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中的古诗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被列入课文教学,一部分则被编入“课外古诗词诵读”板块,以四首诗为一组,配合注释和精要的赏析语段,分置于两个单元之后,是对有限的古诗词课文内容的重要补充。

温儒敏教授在谈及古诗文教学时曾经这样建议:古诗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少作串讲、主题阐释以及举办活动,在吟诵过程中,将古诗文的韵味读出来,旨在通过感动自己,增加对诗文的感觉,而不是想尽办法感动别人。

那么“课外古诗词诵读”如何既有“古诗教学”的特性但是又要发挥其独特的特点,如何不止于简单的积累背诵,通过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来积累这些诗歌,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是统编教材视野下古诗词教学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1.学习本课需要具备朗读、揣摩重点词句的方法和能力。

2.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方法是朗读与初步品味语言。

3.通过自学或同学相互学习来掌握的是通过朗读设计初步品味诗歌情感。

4.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的是通过补充课外材料,深入体悟诗歌的情感主旨与写作手法,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

基于七年级的学情,我们的古诗自读教学需要去术语化,消解对诗句“肢解式”的赏析,让学生在诗歌意境中与诗人的情思完成有品质的碰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用过分要求学生的对话达到范例的标准,而应抓住学生对话中的闪光点,作适度的提升和局部的示范,也应提炼学生对话中的共同特点,作适宜的整合和总结。

三、教学目标1.读准并正确书写篁(huáng)、啸(xiào)、荚(jiá)等字。

2.在交流学习目标、阅读方法的过程中确定自读古诗比较合适的学习目标和阅读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朗读方案,正确处理诗歌节奏、重音、拖音,能用契合诗歌情感的语调进行诵读。

3.小组探究,品读诗词关键句,结合课外补充材料,体悟诗歌情感与主旨,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总结诗歌特色并交流分享。

4. 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内容。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内容。

【教学难点】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课堂环节导航】授课课时一、理解诗歌(一)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注释:①幽篁:幽深的竹林。

②啸:(人)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③深林:这里指“幽篁”。

2.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又长啸。

幽篁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其中,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3.赏析:前两句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抑郁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后两句进一步渲染孤寂的情绪和气氛。

月光给幽暗的竹林镀上了一层银色,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入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首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琴长啸),相映成趣。

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4.自测(1)诗歌的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案: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二)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注释:①玉笛:笛子的美称。

②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③故园:故乡,家乡。

2.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飞出的?随着春风飘荡,传遍洛阳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3.赏析:已经是深夜了,诗人难以入睡,忽然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文本研读古诗词考查的重点有:正确理解词句的考查,准确把握形象的考查,对古诗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主旨、风格特色和意境等方面的考查。

从题型上看,仍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从材料上看,多以爱国、离愁、送别以及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等为题材的诗词为主。

二、创意说明同学们临场常常遭遇两大得分障碍:读不懂诗,不会表达。

怎么办?1、揣摩诗歌的题目;2、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3、挖掘题干提供的信息。

4、了解常用的鉴赏评价的角度;5、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

三、活动组织(一)揣摩诗歌的题目“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题目包含诸多信息,或揭示内容,或展示思路,或流露情感,或表露神情,或托物言志,或怀古咏史等。

题目为我们打开读懂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例如:刘桢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

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触类旁通:从诗歌题目中,你能猜出这些诗要表达的情感类型吗?《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晚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再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这类题目就表明内容是关于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可以猜想诗歌孕育的思想感情应该是离愁别绪方面的。

再如看到《秋词》、《天净沙·秋思》之类的题目,就可以推定诗歌内容是写诗人由眼前秋色引发出自己内心的许多感慨等。

(二)寻找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诗言情”,情是诗的生命,是诗的灵魂。

找到关键性的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就等于读懂了诗。

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一是直接用感情词,如喜乐哀伤,忧悲愁思之类;二是用意象体现,如雁、明月、秋雨、落花等。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竹里馆》王维1.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他的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的山水诗成就最高。

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背景链接本诗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五,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诗人曾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邻里的屋舍。

3.划分节奏,朗读诗歌独坐/幽篁里,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复长啸。

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笑声。

深林/人不知,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明月/来相照。

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陪伴我。

4.诗歌赏析(1)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抒写自己独坐竹林,独具雅兴(以动衬静,表现诗人悠然自得情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诗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运用拟人化手法,把明月当做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他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抒发诗人宁静淡泊心情)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课堂小结本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以及高雅绝俗的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情感。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背景链接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洛城,即洛阳。

这首诗是开元年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洛阳是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故作此诗。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3)提出问题:说说你对课文中句意的理解。
师生交流的内容有:
扣住“暗”让学生展开想象。
想象是理解
教师明确: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 诗意的翅膀,通过
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笛 再现诗歌画面,有
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并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
写人物活动,从而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
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美读赏画。
古筝配乐,师生齐读,学生个读。这首短诗仅仅二十个字,但有景有 朗读不同的诗
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 歌,品味文人高雅
写作背景:
《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陕西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
思想超脱,
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
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思考:这幅画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教师明确: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
2.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一:朗读,感受诗中美句。 屏幕显示: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2)朗读之后教师释义,学生再朗读。 (3)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自己读诗后的感受。 教师将教学视点引导到诗歌的最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诗词背景及作者情感:深入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解读作者通过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
-诗词的朗读技巧: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诗句意象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洛阳夜闻笛声,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它是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展现了音韵美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李白如何运用音韵、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6.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教案设计(内含2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
浩如烟海。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一起去重温那一篇篇经典。 二、预习检测 (一)作者介绍 1、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 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 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传世。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 (二)、生字词的识记 辋(wǎng)川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 散(sàn )入、折(zhé)柳。 三、 研读课文《竹里馆》 1.配乐范读 2.(1)写作背景《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竹里馆
王维
诗歌描绘了思念 月下独坐、弹琴长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啸的悠闲生活,传


达出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容易偏离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将在下次活动中明确讨论主题,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在仿写古诗词时,对于诗词的结构和韵律掌握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古诗词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创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案,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竹里馆》选自其诗选。
2.诗词原文:准确朗读与背诵《竹里馆》,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里馆》的背景、意境和诗词鉴赏方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体会诗词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竹里馆》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句的意境,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逐渐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和创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竹里馆》,使学生了解唐代诗词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文人隐居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指导学生从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提升学生对古诗词艺术魅力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音韵优美、含蓄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陶冶情操、启迪人 生、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但对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学情分析发现,初中生对 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 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概况。 2.通过朗读,提升诗歌的诵读能力与欣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升诗歌的诵读能力与欣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难点: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
浩如烟海。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一起去重温那一篇篇经典。 二、预习检测 (一)作者介绍 1、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 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比较消极, 追慕隐逸恬静有皈依佛教,故后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传世。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 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李太白集》。 (二)、生字词的识记 辋(wǎng)川 幽篁(huáng) 长啸(xiào) 散(sàn )入、折(zhé)柳。 三、 研读课文《竹里馆》 1.配乐范读 2.(1)写作背景《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
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诵读,
本课所选四首诗是四位诗歌大家的代表作品之一,分别抒发了清幽淡泊心态、思 乡之情、远戍思归以及暮春惜春之情,古诗词学习因学生阅历和积累原因,理解 较为困难,因此课堂引领方向要导向正确,若学生没能完全领悟,教师应加以引 导和点拨,从而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 三、学情分析
2.生字词注音
岑参(cén shēn) 袖( xiù ) 凭(píng) 传(chuán)语
韩愈(hán yù ) 芳菲(fāng fēi) 榆荚(jiá) 惟解(jiě)
3.解词
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
龙钟:泪流纵横的样子
凭:请求,烦劳
传语:捎口信
惟解:只知道
四、教学过程
(一)《逢入京使》高适
1.导入: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二课时)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 2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意义和作用。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亲人的思绪。
七、教学反思
朗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 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朗读,在朗读中 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魅力,学生读得非常充分,教者指导也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初 一的学生朗读指导仅仅凭几节课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多 指导。
那就是依依不舍的离人分别时的情态。所以我们说春夜、客居的洛城、折柳这些 意象水到渠成地创设了一种思乡的情境。于是紧接上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 故乡家园的情感呢?一切戛然而止却又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特别善于造意境。比如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 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 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 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 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5.小结:从意境的角度赏析诗歌,同学们学会了吗?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现故园情的诗句?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 2.完成第一课时跟踪测试题。 六、板书
诗词音韵优美、含蓄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陶冶情操、启迪人 生、提高艺术修养的作用。但对当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学情分析发现,初中生对 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古诗词掌握理解程度距离新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 距。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提供更具体、丰富、有效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这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概况。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准节奏、重音、停连、读出诗的情感。通过朗读,提升 诗歌的诵读能力与欣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能正确有感情地背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难点:提升诗歌的诵读能力与欣赏水平,进而体会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六、教学过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除了注意字音、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 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 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现在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试着用老师教你的方法带着感情来读诗。 4.悟诗境:本诗描绘了怎样的情形呢?(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发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谁的 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能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是什么样的?提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这是什么曲子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提示:折柳 何谓折柳呢?(见注解⑦.)折柳不仅指曲名,还可以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
①):回京城长安的使者。这首诗歌是写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
者。 这首诗的内容就是:第一次远赴西域的诗人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思乡的
泪水沾湿了双袖,模糊了面容。途中与返京的使者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 笔,请给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5.悟诗情:
这首诗最能突出作者此时心情的句子是哪一句?提示:双袖龙钟泪不干 诗人因为什么而泪不干呢?提示:思乡 我们之前还学过一首岑参思乡的作品是《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可以说思 乡是很多诗人笔下的主题。 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仅仅是思乡吗?提示:通过朗读同学们知道诗人并没有过 多沉寂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这里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回 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平实的语言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 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就像于谦的那首《立春日感怀》 中的诗句“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无论多少年过去,这样的一份 家国情怀依然会震撼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6.小结:同学们,从情感角度感受诗歌,你们学会了吗?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现家 国情怀的诗句? (二)《晚春》韩愈 1.导入: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 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晚春》。 2.配乐范读。 3.(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杰出 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 柳”。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韩愈在晚春游城南时所作,写作此诗时作者已进入自己 年龄的“晚春”时期,正好又是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4.读诗韵:请同学们放声朗读两遍。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体验。
二、教材分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词,本文
所选四首诗是四位诗歌大家的代表作品之一,分别抒发了清幽淡泊心态、思乡之 情、远戍思归以及暮春惜春之情,古诗词学习因学生阅历和积累原因,理解较为 困难,因此课堂引领方向要导向正确,若学生没能完全领悟,教师应加以引导和 点拨,从而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进而思考自身的人生之路。 三、学情分析
提示: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 旷的审美境界,并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从而把诗 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 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5.美读赏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读完你会发现本诗仅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 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6.小结:这种从画面欣赏的角度赏析诗歌,同学们学会了吗? 四、研读《春夜洛城闻笛》 1.导入:如果说“弹琴长啸”让我们看到了宁静淡泊的王维。那么春夜悠扬的笛 声又勾起了大诗人李白怎样的情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夜洛城闻笛》。 2.背景介绍:这是 35 岁的李白游洛城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 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提示:时间,地点,事情。 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提示: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 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提示:今河南洛阳。 3.读诗韵:指导学生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
教材册别及单元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题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