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圆明园的毁灭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2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课时安排•课时数量: 2个课时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文名称: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及反复出现的题目词“圆明园”。
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地位。
2.学习课文: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重点解读课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词语。
3.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抒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的毁灭是否可以避免,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活动设计•分组小组讨论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提出自己的保护意见并展示。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延展阅读:请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历史细节和意义。
•文学赏析:通过解析课文中的诗句或段落,深入理解作者对圆明园的感情表达和历史悲剧的描绘。
教学过程1.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延展阅读心得和对圆明园的更深层理解。
2.文学赏析: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抒发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3.小结讨论: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心得体会并展开自由讨论。
活动设计•鼓励学生自主撰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文章,表达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观点和感悟,可以展示在课堂上分享。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自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圆明园的毁灭【第2课时】》附答案

品析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1.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
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 的方法。(难点)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 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 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
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
的无比仇恨。
课文结构 园林瑰宝 建筑精华 最大的博物馆 艺术馆 爱 高度评价 圆 英法联军 明 园 毁灭(损失不可估量)
掠走
运走 毁掉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恨
课文主旨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 肆意践踏而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 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警示人 们勿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
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 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
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
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 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 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 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 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 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 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深刻体会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
2.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历史意义,学习表达手法,激发爱国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历史意义和运用表达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意义。
(2)提问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感受。
2.精读课文
(1)深入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影响。
(2)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如对比、描写等。
3.写作练习
(1)让学生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进行写作。
(2)分享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4.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圆明园的纪录片。
(2)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反思:复习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但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需要更多的指导。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的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的1、《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的【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感悟、欣赏、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初步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⑴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⑴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⑴ 是谁让这座闻名世界的宏伟建筑毁于一旦。
2、激发学生振兴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
2、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1、课前,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把学生引进激昂悲愤的情绪中。
2、看着圆明园被烈火焚烧的场面,听着圆明园的建筑倾倒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对圆明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还记得那三句话吗?(出示三句话,朗读句子。
)4、今天的学习,你想问什么或想知道什么?⑴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瑰宝”“精华”下加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你懂吗?──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精华: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⑴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⑴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⑴ 是谁毁灭了圆明园?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结合资料、想象画面等方法,自学课文,有困难,前后左右可以商量商量。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⑴ 布局精妙:“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众星拱月……。
”① 引读,边读边加点“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许多小园、众星拱月。
2024年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及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

2024年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及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掌握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圆明园毁灭的历史原因。
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提问: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为什么会毁灭?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小组讨论: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是什么?3.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强调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损失。
4.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是什么?2.案例分析展示圆明园毁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提问: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提醒学生要珍惜文化遗产,热爱祖国。
四、作业布置1.深入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
2.思考:如何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五、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需要加强课前预习。
2.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补充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数据分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可以引入“圆明园被洗劫”的具体日期、参与国家、被盗文物的数量等具体信息,让学生对毁灭事件有更直观的认识。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叙述内容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一)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叙述内容的。
三、教学难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叙述内容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第一段。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课文分几段写的?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通过读书和分析课文结构,我们把这篇课文分为三段,第一段告诉我们: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板书:损失不可估量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朗读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圆明园的辉煌景观。
2.默读、思考。
第二段从哪儿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提示学生按照不同方面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第二段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辉煌景观。
第二自然段是一层,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第三自然段是第二层,介绍了圆明园的种种景点,突出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第四自然段是第三层,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 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 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 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 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 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 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 化成了一片灰烬。
名 人 书 画
山乡村野
金碧辉煌的殿堂
亭台楼阁
烈火中,圆明园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还没有了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 的景物。 园中不仅没有了民族建筑,还没有了西 洋景观。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 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奇珍异 宝也没有了。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 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 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金碧辉煌的殿堂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蓬莱瑶台
安澜园位于长春园内,是仿造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海宁的“安澜园” 建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有四次住在海宁的安澜园。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 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 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 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 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 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 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 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 化成了一片灰烬。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 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 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 有,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 艺术馆。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泾源三小杨秀萍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
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
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美与丑,爱与恨并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课文的感受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逐渐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
充分自主的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无耻行径的憎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情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体会圆明园毁灭之惨痛。
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圆明园的毁灭》,先来复习一下词语。
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认读)2、老师把“不可估量”用红色字体,猜猜老师要提醒你们什么? 强调“不可估量”的“量”的读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要求: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达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重点叙述的。
3. 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想象当年圆明园的辉煌景双,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课时划分: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出示课件(1)一、谈话引入,检查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情况。
同学们.谁去过圆明园或是从其他方面了解过圆明园?请你向大家作个介绍。
(板;圆明园)(最好课前就展示介绍圆明园的录像或图片)(圆明园是一座专供皇帝、后妃居住游乐曲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部,始建于l 709年。
清朝的历代皇帝都不惜代价,对圆明园进行扩充营造,经过150年的经营,圆明园的总面积达5200亩,比颐和园还大驼o亩,成为当时世界最精美壮观的园林,被称为“万园之园”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
圆明三园中共有著名景点loo多处。
每一景点中又包括许多殿、堂、楼、馆、亭.树等建筑,变化万千,趣味无穷。
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在因中居住,他们为了便于自己玩赏,把不计其数的珍宝、古董字画、外国进贡的珍稀扎品等都收藏在圆明园内,所以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侵略者对他们在第—次鸦片战争中捞到的好处还不满意,又故意制造事端,于1856—1860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园明园,毁灭了圆明园。
) 生介绍完之后将课题补充完整,加上“的毁灭”。
二、自由读文,划出生字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学习,也可互质疑,师生共解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师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学习情况音:损(sǔn)失宏(hóng)伟玲(línɡ) 或(huò)剔(tī)透销(xiāo)毁侵(qīn)略形:捐()幻()博()损()幼()搏()2. 指名逐段朗读,评价,正音。
四、课堂练习1.书写生字,并组词语。
2.带着“预习”提示和课后问题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初读,导入精读。
(齐读课题)1、检查初读,小结整体感知课文情况。
①上节课,老师组织大家按“预习”自学了课文。
通过自读,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些什么?(抽生汇报)②通过初读课文,同学们已经知道:课文围绕课题中的“毁灭”介绍了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景观以及被毁灭的情况。
请告诉老师,课文讲圆明园的“辉煌”是哪几个自然段?讲圆明园被“毁灭”是哪几个自然段?③老师还请大家在预习的时候找出文中直接赞美圆明园是一座什么园林的三个句子,你找到了吗?大家来读一读。
(生汇报,屏幕出示)A、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B、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C、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师设问导入阅读“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部分(2、3、4自然段)。
圆明园的举世闻名(板书),主要在于它的园林建筑艺术和它丰富的收藏。
那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屏幕出示两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阅读课文2-4自然段。
二、阅读2-4自然段,充分感受圆明园昔日的宏伟壮观。
(一)导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余同学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从哪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建筑艺术的?(位置和总体布局)2、那么哪个词语最能概括圆明园总体布局的特点?(板书:众星拱月)“众星拱月”般的布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看(出示多媒体画面,介绍圆明园布局上的特点。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的2、3句,想一想“星”在这里指什么?“月”在这里指什么?(这句话用众星围绕月亮这一优美的比方,形象地描绘出圆明园壮观、巧妙的布局特点。
)出示课件(2)3、导入阅读第3自然段:圆明园的总体布局是如此精美,园中的景物那就更迷人了,让我们一起到圆明园中去走一走,游一游吧!(三)导读第3自然段。
1、配乐欣赏。
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想象圆明园的美景。
(按第三自然段的三个层次,一边播放配乐朗读录音,一边展示圆明园的美丽画面。
)①1句:这里介绍了园中不同风格的建筑,有的金碧辉煌、非常宏伟,有的玲珑剔透、小巧精致,还有两处特别的景点:热闹的街市、幽静的乡村。
②2-5句:园明园中景物很多、很美,有的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有的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还有仿照西欧建筑风格建造的西洋楼。
2、指导朗读:同学们,这么多、这么美的景观,你喜欢吗?①请大家有感情轻声读1-5句,找一找园中建筑、景物的特点。
(出示1-5句课文,生对照)选择你最欣赏的建筑或景物,想想要怎样读才好,同桌互相听一听。
②学生读最欣赏的地方(指导读出喜爱、赞美之情,语气要抒情,语速要缓慢)。
③欣赏着圆明园中这么多美景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什么感觉呢?请听。
(出示第6句,配音读)读这一句时应该用什么语气呢?2名学生练读(引导学生进入陶醉的境界)。
齐读第6句。
④同学们,你还想欣赏圆明园中的美景吗?让我们都来做一回导游,边欣赏美景边背诵课文,不能背的就请跟着读,好吗?(展示美景,师范读、生跟着背诵第3自然段)3、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了吗?出示课件(3、4、5)4、过渡导入第4自然段阅读:欣赏了园林风光,我们再来看看园中丰富的收藏品。
(四)导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4自然段,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园中珍贵文物的收藏情况。
2、欣赏多媒体画面,简要介绍。
3、研读第2句,“上自先秦时代……下至唐宋元明清”,就是两千多年,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文物很多、很珍贵、很齐全)4、圆明园里收藏着祖国几千年来最珍贵的各种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所以作者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出示课件(6、7、8、9、10、11、12、13、14)5、学到这里,我们知道课文2、3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建筑,4自然段介绍园中的收藏,这两部分是怎么连起来的呢?请大家齐读4自然段第1句话。
前半句概括了圆明园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后半句引出了下文要介绍——(圆明园中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
(板书:建筑宏伟收藏珍贵)(五)导入第5自然段阅读。
同学们,圆明园中建筑这样宏伟,收藏这样珍贵,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的无数心血和汗水,我们为祖国有这样灿烂的文化而感到无比--自豪、骄傲!可是,同学们,今天的圆明园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图。
(屏幕出示插图)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了!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三、导读第5自然段,了解圆明园被毁的经过,激发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之情。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五自然段,了解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经过。
①把你认为最能突出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用“△”画出来,再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读几遍。
②小组讨论: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2、指名读一读划出的词语,并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师点拨、分析。
“侵入、闯进、掠走、搬运、毁掉”等词语表现了英法联军野蛮的强盗行径。
“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强调了英法侵略军非常贪婪,对圆明园的毁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板书:毁灭掠、毁、烧)侵略者掠走的是什么?烧毁的是什么?3、让我们观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片段,进一步认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
同学们,眼看着这么美丽壮观、这么让人骄傲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掉了!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生说)你想怎样表达你的愤怒?4、指导朗读5自然段:①能用朗读来表达吗?(指名读,师指导:读表现英法联军罪行的词语时语气要重,可以咬牙切齿地读)②“大火连烧三天”,三天的大火把圆明园烧成了一片灰烬!此时,我们的心中无比愤怒,心情无比沉痛!示范读最后一句。
全班齐读。
四、朗读第1自然段。
1、141年前,英法联军把这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毁灭了,这是让所有中国人都感到无比愤怒和痛心的,也是让全世界有良知的人感到万分痛心的。
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不可估量的损失)2、这里连续用两个“不可估量”就更加强调了什么?(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表达痛惜之情,语气要强烈。
)五、自由讨论,总结升华。
1、出示课件(16)站在这残垣断壁面前,你有什么话要说呢?(生说)(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呢?侵略者为什么胆敢在我们的土地上如此胡作非为呢?其实,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贫穷被人欺,落后遭人打。
国家不富强,只有被动挨打的份。
同学们,为了那段受屈辱的历史,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盛,努力学习吧!)2、讨论:现在有人建议在圆明园的旧址上重建圆明园,恢复它的原貌。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是恢复圆明园的原貌呢,还是就保持它残垣断壁的样子呢?六、布置作业:课后思考讨论“思考练习”第1题。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用具体事实说一说。
板书设计:21、圆明园的毁灭众星拱月举世闻名名族建筑西洋景观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历史文物奇珍异宝化为灰烬损失不可估量教学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
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
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
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
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
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
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