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何”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何的用法总结

虚词何的用法总结虚词“何”的用法总结一、什么是虚词“何”虚词“何”是汉语中的一个常见虚词,它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达疑问、感叹或强调的语气。
本文将就虚词“何”的不同用法进行详细总结。
二、疑问代词1. 代替“什么”虚词“何”可以用作疑问代词,代替“什么”。
例如:“这是何物?”表示询问某物的具体名称或性质。
2. 代替“哪个”虚词“何”还可以用作疑问代词,代替“哪个”。
例如:“你要找何人?”表示询问对方要找的人是谁。
三、短语固定搭配1. 无事可做:无所事事,无聊。
例句:“暂时没事可做了,只得无所事事。
”2. 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着手处理(某件事)。
例句:“工程太复杂了,实在不知从哪里下手。
”四、感叹语气1. “~能如此!”:表示对某件事情或情况非常惊讶、惋惜等。
例句:“他竟然如此懒惰,真是让人无语!”2. “~有何不可?”:表示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接受某种建议或做法。
例句:“这个提议合理,你觉得有何不可呢?”五、其他用法1. “至于其余(物品或事项)”虚词“何”还可以用作连接词,引导后面的内容是继续具体说明、列举。
例句:“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至于其他何事就不在本次研讨会的范围内了。
”2. “一些”在古代汉语中,“何”可用作数量词,“何物”指一些东西。
例句:“他手中拿着一盒鲜花和一袋果子,也不知是与何人见面。
”六、总结以上就是对虚词“何”的用法进行的总结。
虚词“何”具有疑问代词、感叹语气和连接作用等多种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灵活多样。
了解并掌握这些用法,对于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和交流能力都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1. 傅玛, 身邻《新编实用现代汉语小词典》(第6版),沈阳方言图书出版社,2008年2. 张发宝,《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2016年。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虚词何的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一类词语,常常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或者引导疑问和感叹等语气。
其中,虚词"何"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文言虚词之一。
那么,在古代文言中,"何"有着哪些具体的用法呢?1. 代词“什么”的意义:在文言中,“何”往往被用作代词,表示“什么”的意思。
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就有:“曰: '何罪也?' ”这里的“何罪也”即是询问“什么罪过”。
我们可以看到,“何”在此处充当了一个疑问代词。
2. 疑问句开头:“何”通常会出现在古代文言疑问句的开头部分,引导提问的语气。
比如,《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则可使政于治也。
”这里第一句话:“君子食无求饱…”由于以“何”开头,表达了对于行为方式的提问,“君子的食物为何不追求饱足?”这样的用法常见于古代文言中。
3. 表示疑问和感叹:“何”在文言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或感叹,与疑问代词“什么”一样。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就有:“余既无术,於负薪之人何加焉?”这里的“何加焉”实际上是一个反问,表示对于自己无能的自嘲。
二、文言虚词何的意义虚词“何”除了用法灵活外,还具备丰富的意义,使其在古代文言中广泛应用。
1. 疑问语气:通过使用“何”,作者可以表达出一种疑问的语气。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显个不死也易耳然千人万人我只听见斗大景死了何以死呢?”这句话使用了两次“何”,传达了对景儿死因的怀疑和疑惑。
2. 反诘语气:在某些场合下,“何”还可用来表达反诘或反问的语气。
比如《孟子·离娄上》中写道:“子曰:“必也临邑矣!仲由,阖庐?”子曰:“业余者何知焉!”。
这里的“何知焉”是孟子对于阖庐知识的反问。
3. 感叹语气:有时,“何”还可以用来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人生亦似寄与何人?”中的“何人”即表达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为——指出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如姬为公子泣。
草木为之含悲。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翻译。具体翻译时可译为“演奏” “做”“作为”"成为"等义。 动词。
(二)用作疑问副词
(4)徐公何能及君也?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三)复音虚词
1. 【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数量、程度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才”等
(5)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
(二)用作代词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你”,不能作宾语。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那些”“这” “这些"。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初中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初中
1.疑问代词
-用作疑问代词时,“何”通常译为“什么”、“哪里”、“为何”等。
例句:
-《论语·先进》:“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妨碍呢?我们也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
2.疑问副词
-用于询问原因、数量、方式、时间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多少”等。
例句: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何以利吾国?’”(大王说:“怎样能使我国获利?”)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起来,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否定性副词
-有时“何”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强烈的否定意味,相当于“一点也不”。
例句:
-《左传·僖公三十年》:“吾视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晋国必ajan。
若晋公子嗣位,其何辱命焉?”(我看晋公子身边的随从,都足以辅佐国君;如果辅佐这位公子,晋国必定复兴。
如果晋公子继承国君之位,怎么会辱没使命呢?)
4.构成固定结构
-例如“何如”、“何以”、“何必”等,表示询问、选择或因果关系。
例句:
-《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曰:“然则辟人之士也,吾将从之,小子何加之?”(假如你要跟随避开坏人的人,难道不如同那些避开乱世的人吗?)对方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愿意跟随避开坏人的人。
”冉有问道:“那我又有什么可做的呢?”这里的“何加”即“做什么”的意思。
高中文言虚词“何”解析_

高中文言虚词“何”解析_(1)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然则何时而糸耶?(《岳阳楼记》)(2)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句首或填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何如】【奈何】【若何】表示_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史》)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辛,取之尽银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 较起来怎么样。”
十六、【则 】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 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现代汉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现代汉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现代汉语虚词虽然不是很多,但它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却是相当之高。
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虚词“的”和“了”,在汉语所有词的使用中,是使用最多的两个。
怎样来划分实词和虚词呢?这在汉语研究中,意见还不一致。
总的来看,认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实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叹词是虚词,意见比较一致。
对副词分歧较大,对代词、数词、量词也有分歧。
这是因为人们对实词和虚词的看法和分类标准的不同所造成的。
有人从词的意义出发来划分,认为凡是能表示一种概念的词就是实词,否则就是虚词。
有人从语法功能角度出发进行划分,认为能不能有语法作用是主要标准。
也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划分。
虚词有哪些特点呢?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虚词不表示具体概念,意义比较虚灵。
实词中像名词,它表示人或事物;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或性质。
这些词的意义很具体、很实在,使人容易想象和捉摸。
虚词就不是这样了,它的词汇意义已经虚化,它主要是语法意义。
第二,虚词主要以其语法意义左右着句子结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表达。
我们从下面这个例句中,可以看到虚词的语法作用。
“李强老师去买报”这句话,全是实词,没有虚词,由于它按照一定的词序排列,所以表达了一定的意义。
如果我们加上不同的虚词,它的意义就变了。
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其用法和意义如下: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何

副词
2.表示反诘,“怎么”“哪个”。奈何绝秦欢!——《屈原列传》
动词 用同“呵”,“呵斥”“谴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义项归纳
复音虚词
义项归纳
经典用例
何如 奈何
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可译为“怎么样”“什么 样”。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以 无何 何乃
可译为“怎么会”。 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可译为“怎能”。
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 役。——《促织》 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并序》
词义练习
词义练习
相关句子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而陛下说之,何也?——《谏逐客书》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与妻书》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用法
代词,表示虚指,“哪”。 副词,表示反诘,“怎么”。 代词,表示询问,“为什么”。 副词,表示程度深,“多么”。 代词,表示虚指,“什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 代词,表示虚指,什么。 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上上下下的人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
2.(2021·全国甲卷)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 代词,表示询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
3.(2020·江苏卷)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 现在我成年了,但外祖母在哪呢?
代词,表示虚指,哪。
4.(2020·全国卷Ⅲ)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 副词,表示反诘,怎么。 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 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 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 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 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 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 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