位移反应却较小,如果延长建筑物的周期,而保持阻尼不变,则加速度反应被大大降低,但位移反应却有所增加,如果继续加大结构的阻尼,加速度反应则继续减弱,且位移反应也得到明显降低,通过延长结构的周期并给予较大的阻尼,就可使结构上的加速度反应大大降低。

同时,对结构产生的较大位移可由上部结构底部和基础顶部之间设置的隔震层来提供,而不由上部结构自身的相对位移来承担。

试析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及振动控制措施

试析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及振动控制措施

试析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及振动控制措施一.隔震与消能减振原理建筑结构在地震过程能够相互消除荷载力,使建筑结构变成良好的变形吸收形式,并且在建筑建设中通过建筑自身能力来提高主要因素,在建筑结构中,隔震和消能是一套系统。

建筑结构处于小型地震中可以起到良好的低于作用,但是在7级以上地震时,这种减灾能力就显得十分脆弱。

二.主动控制主动控制是使用现代结构控制技术,对建筑的地震结构施行联机观测,在根据实际监控分析来对结构进行调整。

对结构提高控制力,使其实现自动控制。

主动控制在很多结构中和动力形态中,都被设置到实际允许的控制范围,是结构在调整的过程中保护整体的问题性。

主动控制是电子机械和工程结构的产物,它在结构尺寸和荷载的控制上来说十分稳定,但是在建设成本和投资上十分巨大,如果以保护单体建筑的角度来说十分适用,并且控制形式有效。

三.油阻尼板主动控制这种控制结果能够兼顾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等优点,并且在控制效果上能够通過电能调节改变结构性能。

非常适合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

通过调控油孔流量可以使几点控制阀门的调节度加大,并且通过流动阻尼达到更换的目的。

我国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油路设计方案来提高应用设备的控制方法,提出合理的分析设计软件。

根据电液伺服阀发展成变阻尼半主动控制系统。

以此提出了两套油路设计方案,另外这项技术针对隔震房屋的隔震层中,应用广泛,在变阻尼半主动控制非常活跃。

阻尼的减振效果十分有限。

尤其以自由度体系基座受到运动机理中,阻尼越大,结构的相对运动移位会使速度和加速度的不断减少,对绝对运动干扰程度较低,当干扰频率和自振频率相互比较,阻尼的移动会加大位移有研究表明当结构周期地震发生地震情况下会出现类似的情况,阻尼增加中能够根据荷载进行制动,以此降低地震反应,其中包括对位移和加速度的控制反应。

变阻尼的半主动控制效果没有上限阻尼的控制效果好,这是因为在对中和短周期结构下,抗震设计都是针对短周期,不惜要使用半主动阻尼,但是在长周期的结构中,半主动变阻尼的控制方法与上限阻尼相比时能够可以降低速度的反应,对相对的反应也不会出现不利影响。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发布时间:2022-11-03T01:45:58.410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6月12期作者:马波[导读] 人们对现代建筑物的要求不仅停留在舒适、美观上,还有躲避恶劣气候与自然灾害的原始功能需求。

马波中环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阿克苏分公司新疆阿克苏 843000摘要:人们对现代建筑物的要求不仅停留在舒适、美观上,还有躲避恶劣气候与自然灾害的原始功能需求。

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作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震具有严重的突发性与破坏性,一旦发生则会对地震灾害位置上的建筑物与地貌地形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建筑结构的隔振、减震以及振动控制成为了摆在建筑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建筑结构的隔振、减震和振动控制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今后的建筑结构设计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建筑结构;隔振;减震;振动控制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安全意识也在逐步提升,因此对建筑物安全性与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应从建筑物的减震结构入手,通过采用多项有效措施,提升建筑物的隔振、减震、抗震性能,从而提升建筑物的稳定性与耐久性,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建筑结构的隔振、减震概述传统建筑通常会采用严格的设计方法,利用结构的变形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和消耗,这样的结构对于一些等级较低的地震可以实现一定的防震效果,但在等级较高的地震面前作用不大,无法吸收和消耗高等级地震带来的巨大能力,不能为人们与建筑结构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

对于这样的情况,许多建筑专家都在积极探索抗震能力更强的建筑结构抗震体系,隔振、减震、振动控制技术也因此诞生。

1.建筑结构隔振工作原理建筑结构的防震体系是基于隔震层的设置而产生作用的,我们可以将建筑结构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以及下部结构三部分,在地震由下至上地释放能量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将从下部结构传递至中间的隔震层,此时隔震层会将大部分地震能量进行吸收和消耗,最后仅剩极小部分的地震能量会传递至上部结构,在隔震层的作用下,上部结构在接收地震能量后会产生一定的弹性,所以这小部分能量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不会对建筑物与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

建筑结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分析

4 结语
Dic s i n o a c l to e h d o n o c n r c a g a l n t u t r s u so n c lu a i n m t o fwi d f r e o e t n u r p a e sr cu e l

力量有效抵消 , 这个 方法 是有 可行性 的 , 是一 旦遇 到 了难 以抵 但
就不能有效确保建 筑结构 的安 全 了。这也 是许 多 我 国新《 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 中, 之 已经添加 了消能和 隔震 的 抗 的大地震时 , 些 专门章节。而且在 国际的方 面 , 一般在 每隔 4年 就会 召开结 的专家对 于新结构设计进行研究 的根本原 因。
ST A WE公式和建议公式的计算结果相同。
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 对风荷载 及地震作 用均起作用 … 。
图 4为一对称双 塔结 构标 准层平 面 , 各单塔 平 面为一 矩形 , 当仅需考虑 附加地震方 向时 , 则应在地震信 息中输入 附加地 震数
其长宽 比约为 2 。双塔之间 的夹 角为 4 。 5 。当水平力 与整体 坐标 及角度 , 不应改变 的取值 。对 于矩形平 面结构 , 而 当风荷载 作
5 % 。该误差较大 , 0 导致结构指标和构 件设计难 以满足 要求 。因 保证计算风力 的准确性 。对于 多塔矩 形平面结 构 , 当各单塔 的整
此, 针对塔楼 1和塔 楼 2 分别 设 定 了 为 0 和 4 。 , 。 5 进行 结 构计 体坐标 系不同时 , 应分别输入不 同的 值来 计算 各塔的风力 。

5 ・ 8
第3 8卷 第 2 4期 20 12 年 8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 A XI RCHI EC U T T R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g. 2
图2
摆轴滚动机构
The tuned rohher-penduhum damper
近几年来国内对橡胶支座的回转刚度和系统的水 平刚度和设置在底层柱顶上的橡胶支座与柱的串联刚 度进行了实验和理论分析 [ 51 ] [ 52 ] , 在竖向隔震机构的研 究方面现已开始受到重视 [ 58 ] 。从前面提到的两次地震 中的反应和有关研究结果和经验来看,以上两个问题 3
Seismic Base IsOI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I Of BuiIding Structures
ZHOU Xiyuan1, 2 , YAN Weiming2 , YANG RenIin
1
( 1. Institute Of Earthguake Engineering, China Academy Of BuiIding Research, Beijing 100013, China; 2. SchOOI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I Engineering, Beijing POIytechnic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2, 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fieIds Of seismic base isOI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I Of buiIding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earthguake and wind excit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technigues Of base isOI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are reIativeIy mature, further studies may fOcus On standardizatiOn, design Optimum, structuraI detaiIs as weII as deveI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new types Of dampers and Other devices. The new prOducts shOuId be Of IOw cOst, high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Semi-active cOntrOI and its appIicatiOn in practicaI engineering are prOmising thOugh the cOntrOI devices and strategy stiII need tO be refined. In cOntrast, the technigue Of active cOntrOI is Iess feasibIe at Ieast fOr nOrmaI muItistOry buiIding in terms Of high inceptive investment and maintenance cOst. In additiOn, it is aIsO stressed that the interdiscipIinary study and participatiOn Of variOus industry enterprises are very impOrtant tO prOmpt further deveIOpment Of the new technigues and prOducts. Keywords: seismic base isOI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semi-active structuraI cOntrOI 从理论和试验研究、 方案设计、 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分析
1 2 1 2
图1
摩擦摆系剖面图
Fig. 1 The sectionah view of frictionah penduhum system
小圆柱和大圆柱凹面的半径,这种机构只对摆动方向 起隔震作用, 为满足 X、Y 两个方面的隔震要求, 需要 应用双层结构 ( 图 3 ) , 如果将小圆柱体改成小球, 大圆 柱凹面改成大球凹面, 可以称之为滚球机构, 隔震结构 周期计算公式不变,只需将 R1 和 R2 看作是小球半径 和大球凹面的半径即可。滚轴和滚球机构与 FPS 同属 于重力复位的隔震机构, 隔震原理是相同的, 采用这些 隔震机构时,系统的自振周期与上部结构的荷载都无
1
前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工程结构的隔震、减振与振动
研究, 向工程试点和应用的方向发展, 几种实用的隔震 体系在规范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 GB 50011 — 在我国新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中, 已增加了隔震和消能的专门章节。工程结构 2001) 应用橡胶支座的推荐性设计标准亦已批准。在国际方 面, 自第一届国际结构控制会议于 1994 年在美国洛杉 矶召开以来, 大约每 4 年召开一次, 结构地震反应的控 制已成为地震工程中的热点和前沿性研究方向。有关
[ 7 ] [ 29 ] [ 30 ]
关。但在 FPS 中, 摩擦滑块和滑动面是面接触, 且能在 滑移过程中耗散能量。滚轴和滚球装置分别是线接触 和点接触, 不利于支承上部结构很大的重力荷载, 通常 只用来支承下面将介绍的调谐质量阻尼器 ( TMD ) 的质 量块。平面摩擦滑动隔震方法由于造价较低,长期以 来一直备受重视。由于上述平面摩擦滑动机构本身没 有自复位能力,因此应该采用弹性或弹塑性恢复元 件。在摩擦滑动隔震系统的设计中如何合理地选择或 优化摩擦系数和复位刚度,保持摩擦系数长期不变等 是提高隔震效果和性能可靠度的关键 [ 10 ] [ 28 ] 。 叠层钢板橡胶支座隔震体系已相对比较成熟
[ 31 ]
, 减振耗能或消能技术近几
年来也已从基础研究转向工程应用,产品标准亦已着 手编制。主动控制方法由于系统复杂,且需依赖功率 能源, 在实际应用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相比之下, 半主动和混合控制技术由于只需较小的控制能源,而 备受青睐。本文将就作者接触到的有关文献对建筑结 构的隔震、减振和振动控制技术作概要的评述。为促 进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还将在评价现有工作 的基础上, 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几点意见, 希望能起 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控制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 工程应用日益增多, 已开始
(59855410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 (1938 - ) (汉族 ) 作者简介: 周锡元 , 男 , 江苏无锡人, 中国科 学院院士。 收稿日期:2001 年 12 月
2
这一领域的综合评价文章也常见诸于国内外的期刊和 会议上
[6]
Fig. 3 The two-Side tuned roller-pendulum damper
带来的附加风险是比较小的。 目前在推广应用中的主要问题还是造价与常规的 抗震技术相比尚属偏高。因此,需要继续研究开发经 济高效的隔震橡胶支座及其配套机构,充分发挥橡胶 支座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降低造价的主 要途径是降低上部结构的设防标准和使用比较小的橡 胶支座, 但有时要承担一定风险。为确保安全, 应该开 (l) 展以下研究工作: 隔震机构在大变形和后屈曲条件 (2 ) 下的潜力、 性态和必要的保护措施 [ 33 ] ; 隔震层设置 限位挡块以后可能发生的撞击作用及其影响,这些问 (3 ) 题近几年内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 32 ] ; 配套的上部结 构和转换层设计方法,特别是在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底 (4) 部隔震支座的设计计算和构造要求等; 建立相应的 高技术产业, 进一步提高橡胶支座的性能指标, 完善质 ( ) 量保证体系;5 开发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智能型隔震系 统 [ 58 ] , 此外对橡胶支座隔震体系也还有一些问题值得 研究, 例如由于倾覆力矩引起的局部提离和受拉, 固端 的转动影响, 高阻尼橡胶支座, 复杂结构的隔震分析方 法和计算机软件等 [ 36 ] 。此外, 隔震体系的优化设计方 法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的概念。从另一方面考虑,减振消能也可以看作是增 加结构阻尼的方法 。目前已开发出许多类型的阻尼 器, 这里只能选择几种作简要的评价。 !" # 摩擦阻尼器 这种阻尼器本身虽只具有理想弹塑性的特点,但 可以通过与主体结构串、 并联使用, 获得具有接近双线 性滞回特性的阻尼耗能效果。常用的形式有简单摩擦 阻尼器 ( 图 4 ) , 钢丝绳摩擦 Pall 摩擦阻尼器 [ 5 ] ( 图 5 ) ,
[2]

值得注意的是在 1994 年的美国加州北岭地震和 1995 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中有几栋橡胶支座隔震 对这一技术的发展 房屋经历了强烈地震的考验 [ 2 ] [ 42 ] , 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自这两次地震以来,应用橡 胶支座的基础隔震技术已获得工程界的认同,相应的 产品标准业已付诸实施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北京 100013; 北京 100022) 2.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在建筑结构基础隔震、 减振消能和振动控制研究和应用领域中的新进展做了综合评述。文中指出, 由 于基础隔震和减振消能技术已相对比较成熟, 今后的研究可以集中在标准化、 优化设计、 细部构造、 新产品的开发和完善 ( 包括阻尼器和其它机构 ) 等方面。 新产品开发应该以低价、 高效和高性能为目标。 半主动控制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前景也 比较看好, 尽管控制机构和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比之下主动控制技术由于其初始投资和维护费用都很高, 至少在一 般多层建筑中应用是不大可行的。此外, 文中还指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工业企业的参与对促进这些新技术和产品的进 一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基础隔震;能量消散;半主动结构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52. 1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