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何”的意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虚词何的用法总结

虚词何的用法总结

虚词何的用法总结虚词“何”的用法总结一、什么是虚词“何”虚词“何”是汉语中的一个常见虚词,它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达疑问、感叹或强调的语气。

本文将就虚词“何”的不同用法进行详细总结。

二、疑问代词1. 代替“什么”虚词“何”可以用作疑问代词,代替“什么”。

例如:“这是何物?”表示询问某物的具体名称或性质。

2. 代替“哪个”虚词“何”还可以用作疑问代词,代替“哪个”。

例如:“你要找何人?”表示询问对方要找的人是谁。

三、短语固定搭配1. 无事可做:无所事事,无聊。

例句:“暂时没事可做了,只得无所事事。

”2. 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着手处理(某件事)。

例句:“工程太复杂了,实在不知从哪里下手。

”四、感叹语气1. “~能如此!”:表示对某件事情或情况非常惊讶、惋惜等。

例句:“他竟然如此懒惰,真是让人无语!”2. “~有何不可?”:表示询问对方是否可以接受某种建议或做法。

例句:“这个提议合理,你觉得有何不可呢?”五、其他用法1. “至于其余(物品或事项)”虚词“何”还可以用作连接词,引导后面的内容是继续具体说明、列举。

例句:“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至于其他何事就不在本次研讨会的范围内了。

”2. “一些”在古代汉语中,“何”可用作数量词,“何物”指一些东西。

例句:“他手中拿着一盒鲜花和一袋果子,也不知是与何人见面。

”六、总结以上就是对虚词“何”的用法进行的总结。

虚词“何”具有疑问代词、感叹语气和连接作用等多种功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灵活多样。

了解并掌握这些用法,对于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和交流能力都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1. 傅玛, 身邻《新编实用现代汉语小词典》(第6版),沈阳方言图书出版社,2008年2. 张发宝,《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 2016年。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何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虚词何的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的一类词语,常常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或者引导疑问和感叹等语气。

其中,虚词"何"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文言虚词之一。

那么,在古代文言中,"何"有着哪些具体的用法呢?1. 代词“什么”的意义:在文言中,“何”往往被用作代词,表示“什么”的意思。

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就有:“曰: '何罪也?' ”这里的“何罪也”即是询问“什么罪过”。

我们可以看到,“何”在此处充当了一个疑问代词。

2. 疑问句开头:“何”通常会出现在古代文言疑问句的开头部分,引导提问的语气。

比如,《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则可使政于治也。

”这里第一句话:“君子食无求饱…”由于以“何”开头,表达了对于行为方式的提问,“君子的食物为何不追求饱足?”这样的用法常见于古代文言中。

3. 表示疑问和感叹:“何”在文言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或感叹,与疑问代词“什么”一样。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就有:“余既无术,於负薪之人何加焉?”这里的“何加焉”实际上是一个反问,表示对于自己无能的自嘲。

二、文言虚词何的意义虚词“何”除了用法灵活外,还具备丰富的意义,使其在古代文言中广泛应用。

1. 疑问语气:通过使用“何”,作者可以表达出一种疑问的语气。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显个不死也易耳然千人万人我只听见斗大景死了何以死呢?”这句话使用了两次“何”,传达了对景儿死因的怀疑和疑惑。

2. 反诘语气:在某些场合下,“何”还可用来表达反诘或反问的语气。

比如《孟子·离娄上》中写道:“子曰:“必也临邑矣!仲由,阖庐?”子曰:“业余者何知焉!”。

这里的“何知焉”是孟子对于阖庐知识的反问。

3. 感叹语气:有时,“何”还可以用来表示一种感叹的语气。

例如,《红楼梦》中有一句“人生亦似寄与何人?”中的“何人”即表达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为——指出下列各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如姬为公子泣。
草木为之含悲。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需根据具体语境,灵活翻译。具体翻译时可译为“演奏” “做”“作为”"成为"等义。 动词。
(二)用作疑问副词
(4)徐公何能及君也?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2.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三)复音虚词
1. 【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6)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8)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数量、程度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才”等
(5)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
(二)用作代词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你”,不能作宾语。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那些”“这” “这些"。
4.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初中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初中

虚词何的用法及例句初中
1.疑问代词
-用作疑问代词时,“何”通常译为“什么”、“哪里”、“为何”等。

例句:
-《论语·先进》:“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妨碍呢?我们也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2.疑问副词
-用于询问原因、数量、方式、时间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多少”等。

例句: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何以利吾国?’”(大王说:“怎样能使我国获利?”)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起来,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否定性副词
-有时“何”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强烈的否定意味,相当于“一点也不”。

例句:
-《左传·僖公三十年》:“吾视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晋国必ajan。

若晋公子嗣位,其何辱命焉?”(我看晋公子身边的随从,都足以辅佐国君;如果辅佐这位公子,晋国必定复兴。

如果晋公子继承国君之位,怎么会辱没使命呢?)
4.构成固定结构
-例如“何如”、“何以”、“何必”等,表示询问、选择或因果关系。

例句:
-《论语·微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曰:“然则辟人之士也,吾将从之,小子何加之?”(假如你要跟随避开坏人的人,难道不如同那些避开乱世的人吗?)对方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愿意跟随避开坏人的人。

”冉有问道:“那我又有什么可做的呢?”这里的“何加”即“做什么”的意思。

高中文言虚词“何”解析_

高中文言虚词“何”解析_

高中文言虚词“何”解析_(1)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然则何时而糸耶?(《岳阳楼记》)(2)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句首或填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何如】【奈何】【若何】表示_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史》)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辛,取之尽银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 较起来怎么样。”
十六、【则 】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 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现代汉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现代汉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现代汉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现代汉语虚词虽然不是很多,但它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却是相当之高。

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虚词“的”和“了”,在汉语所有词的使用中,是使用最多的两个。

怎样来划分实词和虚词呢?这在汉语研究中,意见还不一致。

总的来看,认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实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叹词是虚词,意见比较一致。

对副词分歧较大,对代词、数词、量词也有分歧。

这是因为人们对实词和虚词的看法和分类标准的不同所造成的。

有人从词的意义出发来划分,认为凡是能表示一种概念的词就是实词,否则就是虚词。

有人从语法功能角度出发进行划分,认为能不能有语法作用是主要标准。

也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划分。

虚词有哪些特点呢?我想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虚词不表示具体概念,意义比较虚灵。

实词中像名词,它表示人或事物;动词表示动作或行为;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或性质。

这些词的意义很具体、很实在,使人容易想象和捉摸。

虚词就不是这样了,它的词汇意义已经虚化,它主要是语法意义。

第二,虚词主要以其语法意义左右着句子结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表达。

我们从下面这个例句中,可以看到虚词的语法作用。

“李强老师去买报”这句话,全是实词,没有虚词,由于它按照一定的词序排列,所以表达了一定的意义。

如果我们加上不同的虚词,它的意义就变了。

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其用法和意义如下: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何

【语言学习】文言虚词——何

副词
2.表示反诘,“怎么”“哪个”。奈何绝秦欢!——《屈原列传》
动词 用同“呵”,“呵斥”“谴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义项归纳
复音虚词
义项归纳
经典用例
何如 奈何
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可译为“怎么样”“什么 样”。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以 无何 何乃
可译为“怎么会”。 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可译为“怎能”。
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 役。——《促织》 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并序》
词义练习
词义练习
相关句子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而陛下说之,何也?——《谏逐客书》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与妻书》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用法
代词,表示虚指,“哪”。 副词,表示反诘,“怎么”。 代词,表示询问,“为什么”。 副词,表示程度深,“多么”。 代词,表示虚指,“什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 代词,表示虚指,什么。 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上上下下的人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
2.(2021·全国甲卷)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 代词,表示询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
3.(2020·江苏卷)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 现在我成年了,但外祖母在哪呢?
代词,表示虚指,哪。
4.(2020·全国卷Ⅲ)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 副词,表示反诘,怎么。 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 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 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 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 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 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 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 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 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 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 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 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