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件(51张)(共51张PPT) (1)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 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从王安石身上,你觉得哪些精神 值得你学习?
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精神
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 精神
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
新法的变质
1093年,宋哲宗赵煦亲政。
逐步恢复部分新法。但新旧两 派的纷争愈演愈烈,党争纷起。
元佑党籍碑 围绕新法与旧法的斗争,官员间出现 了洛党、蜀党、朔党等不同的政治集 团,它们彼此争权、倾轧,致使政治混 乱,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司 宋哲宗 赵煦 马光主政时废除新法,将变法派贬黜出 京。哲宗亲政后又打击反对新法的人。 到宋徽宗时,宰 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为排除异己,两 相蔡京竟借新法 次唆使宋徽宗将司马光等反对新法的大 之名聚敛钱财, 臣列为“奸党”,共309人,请徽宗御书, 新法完全变质了。 刻名立碑,名为“元佑党籍碑”。
问题探究
公(王安石)尝与司马温公(司马光)廷 辩理财。 温公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 公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温公曰:“天下安有此理?......彼设法夺民, 其害甚于加赋。”
司马光担忧是否是杞人忧天? 王安石变法是否真正做到了“不扰民而 国用足”?
材料一: ……推行青苗法的提单官以多贷为有 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 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 政府强制借贷 扰扰,莫安其居。 官吏趁机贪污 材料二: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 春季秋季发放两次贷款,结果,贷款一万,借期 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 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 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 ——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上述材料认为青苗法存在哪些问题? 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开始北宋中期)

4.王安石变法军事、教育上的主要措施?作用? 军事:措施: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作用:增强军队战斗力; 提高武器装备的数量、质量; 增加民户收入。 5.王安石变法的性质?积极作用?失败原因? 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积极作用:生产发展,财政收入增加; 军力增强,扭转被动; 一定程度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①触犯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败因: ②指导思想有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根本) ③实施过程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④宋神宗动摇变法的决心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的主要观点。他与王安石争论的 焦点是什么?(2分) 观点:节约,节俭。(1分) 焦点:理财方式。(1分)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重要保障是什么? 并指出“有财而莫理”的危害。(3分) 重要保障:理财的同时要加强吏治和法治建设。(2分)
危害: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治。(1分) (3)结合所学,列举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具体措施。 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作用。(5分) 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任答1点1分,共3分)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1069年开始/北宋中期)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形成什么局面? 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导致财政危机和军队战斗力下降;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频繁; 辽和西夏的威胁,引发边疆危机。 局面:“积贫”、“积弱” 2.庆历新政的发起者?中心措施?失败的原因? 发起者:范仲淹 中心措施:整顿吏治 失败原因: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其强烈反对。 3.王安石变法理财的主要措施有哪些?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措施: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作用:①促进经济发展; 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③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思考1 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 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②农田水利法 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③免役法 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④市易法和均输法 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 ⑤方田均税法 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不同点:
背景:商-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商-成功,对后世影响大 王-失败
巩固练习
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 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B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B ) 这表明王安石主要目的在( A.抵抗辽国的进攻 B.加强对农民阶级反抗的镇压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与大地主斗争的力量 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 烈反对的是( C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执行过程中,各 地保守派纷纷变着法儿 抵制新法。
新法一出台就遭到 司马光等大官僚贵族和 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变法失败的原因
这一招果然厉害……
偏偏又碰上连年大旱, 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
变法失败的原因
虽遭到各方 的指责,但神宗 依然坚持变法。
两位太后也 跑来起哄。
神宗后迫于 压力罢免了王安 石,但他仍推行 新政直至去世。
内容: 作用:
王安石变法

背1、景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zhōngqī)的三大社
会危机——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必机要性
2、“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 (biàn fǎ)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 可能性
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
变法。
17
第十七页,共41页。
专题 (zhuāntí)四 王安石变法
1
第一页,共41页。
课标要求: 1、了解(liǎojiě)王安石变法的历
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
2
第二页,共41页。
一、变法(biàn fǎ)的背景
(积贫积弱 的北宋)
3
第三页,共41页。
北宋(běi sònɡ)、辽、西夏形势图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0
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 第十页,共41页。
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
11
第十一页,共41页。
2.挽救(wǎnjiù)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 年)
直接(zhíjiē宋) 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shèhuì)危机和民族 原目因的::革除危弊机政、维护封建统治
人物: 范仲淹 宋仁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7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第七页,共41页。
“冗兵”的形成(xíngchéng)
126万
冗兵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11民6万起义, 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 数量91,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 乎占到整个(zhěnggè)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九,造成 兵 ”问题。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教案(含解析)

一积贫积弱的北宋1.根源宋初,赵匡胤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表现:“三冗”“两积”(1)冗兵①每逢灾年把成千上万的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在边塞大量屯兵以应对辽、西夏的侵扰。
(2)冗官①北宋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制。
②通过科举考试和恩荫赏赐大量授予官职,使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3)冗费①军队、官员人数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
②大兴土木的费用和皇室的开支也在增加。
③每年向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增加了财政负担。
(4)积贫:“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5)积弱①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禁军一半驻防京师及其附近,造成边疆兵力相对不足。
②为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宋太祖收回禁军统率权,造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习思考”,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北宋为了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过度的集权: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惠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了北宋的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养兵之策造成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较弱;军队、官员的激增必然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造成了冗费。
冗官、冗兵、冗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就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教材整理2 内忧外患1.内忧——政治危机(1)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
(2)表现:各地农民、士兵起义给北宋统治阶级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2.外患——边境危机(1)宋辽之战①宋太宗时曾两度对辽用兵,企图把契丹势力驱逐出长城,但都归于失败。
从此,北宋采取了被动防御的方针。
②1004年,宋军虽然在澶州打了胜仗,但后来却订立了“澶渊之盟”。
(2)宋夏之战:在抵御西夏的战争中大多失利,北宋政府被迫议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1“学习思考”,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为什么却要每年给辽送岁币?【提示】北宋消极防御的国策以及统治者的昏聩。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件:专题四 第二课 王安石变法

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
加。所以,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称为“富国”之法。
二、怎样理解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
大商人的利益? (1)青苗法:使百姓可免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 (2)募役法: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4)方田均税法:官僚、地主要照土地实有亩数缴 纳赋税。
意
[例]
(2010· 山东高考)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
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 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 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折》
[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 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 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取士之
法。第(1名资历叙朝廷之位”等信息。第(2)问 材料中体现的教育思想“为天下国家之用”,也就是 培养实用性人才,科举考试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 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 言之有理即可)
3.积弱局面的改变 扭转了 西北 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4.变法的命运 宋神宗死后, 司马光 任宰相,新法被废止。
5.新法被废止的原因
(1)变法触动了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2)后期失去 宋神宗 的支持。 (3)新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保守派 的反对
皇室成员 的反对
神宗坚 持新法
变法期间,黄河流 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 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 章。有个叫郑侠的小官, 令人画了一幅“流民 图”,描绘灾民的疾苦 状况。他将这幅画呈送 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 不聊生。朝廷的守旧官 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 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 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 新法。
减少政府支出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3、育才: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制 废 以 ( 际诗 要经)赋求义取考策《士生论三旧联取制系士经实新义使取旧》一 代官批 反新 对进 改之 革士 的
整顿太学 撰注教材,作为 考试依据
培养改革人才, 革新思想得以广 泛传播
探究一 王安石变法收到了显著地成效, 有哪些表现?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 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 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他们互相攻伐, 或联合对抗中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 束。
节度使出行图
这幅节度使出行图描绘了节度使处出庞大威 武的场面。鼓角齐鸣,彩旗飘飘,军威严整。 展示了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出行时的气势。
措施:义,而以考经义、论、时务策为主),更注重实
用。
育
统一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才 改革学校制度
为变法造舆论。
改革教材,编纂《三经新 义》作为基本教材;整顿 太学,广泛吸纳人才。
作用:发展了教育,使王安石变法思想得到
广泛的传播。
三、王安石变法的成就
1、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1)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
对外作战的胜利。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22 37.8 66.6 91.2 125.9 116.2
百分比
100 180 330 416 580 530
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 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 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
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失败原因:
①指导思想上偏重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激进
②宋神宗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③判变断法触题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 ④王用安人不石当变、法执违行不背善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要
7、教训:
①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其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且注意用人得当
二、王安石变法
苛捐杂税和徭役沉重 朋党之争——新旧势力之争 (2)财政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三冗 )
(3)边防危机 ——辽、西夏的威胁、民族矛盾尖锐
军队素质低下,战斗力弱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更戍法”
战争赔款、大兴土木
财
北 宋
一职多官 恩萌、科举
冗官
加 扩充军队 冗兵
冗 费
积政 贫危
积 贫
机积
富国强兵 国君或皇帝的支持 确立或维护封建统治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社会大变革时期 封建社会中期面临统治危机
目的 确立地主阶级统治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性质 地阶封建化改革 地阶自救改革(生产关系局部
调整)
结果 成功
失败
探究: 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异同点?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同 背景 为解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
8、评价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 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阶挽救统治危机的改 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内容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知识疏理(一)改革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使北宋形成积贫局面。
⑴出现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
弊端也明显。
⑵弊端表现:A、冗兵: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B、冗官: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C、冗费: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
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
④每年给辽夏“岁币”。
⑶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⑷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军事上:军事策略的失当和对辽夏战争的失败,使北宋形成积弱局面。
⑴军事策略失当:①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②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⑵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边境危机):①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
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②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③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3、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政治危机)⑴原因:①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②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⑵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4、“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⑴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⑵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
(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⑶原因:①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②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⑷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二)改革过程1.时间:1069 皇帝:宋神宗改革者:王安石中心主张:富国(理财)2.目的: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3.指导思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依靠天下所有劳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5.性质: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6.结果(1)成效: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①增加了财政收入②抑制兼并, 减轻了人民负担③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发展④增强了军事实力(2)最终失败:A.标志: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被相继废除B.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主要原因)②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且新法实行过于急进③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④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C.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而且,要注意用人。
(三)改革评价:⑴进步意义: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⑵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它没有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也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三、重难点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四、史料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王安石等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挽救危亡。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
……反映了宋化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在《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由于宋代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
概括指出积贫积弱的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
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3)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1)表现:①国家财政收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②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
(2分)(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
(1分)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5分)(学生无论选什么,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正确分析,即可得分。
)(3)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
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争。
(2分)(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成理就可以得满分。
)五、巩固检测1、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谙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解析与评价】: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⑴、⑵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⑶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2、阅读下列材料(13分)(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宋史·司马光传》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分)目的: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
(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7分)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为此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⑥均输法。
(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3分)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