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刻板效应

合集下载

刻板效应:认知局限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突破之道(理论)

刻板效应:认知局限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突破之道(理论)

刻板效应:认知局限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突破之道一、引言在人类的认知世界里,刻板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影响深远的现象。

从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到社会群体间的相互认知,从职场评价到文化理解,刻板效应如同一个无形的滤镜,在悄然间影响着我们对他人和事物的看法、判断以及行为。

深入探究刻板效应,对于剖析人类认知模式、减少认知偏差、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提升沟通效率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刻板效应的概念与典型案例(一)概念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或某类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或这类事物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这种认知模式往往是基于有限的经验或者文化传承形成的,可能会导致对个体的不公正评价和误解。

(二)典型案例1.性别刻板印象2.在社会观念中,长期存在着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男性应该是坚强、理性、有决断力的,适合从事如工程师、科学家、领导等职业;而女性则应该是温柔、感性、擅长照顾他人的,更适合诸如护士、幼师、家庭主妇等角色。

这种刻板印象使得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女性在一些传统被认为是男性主导的领域(如科技、工程)面临着更多的质疑和障碍,而男性在选择一些传统女性职业时也可能遭遇异样的眼光。

比如,在招聘过程中,一些企业可能会因为性别刻板印象而对女性求职者在技术类岗位上存在偏见,即使她们具备同样优秀的专业技能。

3.地域刻板印象4.地域刻板印象也十分常见。

以对某些地区的印象为例,提到某个地方,人们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一些特定的标签。

比如,提到东北人,有些人就会想到豪爽、直率,甚至会认为他们容易冲动;提到上海人,可能会想到精明、讲究。

这些刻板印象可能会影响人们在与来自这些地区的个体交往时的态度和期望。

在旅游场景中,游客可能会因为地域刻板印象而对当地居民有先入为主的看法,从而影响彼此的互动和体验。

三、刻板效应的心理机制(一)认知捷径的形成1.信息简化需求2.人类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为了节省认知资源,往往会寻求信息简化的方式。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

什么是刻板效应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

是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象。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刻板效应的特征刻板效应主要有三个特征:(1)对社会人群的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和泛化概括的认识;(2)同一社会人群中刻板印象具有很大的一致性;(3)与事实不符,甚至有时完全错误。

它常常是造成人们认知偏差或偏见的主要原因,但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把现实中的人们加以归类进行概括性地认识,成为知觉他人的捷径。

如何克服刻板效应克服刻板效应的关键: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

刻板效应的表现刻板效应的表现多种多样。

比如,有的领导者认为爱挑毛病的人一定是“刺儿头”,沉默寡言的人一定城府很深;活泼好动的人一定办事毛糙,性格内向的人一定老实听话;青年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老年人经验丰富、保守、稳重。

此外,还有地域上的刻板印象。

刻板效应的实验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

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育人法则

育人法则

4、十大育人法则一、赏识法则——根雕原理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

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

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

”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们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二、多元法则——过河原理一次专家乘船到河对岸去,在船上和船夫攀谈起来,竟然发现船夫是一个很难说清楚话的人,于是非常鄙夷他。

快到河对岸了,船夫惊呼:“你会游泳吗?”“不会。

”“这条船马上要翻了,那你马上就会死的。

”专家听了愕然。

是呀!社会上流行的“专家是人才,船夫只不过是一小人物而已,当然谈不上是人才”观念。

在生命危急的关头,船夫居然救了知识渊博的专家一命。

谁是人才,令人思考。

其实人真是各有其长,在某个领域有特长的都可以说是人才,在人才的认识上我们要有多元的观念。

教育者千万别总是认为只有学习好才叫人才。

只有运用多元法则育人,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精彩纷呈。

三、全面法则——图钉原理图钉分为钉尖和钉帽两部分,若将二者分开,图钉便不好使,钉帽无用,顶尖也无用,只有二者不分离,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这告诉我们教育要注意全面发展,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艺体课,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品德教育,只重视优等学生,忽略差等学生,只重视近期利益,忽视孩子的长远发展,都会使教育走入误区。

四、鼓励原则——蛙跳原理两只青蛙掉到井里,不停地往上跳。

站在井边的人不停地说话。

一只青蛙以为人们在不停地讽刺他,便泄气不跳而死。

而另一只青蛙以为外面人在不停地鼓励她,于是使劲地往外跳,而最终跳了出来。

班主任不可不知的20种效应

班主任不可不知的20种效应

养浩然正气靠骨气挺直脊梁靠正气树立形象靠勇气增添力量靠才气书写华章靠志气实现理想靠人气兴旺事业靠和气团结四方为人处事准则节制食不可饱饮不可醉少言言必有益避免闲聊秩序物归其所事定期限决心当做则做持之以恒节俭当花则花不可浪费勤勉珍惜光阴做有益事坦诚真诚待人言行一致公正勿做害事多为好事中庸不走极端容忍为上整洁衣着整洁居室干净镇定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节欲爱惜身体延年益智谦逊谦逊研修厚积薄发作为班主任,不可不知道的心理效应(一)作为班主任,不可不知道的心理效应(一)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1.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学生出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关系,到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2.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

教育心理学的效应一、考情教育心理学中的各种效应主要是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如单选题,侧重考查各自的含义、定义和例子反选,需要考生理解识记。

二、知识点分析1.教师期望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皮格马利翁:指一个国家的国王,也是一个雕塑家,没有妻子,因为现实中没有符合自己想要的,所以就雕塑了一个女雕像,想象为自己的妻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雕琢,终于有一天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把这个雕塑变为了他的妻子。

2.社会刻板效应:把一群人的特征加以总结,然后把这个特征强加到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忽略个别差异。

例子:南方人都细腻,北方人都豪爽男人都勇敢,女人都细腻。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当你看到某人有某种特征时,就看不到其他特征。

例子: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4.首因效应:也称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第一印象。

某学生第一次听一位老师上课,觉得这位老师讲得不错,就觉得以后这位老师的授课也挺好的。

5.近因效应:也称最近效应,在总体印象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某对男女朋友吵架了,因为男朋友就这一件事欺骗了她,她很生气的说:“原来你一直都是骗我的。

6.投射效应: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两种表现: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怀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例子:苏轼的“金佛效应”;疑邻盗斧;总有刁民想害朕。

7.霍桑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当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例子:当自己走在医院走廊,两旁坐满人,他们对你行注目礼,会发现自己走着走着就不会走路了;当男生发现有美女在观察自己时,会走得抬头挺胸的。

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
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 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英国人是保守的,美国人是热情 的;农民是质朴的,商人是精细的等。
刻板效应的形成原因
刻板效应是经过 两个途径形成的: 一是直接与某人或 事、某群体接触, 将其特点固定化; 二是由他人间接信 息影响形成,间接 的信息影响,就是 刻板效应形成的主 要原因。
刻板效应的应用
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 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 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 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 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 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如何克服刻板效应?
✓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 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 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 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 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 准确的认识。
刻板效应
小组成员:XXX
什么是刻板效应?
• 所谓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 社会定型、定性效应,是指对 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 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是还 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就对 某一类人产生了一种不易改变 的、笼统而简单的评价,这是 我们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现 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效应简介
•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 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 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 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 为歧视。
请欣赏视频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

教育心理学中的12个效应1.皮格马利翁效应理论知识: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研究的结果表明,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相比之下,没有得到教师这种积极期望的孩子智力的发展并不明显。

而两类孩子原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例子:这一效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学生,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也是同样可以的,比如现在大家讨论比较广泛的“鼓励式教育”,它的对立面是“打压式教育”,实际上,就是说教育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心,让儿童觉得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之前写过专门的文章,宝宝们可以看看:教育文摘|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沟通的时候,要积极的引导孩子。

多鼓励,无论是口头还是物质奖励,都不要吝啬。

要让他们得以更好的发展,不以分数论英雄,始终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目的。

2.酝酿效应理论知识:当个体对于某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先停下来,暂时性的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故事渊源:以前,有个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例子:日常学习中,我们可能会对某一个难题束手无策,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比如背书背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记不住,这也是正常的,有可能是你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或者对这个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尚未明确,只是处在一个机械背书的阶段,当你反复阅读、背诵这个知识点,某一天可能明白了其中的道道,知识点也就记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最伟大的25个教育法则:刻板效应
有些父母,总是记着孩子的“不是”与“错误”,对孩子已经形成一种不成才的刻板印象,当孩子进步后,还是以原来的语言去评价他,这就伤了孩子的自尊,也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有人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众人回答: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问:这两上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被调查的100人中,只有两人答对。

调查者后来向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答不对这个简单问题呢。

这就是“刻板效应”,也叫“定势效应”,即依照自己固有的看法,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去推想,所以找不到答案。

而小孩子没这方面的经验,而而一下子就能答对答案。

一个实验中,实验者向两组学生展示同样一张人物照片,要他们用文字对照片加以描述。

实验者对第一组学生说,这是一位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

第一组学生描述: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学生描述: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克服困难的意志……
仅因为先前的提示不同,描述结果竟有戏剧性的差距。

生活中这种例子是常有的事情:青年人认为老年人保守;老年人认为青年人举止轻浮等等。

这也就能解释人们往往容易一见钟情呵。

以貌取人的情况,比比皆是。

苏东坡有次看佛印,看到他坐着,就说:你看起来是坨屎;佛印看他是站着的说:你看来是一座佛。

苏东坡大笑而去,回家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笑道:你以为你得了便宜,其实你心中想着屎就会说是屎,他心中想着佛就是佛。

不要让自己的刻板,印记孩子的进步。

要对他的进步看在眼里,放在心中,还要及时表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