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明清园林美学思想
浅析明清园林美学思想

浅析明清园林美学思想摘要:中国明清园林追求的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中国造园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的方面。
它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
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
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也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并遵循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
关键词:含蓄自然天人合一“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
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延堤,栽梅绕屋。
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萃。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读毕这段文字,仿佛迎面吹来一阵清风,满目绿意,恍如画里。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计成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所以在《园冶》中,属于封建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趣的内容很多。
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
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此时期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作为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
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联。
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赏为主的要求。
宅园多是因阜掇山,因洼疏地,亭、台、楼、阁众多,植以树木花草的“城市山林”。
明朝的皇家园林与园林艺术

明朝的皇家园林与园林艺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至今。
其中,皇家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壮丽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明朝的皇家园林与园林艺术,从风格特点、设计理念以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风格特点明朝的皇家园林在设计上注重自然与人工景观的完美融合,追求自然山水的美学效果。
这种风格特点反映在园林的布局和构造上。
首先,明朝皇家园林注重空间布局的对称与平衡。
园林被划分为前后院落,使得整个园林空间得到平衡。
同时,园林内的建筑与景观也被精心布置,以达到对称的效果。
这种对称的布局不仅使整个园林显得庄重典雅,更体现了宫廷的权威与尊贵。
其次,明朝的皇家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与变化。
园林内设置有人工湖泊、山石、亭台楼阁等景点,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内容。
这种多样性的景观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并通过景观间的合理衔接和过渡,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
最后,明朝皇家园林强调园林的陈设和装饰。
园林内的建筑物、花草树木等都经过精心的摆放和装饰,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
同时,园林中的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也增添了园林的艺术氛围。
二、设计理念明朝皇家园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追求表现主人的品位与境界。
首先,明朝皇家园林通过“小景显化,大自然”的设计理念,展示了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园林内的景观被精心设计,通过小巧玲珑的造景手法,将大自然的美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种设计理念既凸显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又尊重了大自然的原始美。
其次,明朝的皇家园林注重打造一种优雅高贵的生活氛围。
园林内的建筑、陈设等都反映了主人的品味和地位。
同时,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也旨在呈现尊贵的气质,让主人及其来宾能够在其中感受到一种高人一等的氛围。
三、影响力明朝的皇家园林对后世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朝的皇家园林为后世园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其对称的布局、多样的景观以及精心的陈设等设计元素,成为后来园林艺术的重要参考与借鉴对象。
浅析明代园林建筑艺术精髓【范本模板】

浅析明代园林建筑艺术精髓摘要:园林艺术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具有东方独有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情趣.明朝时期更是将园林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成为最能代表中华传统的文化艺术.在经过唐宋时期大气、婉约设计布局后,明代园林展现出返朴归真的艺术境界,其空间布局的自然巧妙融合,使明代园林的艺术境界达到更高境界。
关键词:园林艺术;古典之源;明代园林建筑;艺术之美;人文历史价值中国园林建筑与其它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一样,以特有的艺术符号,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园林设计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紧密相连,园林的构图布局、建筑与环境的表情达意,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含蓄的思想意境。
明代园林建筑更是中华古典园林建筑发展最成熟时期,其独特的设计所传递的思想境界为世界建筑领域独有.一、不同时期园林建筑所展现的艺术文化表象从艺术发展角度看,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发展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
萌发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以先秦战国时期为园林建筑设计的萌发期,此时园林的功能还以实用为主,兼顾休闲,建筑艺术设计并不突出。
到了汉唐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要求,同时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园林建筑艺术的形成。
此时的园林设计以经能够很好的表现主题特色,不同的园林在设计者参照自然地形和建筑构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在里头,特别是园林主人对书画艺术的喜爱,使这一时期园林艺术与书画衔接最为紧密,成就了唐宋时期园林中山水美秀、迭石树峰、宫殿亭阁,高低错落的山水画般艺术美景。
可惜随着时间流逝和战乱破坏,这些园林艺术杰作都在历史车轮中消失,化为历史尘埃.现代存留的园林建筑只能以明朝时期建造的年代最久,明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1]37。
特别是明朝在推翻元朝外族统治后,大力弘扬推行传统汉文化,在各个领域全力复古,这种风潮使中华传统园林艺术建筑得到继承和发扬.逐渐形成了以皇城北京和江浙一带两大园林建筑风格群落。
二、明代园林建筑特点的形成明代园林继承了唐宋时期园林艺术精髓,在园林设计和艺术表现上更加完善,更加突出个性特征,每座明代园林除了艺术表现力外,更增添了艺术活力和个性张力.纵观明代园林建筑设计,可清楚感觉到明代园林与传统文化艺术和思想境界的相互渗透影响。
清代园林建筑的美学观念

清代园林建筑的美学观念我国的园林建筑,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也是中华园林艺术的经典。
清代园林建筑,作为中华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美学观念与其他时期的园林艺术不同,在建筑风格和技术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精雕细刻的建筑美学观念清代园林建筑的美学观念,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传统观念有着相似之处,强调建筑的“精良”、“精巧”、“精致”,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和工艺性。
这种建筑美学观念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建筑装饰的华美等方面。
清代园林建筑中常见的材料有砖、石、木、泥、瓦等,这些材料的使用不仅要符合建筑的功能需求,同时也要具有艺术性和美观性。
例如,建筑砖要求质地坚实、颜色均匀,能够做到精雕细刻;石材选材也要求色彩均匀、质地细腻、纹理独特,能够达到“雕虫小技、玉成娇丽”的效果。
在建筑工艺方面,清代园林建筑的美学观念体现的也非常明显。
建筑师们善于运用木结构、石拱、悬挑、梁柱等技术和手法,不仅使建筑结构更加牢固,同时也使建筑的形式更加精细。
例如,清代园林建筑中,常见的类似“笼雀、罩索”的垂挂式建筑组合,令人仿佛看到了精巧成型的佩饰,让人对建筑工艺的微妙之处感叹不已。
此外,在建筑装饰方面,也可以看到清代园林建筑的精湛之处。
装饰材料包括砖、石、泥、木、玻璃、金属、彩绘等,这些材料的精细处理,使建筑美感更加丰富多彩。
建筑装饰上常见的部件,如檐口、封边、窗棂、楼梯等,其形式多样、设计精良,经过简洁而意味深长的排列组合,使建筑的美感更加深刻。
二、自然美学观念的表现除了精雕细刻的建筑美学观念,清代园林建筑还强调自然美的表现,注重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自然美学观念。
这种美学观念的表现,体现在建筑布局、景观组合、材料运用、工艺手法等方面。
在建筑布局方面,清代园林建筑强调“以山为主、水为辅、建筑点缀”,利用自然地势营造出隐伏于山水之中的空间效果,形成意境高远、幽静清新的园林氛围。
明清园林艺术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明清园林艺术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园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黄金时期。
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貌和丰富的内涵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卓越的成就。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清园林艺术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明清园林艺术的演变明代的文化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对于园林艺术的重视也不断加深。
明代园林艺术风格以广阔和多样性为特点,形态上采用流水、山石、亭台、廊榭、花木和草坪等自然元素,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审美特征,如“寓教于乐”、“天人合一”、“山水相依”等。
明代园林艺术卓越的代表是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
而到了清代,园林艺术进一步发展,清代园林艺术风格则以精神和意境为主,更加注重文化内涵。
清代的园林建筑大量使用山石、假山、水池、古建筑构建,形成宏伟壮观、独具匠心的风格,反映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价值。
清代园林艺术的代表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等。
总结来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园林建筑是古老传统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
从明代到清代,园林艺术从功能化建筑为主,逐渐转向文化意蕴和内涵的发展,越来越强调人的感性和灵性体验。
明清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明清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历史传承和审美意识等多方面。
在明清时期,人们在设计园林时越来越注重艺术表现力,更注重人文精神,建筑风格更趋于庄重大气和古朴典雅。
园林中的艺术造诣、设计元素、空间布局和形态美都反映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在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中,有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如园林中的风水、神话传说、神仙文化和文人墨客意境等,都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美学理念和哲学思想。
园林艺术中多使用假山和流水,假山像大自然中的奇石,寓意着中华文化中的山水文化,反映人与自然相依相生的和谐关系。
其次,明清园林艺术还具有强烈的历史传承意义。
各个园林的建造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富贵、入住居住,更是反映了建筑师对历史传统的珍视和继承。
在园林里,人们会看到古人在不同朝代的思想、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明清园一表达人与自然

明清园一表达人与自然
明清园林设计的氛围营造可以让人体验不同的艺术之美,意境之美,人与自然之美。
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
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氛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和景观规划美学的主导思想――天人合一观。
缘于自然,高于自然,跨空间集奇景于一园,微缩自然于聚地。
提炼升华心境于赏物。
景情互融,天人合一,透逸超脱。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
审美更是由生理、心理、文化以及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因素而引起的情趣与意识的载体与依托;随之而形成的对所见,所闻,所感,所触之物象产生的一种欣赏、共鸣、感悟。
并且由此而达到思绪的升华――即审美意境的享受活动。
审美学在各种学科与领域的影响普遍而又特殊。
尤其在中国明清园林设计中更是独放异彩,别具意味。
审美形式和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
虽然在空间与时间跨度限制了艺术物质性,但它却没有偏离艺术审美意境的主线;反而在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中诠释着绚烂的底蕴和内涵,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久远的艺术文化飘香。
明清时的园林设计大体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
两种类别都具有美的哲学与意境。
并深深渗透于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情感的思维方式。
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与美学观念

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与美学观念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科技文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园林建筑和美学观念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成为了中国园林美学的代表。
一、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起源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始于南宋的“太湖园林”,并得到了明代的大力发展。
明代园林建筑是以花园为主,其一般特点是坚持“规则、简洁、精巧、自然”等原则,突出室外环境中水、山的景观特点,强调“整体性、空间构成、小品细节”的美学价值。
明代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是苏州的拙政园、虎丘山、耦园、狮子林等,这些园林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它们都反映了明代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二、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发展明代园林建筑展示了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审美价值,而清代的园林建筑则将这种艺术创造和审美价值发扬光大。
在清代,园林建筑的发展主要是围绕“山水”展开的,它们不仅注重园林的整体构造和空间结构,还注重赏景过程中的过渡和细节。
清代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扬州个园、湖北的楚园、浙江的西泠印社等。
这些园林建筑都非常注重环境的景色,不同的景色彼此相连,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美感,同时还强调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三、明清时期美学观念的发展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家,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在哲学思想、美学理论、文艺批评等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
王夫之在《美的本源》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点,认为人类之美与自然之美应当得到统一并超越。
他还提出了“诚笃地心”的建筑观念,即建筑物的构造应当真实、自然、不虚构,使得人们在其间感受到自然之美。
顾炎武在《风俗通义》中提出了“风土人情”的美学观点,认为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会对园林建筑产生深刻的影响,建筑物应当根据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来设计和布局。
黄宗羲则提出了“理当可见”的美学观点,认为艺术品应当突出真理和美的共性,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明、清园林美学思想

明、清园林美学思想第一篇:明、清园林美学思想明、清园林美学思想从明中叶至清初,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市民力量的勃兴,冲决了以往礼法的堤防,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文艺的洪流,大江南北的私家园林蓬勃兴起,名园辈土,是我国江南园林蔚然成风、硕果累累的黄金时代。
北方的帝王宫苑除发挥着皇家的物质优势,又嘬吮着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的乳汁,开始兴起一个皇家造园的高潮。
“绘画乃造园之母”。
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蘊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
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
园景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这里寄托园主人淡漠厌世、超脱凡俗的思想,在物质环境中寓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苍凉廓落、古朴清旷是其美的特征。
无锡寄畅园主体是自然风光,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
借景使景观达到近水远山虽非我有而若为我备的境地。
从文徽明所著《王氏拙政园记》可以看出拙政园是从“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出发,淡泊自然,故信步园内,眼前山林深郁,池水连绵,“滉漾渺弥,望若湖泊”,仿佛置身于纵横淋漓的山水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园冶》著者计成所兴造的影园,更是匠心独运。
首先巧于因借,不仅北借蜀岗,还将江南诸山“奔来眼底”;然园内山水能融汇于大自然之中,园内土丘作为远山的余脉经营,并引水从山中渗流而出,混假于真,真假难分,可称山水规划之“珍品”。
这种旷达与超逸的园林审美观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至乾隆时,园林美学思想起了巨人的变化。
由于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结果,文人按照官方的文化标准多醉心于八股制艺,结果明代富有浪漫气息的文艺思想被窒息了,园林艺术创作形成了形式严谨、技术性强的一套程式。
特别是在皇家园林艺术创作中,更表现了一种统一的风格,一种共有的审美倾向,如: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等。
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也有着共同的艺术倾向:讲究形式美、技术巧,由顺应自然而发展为美化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追求外在的物质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明清园林美学思想从明中叶至清初,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市民力量的勃兴,冲决了以往礼法的堤防,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文艺的洪流,大江南北的私家园林蓬勃兴起,名园辈土,是我国江南园林蔚然成风、硕果累累的黄金时代。
北方的帝王宫苑除发挥着皇家的物质优势,又嘬吮着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的乳汁,开始兴起一个皇家造园的高潮。
“绘画乃造园之母”。
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蘊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
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
园景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这里寄托园主人淡漠厌世、超脱凡俗的思想,在物质环境中寓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苍凉廓落、古朴清旷是其美的特征。
无锡寄畅园主体是自然风光,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
借景使景观达到近水远山虽非我有而若为我备的境地。
从文徽明所著《王氏拙政园记》可以看出拙政园是从“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出发,淡泊自然,故信步园内,眼前山林深郁,池水连绵,“滉漾渺弥,望若湖泊”,仿佛置身于纵横淋漓的山水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园冶》著者计成所兴造的影园,更是匠心独运。
首先巧于因借,不仅北借蜀岗,还将江南诸山“奔来眼底”;然园内山水能融汇于大自然之中,园内土丘作为远山的余脉经营,并引水从山中渗流而出,混假于真,真假难分,可称山水规划之“珍品”。
这种旷达与超逸的园林审美观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至乾隆时,园林美学思想起了巨人的变化。
由于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结果,文人按照官方的文化标准多醉心于八股制艺,结果明代富有浪漫气息的文艺思想被窒息了,园林艺术创作形成了形式严谨、技术性强的一套程式。
特别是在皇家园林艺术创作中,更表现了一种统一的风格,一种共有的审美倾向,如: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等。
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也有着共同的艺术倾向:讲究形式美、技术巧,由顺应自然而发展为美化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追求外在的物质创造。
其代表作为扬州园林,集中体现在瘦西湖,可称得上私家园林的总汇。
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最后繁荣时期,号称“乾隆盛世”,此段时期集中兴建的一大批优秀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并驾齐驱的高峰,可以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园林创作的总结。
它们全面体现了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在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舞台上,是令观众倾倒的最精彩的角色之一,故研究乾隆盛世园林美学思想的意义,恐怕不会是狭隘的。
二、乾隆盛世皇家造园艺术清朝的康乾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最后一次高潮,兴起了一个皇家造园的高潮,这个高潮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
从乾隆三年起而后的三十余年,皇家新建、扩建的大小园林计1500余公顷。
皇城内的御苑有:三海(西苑)、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宁寿宫花园;离宫御苑有:畅春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行宫御苑有:静宜园、静明园、熙春院、春熙园、乐善园、南苑行宫、汤泉行宫、钓鱼台行宫、滦阳行宫、盘山静寄山庄等)。
乾隆不仅亲自过问重要的园林工程,甚至直接参预规划事宜,他作为一个行家是把园林当作一种艺术创作看待的,乾隆盛世的皇家园林已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与江南私家园林南北并峙的高峰。
其造园的美学思想充分体现在造园艺术诸方面的成就里。
1.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图画中乾隆在《静明园记》中写道:“若夫崇山峻岭,水态林姿,鹤鹿之游,鸢鱼之乐。
加之岩斋溪阁,芳草古木。
物有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
较之汉唐离宫别苑,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乾隆这种造园艺术见解,大概是因为他从关外入中原,还保持着祖先山野骑射传统,加上他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而且皇家的特权可把大片天然山水林木据为己有,所以乾隆主持兴造的大型天然山水园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展现出气魄恢宏的皇家气派。
避暑山庄(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完成)占地广阔,山区、平原区和湖区分别把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的风景名胜荟萃于一体,恰当的比例(山岭占五分之四,平原、水面占五分之一)构成巨幅山水画中堂。
这里,磬锤峰是借景的主题,山庄外围仿蒙、藏地区著名庙宇形式兴建了外八庙,如同众星拱月,成为山庄背景烘托的又一层景观,然山庄至外八庙再拓展到周围崇山峻岭,构成约20平方公里的山水园林与庙宇寺观交织的壮丽景观,其妙在充分借用自然美以开拓环境美,然园内园林之景又与环境美浑然一体,给人以雄浑磅礴、自然天成,层次清晰、野趣横生的艺术感受。
北京西北郊区泉水充沛,西山参差逶迤,形成许多原始堤塘湖泊,造园的条件好。
至乾隆时已建成“三山五园”,西面以香山静宜园为中心形成小西山东麓的风景区,东面为万泉河水系内的圆明、畅春等人工山水园林,之间系玉泉山静明园和万寿山清漪园。
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再往东延伸交汇于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的中心点。
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之间的20平方公里的园林环境,串连“成为整体的园林集群”。
在这个集群中,西山层峦迭嶂成为园林的背景,其旷达的景深打破了园林的界域,同时三山五园之间的相互借景、彼此成景亦得到虽非我有而为我备的境界。
建成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圆明园,其布局是大园中包涵若干小园,即园中有园的“集锦式”处理。
其原因是因为平地造园,地形起伏很小,人工筑山的高度与五千余亩的面积是无法谐调的,为防止松散空旷,总体规划园中为若干小景区,每个小景区自成体系,均因地制宜由小比例尺度的山水空间与建筑、花木结合成独立小园,并把众多的小园连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园艺审美为人造曲折岗坡把园林空间分隔得迷离扑朔,山重水复,花明柳暗,无尽无休,具有未完深邃的艺术魅力。
正如乾隆在《圆明园图咏》中描述:“远近胜概,历历奔赴,殆非荆关笔墨所能”,又有诗:“西窗正对西山启,遥接尧峰等咫尺;霜晨红叶诗思杜,雨夕绿螺画看米”。
可称得上“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2.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乾隆盛世”皇家园林是以建筑为主体,不论建筑呈密集式还是疏朗式布局,都是构成“景”的主体,建筑追求形式美的意念,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亦是皇家气派的重要手段。
“就园体的总体而言,建筑的作风在于点染、补充、剪裁、修饰天然山水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而臻于画意的境界,但建筑的构图美却始终是协调、从属于天成的自然美而不是相反”。
乾隆在《塔山四面记》文中,阐述了这个设计原则:“室之高下如水之有波澜。
故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有高下,故因山构室者其趣恒佳”。
圆明园是以建筑造型的技巧取胜,显示了人对一般形式美法则的熟练掌握。
园内15万平后米的建筑中,个体建筑的形式就有五六十种之多;而一百余组的建筑群的平面布置也无一雷同的,可以说是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可能出现的一切平面布局和造型式样。
但却又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传统的院落作为基本单元。
圆明园建筑的内部装修同样堪称集传统装修之大成,装修多采用扬州“周制”,以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料制作,上镶螺钿、翠玉、金银、象牙等,使外部造型绚丽精巧,内部装修华丽精致有机组合,卓绝的技能融于形式美的法则之中,可谓技艺溶合。
避暑山庄是以利用地形的技巧取胜,显示了人对组织竖向空间这类特殊形式美法则进一步开掘,乾隆在《食蔗居诗》中阐述:“石溪几转遥,岩径百盘里;十步不见屋,见屋到咫尺”。
即指在山岳区经营建筑,要保持山野趣,按照自然地貌尺度,仅在山脊和山峰的四个制高点上建本身体量较小的亭子,略加点染。
北京西郊玉泉山的建筑布置亦是如此。
然在万寿山则以密集式建筑布局来弥补、充实山形的先天缺陷,乾隆十分注重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彼此揉合、烘托而相得益彰,便雍荣华贵的皇家建筑亦不失朴实淡雅的文化气质。
3.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
乾隆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曾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行,足迹遍及扬州、无锡、苏州、杭州、海宁等私家园林精华荟萃胜地。
乾隆以他的特殊地位与文化素养,一是欣赏,二是占有。
故他在“眺览山川之佳秀”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外,还将许多宠物携归内府,如文房四宝、扬州九峰园的太湖石峰、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内的梅花石等。
此外,凡他所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摹绘成粉本“携园而归”,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提高北方园林的技艺水平。
在客观上乾隆促成北方与南方、皇家与民间的造园艺术的融汇,使皇家园林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具体表现在:引进江南的造园手法、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甚至到具体仿建名园。
众所周知圆明园内“坦坦荡荡”景,吸取杭州西湖“玉泉观鱼”主题。
清漪园的长岛“小西泠”一带,则是模拟扬州瘦西湖“四桥烟雨”的构思。
避暑山庄湖区主景金山亭、西苑琼岛北岸的漪澜堂,均是再现镇江“寺包山”格局的金山与北固山的“江天一览”胜概。
颐和园的谐趣园之前身,即是效仿无锡寄畅园。
乾隆在《惠山园八景诗序》中写道:“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
皇家园林得到民间养分的滋润不仅丰满了园林技艺的领域,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绘江南丝竹之情应视为艺术的再创造。
4.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帝王营建宫寝、坛庙、园林等,均是利用形象布局,通过人们审美的联想意识来表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从而达到巩固帝王统治地位的目的。
颐和园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就是以上观念的典型代表作。
盛清时期,尽管皇权已扩大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仍运用园林艺术手段唤起联想,使美的形式体现寰宇一统,富有天下,间接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圆明园的重心名“九洲清晏”,其九岛环列无非是“禹贡”九洲,象征国家的统一,政权集中,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全园最高土山“紫碧山房”,从所处方位与到紫、碧为名的含义,就是代表櫈仑山,整个园林无异是宇宙范围的缩影。
“移天缩地在君怀”,帝王无限富有这样的观念。
除以上有限的具体形象,更进一步又求助于无限的抽象概念--数字的时空含义,统治者从数字概念里获得精神满足:无限的富有。
如皇帝亲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七十二景是附会道教中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
乾隆将圆明园二十八景增为四十景(5X8=40),五是五行、五德,代表时间概念;八是八方。
八卦,代表空间观念,故四十总括了宇宙一切。
园林里五花八门的“景”,组成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如:蓬莱三岛、仙山琼阁,方壶胜境;正大光明、坦坦荡荡;淡泊宁静、香远益清;夹镜鸣琴、武陵春色等等,力图对历史文化全面的继承,都伴随这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构成皇家园林的“意境”核心,也是儒、道、释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造园艺术上的集中反映。
但无可非议,乾隆盛世的皇家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并把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