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历史《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所把握。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围绕早期国家与社会,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这三个部分进行介绍。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夏商西周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繁荣,感受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和多姿多彩的学术思想,为之后学习中国古代史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语: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

但他们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缺乏,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脉络模糊不清。

因此,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了解教材和学生之后,更需要对自己的课程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规划,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知道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形成,理解铁犁牛耕的出现对生产力的促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分析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重点明确,难点突出。

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分封制的影响、孔子的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是说课最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新课标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4单元 第1课 第1框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诸侯争霸课件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4单元 第1课 第1框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诸侯争霸课件 人教版

5、下列各项中,搭配不当的是
D
B赵括——纸上谈兵 D晋文公——尊王攘夷
6、齐桓公任用谁改革内政和军制
B
A伊尹
C姜尚
B管仲
D伍子胥


二、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三家分晋:赵、魏、韩
七国 形成
田氏代齐 春秋原有国家:楚、秦、燕
同时并存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燕 赵 魏 秦 齐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对比《春秋争霸形式图》和《战国形势图》, 结合课本内容内容思考:
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的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诸侯国减少,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2、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进行的征战活动在意图上有 和何不同? 春秋五霸以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为目的, 战国七雄以吞灭他国、兼并他国土地为宗旨 3、推测一下,战国时期战争可能具有的特点。 规模更大,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破坏性更大, 影响更广泛
青铜器 时代
青铜

成形优于石器、轻 巧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自然界蕴藏量大、 开采方便、质地坚 硬、易氧化生锈
铁耙 铁镰 铁器时代 铁锸 铁锄 铁犁铧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相继展 开变法运动? 各国变法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旧有土地制度 (井田制)瓦解,以此相关的分封制难以为继 2、新兴地主与农民大量涌现,社会结构发生深刻 变化,新的社会阶层要求改变旧有社会制度 3、诸侯争战日益频繁,加快了分封制的瓦解, 以血缘为纽带的的宗法等级社会难以为继;为了 避免在战争中被吞并或为了吞并别国
历史作用
废除了旧制度
奖励军功
提高了士气
稳定了社会秩序
具有一定的公平、公 正性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2.1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实行严格的礼乐制度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内容: 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 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①礼——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据史料贵载族:的周“王死可”(避讳)
用九鼎,天诸子侯—用驾七崩鼎, 诸侯—薨天h子ōn用g鼎 诸侯用鼎
卿 三大鼎夫,用彼大五 此夫鼎 不—, 可卒元逾士越用。 士—不禄
6、都城概貌
7、夏朝的灭亡:
夏朝历经400多年,于公元前1600年前 后被汤所灭。最后一个国君是桀[jié]。
概括——夏朝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
2.主要成就:世袭制、城堡和宫殿、 国家政权机构的创立
公天下
家天下
3.夏朝后期都城: 二里头 4.末代暴君:桀
1、商朝的建立与灭亡
1)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前后 2)建立者: 汤 3)灭亡:
D、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奠定了后来 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 史料。
3)军队和刑法 (夏商周)
目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对外征战
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
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
概括——商朝
1.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国君:汤
文明代表:二里头宫殿遗址

建立者:汤(公元前1600年) 末代国王:纣
隶商
青铜铸造业:司母戊鼎

文明代表:
特征:可在龟甲兽骨上,已经具备汉字结构

甲骨文 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建立者: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

初二历史上册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练习题

初二历史上册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练习题

初二历史上册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练习题
为了帮助同学巩固学过的知识点,小编准备了初二历史上册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练习题,希望大家能用心去做题!
 1、周朝创立的礼乐文明包括制度,这些制度起到什幺作用? 。

 2、周朝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的制度是。

 3、我国有文字考察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

 4、公元前年,周武王在与商军展开大战,最终消灭商朝。

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史称。

公元前年,西周灭亡。

 5、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朝。

禹死后,启继位。

从此,制代替制。

 6、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遵守的制度是
 A.分封制B.禅让制C.世袭制D.封建制
 二、重点研讨
 (一)简述夏的兴衰(时间、人物)
 (二)简述商朝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时间、人物、主要成就)
 (三)简述西周的兴衰(时间、人物)及巩固统治的措施
 第2课时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一、课前预习
 1.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春秋五霸”:
 3.最先称霸的是。

 4.战国七雄”:。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教案与反思

第2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江缘学校陈思梅第二课时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齐桓公称霸和商鞅变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越王勾践“尝胆”的故事,培养发奋学习的精神;学习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贤能之士管仲为相的广阔胸怀和商鞅的改革精神。

【重点】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变革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自主学习】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什么?2.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不顾众臣反对,竟数次无故点燃边关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诸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

结果,被戏而回。

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点燃烽火却再也没人赶来救他了!不久,周幽王便死于刀下,亡了西周。

那么西周灭亡后,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呢?【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诸侯争霸1.阅读教材P13,观察图1-19,思考:春秋五霸指的是哪几个霸主?答案提示: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阅读教材P14第1段及相关资料,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答案提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牢靠)、实力雄厚、手段高明。

3.活动一:对比图1-19、图1-20,思考:战国时期的国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提示:春秋时期的晋国分为韩、赵、魏三个国家。

4.阅读教材P14第2段,思考:相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争霸目的有什么不同?答案提示:春秋时期是为了称霸,而战国时期则是为了一统天下。

知识点二社会变革1.阅读教材P15第1段,思考: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遍使用会给当时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答案提示: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A.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命题点 3: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7.(2022·怀化)“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
考点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七上第 7 课 P ) 33-37 [2022·怀化 2,长沙 13,株洲 16、26(1)] 1.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形成过程 (3)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 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世界 亚非地区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由繁荣走向衰亡,古代印度文明进 入鼎盛时期;欧洲地区古希腊文明高度繁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 高峰;古罗马文明形成并发展
考点 1:夏商周的更替(七上第 4 课 P ) 20-24 (2022·岳阳 1)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王朝。禹禹死后启继承他的
建立
孔子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文化: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
(1)思想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 孔子 影响 和儒 影响 (2)教育: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 家学 育在民间的发展 说 (3)整理典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 巨大贡献
铜酒尊。


考点 3:动荡的春秋时期(七上第 6 课 P ) 29-32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后期,铁铁制制农具和牛牛耕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 农业 为开发山林农、具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 手工业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材分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材分析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材分析一、单元时段和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070年),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出现。

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和礼法制度为代表的灿烂的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新的锐利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地主剥削农民的新型封建生产关系开始确立。

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的繁荣,人们思想大为解放,在思想领域形成学术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单元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6、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9、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10、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

【教学活动建议】(1)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以“商鞅变法的失败与成功”为题,组织讨论会。

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中国早期国家

中国早期国家

它可不是普通的房子,你知道 为什么吗?
这么坏,行吗?
从这幅画,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四羊方尊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
请用书上的一段话来表 述所包含的意义?
甲骨文
什么是牧野之战?
周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 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 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也是其统治的核心。 井田制是维持封建的经济制度。 宗法制是西周封建的社会制度。 礼乐制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文化制度。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 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 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音乐,如规定了吉礼(祭 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 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
等级 王 诸侯 卿大 士
乐队 四面 三面(缺北面) 二面(缺北和东) 一面 (只有南面)
乐舞 八佾 六佾 四佾 二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对后世的影 响很大,在今天我们仍然能找到它们的影子, 你能找出吗?
让我们一起探究背 后的故事
你知道什么是“三代”,什么是“先秦”吗?
夏、商、周是中华的早期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代”, 又称先秦。 夏朝是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商朝是早期国家发展时期,周朝是 早期国家的鼎盛时期。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一、早期国家与社会
他是谁,请说一 说有关他的事迹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偃师二里 头夏朝宫殿遗 址复原图
2、商朝的建立和文明
夏朝国王桀残暴无度,激
起了平民和奴隶反抗。商
汤联合周边各部起兵,在
公元前1600年前后灭夏商。
■商朝文明:
(1)青铜铸造业发达
表现:
青铜器种类繁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司母戊大方鼎(最大)
四羊方尊(精品)
(3)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夏商周)
目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对外征战
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
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
3、周朝的建立和文明
商国王纣奢侈残暴,失去民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
他小国,讨伐纣王,与商军展开
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定 都镐(今陕西西安西南) 【武王伐纣】
阅读课文P10、P11和P13第二三段,写出夏、商、 周“三代”兴亡的时间和开国、亡国君主的名字。
(汤公元前1600 年—公元前1046年纣)
西周


(禹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桀)
周 (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
春秋 秦朝 东周
(周平王) 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祀天神“奏黄钟、歌大 吕、舞《大夏》”;祭 地示“奏太簇、歌应钟、 舞《咸池》”
王公贵族各等级在家里 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 所谓“王公四面悬挂,诸侯 三面悬挂,卿大夫两面悬挂, 曾侯乙编钟 士单面悬挂。”
史料分析 以下材料体现了西周的哪一制度?
材料一: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 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周朝文明:
(1)建立起强大的军队,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2)实行分封制
观察三图,说说三朝在疆域上 有什么不同?
由此可以推断,西周为什 么要实行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
■受封的对象:
自己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等
■诸侯的义务:
天子
(国家最高统治者)
土地和人民
服从国王命令,缴纳贡品,守卫疆土, 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材料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严嫡庶之辨,实行 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 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
近决定的。
★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
诸侯
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西周强调社会等级,现代社会 人们的社会地位要取决于个人
卿大夫 士
的学识、能力和才干等;在现 代法治社会中,公民拥有平等 的基本权利。
平民 奴隶
(4)实行礼乐制度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表现: ①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 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
鼎在古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与鼎有关的成语: 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问鼎中 原、鼎立相助、大名鼎鼎
(2)甲骨文
★特点:
已经具备了文字结构的基本形 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意义:
①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 朝开始的,为了解、研究商朝提 供了重要资料 ②甲骨文奠定了后来汉字象形、 表意的基本特征,推动了中国文 字的发展和文明进步
1、夏朝的建立和文明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
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 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夏朝文明:
(1)世袭制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炎帝

舜禹

禅让制
世袭制
黄帝
禅让制
世袭制 (民主选举 父死子继)
天下为公 家天下
(2)夏朝筑有城堡和大型宫殿,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 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 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 基址达9座。二里头遗 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 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 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 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 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 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 大型都邑。开创了我国宫殿 建筑的先河。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夏(、公元商前、2周07时0年期夏,朝史建称立 “”,是中华早 期国家产生和发—展—公时元期前。221年秦朝统一)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 ,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 《三字经》
一、早期国家与社会
(3)实行宗法制 最大的特点:
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土地、 财产和权位的分配与继承。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分 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层层分封的结果形成了西周怎样的社会秩序?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
★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是怎么决定的?
天子
是由其与统治阶层血缘关系的远
诸侯的权利:
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
■分封制的作用:
亲属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 远地区,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 响的国家。
功臣 前贵 族
朝 贡 和 征 战
诸侯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周《诗经 小雅 北山》
实行分封制度后,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
周王这样大规模地分封土地,时间一久,会不会 有消极影响?若是有,会是什么影响?为什么?
由于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随着人类的 不断繁衍,大宗与小宗之间,周王室与诸侯之间的 关系越来越疏远。特别是那些在比较边远的地区的 诸侯国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周王室的关系 更加越来越疏远。长此以往,本来就因为生产力发 展水平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散性,独立性的诸侯国 离心倾向越来越大,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一个小小的 诸侯国君。一些势力较强的诸侯国更不满足于自己 的现状,互相侵占土地,掠夺财富,甚至是吞并小 国,战乱由此而开始,500多年争霸战争由此而产 生,从此人民将陷入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给人民 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礼——贵族生活的行为秩序
据史料贵载族:的周“王死可”(避讳)
用九鼎,天诸子侯—用驾七崩鼎, 诸侯—薨天h子ōn用g鼎 诸侯用鼎
卿 三大鼎夫,用彼大五 此夫鼎 不—, 可卒元逾士越用。 士—不禄
平民—去世
士大夫用鼎
②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的礼器,其组合与规格各不相同。 乐——是周宗法等级制度下礼乐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