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园林美学思想及其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园冶》园林美学研究

《园冶》园林美学研究

《园冶》园林美学研究《园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园林美学著作,其作者是明朝时期的计成。

本文旨在探讨《园冶》中的园林美学思想,分析其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以及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在《园冶》中,计成将园林美学思想融入了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

他认为,一个好的园林应该具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点,即不仅要体现自然的美,还要展现出人文的美。

同时,计成强调了园林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园林应该尽可能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与大自然相背离。

在园林的设计方面,计成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来规划园林。

例如,在园林中要注重利用水源,使得园林能够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溪流、瀑布等水景。

此外,计成还强调了园林中植物的重要性,他认为植物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有着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

在园林的建筑方面,计成主张“宜简不宜繁”,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不要过于繁琐。

他还强调了园林中“景”的重要性,认为园林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应该有其独特的景观和意境。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园冶》中的园林美学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现代园林设计应该注重生态环保,尽可能地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其次,现代园林设计应该注重“以人为本”,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喜好为主。

最后,现代园林设计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尊重和发扬本土文化传统,使得园林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

总之,《园冶》中的园林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瑰宝,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地制宜”、“宜简不宜繁”等思想对现代园林设计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谢灵运,中国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以山水园林为主题,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为中国的园林艺术开创了新的篇章。

本文将从山水和园林两个角度,对谢灵运的山水园林美学进行深入研究。

谢灵运的山水美学谢灵运的山水美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他以自然山水为背景,将自然界的宏观景象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创造出极富诗意和哲理的艺术境界。

《园冶》的造园思想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思考

《园冶》的造园思想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思考

《园冶》的造园思想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思考作者:刘蔓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9期摘要:《园冶》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造园理论著作,其造园思想可以总结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和“当要节用”的生态节用观。

在当代园林设计中,仅仅考虑人类自身利益和需求,孤立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唯一准则所产生的误导,是园林设计中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潜在危险,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道法自然;因借体宜;当要节用;以人为本《园冶》描述的园林是融入文人高雅情趣的理想园林,具有深远的意境,是宜居乐居的人居环境。

中国当今正处于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快速扩张,许多地方生态环境恶化,当人们评价生态环境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思念逝去的生态环境和家园风光。

古代先贤哲人的园林设计思想,依然有着借鉴的价值。

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园冶》的生态智慧是当代园林设计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园冶》的造园思想(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最基本范畴,是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变都是“道”的体现,而“道法自然”就是老子哲学的方法论。

道家认为,天地万事万物的运行都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的境界。

计成遵循道家“道法自然”的观点,《园冶》追求生态平衡的自然观,一是造园总体的规划布局要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二是园林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造园林气韵生动、妙趣横生,以求得宇宙万物和谐发展的境界。

“好鸟要朋,群麋偕侣。

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蔽,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

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

千峦环翠,万壑流青。

”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平共生,是《园冶》所体现的“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

(二)“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直都重视利用自然规律来实现人的目的。

《园冶》中造园手法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的应用

《园冶》中造园手法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的应用

《园冶》中造园手法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一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而《园冶》作为中国古代最早关于造园的著作,对后世的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滨水区的设计建设成为了重要的环境保护和城市美化工作。

那么,如何将《园冶》中的造园手法应用到现代滨水区设计中呢?本文将以此为主题展开讨论。

我们需要了解《园冶》对于园林设计的贡献。

《园冶》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园林建筑经典著作,书中系统地阐明了园林的敷馀,将造园手法、园林地形、植物布局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细致入微的创新构思和规划布局,极富变化的景致艺术,为后世的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而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这些经典的造园手法也能够得到应用,为滨水区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创意灵感。

我们需要详细了解现代滨水区设计中需要运用的造园手法。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滨水区的设计常常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

现代滨水区设计在继承传统园林设计的也需要以开放、交融、创新和适应当代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为设计理念。

在这一背景下,可以将《园冶》中的造园手法与现代滨水区设计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并为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增添一份别样的韵味。

接着,我们可以探讨《园冶》中的造园手法如何应用到现代滨水区设计中。

可以借鉴《园冶》中关于园林地形的设计理念。

《园冶》强调园林的地形景观,强调在随意中体现自然,在自然中表现艺术。

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可以通过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让滨水区的地形变化多样,包括水系的设置、地形的起伏和平整交错,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提升滨水区的整体美感和观赏性。

可以借鉴《园冶》中关于植物布局的设计理念。

《园冶》中对于植物的运用非常讲究,注重植物的种类搭配和植物的生长环境。

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行科学植被布局,注重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使植物成为滨水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园冶》中造园手法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的应用

《园冶》中造园手法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的应用

《园冶》中造园手法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的应用《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理论著作之一,该书在园林设计中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构思和手法,对于现代滨水区设计也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园冶》中的造园手法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的应用。

一、借景与融合《园冶》中强调园林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将自然的山水风景融入到园林之中。

这种手法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城市滨水区域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对滨海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和捕捉,将静态和动态景观融为一体,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的滨水景观,如上海外滩、广州珠江等地的滨水区设计,均采用了“借景”、“融合”等手法,使其丰富多彩,溶入自然。

二、造型手法与流线型设计《园冶》中提到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造型手法,如“鸟瞰式造型”、“泄水式造型”、“伞罩式造型”等,这些手法都有利于把自然与人造景观融为一体,增强滨水区的地区性色彩和个性魅力。

例如,深圳湾滨海公园的建设中,设计师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和“波浪式造型”,既可以减少波浪的冲击,又可以引导游客在公园内形成流线式游览,使园林与滨海景观相得益彰。

三、水文化与夜景《园冶》中提到了许多关于水的运用方法,如水景、水系、水文化等,这些手法在滨水区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北京奥运公园、上海世博园等地的建设。

流水不断,留白水面,流动的水是花园之中的一种风景,是自然元素的居所。

夜景设计是现代城市滨水区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通过灯光的照射,渲染出滨水区夜容,增强其现代感和艺术感。

滨水区夜景设计的出现,不仅为夜间游览等活动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滨水区的文化建设。

总之,《园冶》中的造园手法对现代滨水区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些手法创新理念和实践,打造出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的滨水景观。

同时,在设计中还应该尊重自然环境,注重生态环保,使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园冶》园林美学思想及其应用研究

《园冶》园林美学思想及其应用研究
项 目实施 上 来把 握 。
《 冶 》 造 园理 论 的灵 魂 所 在 。 这 是 古人 在 改 造 自然 中 力求 的理 园 想 , 与 自然 和 谐共 生 作 为审 美 的主 体 力 量 , 同 构建 一 种 同生 人 共 并 存 的审 美 关 系 , 而 达 到 一 种物 我 两 忘 的理 想 审 美境 界 。 从 2 “ ” 格 调 基本 审 美 思维 模 式 。 )雅 为 中国 文 人园 林 的 艺术 风 格
效果。
造 园理 念 , 于 文 人士 大 夫 所秉 承 的儒道 文化 传 统 。 源 3“ ) 天开 “ 的审 美 追 求 。 《 冶 》 园 中提 出 的 “ 由人 作 , 自天 虽 宛 开 ” 理 念 , 分 说 明 了 自然 界 是 一 个 生 生 不 息 、 满 活 力 的 整 的 充 充

《 园冶》 园林 美学思想及其应用研究
任 宜 海
( 州 大 学 人 文学 院 , 州 贵 阳 5 0 2 ) 贵 贵 5 0 5
摘 要 : 游 风 景 区 的建 设 和 发展 实质 上 是 如 何 保 护好 资 源的 旅
前提 下通 过优 良 的规 划 和 建设 。为 游 人提 供 良好 的 游 赏设 施 . 提 高旅 游 风 景 区资 源的 审 美利 用价 值 . 免 “ 坏 性 建 设 ” 避 破 的弄 巧 成 拙 。旅 游 风 景 区的 建 设 与 审 美利 用 的 关 系。 定要 从 理 论 设 计 和 一
现。
22 园冶 》 林 美 学 的 山水 景 观特 征 . 《 园 1 景观 和 自然 共生 。 ) 中国 古人 的审 美 体验 总 是 和 自然 精 神 共
生 共 存 , 种 天人 合 一 的理 想 不 仅 是 一 种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的 共 生共 这 存 , 是一 种 自 然和 景 观 的 共 生共 存 。中 国 古典 园林 中 从 两 个方 还 面 实 现 了 这种 理 想 。 首先 是 园林 的造 型 是 从 自然 界 提炼 出来 的典 型 形 态 , 如 《 冶 》 计 成在 论叠 园林 假 山 中提 出 :岩 、 、 、 例 园 中 “ 峦 洞 穴之 莫 穷 , 、 、 、 之 俨 是 : 洞 壑 坡 矾 信足 疑 无 剐境 , 头 自有 深情 。 举 蹊 径 盘 且 长 。 峦秀 而 古 , 峰 多方 胜景 。 咫尺 山林 ” 可 见 中 国 古典 园林 。 汇 集 了 自然万 象 。 有就 是 中 国 古人 实现 园林 自然风 格 的关键 在 还 于 自有 布 局 , 园时 常 因地 制宜 、 造 随高 就 低 地 布 置 园林 要 素 , 不 并 讲究对称。

《园冶》的造园思想

《园冶》的造园思想

《园冶》的造园思想《园冶》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造园名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书籍。

在《园冶》中,计成先生把自己的造园思想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在造园时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也是其造园思想的精髓。

本文就掇山和理水来论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园冶》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造园名著,也是世界造园学上最早的书籍。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典园林是其中独树一帜且具有重大成就的独特建筑类型,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从这个时期之后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特色鲜明的园林产生,但是在《园冶》之前,几乎没有专门描写中国古典园林的著作。

《园冶》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之作,其影响非常深远。

《园冶》作者计成,字无否,号否道人,是明末著名造园家,也是一位文化素养很高、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文人。

《园冶》的撰写,是计成先生在闲暇时整理自己的草稿和图式而最终完成的,他根据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撰写出此书,该书可以说是计成先生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经典著作。

在《园冶》中,计成先生把自己的造园思想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他在造园时所追求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也是其造园思想的精髓。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实质就是“自然人化”后所形成的“人化自然”,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在造园时,要顺应自然脉理,按照自然山水景物的存在机理和形态特点去构筑景观样式,以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在书中,计成先生从园林的掇山、理水、相地、花木等方面论述了园林艺术中自然天成和人工制作结合的问题。

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因此掇山、理水,可以说是《园冶》一书中创造山水式园林的重要手段,《园冶》的造园思想正是通过山石、流水的经营布局彰显出来的。

接下来就掇山和理水来论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在这两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园冶》的造园思想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思考

《园冶》的造园思想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思考




计 成认 为


对 于 那些 珍 贵

不 可 再生 的额 危 资 源

人类 必

园 冶 》 的 生态 智 慧 是 当 代 园 林设 计 中 应 该 思 考 的 问 题
_ —
须 善 待
要 慎重 开 采

不 能 取 之 无度

他极 力主 张 就 地 取 材

的 级
、 E

本 着 节 约 的态度 对 待 自 然 资源

老子 曰


人法 地
“ ”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






只 有 珍 惜资 源
才能 实现 与 自 然 和 谐共 生
— —


作 为 老 子哲 学 的最 基 本 范 畴 道
的 体现

是万 物 的 本 源

宇 宙 万物
然 规




的 生 成 和 演 变都 是

道法 自 然

就 是 老子哲





天人合

生 态 环境
求 得 宇 宙 万 物 和 谐发 展 的 境 界 槛 逗 几 番花信
涛 声 而 郁郁 千 峦环翠 是

, ,

好鸟要朋

群 麋 偕 侣 计 成反 对 自 然 环 境单 向 地为 人服务


而 是要 求人 与

然环

李渔的《园冶》一书,分析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

李渔的《园冶》一书,分析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

李渔的《园冶》一书,分析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园冶》是17世纪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计成所著,书成于明末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迄今已300多年。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造园学名著,它所阐释出的规划设计理论与经验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非常重要,而且对于当前我国景观设计的实践,同样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

一、《园冶》中铺地的特色分析。

园林铺装作为园林铺装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和植物、建筑、水体等构成立体的园林环境,对塑造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位起着积极的作用。

园林铺装不仅满足功能上的实用性,更注重视觉审美的要求,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精心设计的园林铺装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满足,还能通过其特有的图案或形式体现场地特有的文化特征,形成独特的场所精神。

(一)铺地材料材质。

《园冶》铺地篇中铺地按材料可分为乱石、鹅子石、瓦片、石板、青版石、诸砖等地,按形式可分为多达十五种的式样。

常用的铺地类型有花街铺地、雕砖卵石铺地、卵石铺地、方砖或条石铺地、嵌草铺地等。

这些材质大多数在现代园林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体现我国园林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和园林建设水平的提高使园林铺装的材质和类型越来越丰富。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散石铺地,具有一定的造意功能。

其设计理念与实践给现代园林铺地提供了重要实践意义,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现阶段风景园林铺装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铺地纹样形式。

《园冶》系统而又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古典园林铺装常用的材质和类型。

铺地篇中所提及的铺地有磨砖、鹅子、瓦条等等铺设的图案,图案形式有叠胜、蜀锦、回文、冰裂纹、莲纹、诸锦等,形式丰富多样,注重布局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使园林内部元素之间以及园林与外部环境之间都能达到协调,成为完整的统一体。

古典园林中的路径,也极富曲、折、窄、幽的美学特征,园中的“花街”铺地,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构。

如网师园庭院的各种铺地、是鱼网纹,使人产生沧浪渔夫的联想;拙政园“玉壶冰”前庭铺地用冰纹形,相得益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冶》园林美学思想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旅游风景区的建设和发展实质上是如何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通过优良的规划和建设,为游人提供良好的游赏设施,提高旅游风景区资源的审美利用价值,避免“破坏性建设”的弄巧成拙。

旅游风景区的建设与审美利用的关系,一定要从理论设计和项目实施上来把握。

关键词:园林美学;旅游风景区;审美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一、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计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表明了他对“天开”与“人作”的关系和处理。

所谓“人作”就是人工所为,“天开”指的是天工开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说园林虽属人力所为,但是却如天然生成一般。

首先,“宛自天开”需靠“人作”完成。

“宛自天开”是人工造园的艺术理想,追求“宛自天开”非但不排斥或否定人为,而且还要借助精心构思和实践操作才能化为现实。

自然美要优于精巧繁琐的人工美,因此,造园师要竭力师法自然,努力达到“天开”的效果。

二、《园冶》园林美学的审美体验方式和山水景观特征
(一)《园冶》园林美学的审美体验方式
1、“天人合一”的基本审美体验方式。

古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
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并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纳入到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中,力求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从园林山水审美角度来看,“天人合一”是古人与自然的理想关系形态,山水自然景物,不是作为客观的审美对象而存在,而是与人共同作为审美的主体力量,构建起一种万物同源、同生并存的审美关系,从而达到一种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2、“雅”为格调基本审美思维模式。

中国文人园林的艺术风格多姿多彩,譬如有村庄园林的疏朗自然、山林园林的雄起俊俏、江湖园林的平远开阔、城市园林风景区的小巧精致等。

总而言之,园林最基本得审美品格是“雅”。

从思想根源来看,“遵雅”、“从雅”的造园理念,源于文人士大夫所秉承的儒道文化传统。

3、“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

《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充分说明了山水审美“浑然天成“、”崇尚自然“的思想。

《园冶》的审美基本理念是崇尚自然,以自然作为最高的审美标准。

(二)《园冶》园林美学的山水景观特征
1、山-水-城的共生。

古人的山水体验使自然刻上了人文精神的烙印,使人与自然共存共荣,这种天人合一的共生思想不仅使自然山水与人类协调共生,还包含了自然山水与人工构筑物——城的共生关系。

在中国传统城市中,山水同时作为城市的“基底”和“构图”而存在,基底方面,古人在城市建设中十分重视自然山水环境的选择和因借,与山水融为一体的城经历千年的发展,逐渐积淀成
一张丰富的历史底图,成为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基础;构图方面,古人不仅考察自然山水的自然属性,尽可能利用“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利用山水,还通过人工构筑山水意象来弥补原有构图的不足,是山、水、城和谐相融。

2、山水意象的表达与运用。

古人对山水的审美,更重要的一点是“山水”凝结了文化的精粹。

儒道两家的山水“比德”与“畅神”,使古人心目中的山水成为“人文山水”。

借山水之形,构山水之意,使山水形神兼备,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载体,是山水景观价值的最大体现。

在传统的景观和一些风景点,人们将山水景观视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和理想的寄托,这种山水意象的表达造就了风景名胜山水景观的诗情画意。

3、山水景观的层次划分。

古人在运用园林艺术追求“浑然天成”的景致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景观的层次性处理手法,使景观特色更加鲜明。

利用山水景观塑造和划分景观园林的空间,空间形式也绝非平铺直叙,而是在有意无意中运用各种构景要素,形成变化有序,层次丰富的空间序列。

三、现代旅游风景区景观的建设和应用
(一)山-水-景观的总体山水景观营造
中国传统的园林美学景观特征最大的特点是山水城和谐相融,各景观要素包容共存,有机和谐。

现代旅游风景区景观的营造也要传承这一优点,塑造旅游风景区的山水景观大环境。

在整体布局方面,通过景观的点、线、面把山水景观联系成一个整体。

具体来说,确
定区域、近郊和城市三大景观圈,使内景与外景、市景与郊景、对景与观景、山景与水景相互因借,构成整体、综合的山水景观布局。

(二)山水景观意象塑造
现代旅游风景区的山水意象表达,要从旅游风景区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中汲取丰富的,有形与无形的景观意象,加以萃取,提炼。

对于大范围的景观意象塑造,除了要保持并维护好传统的山水人文景观之外,还要结合现代旅游风景区的各种不同特征、不同时代的景观意象,包括反应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山水环境特色、城市新区时代特征方面,反映不同涵义的山水景观意象应该要做到不同的规划处理,使得这些景观项目共同构成旅游风景区山水景观的总体意象。

(三)山水景观层次设计
古典园林景观的“借、对、点、补”的构景手法体现了园林的景观特色之美,这种手法作为中国园林艺术手法,同样适用于旅游风景区的景点规划和塑造。

现代旅游风景区运用古代传统构景手法需要注意的是山水景观尺度问题,由于现代交通的现代化,景观的空间相对缩小,道路逐渐拓宽,这些都会使山水景观的比例尺度发生变化,因此现代旅游风景区的山水景观规划应该以新的尺度组织新的景观,将老的景观重新组织到新的景观中,是旅游风景区得景观既富有传统特色又反映时代特点。

《园冶》中论述“相地”便是极好的佐证。

他认为园林地有六类: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

四、结语
现代山水景观强调自然美与人文美并重,《园冶》为代表的传统园林景观审美思想无疑可以给现代旅游风景区提供有益的思路。

只有通过中国古代园林美学中的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现代旅游风景区才能呈现出一种咀嚼不尽的幽静之美,让人流连忘返,沉溺于其中。

参考文献:
[1](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88.
[2]陈昌茂.历史文化:旅游审美与旅游开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