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后练习(有答 案)

王安石变法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②财政危机的困扰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④2.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措施是A.军事B.理财 C.改革科举 D.限制贵族地主利益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目的在于限制大商人操纵市场③在—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财政收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5.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
”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A.①对②错B.①错②对C.①②都对D.①②都错6.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兴国关键,但变法中用人不当C.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变法中他加强保甲制度D.王安石认为社会治安是兴国关键,但他变法只重经济7.“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反映的是:()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8.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9.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0.王安石的新法被废止的最主要原因是()A.宋神宗态度的动摇B.新法推行中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D.王安石本人的动摇11.下列关于免役法实施后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A.B.C.D.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1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3、(14分)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A. 市易法B. 免役法C. 均输法D. 青苗法【答案】C【解析】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这样就避免了购买时的盲目性且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的行为故C正确市易法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些法规措施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同时也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但是体现不出运输的计划性排除A免役法是对宋初定下的差役法的改革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排除B青苗法指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排除D故选C2.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A.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 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答案】C【解析】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故排除ABD王安石变法是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据此依据材料“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 正确故选C3.司马光批评王安石某法令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 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 该法令是()A. 均输法B. 免役法C. 青苗法D. 市易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若贫者逃散富户需偿还其所负债务这就损害了地主的利益故选C项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免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疫钱雇人服役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市易法就是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4.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 抑制土地兼并B. 限制高利贷盘剥C.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 减轻农民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积贫积弱的状况理财是王安石变法的中心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和方田均税法都是其理财的措施其目的都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因此 C项正确A是方田均税法的目的 B是青苗法的目的 D是免役法的目的均属片面排除故选C5.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A. 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B. 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C.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D. 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C项符合题意 ABD排除故选C6.宋代王安石变法推行免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把民间差役杂项一并归入田赋项下计亩征银这些改革措施在南方推行便利在北方却遭到激烈反对这种状况说明改革者应当()A. 关注地区发展差异B. 对改革措施应先行论证C. 重视减轻农民负担D.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前提【答案】A【解析】略7.王安石变法期间围绕新法与旧法北宋官员中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等不同的政治集团他们彼此相互倾轧致使政治混乱这一现象说明()A. 变法触及官僚利益B. 北宋官场矛盾激烈C. 北宋皇权受到威胁D. 变法缺乏政治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时期北宋不同的政治集团针对新法与旧法彼此相互倾轧体现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说明王安石变法缺乏政治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王安石变法变法触及官僚利益故A项错误B项是表面现象排除北宋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错误8.王安石变法时期政府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此举意在()A. 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B.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 抑制大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D. 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该措施的目的是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A项中“根本”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举措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积贫积弱 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D9.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A. 宋太祖时期B. 宋神宗时期C. 宋仁宗时期D. 宋高宗时期【答案】C【解析】10.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A. 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B. 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 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D. 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答案】C【解析】A项和D项是商鞅变法的特点排除B项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排除富国强兵是二者共同点故C正确故选C11.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 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D. 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答案】D【解析】王安石变法通过市易法等措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正确王安石通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正确王安石通过保甲法、保马法等使北宋的军事实力有所增强故C正确王安石变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的说法太过绝对故D错误故选D12.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岌岌可危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先后进行的变法有()A. 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B.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C. 吴起变法、商鞅变法D.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信息“北宋中期”“巩固封建统治” 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故A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孝文帝改革是魏晋时期的改革故B项错误C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排除张居正改革是明朝的改革故D项错误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13.(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13.(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13.(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答案】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解析】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信息“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答案】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解析】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答案】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议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解析】题考生要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结合时代背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4.(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带来的主要影响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梭伦通过什么措施“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14.(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影响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答案】措施严刑峻法什伍连坐法按军功授爵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县制影响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措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可以得出严刑峻法什伍连坐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以得出按军功授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以得出奖励耕战重农抑商政策“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以得出实行县制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第一小问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措施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其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答案】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设立陪审法庭使得平民参政【解析】本小问的措施实际上考查梭伦改革中保护平民利益的措施依据材料二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可知措施有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实行财产等级制设立陪审法庭使得平民参政【答案】措施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影响募役法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防止了隐田逃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改革中应重视对民生的改善等【解析】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三“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可以得出措施是募役法“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可以得出措施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募役法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田均税法防止了隐田逃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第三小问的启示从商鞅变法、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可以看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改革中应重视对民生的改善等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15.(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15.(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答案】(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解析】(1)孟子依据所学可知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依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孟子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依据材料一“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可知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答案】(2)原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以及儒家思想的二重性等方面概括即可【答案】(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解析】(3)第一问的差别朱熹依据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依据材料二“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可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第二问的流派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16.(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富国与富民”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富国与富民的角度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答案】(1)看法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解析】(1)看法根据材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可知孔子认为富民是富国的基础根据材料“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可知商鞅主张富国须弱民相同之处从孔子和商鞅言论的出发点来看两者都是为君主治国提供建议【答案】(2)评述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包括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但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解析】(2)评述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列举王安石理财新法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等根据材料“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的目的根据材料“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仓库盈实”并结合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可知变法部分措施背离了民不加赋的本意增加了民众的负担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17.(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有利条件及特点1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九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态度【答案】(1)有利条件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本人的变法态度坚决“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特点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可得出有利条件是宋神宗的支持王安石本人的变法态度坚决“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第二小问“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结合所学可得出特点是重视立法严格执法注重招揽人才整顿吏治【答案】(2)态度赞赏王安石的道德品质认为其志向高远勇于任事肯定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思想【解析】(2)根据材料“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可得出陆九渊赞赏王安石的道德品质认为其志向高远勇于任事肯定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思想。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王安石晚年在评价其变法得失时说“免役、保甲、市易三者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据此可知王安石认为()A. 用人和时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B. 变法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C. 保甲市易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D. 改革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可知王安石晚年时将其变法的得失归结于用人和时机的不得当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保甲、市易法损害民众的利益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王安石晚年反思改革变法得失这一主旨故排除故选A2.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③冗官、冗兵、冗费④少数民族的威胁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北宋中期封建统治的危机有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冗官冗兵冗费少数民族的威胁故①②③④正确3.观察如图铠甲在作战过程中对保护将士的人身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保证铠甲的质量王安石规定武士的铠甲和武器必须由下列哪一部门监督制造()A. 户部B. 度支部C. 军器监D. 盐铁部【答案】C【解析】A.户部是管理国家财政收入以及户口的没有涉及到军事问题B.这也是管理国家财政用度的机构C.王安石强兵之法中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武器质量D.盐铁部是主要负责专卖制度的机构不负责军事问题4.从王安石变法将科举考试以“经义取士”取代“诗赋取士”后士大夫中一直存在诗赋与经义的激烈论争“故诗赋考试时废时复诗赋与经义两科亦时合时离屡经变化”这说明()A.经义取士优于诗赋取士B.取士法偏离了统治者的意志C. 儒学地位受到冲击D. 国家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关于两种取士方法的争论以及结合所学可知两种取士之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A错误封建统治下无论哪种科举取士方法均为统治者服务故B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经义取士自然会使儒家经典更加重要儒学地位应当得到提高而非受到冲击故C错误选官制度实为国家对于各种人才需求的体现故D正确故选D5.“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A. 淘汰冗员B. 改革贡举C. 减轻徭役D. 重视农桑【答案】B【解析】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故B与题意相符A项是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排除C、D项都是农业经济方面的措施故选B6.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A. 商鞅变法B. 庆历新政C. 王安石变法D. 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范君、希文”指范仲淹他主持了庆历新政故B正确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的秦国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王安石故C错误孝文帝改革属于北魏故D错误故选B7.“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A. 打击大商人B. 增加政府收入C.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 打击高利贷者【答案】C【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故C与题意相符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8.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恩荫制”主要是()A. 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B. 通过裁汰冗员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C. 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D. 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范仲淹改革的中心的内容是整顿吏治其中实行严格“恩荫制”主要是为了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故C项正确范仲淹改革没有涉及对科举制的改革故A项错误BD两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C9.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保甲法其作用不包括A. 增加了财政收入B.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C. 抵御了少数民族的进攻D. 减少了军费开支【答案】A【解析】10.据史书记载经过王安石变法“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②缓解了财政危机③彻底扭转了积贫局面④缓和了社会矛盾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可知反映的是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缓解了财政危机故①②正确③错在“彻底” 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缓和社会矛盾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历史根源王安石想通过变法达成的“良好愿望”是什么?哪些措施“很替农民着想”?1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谈谈其对当下中国改革的启示【答案】(1)状况财政拮据历史根源宋初过度集权“良好愿望”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或富国强兵)主要措施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解析】(1)第一小问“一是辽夏威胁长期作战岁费弥加二是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三是制度上中书、枢密、三司各自为政各不相知”财政拮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宋初过度集权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第四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答案】(2)原因改革未涉及封建制度自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触犯既得阶层利益用人不当启示改革要渐进深入不能急躁改革需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改革要关注民生等【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未涉及封建制度自身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触犯既得阶层利益用人不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要渐进深入不能急躁改革需要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改革要关注民生等1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庆历新政”能够迅速推行的背景1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庆历新政”中途夭折的原因【答案】(1)背景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解析】(1)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范仲淹集团的士大夫寄希望于宋仁宗希望凭借最高统治者的信赖和支持雷厉风行地推行改革宋仁宗求治心切对于《十事疏》基本予以采纳”可以得出宋仁宗的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迫切要求改革“当宋朝内外交困之时迫于形势的危急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表现出少有的热情”结合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答案】(2)原因改革酝酿不够成熟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解析】(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当范仲淹等人在他的再三督促下仓促拿出改革方案又‘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可以得出改革酝酿不够成熟“在反对派的一片反对声中加之朋党问题触到了宋仁宗最敏感之处于是疑心甚重的宋仁宗便对范仲淹等人产生了疑忌开始由支持改革转向动摇最终将范仲淹等人逐出朝廷重新重用守旧的官员新政也随之宣告失败”可以得出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朋党问题的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和动摇13.(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的积极作用13.(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答案】(1)看法青苗法相当于银行金融业务政府不宜与人民直接借贷作用农户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的看法依据材料一“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即可得出梁启超对“青苗法”的态度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农户可以免受高利贷的盘剥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答案】(2)认识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偏见失之片面只看到变法剥夺民众导致社会动乱的一面没有看到变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作用【解析】(2)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可以得出张之洞认为王安石变法加强对人民的剥削导致宋代社会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看法比较片面没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所在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积极意义加以说明即可1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教育改革的背景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教育改革的意义【答案】(1)背景为变法造舆论培养实用人才理学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解析】(1)根据材料”进士科举考试中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以考试经义、论、时务策为主”、“后来又在京师陆续设武学、律学、医学等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可知王安石实行教育改革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根据材料”为了给变法大造舆论王安石主持训释《诗经》、《尚书》、《周礼》编成《三经新义》作为经义考试的依据又是太学中的基本教材”可知为变法造舆论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理学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归纳安石实行教育改革的背景【答案】(2)意义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有利于理学的发展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材推动王安石变法的实施有利于教育的发展【解析】(2)根据材料“王安石主持训释《诗经》、《尚书》、《周礼》编成《三经新义》作为经义考试的依据又是太学中的基本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思想进一步强化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有利于理学的发展根据材料”进士科举考试中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以考试经义、论、时务策为主”、“扩大整顿了京师太学增加学额实行三舍法”可知为改革培养人材推动王安石变法的实施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精选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2.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④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3.王安石说:“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由此可见他A.主张儒佛合一B.抨击当朝统治C.抨击科举制度D.注重经义策论4.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
”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5.北宋中期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在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③冗官冗兵冗费④少数民族的威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7.《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单元检测: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含解析 精品

专题四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
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保卫皇室需要D.防止军事割据2.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0万人,宋仁宗时140万人。
这说明()。
A.边患日益严重B.立国政策改变C.军人地位上升D.藩镇拥兵自重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
”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4.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了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5.“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
”这段话反映的是()。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6.王安石变法一度收到了“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变法中实行了()。
A.青苗法B.免役法C.市易法D.均输法7.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
下列对市易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②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王安石理财新法的主要作用包括()。
①抑制兼并②保障农业生产③增加政府收入④增加农民负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习题及答案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第四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图人物是“杯酒释兵权”的设计者,他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是 ( )A.限制土地兼并B.“不抑(土地)兼并”C.土地收归国有D.制止土地买卖2.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一一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一一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3.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他主要是为了( )A.巩固专制统治B.奖赏功臣名宿C.鼓励土地兼并D.扩大地主队伍4.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陈桥兵变B.唐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D.五代的频繁更替5.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 (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兵”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6.下列哪些是由于北宋过分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结果 ( )①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③兵将配合不力,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7.北宋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的目的是 ( )A.加强对将士的防范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C.提高将士的积极性D.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8.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 ( )A.使调兵与统兵权相互牵制B.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C.牵制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D.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大全9.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 )A.弊大于利 B.利大于弊C.利弊相当 D.有利无弊10.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 )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晕D.财政人不敷出1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12.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A.“杯酒释兵权”B.“庆历新政”C.“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D.实行“恩荫”制度1 3.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 )A.保甲法 B.均输法C.农田水利法 D.免役法14.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增加了政府收入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15.王安石变法中,注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C.市易法 D.青苗法16.使北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大大得以改善的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C.将兵法 D.设军器监17.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A.维护统治B.提高北宋军队战斗力C.缓和阶级矛盾D.发展经济18.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卷: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王安石变法期间,必须轮班为官府充役的河南农民田二得以回乡务农主要得益于A. 青苗法B. 募役法C. 差役法D. 均输法【答案】B2.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①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②王安石积极主张变法③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④庆历新政夭折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D3.《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A.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 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D. 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答案】D4.北宋中期,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军打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这说明①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②中小农户负担沉重③起义口号已经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④北宋阶级矛盾尖锐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5.“使国家加强了运输的计划性和选择性,限制了商人囤积居奇、操纵物资、投机倒把等行为。
”这是对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的评价A. 市易法B. 免役法C. 均输法D. 青苗法【答案】C6.《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
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
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这反映出司马光的理财主张是A. “民富财足”B. “减损浮冗”C. “重敛于民”D. “重农抑商”【答案】A7.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答案】B8.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总结复习王安石变法习题包括答案.docx

第四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 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下图人物是“杯酒释兵权”的设计者,他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是( )A.限制土地兼并B.“不抑 ( 土地 ) 兼并”C.土地收归国有D.制止土地买卖2.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联系不正确的是( )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一一财政困难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一一战斗力削弱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3.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后,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他主要是为了 ( )A.巩固专制统治B.奖赏功臣名宿C.鼓励土地兼并D.扩大地主队伍4.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陈桥兵变B.唐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D.五代的频繁更替5.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产生的后果是( )A.“寇乱息而威势强矣”B.“兵无常帅,帅无常兵”C.“方镇相望于内地”D.“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6.下列哪些是由于北宋过分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结果( )①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大③兵将配合不力,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C.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③④D.①②④7.北宋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的目的是( )A.加强对将士的防范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C.提高将士的积极性D.提高抵御外敌的能力8.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 )A.使调兵与统兵权相互牵制B.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C.牵制宰相对军事与财政的支配权D.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大全9.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 )A .弊大于利B.利大于弊C .利弊相当D.有利无弊10.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晕D.财政人不敷出1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以军事为主,其原因不包括( ) A.社会背景的需要B.本人经历的体会C.历史经验与教训D.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12.导致北宋初期阶级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杯酒释兵权”B .“庆历新政”C .“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D .实行“恩荫”制度()1 3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A .保甲法B.均输法C .农田水利法D.免役法14.对王安石均输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②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③增加了政府收入④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⑤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 .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 .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15.王安石变法中,注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A .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C .市易法D.青苗法16.使北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大大得以改善的措施是()A .保甲法B.保马法C .将兵法D.设军器监17.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根本目的是()A.维护统治B.提高北宋斗力C.和矛盾D.展18.王安石科制度行改革,定“学和品行最者,可以不科考直接出任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考点阐讲】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
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图1 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题解】(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能力训练】一、选择题1.对北宋中期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社会经济停滞不前②阶级矛盾尖锐③民族间矛盾尖锐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2.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措施是A、集中军权B、集中行政权C、集中司法权D、集中财权3.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戌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A、加强禁军B、防止少数民族进攻C、防止地方专权D、镇压人民反抗4.宋朝集中军权的举措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防止地方割据 B。
巩固皇权C.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D。
扩大了官僚机构5.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
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
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
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6.导致北宋出现“积贫”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财政困难B、军费、官俸开支巨大C、皇室挥霍无度D、军队屡战屡败7.北宋过分集权带来的恶果有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①以整顿吏治为在核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于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整顿官僚队伍C、加强中央集权D、减轻农民负担10.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A、是否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B、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D、是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11.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 D。
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2.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改革背景相同 B。
改革措施相同C.改革性质相同 D。
改革结果相同13.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
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14.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主要职责是A、负责市场税收B、核准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1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②③16.王安石颁布的青苗法、蓦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
巩固中央集权17.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A、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强国防力量B、改变更戌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C、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的经济基础18.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19.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20.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②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二.材料解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
”辙日:“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材料二熙宋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引自《宋史·食货》材料三司马光日:“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
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
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
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引自《宋史·司马光传》回答:①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22.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材料一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三.问答题23.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废除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D 4.C 5.B 6.B 7.D 8.B 9.A 10。
C11.D 12. B 13.B 14.D 15.D 16.A 17.A 18.B 19.A 20。
A二、非选择题21.三人都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认为青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
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青苗法的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变贫”。
青苗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有利,不利于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
22. (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
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23.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
目的: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
两者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作用:前者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后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成功原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
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