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_早期国家与社会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都江堰水利工程.2.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到秦国是通过改革强大起来的,提高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都江堰的构造及功能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社会上的变化从春秋到战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时间,采取复习式导入。

“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 由于《春秋》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东周前期历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就把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战国这一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所把握。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围绕早期国家与社会,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这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繁荣,感受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和多姿多彩的学术思想,为之后学习中国古代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

但他们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脉络模糊不清。

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了解教材和学生之后,更需要对自己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知道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形成,理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对生产力的促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重点明确,难点突出。

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分封制的影响、孔子的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是说课最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2025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1++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件

2025年福建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1++第2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课件

掌权,稳定了社会 秩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领域
措施
作用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023年教
材删除)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
经济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 制,提高了农民积极
徭役
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
军事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点3 青铜器与甲骨文8年2考
[七上P25-P27]
用途 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
功能
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铜、锡、铅
铜 工艺
的比例,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 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性质 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 (2)重大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 之战等。 (3)结果:秦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思想 相互转化的(辩证的思想)
(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受
其影响)
老子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
简介 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后来由其
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1)思想主张: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中国古代史,在体例上,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编排的。

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统编七年级教材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国古代史部分,就是按照上述七个历史时期编排的。

本单元夏商周时期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止(或以前256年东周灭亡为标志),涉及夏朝、商朝、西周及东周(春秋、战国)的历史。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早期融合与壮大、中原地区逐渐形成“华夏族”的民族交融的时期,同时也是早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勃兴和传播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文化奠基时期。

2.单元主题统编七年级教材在夏商周时期内容上,梳理了历史的发展进程,突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本单元展现了两个重要的主题: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变革。

3.课程结构(1)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第4、第5两课,涉及夏、商和西周的历史(2)社会变革主要是:第6、第7、第8三课,涉及春秋战国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奴隶制渐趋瓦解和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统编七年级教材展示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诸多变化。

二、单元知识梳理1.知识梳理夏商周时期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约公元前2070年到前221年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夏、商、周王朝兴替的历史进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开始了以王位世袭制为特征的“家天下”。

夏商周时期在古代史上被称为“三代”。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夏、商、周三族的始祖与祖先崇拜各异,但其时已认同黄帝是共同的始祖,这显然是民族认同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材分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材分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材分析一、单元时段和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070年),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和礼法制度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新的锐利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地主剥削农民的新型封建生产关系开始确立。

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的繁荣,人们思想大为解放,在思想领域形成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单元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9、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0、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

【教学活动建议】(1)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

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历史课件(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历史课件(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一单元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于是 《史记·
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 周本纪》
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纣王)自燔于火而死
《尚书· 甲子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
武成》 一戎衣,天下大定
《白虎 殷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
图解历史
分封制的实质:是一种等级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 统治。
概念阐释
神权政治 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以天命神权来诠释所获得的政权与君权的合 理性与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们解释一切社会、政治或历史现 象的重要标尺。殷商时期,“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是神 权政治兴盛的标志。
重点探究
材料
出处
内容
通·礼乐》后,民人大喜
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 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
提示 公元前1046年,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 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 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
2.商和西周的经济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材料二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 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 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 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 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区。
2.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对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制度
利弊影响
使传统文化形成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同学们,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远古时代的历史。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远古人类,他们的智慧和艰苦创业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奴隶社会。

在约公元前2070年,中国仅次于古代埃及进入奴隶社会,从此我国历史迎来了文明时代。

我国奴隶社会历时近1 600年,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四个时期。

今天,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教师: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教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

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识与能力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同学们好!请大家一起分享同学讲述的小故事。

(出示漫画“立木为信”)学生讲故事:商鞅起草了一份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于是他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

一位士兵手持赏金大声喊道:“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

”群众蜂拥围观并讨论了起来,一位百姓疑惑地问道:“咦!这上面写的什么啊?”另一位百姓神秘地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金呢!”有一位百姓插了话:“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百姓们纷纷说道:“就是,就是!秦国历来政令不一,法度朝令夕改,我看这是一个圈套,不要上当!”一位士兵把看到的情景,禀告了商鞅。

商鞅便把赏金加到50金。

百姓议论着:“这新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在此时,从城外走来一位壮汉,看到许多人围在南门前,于是他上前问明事情后,扛着木头向北门走去。

结果他真的拿到了50金。

百姓们惊讶地议论起来:“天哪!真的赏他50金!看来,这新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我们要听从他的命令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羊方尊
(我国青铜器中的精品)
青铜器的意义
青铜器的产量和 质量折射出当时国家 在物质、技术及组织 等各方面所具备的强 大实力。技艺精湛、 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 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 辉煌的文明。
文字创新 甲骨文




奠定了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刻在龟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甲兽骨上,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 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中的历史
军队



刑罚

夏商周建立起强大 军队,制定了严酷 的刑法。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试叙周武王诛纣建周的简单经过。
与周朝八百载历史有关的制度有哪些?
论从史出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内底有 铭4行33字,记周武王征商,日 在甲子,清晨岁星当头。这与 《尚书》、《淮南子》等文献合。
河南偃师二里 头夏朝宫殿遗 址复原图
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 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 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 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收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重 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享 誉“镇国之宝”的美誉。
(1)依据材料一回答,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 子· 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 传· 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 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夏朝筑有城堡 和大型宫殿,建立 起国家政权机构。

商朝的都城 占地30平方千米, 城中设有市场, 商业繁荣。
西周的城市、 道路交通和邮驿 系统更为发达。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 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 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 建筑基址达9座。二里头遗 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 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 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 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 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 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 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的布 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 的先河。
3.材料一和材料三中的制度分别起到什么 作用?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 四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臵侧室,大夫有贰 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严嫡庶之辨,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 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 材料三:王公贵族各等层次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 的,所谓“王宫悬(四面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 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哪个布衣百 姓若是挂起四面(宫悬)编钟,会招致杀身之祸的。
公元 前1046年
公元 前771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建立者:禹(公元前2070年)

启继位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末代国王:桀 文明代表: 二里头宫殿遗址 建立者:汤(公元前1600年) 末代国王:纣 青铜铸造业: 司母戊鼎 文明代表: 特征:可在龟甲兽骨上,已经具备汉字结构 甲骨文 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经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公 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之年。
利 簋
武王伐纣原因:奢侈残暴
条件:周国强大
经过: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 商亡周建 都城: 镐京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了很多不愿再 服从商朝统治的部落进攻商,纣王临时凑集人 马,在牧野(今河南汲县)与周激战。结果,因 为商朝的百姓都痛恨纣王的残暴,所以他们一 与周军相遇,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阵前倒戈”的故事。纣 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在他存放财宝的地 方——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西周
约公元 约公元 前2070年 前1600年
公元 前1046年
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 主和亡国君主分别是谁?
“夏传子,家天下。”
——《三字经》
“夏传子,家天下”是指什么现象? 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
炎帝 黄帝 尧 舜 禅让制 禹 启
禅让制
世袭制
世袭制 (民主选举
父死子继)
生产技术创新
1.以上材料体现了西周的哪些制度?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 四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臵侧室,大夫有贰 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严嫡庶之辨,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 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 材料三:王公贵族各等层次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 的,所谓“王宫悬(四面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 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哪个布衣百 姓若是挂起四面(宫悬)编钟,会招致杀身之祸的。
司母戊鼎是 目前世界上发现 的古代最大的青 铜器。
有研究者指出,商代熔化铜 液的坩埚,最大的一次只能熔化 12.7 千克铜。因此,要浇铸司母 戊鼎,需要八十多个坩埚同时作 业。如果加上制模、翻范和修饰, 再连同运输和配料,所需要的人 手和专门技能就更多了。 思考:
制造精美的青铜器,都需要具备哪些条 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生产出如此精 美的青铜器,说明了什么?
士—不禄
天子用鼎
诸侯用鼎
士大夫用鼎
据史料载:周王定朝时,曾制九 鼎,象征九州。周王可用九鼎,诸侯 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 彼此不可逾越。
礼乐制度的内容
礼制 礼乐制度
典章制度 行为方式 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
等诸多方面 音乐 舞蹈
乐制
礼乐制度反映社会现象: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约公元 夏朝 前2070 年
世袭制、 大型宫殿
国家初创
约公元 商朝 前1600 年
公元 西周 前1046 年


青铜铸造业、文字成熟、 甲骨文、强 青铜铸造业 大的军队和 繁荣 严酷的刑罚
分封制、 礼乐制度 制度 形成体系
周武 王
夏朝 建立
商朝 建立
西周 建立
西周 灭亡
约公元 前2070年
约公元 前1600年
西 周 分 封 制
依据:血缘亲疏关系
特点:层层分封,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史料分析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 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 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 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 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依据材料二回答周初分封的诸侯有何特点?
主要是同姓子弟。
礼乐制度,要求 贵族在衣、食、住、 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 己的身份,贵贱长幼 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体现社会的等级差异,有 利于对国家的统治,维护 贵族的特权和地位 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 使用的主要礼乐器。不同 等级贵族使用的礼器,其 组合各不相同。是中国礼 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奴 隶 社 会

价值: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建立者: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
西周
政治制度
分封制 礼乐制度
统 治 阶 级
被 统 治 阶 级
天 诸
子 侯
卿大夫

平 民


分封制的对象是哪些人?
周 异 姓 功 臣 贵 族 姜 尚 ( 齐 ) 王
分 封 制
同 先 姓 尧后代(蓟) 代 王 帝 《荀子〃儒效》: 室 王 贵 后 族 代 和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舜后代(陈) 边 周 召 成 五十三人。” 远 公 公 氏 王 子 ( 族 弟 伯 燕 部 ( 禽 ) 落 晋 商后代(宋) ( 首 ) 鲁 领 )
2.材料二反映天子、诸侯是依据什么来 确定土地、财产和权位的分配和继承的?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 四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臵侧室,大夫有贰 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严嫡庶之辨,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 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 材料三:王公贵族各等层次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 的,所谓“王宫悬(四面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 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哪个布衣百 姓若是挂起四面(宫悬)编钟,会招致杀身之祸的。
第1课时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 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 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 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 《三字经》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 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夏商周
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夏朝的建立 标志着我国早期 国家的产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镐,史称西周。
假如你是统治者,面对 广袤的疆域,在“家天下” 的社会,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来巩固广阔的疆土?
社会制度创新
建立强大的军队,制定严酷的刑法。
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
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
分封制,除王都周围地区由周王 直接统治外,周王将其他地区先后赐 给自己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等,封他 们为诸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