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特殊句式(4)状语后置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后,有以下情况: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 ▪ (你)凭借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
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
译文:又凭什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 呢?
4、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 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 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我因此记下这件 事……” )
② 一言以蔽之。 (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规 律 二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 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规律三: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或者用“为……所……”“……为
所”表被动。
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⑻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课堂学习 质量检测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用现代汉语解 释这些句子。(20分)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2、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宾语前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 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一)于 受……于…… (二)为 为……所…… ……为所…… (三)见 见……于……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五)动词本身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同步练习
(一)于 受……于…… 1. 不拘于时,学于余。 2.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同步练习
(一)中心语+定语+者 1.客有吹洞箫者 2.求人可使报秦者 3.楚人涉江者 4.人马溺死者甚众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二)中心语+之+定语+者 1.马之千里者 2.石之铿然有声者
同步练习
(三)中心语+之+定语(形容词)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凌万顷之茫然
1.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它们之后: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介词的宾语提前) (三)宾语提前加“之”“是”提宾
同步练习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忌不自信。 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 古之人不余欺也! 4.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 臣未之闻也。 7.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8.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四)中心语+定语(数量词)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3.状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 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面。 (一)谓语动词+于:青,取 之 于 蓝,而 青 于 蓝 (二)谓语动词+以:道 之 以 德,齐 之 以 礼 (三)谓语动词+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四)无标志:沛公军(于)霸上 意得甚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

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

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

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

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

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状语后置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状语后置句【笔记区】状语后置句类型:【1】句式特点一:谓语+ 以+ 后置状语。

具告以事。

树之以桑。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句式特点二:谓语+ 于+ 后置状语。

皆以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注意: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3】句式特点三:谓语+ 乎+ 后置状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名垂乎后世。

【例题一】1. 把下面所有文言文句子改成现代汉语语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参考答案】1. 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侣鱼虾而友麋鹿。

2. 不幸吕师孟于前构恶,贾余庆于后献谄。

【例题二】1. 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A. 陈利兵而谁何B. 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C. 古之人不余欺也D.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2. 把下面所有文言文句子改成现代汉语语序,并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参考答案】1. D2.(1)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翻译: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2)州司临门,于星火急。

翻译: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3)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

翻译: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在路上就不再会肩挑头顶东西了。

【习题一】把下面所有文言文句子改成现代汉语语序,并翻译。

(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2)管仲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参考答案】(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于后世自见哉?翻译: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留下好名呢?(2)管仲于齐任政,齐桓公以霸。

翻译:管仲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凭借他称霸。

2024年高考复习专题四:积累特殊文言句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一本通(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复习专题四:积累特殊文言句式-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一本通(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四:积累特殊文言句式复习目标通晓文言常用特殊句式,形成翻译中的“句式意识”。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翻译)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固定句式(奈何)①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均放在翻译中。

②文言句式考查频率不及实词、虚词高,且带有随文命题特点。

考查何种句式也是如此。

新高考Ⅱ卷①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②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①省略句(与之语)②固定句式(何……乎)全国乙卷①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②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①固定句式(奈……何)②定语后置句(之)2021全国乙卷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状语后置句(以法)、判断句(乃)2020新高考Ⅰ卷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被动句(为……所)知识图要前备知识——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奈何何如奈……何如……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为什么把……怎么办对……怎么样何故怎么/为什么/什么原因何以为什么/怎么会凭什么……/根据什么……何所所……的是什么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更……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哉(为、也、也哉)怎么能……呢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其)庸……乎安……哉(乎)哪里……呢难道……吗不亦……乎非……欤不也……吗不是……吗宁(独)……耶(乎、哉)哪里……呢/难道……吗顾……哉难道……吗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其一何多么/何等怎么那么/为什么那么直……耳惟……耳只不过……罢了只是……罢了句式标志翻译格式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得无(非)……耶(乎)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其……欤岂不是……么庶几……欤或许……吧(一)判断句:是为副词加者也,另有直接判断句判定判断句的方法有二: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诚”“则”“乃”“必”“非”等。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谢谢观看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 《齐桓晋文之事》 ②然不自意能先破秦入关。(不意自) (意:料想) (《鸿 门宴》)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 “无”、“莫”“弗”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之、 余、吾等。)
倒装句
4.无标志,语意表被动
(1)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3)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4)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我)弟弟||【认真】读了〈三遍〉(老师今天刚教的)古文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 “无”、“莫”“弗”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之、 余、吾等。)
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省略句
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 子叫省略句。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还会省略谓语。 1.主语省略(承前省略、蒙后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 说》)(承前省略)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 宴》)(蒙后省略) (“度”前省略主语“公”可根据后一句“公乃入”推测出来。) (3)(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陶渊明《桃花源 记》) (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
(二)定语后置
4.中心语+数量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含答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练习(含答案)本文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需要删除的段落。

但是可以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使其更加简洁明了。

1、判断句练A、城北徐公是齐国之美丽者。

B、未有不王者。

C、这正是仁术。

D、这是百世之遇。

2、被动句练A、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的事情。

B、直到被谗言陷害而被杀。

C、因为他对晋国不礼貌,而且对楚国二心。

D、他的智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陷入困境。

3、宾语前置句练A、那些能够在市朝中诽谤我的人,他们听到了我的耳语。

B、听到这些道理后,我认为没有人能够超越我。

C、刘邦能够解救他人的困境吗?D、我们怎么知道我的想法是否正确呢?4、定语后置句练A、村里的年轻人养了一只虫子。

B、秦国人是秦国人,不是天下人。

C、这块石头发出了清脆的声音。

D、有些绅士能够坚定不移地保持他们的志向。

5、状语后置句练A、洞庭湖的君王在哪里?B、他以勇气著称于众。

C、这种颜色是从蓝色中提取的。

D、即使用严厉的刑法来惩罚他,他仍然不屈服。

6、省略句练A、现在我们把钟和磬放在水里。

B、我跟着他研究。

C、当刘邦住在山东的时候。

D、人民看不到保护。

7、句式练A、如何能够鼓起勇气?B、否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录?C、长安君为什么要依靠赵国?D、他失去了六个郡,他的士兵在秦国死亡。

8、句式练A、我们可能无法得到秦国的城市,只会遭受欺骗。

B、既然您已经被记录了,不久后我就能见到您了。

C、虽然他很忠诚,但他却被诽谤。

D、他的兵力被削弱,他失去了六个郡,他的士兵死在秦国。

9、句式练A、一个人的心灵代表着千万人的心灵。

B、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代的文化无法传承下去的原因。

C、水是聪明人的乐趣。

D、四面八方的人都来了,必须按照礼节来接待他们。

10、句式练A、其他诸侯不敢救赵国。

B、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呢?C、他被封在富饶的土地上。

D、有一个客人会吹洞箫。

11、句式练A、后来他的尸体被找到在井里。

B、读这句话时我不知道该怎么读。

C、蜀道很难,难于去往天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如 1.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 语序: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常向有书(富贵)人家借书 。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操蛇之神:山神 3.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多务推辞
文言句式复习专题之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
谓语前面去翻译。
1.语法格式: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语(名/代)+动词
知 识 3.语法格式: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点
3、格式: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翻译:如/若+宾语+动词
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促织》)
3、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狱中杂 记》)
4、格式:形容词+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形容词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 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 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 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翻译:如/若+宾语(名/代)+动词
4.语法格式:形容词+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名/代)+形容词
2.语法格式:动词+于(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名/代+动词
1、格式:动词+以+宾语(名/代)
翻译:以+宾语+动词




①饰以篆(zhuàn)文山龟鸟兽之形(《张 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图像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译文:“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禀 告(先王)”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 ”



4、选出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A ) 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操军破,必北还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得双石于潭上 D、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 事》) 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道理向 他们反复讲述” ⑥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词+于(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动词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 4.而大声发于水上。 (翻译: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1、判断以下句子,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D ) A、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D、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屈原列传》) 2、选出是状语后置的一项:( A )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C、外连横而斗诸侯 (《过秦论》) D、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史记· 信陵君 窃符救赵》)




①使归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竖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在我的前面出生” 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yú )台上吹风”(舞雩:鲁国求 雨的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