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基本知识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学问**节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学问一、光的特性光是由光量子构成的,具有二重性,即不连续的微粒和连续的波动性。
波长和频率是光的波动性和特征,可用下式表示:λ=C/V式中λ为波长,具有相同的振动相位的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V为频率,即每秒钟振动次数。
C为光速等于299770千米/秒。
光属于电磁波。
自然界中存在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列成表1—1所示的波谱图。
分光光度法所使用的光谱范围在200nm—10μ(1μ=1,000nm)之间。
其中200nm-400nm为紫外光区,400nm -760nm为可见光区,760nm-10,000nm为红外光区。
二、光的互补色假如两种色光(单色光或复色光)以适当地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色感觉时,则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为补色”。
非发光物体的颜色(如颜料),重要取决于它对外来光线的汲取和反射,所以该物的颜色与照射光有关。
一般把物体在白昼光照射下所呈现的颜色称为该物体的颜色。
假如将白昼光照射在黄蓝两种颜色混合后的表面时.因黄颜料能反射白光中的红、橙、黄和绿四种色光,而蓝色光能汲取其中的红、橙和黄三种色光,结果使混合颜料显示绿色。
这种颜色的混合与色光的加色混合不同,三、光的选择性汲取物质对光的汲取是物质和光能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
由于光的波粒二象性只有当入射光的能量同吸光物质的基态和激发态能量差相等时才会被汲取,而物质的基态和激发态是由物质的原子结成和原子间相互作用决议的,不同的物质的能态不同,对光的选择性汲取也就不一样。
所以物质对光具有选择汲取性。
要讨论光的选择性汲取,首先必需搞清楚其产生的机理。
原子是由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核外电子以不同速度在质子四周不同轨道上旋转,每个轨道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好像卫星围绕地球转的情况是相像的。
同时,每个轨道又有方向不同的亚轨道,而同一轨道的不同亚轨上的能量也是不相同的。
当电子的运动轨道更改都会伴有汲取和释放能量。
所以不同的能量变化有不同的汲取光谱。
无机与分析化学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20.4 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 许多无机离子无色,即使有色的无机离子也多因吸光系数不 大而无法直接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测定;
• 很多有机化合物具有较强紫外或可见光吸收,可直接测定。
显色反应:将无色或吸光系数很小的被测物质与显色 剂反应,使被测物转变成具有较强紫外或可见光吸 收的化合物,然后进行测定。
12
2.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检
结
光 源
单 色 器
吸 收 池
测 系 统
果 显 示
光源: 在可见和近红外区使用钨灯或碘钨灯,波长范围320-2500nm; 在紫外区使用氢灯或氘灯,波长范围180-375nm。使用稳压器 保证光强稳定。
13
单色器
•色散元件:将连续光谱分解为单色光的元件,如棱镜、光栅; •单色器:由入射狭缝、准直透镜、色散元件、聚焦透镜和出射 狭缝构成。 •玻璃吸收紫外光,所以玻璃棱镜仅用于350-3200nm波长范围, 只能用于可见分光光度计;石英( 185-4000nm )则可用于整个 紫外-可见光区。 •光栅利用光的衍射与干涉作用,其优点是适用波长范围宽、色 散均匀、分辨率高;但其缺点是各级光谱有重叠而产生相互干 扰。
5
•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 分子吸收能量后受到激发,分子就从基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 能级,因而产生吸收光谱。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返回基态或能级较低的激发态,就会以光 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产生发射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分子中的价电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紫外-可见光)后,从 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6
§20.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1
§20.3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1. 光度分析方法 • 目视比色法: • 光电比色法:用光电比色计测定未知溶液和标准溶液的吸
分光光度法与比色法

1、几个概念:分光光度法在分光光度计中,将不同波长的光连续地照射到一定浓度的样品溶液时,便可得到与众不同波长相对应的吸收强度。
如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收强度(A)为纵坐标,就可绘出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曲线。
利用该曲线进行物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光光度法,也称为吸收光谱法。
用紫外光源测定无色物质的方法,称为紫外分光光度法;用可见光光源测定有色物质的方法,称为可见光光度法。
它们与比色法一样,都以Beer-Lambert定律为基础。
上述的紫外光区与可见光区是常用的。
但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光区包括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
比色法colorimetry以可见光作光源,比较溶液颜色深浅度以测定所含有色物质浓度的方法。
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溶液颜色深度来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比色法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开始于19世纪30~40年代。
比色分析对显色反应的基本要求是:反应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反应生成的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且较稳定,它和显色剂的颜色差别较大。
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和控制好适宜的反应条件,是比色分析的关键。
常用的比色法有两种:目视比色法和光电比色法,两种方法都是以朗伯-比尔定律(A=εbc)为基础。
常用的目视比色法是标准系列法,即用不同量的待测物标准溶液在完全相同的一组比色管中,先按分析步骤显色,配成颜色逐渐递变的标准色阶。
试样溶液也在完全相同条件下显色,和标准色阶作比较,目视找出色泽最相近的那一份标准,由其中所含标准溶液的量,计算确定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含量。
光电比色法是在光电比色计上测量一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将吸光度对浓度作图,绘制工作曲线,然后根据待测组分溶液的吸光度在工作曲线上查得其浓度或含量。
与目视比色法相比,光电比色法消除了主观误差,提高了测量准确度,而且可以通过选择滤光片来消除干扰,从而提高了选择性。
但光电比色计采用钨灯光源和滤光片,只适用于可见光谱区和只能得到一定波长范围的复合光,而不是单色光束,还有其他一些局限,使它无论在测量的准确度、灵敏度和应用范围上都不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分光光度比色法的原理

分光光度比色法的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吸收
分光光度比色法的基础是物质对光的吸收。
当光线穿过物质时,物质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导致光的强度减弱。
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是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二、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是指光线通过棱镜或光栅等光学元件时,被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
通过色散,我们可以将一束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分光光度计利用这个原理,将物质吸收的光线分解成特定波长的光谱,从而确定物质对哪些波长的光线有吸收。
三、比色测定
比色测定是指在特定波长下测量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
通常,我们将待测物质与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色测定,然后根据标准曲线的斜率和截距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比色测定是分光光度比色法的重要步骤,通过它可以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四、定量分析
通过比色测定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在分光光度比色法中,我们通常使用标准曲线法或标准加入法来进行定量分析。
标准曲线法是通过绘制标准物质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然后根据待测物质的吸光度在曲线上找到对应的浓度。
标准加入法则是将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加入待测样品中,然后根据吸光度的变化计算待测物质的浓度。
总之,分光光度比色法的原理主要包括物质对光的吸收、光的色散、比色测定和定量分析等方面。
通过这些原理的应用,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物质的浓度,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汇报时间:20XX年X月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的优点和缺点
分光光度法的优点包括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它能够提供精确的定量数据,适用 于各种不同物质的测量。此外,分光光度法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能够 检测到微量的物质 然而,分光光度法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它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通常只有实验室级别的 分析才使用分光光度计。其次,分光光度法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经验,因为不同物质的 测量可能需要不同的条件和参数设置。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物质的测量,可能需要使用特 定的试剂和标准品,这可能会增加实验成本和时间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 法及其仪器
2
-
目录
CONTENTS
1 比色法 2 分光光度法Biblioteka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是两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用 于测量溶液中的物质浓度
x
这两种方法都基于朗伯-比尔定律,该定律描述了溶液 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PART 1
比色法
比色法
比色法是一种通过比较有色物质 溶液的颜色深度来确定其浓度的
技术
它主要基于颜色的差异,使用肉 眼或比色计来比较样品溶液和标 准溶液的颜色
比色法
比色法仪器
比色法通常使用比色计作为仪器。比色计是一种简单的 光学仪器,它通过比较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的颜色来测 量浓度。比色计通常由一个光源、一个滤光片和一个接 收器组成。光源发出的光通过滤光片,然后照射到样品 溶液和标准溶液上。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光,并将其 转换为电信号。通过比较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的反射率 ,可以确定样品的浓度
第二十章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3、朗伯-比尔定律
4、透光度(透射比) 5、吸光系数(吸收系数) 6、摩尔吸收系数
书P398: 例题20-1
二、吸光度的加和性 测得溶液的吸光度等于各组分的吸光度之 和。 A总 = ∑ Ai =κ1 b c1 + κ2 b c2 + …… κn b cn
三、朗伯-比尔定律的偏离 1、比尔定律的局限性 2、非单色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4、颜色的产生: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
择性吸收作用而产生了不同颜色。
5、光吸收曲线 6、吸收峰:光吸收程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
7、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不同物质的溶液,
其最大吸收波长不同。
20.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一、朗伯-比尔定 1、朗伯定律 朗伯(Lambert) 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 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 A∝b 2、比尔定律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 和吸收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 A∝ c
一、光度分析法的特点 1、灵敏度高 2、准确度能满足微量组分测定的要求 3、操作简便快速,仪器设备简单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单色光:同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 2、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的光称为复
合光。如可见光。 3、互补色光:两种适当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 强度比例混合可成为一种白光,这种两种单 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A
λ1 A
λ2
λ
λ1
λ2
λ
Aλ1= kaλ1bCa +kbλ1bCb Aλ2= kaλ2bCa +kbλ2bCb
三、光度滴定 四、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五、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1、饱和法 2、连续变化法
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和比较

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和比较2015年12月5日龙浪李珂璇王宇鑫李嘉浩程卫东王佳佳临床医学院指导教师:徐尧一、摘要本讨论报告通过分析和比较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种比色法的主要优缺点,即目视比色法操作简便但精度较低,分光光度法精确度较高但对溶液的性质要求较高;并且结合实例说明两种比色法各自的适用范围和浓度限制,即两种比色方法分别在光的波长、物质的组分、以及对朗伯-比尔定律的符合情况上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并给出了适用的吸光度范围(0.2-0.8)和浓度范围。
由此针对不同情况给出了不同的选择方案。
这对实际的研究和生产生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前言在确定有色溶液待测组分含量时,常常可以通过比较和测量溶液的颜色来进行,这种方法叫做比色法。
早在19世纪30-40年代,比色法就开始作为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被应用到研究和生产中。
常用的比色法有目视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两种,其中前者主要通过眼睛观察得出结论,后者借助光电比色计进行。
由于这两种比色方法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分析和比较两种方法对于方法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三、内容(一)两种比色方法优缺点比较1.目视比色法1)优点(1)比色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相比分光光度法,目视比色法不需要动用分光光度计,只需要几个比色管便可以完成测定,因此显得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使用成本低。
同时节省了电能,有利于能源的节约和保护。
在分析大批试样时,其优势就显得更加明显,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测定消耗时间。
在本实验中,我们仅需配置5个标准溶液,便可直接在比色管架上进行比较,与分光光度法中所需的多次清洗比色皿的操作要求相比比较简易。
(2)适用范围较广,可用于不严格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情况目视比色法是通过比较通过光的强度来测定组分含量,可以在白光下进行[2],因此对于有些不严格符合Lambert-Beer定律的显色反应也是适用的。
例如在用碘量比色法测定油脂中过氧化值时,碘和淀粉反应的特征蓝色只有在含碘量在2~10μg[6]时才较为严格地符合Lambert-Beer定律,因此只要反应产生的碘稍稍过量或不足,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就会产生较大误差,只能使用目视光度法。
离子液体的检测方法

离子液体的检测方法一、原理离子液体(ILs)是一种具有非常高溶解度和选择性的无机非离子液体,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而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影响。
离子液体的检测方法采用各种常用机理,如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或半电导率法、离子色谱法、液相色谱法以及容量化学电极法等进行分析检测。
这些手段能够有效地直接分析离子液体样品中的物质成分,可以提供准确、可靠、可重复的检测结果。
二、常用检测方法1、比色法:采用比色法测定离子液体的主要特性是颜色,可以检测ILs的主要及微量成分物质的浓度。
比色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出离子液体中的物质浓度,并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2、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通常用于检测离子液体中有机、无机物质的吸光度,测定对象主要为抗氧化剂、抗结膜剂等添加剂,通常检测范围为质量分数为0.001%~20%的物质浓度的测定。
3、电化学或半电导率法:电化学或半电导率法用于检测离子液体中的有机电解质、阴离子、阳离子等离子物质的浓度,并可以测出离子液体的总离子含量,以及对称和不对称离子液体的总离子含量等性质。
4、离子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是一种特殊分析技术,用于测定各种离子迁移行为以及表征离子形状等特性。
该技术利用电场和流动结合完成对离子液体中离子物质结构特性的表征,从而提供准确的浓度数据。
5、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是一种综合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分析离子液体中的有机物质,而无需进行先前处理和净化。
通过流动梯度技术,可以有效快速完成对离子液体有机物质组成的测定。
6、容量化学电极法:电化学法中的容量化学电极(CV)可以灵敏测定离子液体中的阴离子存在。
容量化学电极也可以针对有机物质进行测量,从而实现对离子液体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快速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第一节一、填空题。
1.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同化学分析法比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个特点。
2.光的波长范围在___________称为可见光,波长小于__________称为紫外光,波长大于___________称为红外光。
3.____________通过三棱镜就可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4.光吸收程度最大外的波长叫做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表示。
5.同物质不同浓度的溶液λmax不变,具有____________的吸收曲线,不同物质具有__________的吸收曲线,可以此进行物质的___________。
6.物质呈现一定的颜色是由于___________。
7.同一物质不同浓度在一定波长处吸光度随浓度增加而________,这个特性可作为_________的依据。
二、选择题。
1.已知光的波长λ=800nm,则它应属于()A、红光B、紫光C、红外光D、紫外光2.Fe(SCN)3溶液(红色)的吸收光颜色为()A、红色B、黄色C、蓝色D、蓝绿色3.绿光的互补色为()A、紫红色B、橙色C、绿蓝D、蓝绿色4.二苯硫腙的CCl4溶液吸收580~600nm范围的光,它显()色。
A、绿色B、蓝色C、紫色D、黄色三、判断题。
1.白光是一种可见光。
()2.同一物质不同浓度的有色溶液λmax不变。
()3.在λmax处测定吸光度则灵敏度最高。
()4.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同化学分析比较,准确度高,灵敏度低。
()5.硫酸铜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红色而呈现蓝色。
()第二节光吸收定律一、填空题。
1.光吸收定律又称_______,它表明当_______________垂直通过______________,溶液的吸光度A与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成______。
其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2.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
二、选择题。
1.某有色溶液,其他测定条件相同,若增加液层厚度,则其吸光度A( )A、增加B、不变C、减小D、不确定2.某有色溶液,其他测定条件相同,若增加液层厚度,则其透射比T()A、增加B、不变C、减小D、不确定3.若某有色溶液透射比为0.333,则其吸光度为()A、0.333B、0.500C、0.666D、0.4784.若某溶液ε=1.1×104L\(mol·cm),с=3.00×10-5mol/L,b=2.0cm,则A为()A、0.10B、0.32C、1.30D、0.66三、判断题。
1.光吸收定律仅适用于可见光。
( )2.朗伯—比耳定律不仅适用于均匀、非散射的液体,同时也适用于固体及气体。
( )3.在λmax 下的εmax 值是有色物质的重要特征常数。
( )4.摩尔吸光系数ε在实验中可以直接测量其数据。
( )5.光吸收定律适用于乳浊液、胶体等均匀溶液。
( )6.当入射光波长不同时,K 值总是常数。
( )四、计算题。
1.用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铁,λ=508nm ,比色皿的厚度为2.0cm ,试液浓度为600µg/L ,测得吸光度为0.236,计算此波长下的摩尔吸光系数ε及透射比T 。
2.将0.088mg 铁以硫氰酸盐显色后,转移至50mL 容量瓶中,用不稀释至刻度。
λ=480nm ,比色皿厚度为1cm ,测得吸光度为0.74,求摩尔吸光系数ε及透射比T 各为多少?3.用1.0cm 的比色皿,在λ=525nm 处,测得KMnO 4溶液吸光度为0.301,问该溶液航向比T 1是多少?如比色皿不换,将其浓度增大一倍,溶液的透射比T 2又是多少?4.有一浓度为 3.4×10-5mol/L 的有色溶液,在525nm 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3200L/(mol ·cm ),当比色皿的厚度为1.0cm ,计算此波长下的吸光度A 及透射比T 。
第三节 显色反应一、填空题。
1.将_______转变或________的反应称为显色反应。
2.与_________形成_______的试剂称为显色剂,显色剂可分为_______、_______两大类,_________在比色及光度分析中应用不多,而__________却被广泛应用。
3.选择显色反应的一般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的颜色差别要大,一般要求λmax MR 与λmaxR 之差在( )nm 以上。
A 、100B 、160C 、60D 、2002.有色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摩尔吸光系数时,显色反应( )A 、不能进行B 、灵敏度高C 、选择性好D 、准确度高3.在实际工作中,显色剂的用量( ),保证显色反应完全。
A 、要在B 、恰好与被测组分反应完全C 、要小D 、通过实验来确定4.在实际工作中,显色时间( ),保持测定过程中吸光度基本不变。
A 、越长越好B 、越短越好C 、一般要求30minD 、通过实验来确定三、判断题。
1.M +R=MR 显色反应表示在分析工作中显色剂浓度越大,越有利于生成有色化合物。
()2.有色化合物与显色剂之间颜色越相近越有利于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3.摩尔吸光系数ε越小,灵敏度越低。
()4.显色剂必须只与被测离子发生显色反应,否则无法准确测定有色化合物的吸光度。
()5.显色时间越,生成有色化合物越稳定。
()6.升高温度有利于显色反应的完成,故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加热。
( )第四节 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及其仪器一、填空题。
1._______比较_______与________颜色深浅来确定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为目视比色法。
2.将_______的标准溶液________各比色管中,分别加入等量___________,然后稀释至_____,摇匀,即形成______的标准色阶。
3.目视比色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点是_______。
4.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光源发出的________色散分解为__________装置,称为________。
它是由________等色散元件及________组成。
6.分光光度计中常用的检测器是___________,它是一种两极管,在________或_______内装有两个电极,阳极通常是__________,而阴极是____________。
7.721型分光光度计光源为__________,其工作波长范围为_________nm,751型分光光度计光源为_____________,其工作波长范围为_________nm。
二、选择题。
1.在比色法及光度分析中,绘制吸光度对溶液浓度的曲线应为()A、直线B、抛物线C、双曲线D、圆弧2.751型分光光度计的色散元件为()A、玻璃棱镜B、岩盐C、石英棱镜D、狭缝3.721分光光度计是在( )区域内使用的仪器A、可见光B、紫外光C、近红外光D、以上均可三、判断题。
1.吸光度与溶液浓度、透射比成正比。
()2.标准曲线法适合于成批试样的分析。
()3.721型分光光度计的色散元件为石英棱镜。
()4.751型分光光度计是在波长200~1000nm区域内使用的仪器。
()5.721型分光光度计在使用前必须让仪器预热20min。
()四、计算题。
1.称取0.7790gCuSO4·5H2O溶于水中,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
用吸量管取此标准溶液0、1.00、2.00、3.00、…、9.00mL于10支目视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25mL,制成标准色阶。
称取含铜试样0.5080g,溶解后转移至250mL的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
用吸量管取出5.00mL转移至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25mL,其颜色深度介于第八和第九个标准色阶之间,求试样中铜的质量分数w(Cu)。
2.钢试样1.00g溶解于酸中,用KIO3将Mn2+氧化成MnO4-,稀释至250mL,测得吸光度等于1.00×10-3mol/L的KMnO4溶液吸光度的1.5倍,计算钢样中Mn的质量分数w(Mn)。
3.有Ⅰ、Ⅱ两种不同浓度的某有色溶液,若液层厚度相同时,对于某一波长的光,Ⅰ有色溶液为6.51×10-4mol/L,测得透射比为0.65,计算透射比为0.42的Ⅱ有色溶液浓度c。
4.测定硅酸盐中的铁含量,心铁的质量分数w(Fe)=0.5%的已知试样做标准,经过同样方法处理后于分光光度计上,测得用2.00cm比色皿时,标准试样的吸光度与用1.0cm比色皿时被测试样吸光度值相等,求试样中铁的质量分数w(Fe)。
5.用哇钼蓝比色法测定钢样中硅的含量。
(2)称样重0.500g ,溶解后转入50mL 容量瓶中,在与工作曲线相同条件下显色,是吸光度为0.522,求试样中硅的质量分数w (Si)。
综合练习题一、填空题。
1.最大吸收波长是指_______的波长,用符号______表示。
在______处测定的吸光度,其灵敏度最高,随着溶液浓度增加,吸光度也相应______,这个特性可作为__________的依据。
2.Fe(SCN)3溶液因吸收了白光中的_________而呈现_________。
3.选择显色反应一般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伯—比耳定律又称___________,它的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这是比色法及分光光度法的_______________。
5.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系统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装置,常用的检测器是____________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