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研究思路(最新整理)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学的特殊药物形式,多种草药混合使用,其药效机制复杂,对其药效物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以下是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 思路(1)药物性状分析:通过药物的色、味、气味等基本性状,初步分析其所含药效物质。
(2)药物成分鉴定:采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如超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分离、鉴定和定量多种化合物,揭示复方中各药物成分的类型和含量。
(3)药理学研究:对复方的生物学活性和目标器官响应等进行药效学研究,明确其治疗作用和机制。
(4)代谢动力学研究:探究复方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预测复方内部药物组分的药代动力学。
(5)系统生物学研究:综合多组学技术,探究复方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复方的理性应用提供指导。
2. 方法(1)提取方法:采用醇提、水提、超声波提取等方法,将复方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2)分离和纯化方法:采用聚合物色谱、逆相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提取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
(3)药效研究方法: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探究复方的生物学活性和目标器官响应等,明确其治疗作用和机制。
(4)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药代动力学等实验方法,探究复方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复方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5)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包括基因芯片、蛋白组学、糖类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由此构建复方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为复方的理性应用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需要采用现代化学分析、药理学、代谢动力学、系统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才能全面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复方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

中药复方研究现状与思路探析
近年来,中药复方开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临床上,采用中药复方治疗有效性高、安全性好,受到越来越多患者以及临床医师的青睐。
下面,就中药复方研究现状及思路探析进行综述:
一、中药复方研究现状
1. 研究进展:中药复方已经取得较大的成果,在肿瘤治疗、慢性病治疗及疾病的预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开发了许多药物和技术。
2. 学术讨论:随着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一些国内研究人员发表了系统的研究论文,学术界也就中药复方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 科学研究:学术界也提出了临床试验、分子细胞活性研究及活性成分分析等中药复方研究的方法及理论,推动了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
二、中药复方研究思路
1. 复合毒性研究:探究中药复方合成毒性和药效之间的关系,以期指导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研发应用。
2. 评价靶点研究:结合生物活性和中药复方靶点研究,鉴定中药复方药物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 组合感应调控研究:通过观察多种活性成分组合能否引发组合感应调控,发现新的活性组合。
4. 剂型开发研究:根据中药复方的药理活性、药效性和口服形式,研发出性能稳定的剂型,提高其药理活性。
5. 理论研究:结合中药复方的实际应用,研究古代经典中药学的知识
体系,为研究中药复方提供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已久,通过不断的研究,其实
践价值日益凸显。
而在以上研究中,科研人员还应坚持不懈,加强与
中药学理论的配合,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实现中药复方的科学化发展,有效提高其在临床的应用场景。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现代中药研究的基础就是重要物质基础研究。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分析技术等各种新型技术的发展壮大,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本文针对目前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等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以期逐步提高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标签: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有效方法一、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1.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物质由于中药复方制剂包括多种成分,而且具有很强的活性,是非加和性的,因此其作用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
而随着中药复方制剂研究的逐步深入,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与中药复方机制物质基础相关的理论。
例如:王阶等人提出了综合调节理论研究思路,王本祥等人提出了复方药效主要分为有效成分和次要成分等。
与此同时,传统中药复方制剂物质要体现中药成分的基本作用,需要提高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水平,创新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方法。
2.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物质早在20世纪70年代,相关科研人员就在中医学宝库中获得了一些研究方法,通过多年的努力,克服了其他药物的缺点,通过多年的研究可以发现,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具有速效、治愈率很高等优势,不仅能够提高化学合成物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能够克服传统的药物杀菌不彻底等问题。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辅助增溶的作用,因此可以提高整个有效组的溶出[1]。
二、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方法1.活性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由于传统中药物资基础研究常导致分离过程中会丢失活性成分或者有效成分,这样就会导致很多无活性成分的化验和分离占有大量的时间,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上述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引入了以活性为导向的中药化学分析法,也就是说通过生物活性跟踪分离中药成分,这种研究方法,实现了便捷、可靠的中药活性物质分离和筛选。
与此同时,只有将中药物质中的化学成分以及中药活性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探讨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因为复方药物中的多种成分会影响代谢过程,因此研究它们的代谢动力学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很大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建立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模型
在进行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研究模型。
该模型应包括复方药物的成分分析、基因表达、代谢酶活性等因素,并对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究,以建立完整的模型。
第二步:评估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
评估中药复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是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核心。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测定复方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如最大代谢速率、半衰期、药物清除率等,以评估药物代谢的速率和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第三步:研究影响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因素
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人体代谢系统的变化等。
因此,在研究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第四步:制定针对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和动态变化规律,从而制定出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中药复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需要从建立模型、评估代谢动力学、研究影响因素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并对中药复方药物剂量和方剂的选择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新思路和方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 demonstration article structured according to your request:本文探讨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研究新思路优秀文档

定检测波长。
实验时, 质谱仪可在子离子扫描、多重反 精密吸取EFY溶液8mL, 内标物溶液2mL,流感病毒有效部位(EFY)自制;乙腈 为色谱纯,水为重蒸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内标物香草醛为分析纯(含量99.19% ); 对 照品绿原酸、甘草苷、甘草素-4c-O-芹糖 (1→2)葡糖苷、异甘草素-4-O-芹糖(1→2) 葡糖苷、异甘草素-2c-O-芹糖(1→2)葡糖 苷、连翘酯苷、芦丁、4, 5-二咖啡酰基奎 宁酸、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 4-二咖 啡酰基奎宁酸、牛蒡子苷、醉鱼草苷、染 料木素及异甘草素由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 效部位中分得。
• 通过LC-MS/MS对主要色谱峰碎片 离子的解析及添加对照品[绿原酸、 甘草苷、甘草素-4c-O-芹糖(1→2) 葡糖苷、异甘草素-4-O-芹糖(1→2) 葡糖苷、异甘草素-2c-O-芹糖(1→2) 葡糖苷、连翘酯苷、芦丁、4,5-二咖 啡酰基奎宁酸、3,5-二咖啡酰基奎宁 酸、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牛蒡子 苷、醉鱼草苷、染料木素、异甘草 素的考察, 实现对主要色谱峰的指认。
中药复方药效研究新思路
——从银翘散展开来说
银翘散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5温病条辨6卷 一, 是治疗风温、温热以及某些杂病属于邪在卫分、 上焦, 治当辛凉清解者的代表方剂。现代用于治疗 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疱疹、麻疹、 流行性 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为中医临床广泛 应用、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之一。
(15克) 牛蒡子六钱(18克)
•
【用法】上杵为散,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
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

药效学评价指标选择
药效学评价指标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药物特点来确定。
常用的药效学评价指标包括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病理指标、免疫学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指标 等。
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药物的作用效果,为药物疗效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04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
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01
02
03
中药复方的研究思路
目录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中药复方组成与配伍 • 药效学研究与评价 • 质量控制与标准化建设 • 作用机制与靶点研究 • 临床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中药复方概述
中药复方是指由两味或两味以上中药组成,根据中医理论进行配伍,以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等特点,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标准化建设目标与路径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01
制定中药复方中各种药材和成品的质量标准,确保药材和成品
的质量稳定可控。
优化制备工艺
02
通过改进制备工艺,减少影响因素,提高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重
复性。
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03
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中药复方的质量进
行全面评价。
关键技术突破及创新点
药材质量控制技术创新
关键靶点调控机 制,包括基因表达调控、 蛋白质相互作用等。
细胞信号转导网络
分析中药复方对细胞信号 转导网络的影响,揭示其 在细胞内的复杂调控机制。
网络药理学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网络构建与分析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中药复方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分析网 络中的关键节点和模块,揭示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
多靶点协同作用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药物制剂,具有综合治疗作用。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应用。
下面将从中药的筛选、配伍、制备、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方面介绍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筛选1.中药学研究,对中药的药材学特性、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进行研究,以了解中药的基本信息。
2.中药配伍研究,通过中药配伍实验,观察不同中药组合对于药效的表现,以筛选出适合搭配的中药组合。
3.中药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验,观察中药复方在临床上的疗效,以确定中药复方的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
二、中药配伍1.中药的四气特点和五味归经理论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气味、性味和归经归类进行研究,根据中药的特性来决定配伍关系。
2.经典配伍法研究,通过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寻找中药间的传统搭配关系,并进行现代实验验证。
3.中药配伍药理研究,通过药理实验,观察中药配伍对药效的影响,以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
三、中药制备1.中药提取技术研究,通过选取合适的溶剂、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等条件,对中药进行提取,以获得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
2.中药分离与纯化技术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中药复方进行分离与纯化,以获得纯净的药物成分。
3.配方优化技术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成分和药效进行测定,利用统计方法和多因素实验设计,优化中药复方的配方比例和制备条件。
四、质量控制1.草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加工制备等研究,建立中草药的质量标准。
2.中药复方质量控制方法研究,通过对中药复方的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分析等方法,建立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标准。
3.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LD50实验、临床观察和毒理学评价等,评价中药复方的安全性。
五、药效评价药效评价是对中药复方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步骤。
具体方法包括:1.动物药理学评价,通过实验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对动物体的生理和行为的影响,以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药学研究重点已从仿制药物转向创新药物的研究。
尤其是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必须遵守国际惯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因此仿制药物将会越来越难。
在西药研究方面,西方国家实力雄厚,投资很大,目前技术先进;而国内创新西药的研究缺乏资金和技术,短时期内难以在和西方大制药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相对西药来讲,中药及复方经过了数千年的临床考验,疗效确切,而且我国具有独特的中医学理论,可以据此组方,药有限,而方无穷,这一点是西方国家难以学习和掌握的。
因此,从中药及复方中寻找新药对我国来说具有优势。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开始积极扶持、鼓励中药现代化研究,并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2]。
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3]。
因此,许多学者对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目前对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认识和研究思路。
1.霰弹理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薛燕[4]等提出的霰弹理论,目前被大家广为接受。
该理论核心为:中药复方的物质组成和作用机理不同于传统的西药。
西药大多情况是单一的有效成分,要求能独立承担治疗疾病的任务;而中药复方一般是由多个不能单独起治疗作用的弱小成分组成,是通过多途径来治疗疾病的,即是多成分、多靶点。
依据霰弹理论所制订的研究方法有两个特点:1、制定了新的标准:以病定成分,以必不可少性取舍有效成分;2、提出了具体研究方法:包括全方药理研究、复方拆方研究、单味药有效成分研究、药物分析。
缺点:没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病定成分,可能会漏筛。
对于中医对证治疗的复方不适用。
实验步骤繁琐,可行性差。
2.天然组合化学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周俊[5]等通过对“生脉注射液”的研究,证明中药复方是多靶作用机理的天然的组合化学库,其植物化学成分类型多样。
研究表明,复方“生脉注射液”的物质基础包括人参皂苷、麦冬中的甾体皂苷和黄酮、五味子中的挥发油和有机酸等类型的天然产物。
在人体内的作用靶点有钙离子通道、腺苷酸环化酶、NO合成酶、超氧化物歧化酶、NMDA 等。
缺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体外植物化学方法,分离到化合物后进行多种药理活性筛选,不能回答这些化合物能否吸收入血。
缺少把体外和体内联系起来的环节。
3.中药复方有效部分清华大学罗国安[6]认为,在中药复方各药味和单一化学成分之间应再增加一个层次,即中药复方有效部分。
所谓有效部分,是指中药复方中具有相近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药效成分群)。
4. 长春中医学院王本祥[7]等对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他认为,任何一个具有特定疗效的中药复方,必然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只有具有特定药理作用或相关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才能被视为该复方的有效成分,而那些没有生物活性或有其他药理活性的化合物都不能视为该复方的有效成分。
在任何较好的和符合中医组方原则的中药复方中,君药经常为一种,其中主要成分不会很多,可能只有一种或几种化合物,而在臣药或佐使药中的其次要成分可能多至几种,诸种次要成分对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起到作用协同、相加、拮抗等影响,最后表现的综合效应,就是该复方的药理作用,而那些具有其它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则不能视为本复方特定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
当然,在中成药或水煎剂中,不能被吸收和无复方特定药理作用的许多化学成分都不能视为有效成分。
另外,吸收入血的某些成分,经过富集和提纯后需要加大到高于其原来在血清中的浓度许多倍时,才具有与本复方相关的药理作用,这样的化学成分也不应视为本复方的有效成分。
因此,他对“全成分论”和“多成分论” 持谨慎和保留态度,并提出“中药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和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的观点。
他的观点与“全成分论”和“多成分论”的区别,在于认为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不是很多,而是有限和较少的;认为不宜提‘两多论’,因为‘两多论’既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亦不符合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它已经使许多人对中药研究陷于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
他们的研究方法为复方汤剂口服给药,利用HPLC-MS及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高效薄层色谱等技术对血液、尿液、粪便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
采用肠道菌群生物转化和尿液累积的方法获得一定量的化合物,再利用常规波谱技术进行鉴定。
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5.中药配位化学和物种形态北京中医药大学曹治权[8]认为,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既不能只考虑有机成分,搞“唯有机成分论”,又不能过度夸大微量元素的作用,搞“微量元素对号论”。
他提出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研究应根据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配位化学学说,以中药中的化学物种形态为核心,以有机成分和微量元素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来开展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才能真正解决有效化学成分在中药中的地位和实质,才能正确和全面认识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从而为筛选、开发中药配合物新药提供正确思路。
优点是考虑到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
应该把该理论推广到体内情况,从生物无机化学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6.中药血清靶成分由第四军医大学黄熙[9]提出,方剂进入体内与母方效应相关的原有组分或新成分(多个成分)称为中药血清靶成分。
中药血清靶成分的药效与母方疗效相关。
他还提出了证治药物动力学假说和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认为证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情况也不同。
他还认为,中药复方中进入血液的化学成分数目有限,可以定性定量分析。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目前不得已的假设,复方进入血液的化学成分并不一定很少,但是量足够大,可以达到药效浓度的成分则不会太多。
这种认识接近事实,缺点在于实施困难,血中成分的结构鉴定是个问题。
此外,取血时间点是个问题。
7.生物筛选法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刘德麟[10]等提出。
他认为,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种类多、含量差别大,能被人体吸收且发挥药效的成分只是一小部分。
可发挥药效作用的药物成分应该能进入人体内,并且能够被现代分析技术所检测。
基于这一思想,他们提出了一种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新方法。
该方法是将中药总提取物从胃肠道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对动物的作用,并取动物组织(血液和器官组织),分析动物组织内中药成分或其代谢物。
改变所给制剂成分,动物组织内中药成分的种类和浓度会随之改变,中药的作用也同时变化,由此可以发现对应于特定作用的有效分子组合。
他们把这种先利用动物的生化过程将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到动物体内,然后从体液中分析药物成分的方法称作“生物筛选法”。
这种方法接近事实,但是做起来难度较大。
8.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11]探讨了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并建立了“血清成分分析—代谢产物分析—药代动力学—药效解析—品质评价”的中药及复方研究模式。
以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按传统药物化学相同的研究方法,多种现代技术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领域称之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他们对茵陈蒿汤、远志、六味地黄丸[12]等中药及复方进行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口服茵陈蒿汤后,6,7-二甲氧基香豆素及茵陈色原酮以原形被吸收入血,而茵陈色原酮的量仅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二百分之一,因而认定6,7-二甲氧基香豆素为茵陈蒿汤的药效物质基础。
口服远志提取物后,在血液中未检出皂苷类物质,而检出了3, 4, 5-三甲氧基桂皮酸及该化合物的代谢产物甲基3, 4, 5-三甲氧基桂皮酸,经药效研究证明这两个化合物具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
因此,以3, 4, 5-三甲氧基桂皮酸为苷元的酚苷类物质是为远志的药效物质基础。
尽管如此,目前尚无从含药血清中直接分得足够量的化合物并以常规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的文献报道,多为利用HPLC-UV-DAD技术与标准物对照鉴定结构。
此法执行起来困难,关键是很难保证空白组和给药组分离的平行性。
9. 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沈阳药科大学姚新生等曾经对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和思路进行了综述,总结出了七种思路[13]。
指出,中药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的较新的方法有两种[14]。
第一种为活性指导下的靶向追踪分离法,他们用此法研究了中药薤白中的活血化瘀活性成分。
第二种为体内代谢方法,用此法研究了桑白皮中的平喘成分和穿心莲内酯的体内代谢。
此外,还提出了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15]。
该法主要是从代谢物入手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中药直接物质基础的研究是中药药理研究上升到化合物分子水平的必要条件,是全面合理阐明中药药效的必由之路。
作者同意此思路,不过,仅以代谢物反推吸收入血的成分,有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最好把吸收和排泄结合起来,相互参照,应该更好一些。
10. 以体内吸收分布特点指导中药药效成分的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石建功、高洁[16]等以体内吸收分布特点为指导对花锚的有效成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利用现代灵敏分析检测手段,以天然药物成分的吸收分布特点为指导,进行天然药物成分的研究是一种可行并且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方法。
他们认为,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尽管有各种新思路和新方法的提出和讨论,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均缺乏实验基础。
该方法是对现有活性跟踪方法以及“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扩展和补充。
11.中药复方研究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筱杰等研制了一个用于中药复方研究的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机系统[17, 18]。
该系统包括中草药成分三维结构数据库、受体三维结构数据库、代谢库、具有生物活性数据的化合物数据库为核心的知识库系统;以分子对接为核心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计算机模块;以3D-QSAR为核心的构效关系及分子相似性研究单元以及包括量子力学、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蒙特卡罗方法等用于计算分子性质及进行构象分析等的计算模块。
他的课题组利用这一系统已经发现了一个具有较好的抗肝炎活性的化合物。
他们还计划用此系统研究:中药复方组分的相互作用研究,以及溶剂对组分结构及性质的影响;中药复方成分及其可能形成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以及它们同各种受体的相互作用(多靶酶、多靶点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复方的可能作用机理及副作用;通过溶剂环境下的中药复方成分的计算机模拟探讨溶剂对中药复方药物作用机理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可以有效地确定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为进一步改进复方或在此基础上开发单成分的药物或多组分的复方药物提供依据;中药复方成分同MDR库中已知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对比及相似性分析有助于探讨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通过对中药组分及其受体和靶点以及代谢物的结构分析,得出该组分在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从而获得可能的药理和毒性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