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
合集下载
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

能量补充
长时间运动或高强度运动时,应补充含有碳水化 合物和蛋白质的运动饮料,以补充能量。
3
电解质补充
运动过程中会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流失,因此 需要补充含有适量钠、钾、镁等电解质的运动饮 料。
运动后营养恢复
碳水化合物补充
运动后应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帮助身体快速恢复 能量。
蛋白质补充
运动后应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以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运动时营养补充与恢
04
复
运动前营养补充
碳水化合物补充
运动前应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米饭、 面包、水果和蔬菜,以补充能量。
蛋白质补充
对于力量训练或高强度运动,适当补充蛋白质有 助于肌肉修复和生长。
水分补充
运动前应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预防脱水。
运动中营养补充
1 2
水分补充
运动过程中应定时补充水分,以维持水分平衡。
促进睡眠
运动能够调节睡眠节律, 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THANKS.
减轻关节负担
运动能够增加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减轻关节的负担,减少关节疼 痛和损伤的风险。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提高免疫力 Nhomakorabea运动能够刺激免疫细胞 的活性,增强免疫系统 的功能,提高身体对疾 病的抵抗力。
缓解压力
运动能够释放身体内的 压力和紧张情绪,有助 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等心 理问题,减少因压力导 致的免疫抑制。
特点
有氧能量代谢产生的能量较多,且可 持续时间较长,是长时间、中低强度 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
过程
在有氧能量代谢过程中,氧气与葡萄糖、 脂肪等燃料结合,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 生成ATP(三磷酸腺苷)供能。
无氧能量代谢
长时间运动或高强度运动时,应补充含有碳水化 合物和蛋白质的运动饮料,以补充能量。
3
电解质补充
运动过程中会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流失,因此 需要补充含有适量钠、钾、镁等电解质的运动饮 料。
运动后营养恢复
碳水化合物补充
运动后应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帮助身体快速恢复 能量。
蛋白质补充
运动后应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以促进肌肉修复和生长。
运动时营养补充与恢
04
复
运动前营养补充
碳水化合物补充
运动前应摄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米饭、 面包、水果和蔬菜,以补充能量。
蛋白质补充
对于力量训练或高强度运动,适当补充蛋白质有 助于肌肉修复和生长。
水分补充
运动前应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预防脱水。
运动中营养补充
1 2
水分补充
运动过程中应定时补充水分,以维持水分平衡。
促进睡眠
运动能够调节睡眠节律, 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THANKS.
减轻关节负担
运动能够增加关节周围肌肉的弹性,减轻关节的负担,减少关节疼 痛和损伤的风险。
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提高免疫力 Nhomakorabea运动能够刺激免疫细胞 的活性,增强免疫系统 的功能,提高身体对疾 病的抵抗力。
缓解压力
运动能够释放身体内的 压力和紧张情绪,有助 于缓解焦虑和抑郁等心 理问题,减少因压力导 致的免疫抑制。
特点
有氧能量代谢产生的能量较多,且可 持续时间较长,是长时间、中低强度 运动的主要供能方式。
过程
在有氧能量代谢过程中,氧气与葡萄糖、 脂肪等燃料结合,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 生成ATP(三磷酸腺苷)供能。
无氧能量代谢
《运动生物化学》第05章 运动时骨骼肌的能量代谢调节和利用

这种调节形式的灵敏度很低,只有当调节物浓度发生极大改变时, 才能引起酶活性明显改变。
肌肉收缩时,Ca2+可调节磷酸化酶的活性。 Ca2+是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桥梁,当动作电位沿肌膜传递至三 联体时,引起肌质网释放大量的Ca2+,从而使肌浆内Ca2+浓度上升。
Ca2+ 浓度升高
激活
肌原纤维 ATP酶
(2)线粒体内生成的柠檬酸转移到细胞质内,其浓度增大也将抑制 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使糖酵解速率降低。糖酵解过程的抑制使葡萄糖-6磷酸浓度升高,进而抑制己糖激酶和磷酸化酶,导致血糖利用和肌糖原利 用减少(图5-2-7)。
但是,任何果糖磷酸激酶的激活剂(如AMP、磷酸、6-果糖磷酸等) 浓度的升高,都会削弱柠檬酸对果糖磷酸激酶的抑制作用,使糖酵解加速。
Top
Intensity
• CP储量3%以下,ATP 储量大于安静值80% • ATP合成途径主要为CP的分解,所以CP储量下降速度比ATP快得多
75%
Vo2max
60%
Vo2max
• CP储量可降低至20%左右,ATP储量略低于安静值 • ATP合成途径主要为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供能,所以CP没有耗尽
促进肌细胞吸收葡萄糖。 ③ 因肌细胞内代谢途径的调节,葡萄糖转移进入运动肌
的绝对量增加,且不依赖血胰岛素浓度。
肝葡萄糖生成和释放调节机制:
(1) 运 动 时
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增多 加速糖异生 调节肝葡萄糖的生成速率
肝葡萄糖生成和释放调节机制:
图 5-2-4 血糖浓度对肝葡萄糖释放的调节 注:1.糖原合成酶;2.糖原磷酸化酶;3.U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3.三酰甘油和脂肪酸循环的反馈调节
肌肉收缩时,Ca2+可调节磷酸化酶的活性。 Ca2+是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桥梁,当动作电位沿肌膜传递至三 联体时,引起肌质网释放大量的Ca2+,从而使肌浆内Ca2+浓度上升。
Ca2+ 浓度升高
激活
肌原纤维 ATP酶
(2)线粒体内生成的柠檬酸转移到细胞质内,其浓度增大也将抑制 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使糖酵解速率降低。糖酵解过程的抑制使葡萄糖-6磷酸浓度升高,进而抑制己糖激酶和磷酸化酶,导致血糖利用和肌糖原利 用减少(图5-2-7)。
但是,任何果糖磷酸激酶的激活剂(如AMP、磷酸、6-果糖磷酸等) 浓度的升高,都会削弱柠檬酸对果糖磷酸激酶的抑制作用,使糖酵解加速。
Top
Intensity
• CP储量3%以下,ATP 储量大于安静值80% • ATP合成途径主要为CP的分解,所以CP储量下降速度比ATP快得多
75%
Vo2max
60%
Vo2max
• CP储量可降低至20%左右,ATP储量略低于安静值 • ATP合成途径主要为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供能,所以CP没有耗尽
促进肌细胞吸收葡萄糖。 ③ 因肌细胞内代谢途径的调节,葡萄糖转移进入运动肌
的绝对量增加,且不依赖血胰岛素浓度。
肝葡萄糖生成和释放调节机制:
(1) 运 动 时
儿茶酚胺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增多 加速糖异生 调节肝葡萄糖的生成速率
肝葡萄糖生成和释放调节机制:
图 5-2-4 血糖浓度对肝葡萄糖释放的调节 注:1.糖原合成酶;2.糖原磷酸化酶;3.UDP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
3.三酰甘油和脂肪酸循环的反馈调节
运动生理学课件能量代谢

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 ,控制体重在健康范围内 ,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措施 。
能量平衡与慢性疾病预防
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 症等慢性疾病,与能量平衡密切
相关。
风险因素
长期能量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 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能量平 衡有助于降低这些风险。
预防措施
通过维持能量平衡,结合其他健康 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等,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能量就越多。
意义
活动代谢是人体能量消耗的重要 组成部分,适量的活动可以促进 能量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预
防肥胖。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定义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摄食过程中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 、代谢转化过程而消耗的热量。
影响因素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消耗与摄食量、食物种类和个体差异 有关。一般来说,摄食量越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越高,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脂肪
脂肪是运动中主要的慢速能源 ,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帮助 运动员在长时间内维持运动。
脂肪的能量密度高,每克脂肪 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比碳水 化合物和蛋白质都高。
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 脂肪的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 强度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较 低。
蛋白质
蛋白质在运动中主要起修复和构 建肌肉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
在动物体内,呼吸作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氧化有机物来释放能量 。
能量代谢的生理意义
能量代谢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为各种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通过能量代谢,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正常的生理功 能。
能量代谢与生长发育、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 重要意义。
能量平衡与慢性疾病预防
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 症等慢性疾病,与能量平衡密切
相关。
风险因素
长期能量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 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能量平 衡有助于降低这些风险。
预防措施
通过维持能量平衡,结合其他健康 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等,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能量就越多。
意义
活动代谢是人体能量消耗的重要 组成部分,适量的活动可以促进 能量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预
防肥胖。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定义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摄食过程中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 、代谢转化过程而消耗的热量。
影响因素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消耗与摄食量、食物种类和个体差异 有关。一般来说,摄食量越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越高,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脂肪
脂肪是运动中主要的慢速能源 ,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帮助 运动员在长时间内维持运动。
脂肪的能量密度高,每克脂肪 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比碳水 化合物和蛋白质都高。
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 脂肪的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 强度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较 低。
蛋白质
蛋白质在运动中主要起修复和构 建肌肉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
在动物体内,呼吸作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氧化有机物来释放能量 。
能量代谢的生理意义
能量代谢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为各种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通过能量代谢,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正常的生理功 能。
能量代谢与生长发育、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 重要意义。
运动生物化学 物质代谢的关系与调节

乙酰乙酰CoA
酮体
脂 苏氨酸
亮氨酸
肪 色氨酸 代 谢
色氨酸 草酰乙酸
亮氨酸 赖氨酸
柠檬酸
酪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
的 联
天冬氨酸 天冬酰胺
TAC
CO2
系
延胡索酸
α-酮戊二酸
谷氨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琥珀酰CoA CO2
异亮氨酸 蛋氨酸 丝氨酸 苏氨酸 缬氨酸
精氨酸 谷氨酰胺 组氨酸 缬氨酸
二、糖、脂肪和蛋白质供能的关系
磷酸化酶激酶 (无活性)
ATP
ADP
磷酸化酶激酶 (有活性)
磷酸化酶b (无活性)
ATP
磷酸化酶a (有活性)
ADP
由激素启动磷酸化的级联机制
激素 受体
腺苷酸环 化酶活化
ATP R2C2
cAMP
(别构激活 )
C2 + R2
磷酸化酶激酶 (无活性)
ATP
磷酸化酶激酶 (有活性)
ADP
磷酸化酶b (无活性)
通过抑制GS和增加PFK的活性分别抑制糖 原的合成和促进糖原酵解;
通过磷酸化ACCβ促进脂肪酸氧化;
通过mTOR和eEF2等信号通路抑制蛋白的 合成。
细胞应激状态(肌肉收缩、缺氧、缺血), AMPK↑→ATP消耗↓合成↑
磷酸化酶
PPi UDPG焦磷酸化酶
Pi 糖原n
UTP
G-1-P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葡萄糖-6-磷酸酶(肝)
G-6-P
G
己糖(葡萄糖)激酶
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受体
腺苷环化酶
腺苷环化酶(有活性)
(无活性) ATP
cAMP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PPT课件

三大能源系统及供能特点
磷酸原系统 (ATP-CP)
乳酸系统
无氧代谢
无氧代谢
有氧系统 有氧代谢
十分迅速
迅速
慢
化学能源:CP
食物能源:糖原
食物能源:糖原、 脂肪、蛋白质
ATP生成很少 肌肉存贮量少 高功率、短时间
ATP生成有限 乳酸致肌肉疲劳
用于1.~3分钟
ATP生成较多
无致疲劳副产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耐力运动
31
运动过程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氮平衡:一天食物中摄取蛋白质的含氮量与当 天排泄物中的含氮量平衡
正氮平衡:儿童、孕妇、病后恢复、运动锻炼 过程中,蛋白质摄取量大于排泄量
负氮平衡:衰老、饥饿、营养不良、消耗性疾 病时,蛋白质摄取量小于排泄量
.
23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
氨基酸 合成代谢
组成蛋白质
分解代谢
血浆蛋白
丙酮酸 + NH3
尿素
性的需要; 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与吸收; 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
道粘膜。
.
10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各部位的消化
口腔:主要是咀嚼和少量唾液淀粉酶消化糖 类,分解成麦芽糖;
胃:机械和化学消化,胃液含盐酸,呈酸性, Ph值在0.9-1.5,胃蛋白酶。食物在胃中的 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脂肪。
溶液(35-40%),服用量为40-50克 长时间运动中饮用低浓度饮料,每次15-20克 一般补充人工合成的低聚糖(2-10个G)
.
19
(二)脂肪代谢
脂肪在体内的作用 含能量最多,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构成细胞 贮存体内:能量储备,保护器官、减少摩擦、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谢学习教案

1 2 3
合理营养补充
通过饮食和营养补剂调整能源物质摄入,增加体 内能源物质储备,提高运动耐力和爆发力。
有针对性训练
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提高运动员相应能量代谢途径的供能能力和效率 。
科学恢复手段
运动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促进能源物质 恢复和消除疲劳,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 的竞技状态。
运动项目举例
100米冲刺、举重、跳高、跳远 等。
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
能量来源
主要依赖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进行供能, 持续提供稳定的能量。
代谢特点
有氧代谢为主,乳酸堆积适中,运动后恢复相对 较慢。
运动项目举例
400米跑、游泳、自行车、长跑等。
不同项目间差异比较
供能系统差异
01
不同运动项目对三大供能系统的依赖程度不同,导致能量代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常用实验技术介绍
气体代谢分析技术
通过收集和分析运动过程中呼出的气体,了解能量代谢过程中氧 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的情况。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技术
通过采集和分析血液样本,了解运动过程中血糖、血脂、血乳酸等 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肌肉活检技术
通过取肌肉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了 解运动对肌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运动的能量代 谢学习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途径 • 不同运动项目能量代谢特点 • 能量代谢与运动表现关系 • 营养补充与能量代谢调控 • 实验方法与技能培养 •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运动生理学概述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 物质和能量代谢

肝糖元可以进行氧化分解,供给肝细胞生理 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但其主要的功能是在磷酸酶 的作用下,重新分解为葡萄糖补充到血液中维持 血糖的正常浓度.
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脏,其他组织缺乏这种磷 酸酶,故其他组织中的糖元如肌糖元,就不能直 接分解为葡萄糖.
(三)糖在体内的氧化
两种形式:
A.缺氧条件下,糖元和葡萄糖 分解为HL释放能量极少.
第二节 能量代谢
有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 吸循环神经活动,肌肉活动等都 要消耗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自 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1克 糖或1克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 能释放4千卡热量.
1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能释放出 9千卡的热量.一般说来,分解代 谢是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合成代谢 则是吸能过程.通常把物质代谢过 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 用称为能量代谢.
(二)蛋白质代谢的动态平衡
蛋白质的主要功用是构成新的组织蛋白, 另一方面旧的组织蛋白又不断分解最后产 生水,二氧化碳和一些含氮的最终产物排 出体外,那么体内蛋白质(合成占优势) 还是消减(分解占优势),要解答这得从 氮平衡来得出结果.
什么是氮平衡?(食物中的含氮物质主 要是蛋白质)蛋白氮.
而且蛋白质分子中的含氮量约为16%
1.甘油的氧化利用:A.在肝脏中甘油 可转变成磷酸丙糖,经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参加三羧循环,氧化释放能量 B.甘油 亦根据生理需要经糖元异生途径合成糖元 或葡萄糖.
2.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在 体内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全过程.
三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一切生命活 动都与蛋白质联系在一起.导师恩格斯他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提出“生命是蛋白 体的存在方式”他这一科学的定义说明了 两个问题:A.蛋白体是生命最重要的物 质基础B.蛋白体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 的基本特征.
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脏,其他组织缺乏这种磷 酸酶,故其他组织中的糖元如肌糖元,就不能直 接分解为葡萄糖.
(三)糖在体内的氧化
两种形式:
A.缺氧条件下,糖元和葡萄糖 分解为HL释放能量极少.
第二节 能量代谢
有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 吸循环神经活动,肌肉活动等都 要消耗能量,所消耗的能量来自 糖,脂肪,蛋白质的氧化.1克 糖或1克蛋白质在体内完全氧化 能释放4千卡热量.
1克脂肪在体内完全氧化能释放出 9千卡的热量.一般说来,分解代 谢是释放能量的过程,而合成代谢 则是吸能过程.通常把物质代谢过 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 用称为能量代谢.
(二)蛋白质代谢的动态平衡
蛋白质的主要功用是构成新的组织蛋白, 另一方面旧的组织蛋白又不断分解最后产 生水,二氧化碳和一些含氮的最终产物排 出体外,那么体内蛋白质(合成占优势) 还是消减(分解占优势),要解答这得从 氮平衡来得出结果.
什么是氮平衡?(食物中的含氮物质主 要是蛋白质)蛋白氮.
而且蛋白质分子中的含氮量约为16%
1.甘油的氧化利用:A.在肝脏中甘油 可转变成磷酸丙糖,经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参加三羧循环,氧化释放能量 B.甘油 亦根据生理需要经糖元异生途径合成糖元 或葡萄糖.
2.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在 体内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全过程.
三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一切生命活 动都与蛋白质联系在一起.导师恩格斯他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时提出“生命是蛋白 体的存在方式”他这一科学的定义说明了 两个问题:A.蛋白体是生命最重要的物 质基础B.蛋白体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 的基本特征.
运动时能量代谢(第一章)

4.有氧代谢供能是运动后机能恢复的基本 代谢方式
目录
二、不同活动状态下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 (一)安静时
肌细胞内以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有氧代谢 供能。 • (二)短时间剧烈运动 在接近或超过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时,骨骼肌 以无氧代谢供能。在极量运动时,肌内以ATP、 CP供能为主。超过10秒钟的运动,糖酵解的 供能比例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一直上升,直到 运动终止。
目录
7 轮循环产物:8分子乙酰CoA 7分子NADH+H+
7分子FADH2
能量计算: 生成ATP 8×12 + 7×3 + 7×2 = 131 净生成ATP 131 – 2 = 129
目录
运动时有氧代谢的供能
• 大强度运动1~2个小时,肌糖原才接近耗尽。 • 脂肪供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随时间的 延长而增大。 • 蛋白质在长于30分钟的激烈运动中参与供能, 但最多不超过总耗能的18%。 • 该系统不能维持高强度、高功率的运动。
目录
(三)供能系统的相互关系
1.运动中基本不在一种能量物质单独供能的情况。
2.最大输出功率的顺序 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脂肪酸有 氧氧化
目录பைடு நூலகம்
• 3.当以最大输出功率运动时,各系统维 持的运动时间
磷酸原系统 6~ 8秒 糖酵解 30~90秒 有氧代谢途径 3分钟以上 蛋白质 30分钟以上 运动时间越长,强度愈小,脂肪氧化供能的比 例愈大。
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 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2.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 途径。 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ATP的生物学功能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
ATP-ADP循环是人体内能量转换的基本方 式,维系着能量的释放、贮存与利用。
2.合成磷酸肌酸
3.参与构成一些重要辅酶 ATP是一些重要辅酶,如NADP、
NAD+、FAD、CoA的结构成分,参与细胞 内糖、脂、蛋白质与核酸等的代谢反应。
4.提供物质代谢时需要的能量 ATP作为磷酸的供体,参与糖、脂肪等
据报道,仅肌质网转运Ca2+所消耗的能量就 占肌肉收缩时总耗能的三分之一。
肌丝滑行原理
(二)ATP再合成途径
肌细胞中ATP含量十分有限(ATP为每千 克湿肌4.7~7.8毫摩尔),但消耗量相对较 大(例如,一个静卧状态的人,24小时内消耗 ATP约40千克。在剧烈活动时,ATP利用速率 可高达每分钟0.5千克) 。这一“供需”矛 盾通过ATP-ADP循环来解决。
由磷酸原(ATP、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
(一)磷酸肌酸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磷酸肌酸的分子结构
2.磷酸肌酸的功能
(1)高能磷酸基团的储存库
人体肌酸总量大约为120克,95%存在于肌 肉。
2.磷酸肌酸的功能
(2)组成肌酸-磷酸肌酸能量穿梭系统
(二)运动时磷酸原供能
1.磷酸原系统供能过程 ATP是肌肉收缩时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
2.糖有氧氧化中ATP的生成量
反应阶段
部位 底物水平 氧化磷酸化 磷酸化
CH2 O P 3-磷酸甘油酸
(2)氧化磷酸化(线粒体)
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递过程 逐级氧化,最后生成水,同时伴有能量的 释放,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 为氧化磷酸化。
e- Ⅳ
胞液侧
Ⅰ NADH+H+
NAD+
e-
Q e-
Ⅱ e-
Ⅲ
延胡索酸
琥珀酸
e-
线粒体内膜
Ⅴ
基质侧 H2O 1/2O2+2H+
4.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的影响
(1)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ATP酶的活性; (2)速度训练可以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从
而提高ATP的转换速率和肌肉最大功率输 出,有利于运动员提高速度素质和恢复期 CP的重新合成; (3)运动训练使骨骼肌CP储量明显增多,从 而提高磷酸原供能时间; (4)运动训练对骨骼肌内ATP储量影响不明显。
➢ 生物氧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乙酰CoA是三大营 养物质氧化的共有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与氧 化磷酸化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时共有的途 径,也是能量释放最多的阶段。
➢ ATP的生成方式有二种,即底物水平磷酸化与 氧化磷酸化。以后者为主要方式。
➢ 电子传递链位于线粒体内膜,由多种酶与辅酶 组成,是氧化磷酸化的机构。有NADH氧化呼 吸链与琥珀酸氧化呼吸链二条。在线粒体内, 2H经二条呼吸链分别生成3ATP与2ATP。
最大摄氧量(VO2max)
指身体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每分钟摄 入并供组织细胞消耗的氧气量,一般人的 最大摄氧量为2-3L/分钟,经常参加体育运 动的人可达4-5L/分钟,在进行有氧耐力训 练时,可以之为指标确定运动强度。通过 运动负荷实验,此数据可以较易测得。
相关知识
一般说来,最大摄氧量的50%约等于最 大心率的55-60%,最大摄氧量的60%约等 于最大心率的65-70%,最大摄氧量的70% 约等于最大心率的75-80%,最大摄氧量的 80%约等于最大心率的85-90%。最大心率 可用220-年龄估算。
分解代谢起始阶段耗能的磷酸化(活化) 反应。
二、运动时ATP的利用与再合成
(一)运动时肌肉ATP的利用途径 一般由ATP酶催化ATP末端的高能磷酸
键水解释放能量,生理条件下51.6KJ/Mol。 ATP+H20--ADP+Pi+30.6KJ/Mol
特殊情况下,AD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也 可水解释放能量。
NADH氧化呼吸链
FADH2氧化呼吸链
3ATP
2ATP
ATP
ATP
ATP
P/O比值 氧化磷酸化形成ATP时,每消耗1摩
尔氧原子时所消耗的无机磷(原子)的 摩尔数。
在线粒体中,NADH+H+的P/O比值为3、 FADH2的P/O比值为2。
故线粒体内的NADH+H+经氧化生成3 分而子线粒AT体P 、外F的ADNAHD2的H+经H+上氧化的生氢成进入2分线子粒A体TP。 内有二种方式:
NADH+H+
NADH+H+
NADH+H+
FADH2
3.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 有机酸脱羧(-COOH)生成。
示例:
NAD+ , HSCoA CO2 , NADH + H+
丙酮酸
乙酰CoA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提要:
➢ 运动时,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供能物质。并 且,ATP是能量代谢的核心物质。
➢ 生物氧化是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彻底氧化为水 与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能量释放是逐 步的、受到精密调控的。
生物氧化的共同规律:
可总结为三个阶段。
1.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在线粒体内膜上,一系列递氢、递电子 体按一定顺序排列,构成的一条连锁反应 体系。由于此反应体系与细胞摄取氧的呼 吸过程有关,故又称为呼吸链。
Cytc
e- Ⅳ
胞液侧
e-
Q e-
e-
ⅠⅡ e-Fra bibliotekⅢⅤ
NADH+H+ NAD+
延胡索酸 琥珀酸
H2O 1/2O2+2H+
线粒体内膜 基质侧
NADH氧化呼吸链
3ATP
FADH2氧化呼吸链 2ATP
ATP
ATP
ATP
维生素B2系FMN、FAD的前体,运动 员缺乏时直接引起骨骼肌有氧代谢供氧能 力,引起肌收缩无力,耐久力下降。
维生素PP系NAD+的前体,与运动员 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均有关,也是 NADP+的前体,与运动后合成恢复有关。
运动肌能量供应系统
(1)高能磷酸盐如磷酸肌酸分解(磷酸原供 能系统)
(2)糖无氧分解(糖酵解供能系统) (3)糖、脂肪、蛋白质有氧氧化(有氧代谢
供能系统)
第三节
运动时骨骼肌供能系统
(1) 磷酸原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
无氧代谢供能系统
(3)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一、磷酸原供能系统
ADP+H20--AMP+Pi+30.6KJ/Mol
运动时,肌肉ATP利用的部位与作用
(1)肌球蛋白(即肌凝蛋白)ATP酶消耗 ATP,引起肌丝相对滑动和肌肉收缩做功;
(2)肌质网膜上钙泵(Ca-ATP酶)消耗ATP, 转运 Ca2+,调节肌肉松弛;
(3)肌膜上钠泵(Na,K-ATP酶)消耗ATP, 转运 Na+/K+离子,调节膜电位。
H2O——
6H2O+6CO2
44H2O+6CO2
相同
反应条件 反应步骤
特殊(37度、近中 一般 性含水环境、由酶催 化)
繁多
简单
产物生成形式 能量释放形式
CO2(有机酸脱羧) CO2(碳直接与氧结合)
H2O(脱氢)
H2O(氢直接与氧结合)
逐步释放,且有4成 突然释放,以热与光散发
可转化为化学能
(二)生物氧化的途径 三大营养物质(糖原、脂肪、蛋白质)
2.生物氧化中ATP的生成
(1)底物水平磷酸化(胞液) 直接由代谢物分子的高能磷酸键转移
给ADP生成A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 化,简称底物磷酸化。
(1,3—二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琥珀酰辅酶A)
O=C O P
C OH
CH2 O P 1,3-二磷酸
甘油酸
ADP
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
COOH C OH
唯一直接能源。
2.磷酸原系统供能特点
➢ 启动:“最早起动、最快利用”和最大功率输出 的特点。
➢ 输出功率:最大输出功率可达每千克干肌每秒 1.6—3.0毫摩尔~P。
➢ 可维持最大供能强度运动时间:约6—8秒钟。 (磷酸原储量有限,ATP为每千克湿肌4.77.8mmol,CP为每千克湿肌20-30mmol。)
(一)糖有氧氧化供能 (二)脂肪氧代供能 (三)蛋白质氧化供能
(一)糖的有氧氧化供能
在氧存在的条件下,糖原、葡萄糖和乳酸有氧氧 化,终产物是二氧化碳与水。
1.基本过程 (1)细胞质内反应阶段:
糖酵解途径(G丙酮酸)。 (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的NADH+H+,可 经不同方式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 (2)线粒体内反应阶段: 丙酮酸脱氢脱羧(丙酮酸乙酰辅酶A、 CO2 、H) 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CO2、H) 氧化磷酸化(H、ADP+Pi、O2H2O、ATP)
前言
第四章
运动时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核心物质是ATP。 一、高能化合物
一般将水解时释放的标准自由能 高于20.92KJ/mol(5千卡/摩尔)的 化合物,称为高能化合物。
高能化合物种类很多。重要的高能化
合物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1, 3—二磷酸甘油酸(1,3-BPG)、磷酸肌 酸(CP)、琥珀酰辅酶A、 ATP、ADP 等。其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基转移 潜势最高。
(2)当以75%最大摄氧量强度持续运动时达到疲 劳时,CP储量可降到安静值的20%左右,ATP 储量则略低于安静值。这时,ATP合成由CP分 解提供外,主要由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