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生活化学类)
课程教学设计3篇

课程教学设计1一、指导思想: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
本学期化学组校本课程将在《生活中的化学》这一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开发《趣味化学》这门校本课程,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把趣味化学实验这一活动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课程基本理念1、本着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给学生最适应的教育,让学生最快乐的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既能全面发展,又能突出个性的合格高中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
4、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
5、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
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与的激励性评价形式。
6、为突出校体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按季节和时令选择相应授课内容。
7、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
三、课程内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灵活的动手能力,及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操作的技能,充分发展合作精神,现将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内容:序言:你准备好了吗?第一章:我也能做实验一环保肥皂的制作实验二化学“冰箱”与冰袋实验三雪花膏的制作实验四水果电池的制作第二章舌尖上的化学实验一汽水的制作实验二自制果冻实验三各种水果的维C含量之比较第三章这里很有趣实验一玻棒点灯、黑龙攀柱实验二水下公园实验三消字灵的制作附录:小实验四、课程实施及建议:1、课程教学结构:创设情境小组探究汇报表演2、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探究制3、课时安排:每两周1课时(周四活动课时间)4、活动地点:化学实验室或根据需要而定五、具体安排:略课程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了解波尔多液发现、成份及作用机理教学重点:波尔多液的配制及作用机理教学过程:活动一: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以下问题:一、波尔多液的成分?波尔多液是一种广谱无机杀菌剂,用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初中化学奇妙的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奇妙的化学教案
主题:神奇的化学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实验及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神奇的化学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实验一:变色龙实验(15分钟)
材料:红色、蓝色、紫色媒质、PH试纸
步骤:将红色、蓝色、紫色媒质均匀混合后滴加PH试纸。
效果:观察纸张颜色的变化。
3.实验二:光合作用实验(15分钟)
材料:水、叶绿素、CO2、日光灯
步骤:将水、叶绿素、CO2混合后加入到室内的日光灯照射下。
效果:观察叶子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
4. 实验三:燃烧实验(15分钟)
材料:纸张、火柴
步骤:将火柴点燃,然后将燃烧的火柴触及到纸张上。
效果:观察纸张在燃烧时的变化。
5.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神奇的化学实验(10分钟)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者创造自己设想的神奇化学实验,可以借鉴本节课的实验内容。
6.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强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设计一个关于神奇化学现象的小作文。
课后延伸: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者书籍进一步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或者自行设计更多有趣的化学实验。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以便于今后的教学改进。
神奇的化学呼之欲出,让我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吧!。
初中化学校本教案

初中化学校本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化学校本,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制作化学校本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具和材料:硫酸、铁片、玻璃烧杯、试管、烧杯等。
2. 教师准备好化学校本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生提前了解化学校本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介绍化学校本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化学校本的应用。
2. 实验操作:教师演示制作化学校本的基本步骤,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分析: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化学校本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4. 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化学校本的特点和应用,并提出改进意见。
5. 实验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化学校本,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6. 提问讨论:教师根据展示情况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7. 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化学校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化学常见授课模式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授课模式教案授课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类型,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概念。
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化学物质的颜色、气味、物态等方面的特点。
2. 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类型,如单质与复质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不同反应的表现形式。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通过实验展示不同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类型,如铁和硫的单质反应、铜与硝酸的氧化反应等。
2. 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四、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点。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化学物质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
五、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点,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念。
2. 鼓励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自身化学素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或实验报告,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化学知识,提高学习主动性。
七、课堂反馈(5分钟)1.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有所提高,但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初中化学带教案例

初中化学带教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净化的方法;
2.掌握使用过滤和蒸馏两种方法分离溶液中的杂质的操作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硫酸、铁粉、试管、橡胶塞、滤纸、烧杯、酒精灯、三角瓶、水槽、试管夹、玻璃棒。
教学过程:
1.引入:老师向学生展示使用过滤和蒸馏两种方法分离溶液中的杂质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流程。
2.实验操作:
(1)过滤法净化溶液:将含有铁粉的硫酸溶液倒入漏斗中,用滤纸过滤。
观察离心管中的过滤液和残渣。
(2)蒸馏法净化溶液:将净化后的硫酸溶液倒入烧杯中,加热,让水蒸气通过三角瓶,再收集净化后的溶液。
3.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1)通过过滤法和蒸馏法分离溶液中的杂质后,溶液的纯度是否有所改善?
(2)过滤法和蒸馏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溶液净化?
(3)在分离溶液时,为什么要用滤纸或水蒸气?
4.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过滤和蒸馏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原理。
教学反思:
本次实验设计以体验为主,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深入理解溶液净化的方法,提高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下次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实验难度和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化学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化学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简介本文档旨在为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案例示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供参考。
实验案例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这个案例将介绍如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学生将学会观察反应的颜色变化、气体的生成以及测量反应物质的质量变化等。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这个案例将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来展示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学生将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观察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并测量反应溶液的pH值。
模拟案例化学反应速率模拟这个案例将通过模拟化学反应速率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学生将使用模拟软件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并探究温度、浓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溶解度模拟实验这个案例将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学生将通过调节不同溶质、溶剂的浓度和温度来模拟实验,观察溶解度的变化,并探索溶解度与溶质溶剂性质之间的关系。
探究案例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这个案例将引导学生进行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探究研究。
学生将设计实验,分别使用不同pH值的酸性溶液浇灌植物,并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以了解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这个案例将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不同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化学物质的环境影响机制。
学生将选择不同化学物质,并研究它们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加深对化学物质环境影响的认识。
总结以上是一些化学校本课程教学案例的示例,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初中化学与生活专题教案

初中化学与生活专题教案
主题: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年级:初中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分析和解释这些应用的原理。
教学内容:
1. 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 化学在日常清洁用品中的应用
3. 化学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
4. 化学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学习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原理
2. 学习化学在清洁用品、药物和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原理
教学难点:
1. 理解化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不同化学应用的原理和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探讨日常生活中哪些化学应用他们知道,并讨论这些应用的原理。
2.教师介绍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例如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原理。
3.让学生分组讨论化学在清洁用品和药物制备中的应用,并进行小结和汇报。
第二课时:
1.学生展示化学在清洁用品和药物制备中的应用,让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观点。
2.教师介绍化学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原理。
3.让学生分组讨论材料制备中的化学应用,并进行总结和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加对化学的兴趣和认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案
章节:化学基础知识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实验方法;
2. 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基本概念;
3. 能够简单区分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分;
3. 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教学重点:
1. 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2. 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教学难点:
1. 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分。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 探究: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验现象,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不同之处。
3. 总结:让学生总结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或制作小结,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分,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教案:
香烟中的有害物质
青山中学梁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香烟对人类的危害。
(2)练习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
的认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香烟对人类的危害。
从小树
立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香烟对人类的危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操作能力。
团队合作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系统鲜血试管试管架玻璃导管香烟石灰石和稀盐酸等。
五、课题分析
香烟的危害人人皆知,但由于香烟中尼古丁等有毒物质对人体的毒害,使人吸烟上瘾,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吸烟,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验来鉴定香烟烟气中的一系列有害物质,使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从而使学生直觉的不去吸烟,同时通过学生的宣传,使学生身边的人少吸烟或不吸烟,为提高民族素质、增强体质,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属于我校化学校本课程中的一节。
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烟气中存在许多有害物质,对人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从而自
觉抵制香烟、不吸烟。
宣传吸烟的危害。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实验,让他们真实地观察到香烟中确实存在有害物质。
七、设计思路
八、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