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合集下载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1.【而】(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促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3)动词,如,如同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ppt课件

精品课件
11
4.乃 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②表条件。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③表转折。竟然,却。
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精品课件
12
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A.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B.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⑤表判断。为,是,就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精品课件
7
③无何 :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④何乃:可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精品课件
8
3.乎 hū
(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精品课件
2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精品课件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精品课件
4
2.何 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 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附录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1.而
6.且
作用例句解释或翻译
连词并列关系
河汉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

(《伐檀》)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
颇蔺相如列传》)
又、并递进关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且、况且让步关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
门宴》)
尚且
转折关系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
门宴》)
然而、可
副词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将、将要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暂且、姑且
作用例句解释或翻译
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舒缓语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不译
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
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不译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什么是虚词及其作用虚词,又称虚助词或灵活虚词,是指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一种语法关系或修饰其他成分的词类。

它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18个常见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二、介词1. 关于“在”字“在”字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介词之一。

“在”字可以表示位置、状态、时间等多种含义。

例如,“我在屋里”表示位置,“我在学习”表示状态,“我要在六点起床”表示时间。

2. 关于“对于”字“对于”字主要表示观点、态度或对某人或某事物的关系。

“对于你来说,这个问题难吗?”表达了提问者想了解对方观点和看法的意图。

3. 关于“因为”字“因为”字主要引导原因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说明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

“因为下雨,所以他没有去跑步。

”这个句子中,“因为下雨”的部分解释了“没有去跑步”的原因。

三、连词1. 关于“并且”字“并且”字主要起到衔接的作用,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同时存在或同一时间发生。

“她既漂亮,而且聪明。

”这个句子中,“并且”的作用是将两个描述女性优点的形容词进行衔接。

2. 关于“或者”字“或者”字主要表示选择关系,表达在几种可能性中选取一种进行。

例如,“下雨了,我们可以选择去看电影或者待在家里读书。

”四、助词1. 关于“了”字“了”字起到标志动作已经完成的意义,可以表示过去或将来的动作。

“他昨天买了新房子。

”这个句子中,“了”字表示这个动作已经在过去完成。

2. 关于“得”的用法与意义“得”字可以表示程度、结果等含义。

例如,“他跑得很快”表示跑步的程度很高,“你做错了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五、副词1. 关于“很”的用法与意义“很”是一个常见副词,它表示程度,修饰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她很漂亮”,其中“很漂亮”表示了漂亮的程度。

2. 关于“还”的用法与意义“还”字可以表示程度、时间上的限制。

“我还有一些事情要做”表示现在还没有完成,还需要继续做下去。

六、助动词1. 关于“能”字“能”字表示可能性和能力,“他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表示他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能力。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8个文言虚词用法解释

18个文言虚词用法解释

18个文言虚词用法解释一、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一)表示并列关系。

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过秦论》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二)表示递进关系。

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表示承接关系。

如: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四)表示转折关系。

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

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

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

如: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

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③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
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
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
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
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
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
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
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
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1. behind:表示在某物的后面,例如“behind the door”(在门后面)。

2. under:表示在某物的下面,例如“under the table”(在桌子下面)。

3. above:表示在某物的上面,例如“above the sky”(在天空上面)。

五、感叹词(Interjections)
感叹词是用来表达强烈情感或引起注意的虚词。

1. oh:表示惊讶、疑问或警示,例如“Oh, no! I forgot my keys”(哦,不!我忘记带钥匙了)。

2. ah:表示惊讶或兴奋,例如“Ah, what a beautiful sunset!”(啊,多
美的日落!)。

六、代词(Pronouns)
代词是用来替代名词的虚词,用于避免重复或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

1. he:表示第三人称男性单数,例如“he is my friend”(他是我的朋友)。

2. they:表示第三人称复数,例如“they are students”(他们是学生)。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连接和补充作用,通过学习这些常见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义。

掌握虚
词的正确用法,将有助于提高写作和阅读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