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之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之区位理论
区位因子与区位:传统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 (或成本),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 决策机制等,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现代区位理论 对市场占有率,企业形象,人才,市场测试,回避汇率 风险,避免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因素都给予考虑,区位 选择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及满足。
理论前提: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 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 给定(或固定);现代区位理论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 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销售价格的 高低,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 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经济地理学》之
第二章 区位理论(1)
绵阳师范学院:冉清红副教授 岳云华教授
经济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概述⊿
农业
工业
中心地 现代经济
区位论⊿ 区位论⊿ 理论⊿ 区位论⊿
• 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政治、社 会等)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包括经 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在内的所有人 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杜能认为,要改变普鲁士农业的 落后状况,“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不是 唯一的生产方式。为了寻求适合于普鲁士 德国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地域配置 原则,于是就开展了研究工作。
1、经营目标假说:
属于商品性农业,农业企业家以获得最大地
运距是决定农业耕作形态空间分布的唯一 要素,其他因素不变(《孤立国》与外部无联系; 自然因素均质性,内部无差异;市场唯一性,内部 中心一个大城市;运输无方向性,马车是唯一的交 通工具;理性的经营者是自由人,无技能、信息、 经验差别,能根据环境作正确决策)。
农业区位论研究起源于19世纪初的德 国(普鲁士),杜能是先驱者,土地所有 制改革(产生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和农奴 制度改革(产生大量的自由农民,农业劳 动者)为农业区位研究奠定了制度基础。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一)区位“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次首次提出的,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二)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 (或者: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基本涵义:第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第二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区位主体:占有某区位(场所)的事物(即人类活动)。

3、区位理论的类型与体系由于研究区位论的着眼点不同,区位论可分为多种类型:(1)广义区位论与狭义区位论从狭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就是个别工厂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属经济地理学理论。

从广义上理解区位论,认为区位论是关于人类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明理论,属于人文地理学理论。

(2)微观区位论与宏观区位论从微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个别对象或者群组对象某一侧面的最佳区位,例如某一工厂的运输区位,或者劳动区位等。

从宏观上看,区位论是研究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即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来研究整体的区位或类型.例如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工业区位,日本关东地区的石油化学工业区位,我国西安的历史旅游网点区位等等。

(3)静态区位论和动态区位论从静态与动态上看,一般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为静态区位论,即以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地分析区位,尤其是以距离因素孤立地分析区位。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这是静态的均衡模式的区位论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为动态的区位论研究,即从发展上进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而且与行为科学和区域科学结合在一起,利用计量方法寻求多因素的最佳区位,以廖什(A. Losch)的“经济区位”、奥托林巴(E。

区位论

区位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一般空间法则。

两大内涵:①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最佳区位,即布局区位论;②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区位已知,区位主体最佳组合方式与空间形态,即经营区位论。

(3)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

区位类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不同的区位行为动机的指导下,在所占据区位的不同景观[空间]表现形式。

是在一定的区位动机驱使下,资本在空间的沉淀所形成的。

区位理论发展史(1)古典学派[成本学派]①核心: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追求最低生产成本,确定最优区位。

②代表: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高兹海港区位论。

2)近代学派[市场学派]①核心:进行市场---价格分析,追求最大利润,确定最优区位。

②代表:空间结构与市场区位论,包括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理论”、赖利的“零售业引力模型”、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帕兰特的“商业区位”、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3)现代学派[行为学派]①核心:研究领域宽泛,影响因素多元,追求的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

按照最小努力原理,追求最大满意区位,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分析。

②研究视角:尺度观、时序观、行为观、场势观、结构观。

③代表:史密斯收益空间界限论、普雷德行为矩阵。

6、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以廖什市场区位论为界,主要区别在于理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①区位主体:古典区位论仅考虑一个生产地、注重区位主体的单一部分,现代区位论考虑企业内外多个生产地、注重区位主体的系统整体。

②区位目标:古典区位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缺乏或忽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注重成本最小,现代区位论注重利润或成本及非金钱的收益与满足、目标明确而广泛、目标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③区位因子:古典区位论一些影响因子事先给定或假设固定,不考虑或忽视某些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少;现代区位论假设条件少,注重多要素、多因子的共同分析,充分考虑各因素。

第2章第6节 区位理论

第2章第6节 区位理论

• 门槛及门槛人数:门槛指一个企业为维持经营活动所必须挣取的最低 收入;门槛人数指维持一家企业所需的最低人口数,或某种服务业的 最低顾客数;
P=A(BN) P为中心地职能的人口门槛; A,B为待定系数; N为商店数;
2假设条件
• 平原表面是均一的,没有水文、地形差异; • 原料、人口分布均等; • 为直线运输,四面八方均可通行
–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 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 • 关于城市与腹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 关于城市内和城市之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 • 关于城市的区位、规模和职能等方面研究; • 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内容
1. 假设条件 2. 结论:在孤立国内,农业生产布局围绕市场 (城市)呈同心圈有规律的布局 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轮 作区、三圃轮作区、畜牧业区; 3. 产生原理 P = V-( E + T ) P+T=V–E=K
1 假设条件
(1)在一个大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 (2)平原中央的城市,是惟一供应工矿产品处,也是农产 品惟一的市场。 (3)平原中无通航河流,马车是惟一的交通手段,道路直 线。 (4)农业带是一个肥沃的平原,各地土壤肥力相同,气候 条件一样。 (5)农业经营的人,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相同。 (6)市场的谷价、工资、利息都是固定不变。 (7)运输费用同运输的重量和距离成一定比例,运费由农 业生产者承担。
• 中心地:不单是泛指一般城市,而是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 或相对于散布在一个区域中的居民点而言的中心居民点; • 中心地的职能(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 提供的服务,具有等级之分; • 中心性、中心度: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一、区位及区位理论的概念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

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

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

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二、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名词解释
区位理论,又被称为区域研究,它是一种基于位置的经济理论,它强调地理位置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人将位置认为是决定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区位理论一直是地理研究领域最受欢迎的理论之一,它也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如商业,旅游,农业,城市发展,和地缘政治。

区位理论的基本的原则是地理空间的位置决定了一个地点的经济活动,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在区位理论的指导下,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地区之间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并试图预测他们明天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该理论学习位置的性质,它会说明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例如附近地区的资源,交通,设施,当地政策,等等。

现代地理学家还使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来物理地把握和分析地理位置的数据,以分析其特定的地理
性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区位理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某些城市成为重要的商业和经济服务中心,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旅游和投资的。

例如,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因为它具有大量的金融资源,高质量的服务,多样的语言能力,以及丰富的历史背景。

它也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旅游景点,因为它富有历史特色和多样性的文化,吸引游客前往旅游。

另一方面,区位理论也可以解释地理环境,城市和地区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围绕困难地区,如贫困地区和农业地区,以及如何利用这种经济发展来改善当地社会和经济状况。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如交通和教育,可以促进政府的经济发展,并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区位理论是一种关于地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它可以帮助政策制。

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一、区位及区位理论的概念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

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

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

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二、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

经济学区位理论的概念经济学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所考虑的因素、制约条件和区位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该理论早期起源于工业经济学,后来在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区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会权衡各种因素,以最大化自身利益。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

静态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成本因素和资源因素。

市场因素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市场规模、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

成本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租金等。

资源因素指的是企业在选择地点时要考虑的资源供给情况,例如原材料的可获得性、能源的便利性等。

动态因素包括网络效应、外部经济和社会因素。

网络效应指的是企业选择地点时考虑的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的关联程度,例如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的接近程度。

外部经济主要包括技术外部性、产业集聚外部性等,即企业所处地点的周边环境对其经济活动的正面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法律、政策、文化等对企业选择地点的影响。

区位理论的理论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区位选择和区位效应。

区位选择是指企业或个人在选择地点时的决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自身的需求、目标和资源,做出最佳的选择。

例如,一家制造业企业在选择工厂地点时,会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交通便利性、劳动力成本等因素。

区位效应是指地点选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等。

同时,地点选择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区位效应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例如就业率、GDP增长率、创新活动等。

区位理论的应用广泛,可以涵盖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该理论来确定城市内不同产业的最佳区位,以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

企业家可以利用该理论来评估不同地区的潜在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以确定最佳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 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 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 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有局地原料的所有重量, 损重原料则为其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 (locational weight)。

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
龙哈德于19世纪后半叶提出“区位三角形”,他以钢铁工业为样本,以 K表示产品市场,M1表示铁矿石的产地,M2表示煤的产地,于是可找出一点P, 在该处建厂最经济,即成本最低;又假设各点距P之距离分别为r1,r2,rk, 于是区位三角形如下图。 如以F代表运费率,生产一吨产品需铁m1吨,煤m2吨,于是,要使P点生 产成本最低,必须使总运费 F(m1r1+m2r2+rkk)最小。这就是龙氏的区位三 角形的朴素形式。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合适的空间);
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已知, 选择适合的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
位论和商业服务区位论三大类。 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 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分别是各类区位理论的代表作。

其中与区位有关的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理论前提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 条件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 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 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理论贡献



(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 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 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 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 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 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 (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 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 仅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 局的一般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构建过程

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 步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只考虑运费区位因子,由 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 为最小时的区位。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 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论,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 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 响。 (再次偏移)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3)综合等费用线。

最小运费指向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骨架,可以用综 合等费用线来形象地加以说明。综合等费用线是运 费相等点的连线,可以图示如下(图3—8)。
图中,设在单一市场N和单 一原料M下,运输一个单位重量 的原料,每千米需1个单位货币; 而运输一个单位的产品,每千米 只需1/2个单位货币;这样表示 相同运输费用线将分别围绕N, M呈同心圆状。 同心圆的一个货币单位的间 隔就N而言,则为2km;对M而 言,则为1km。这种呈同心圆状 的线为等费用线。 而综合等费用线则为全部运 费相等地点的连线,图中A— B—C—D—E—F各点的连线,就 是运费为7个货币单位的综合等 费用线。A点是原料地M的2个单 位,市场N的5个单位的等费用线 的交点;而B点是原料地M的3个 单位,市场N的4个单位的等费用 线的交点,依次类推。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 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则是集聚的反作用力, 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集聚因子的作用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由经营规模的扩 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大规模经营相对于明显分散的 小规模经营可以说是一种集聚,这种集聚一般是由 “大规模经营的利益”或“大规模生产的利益”所产 生。二是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这种 集聚利益是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 同利用所带来的。 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 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 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一般 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 临近的区域。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概述 工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的新发展
区位理论概述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 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简单地说 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 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

区位主体: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也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 原因。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 费用的节约。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在 一起时,其区位图形为一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图 3—7(a));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工业生产与分配中的运 输重量主要来源于原料(包括燃料)以及最终产品的 重量。 (1)工业原料(industrial materials)的性质和重量。


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可分为遍在原料(Ubiquities)和局地原 料(Localized Materials )。 遍在原料即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例如普通砂石等;而 那些只有在特定场所才存在的原料,例如,铁矿石、煤炭、石 油等则为局地原料。 根据局地原料生产时的重量转换状况不同,将其分为纯原料 (Pure Materials)和损重原料(Weight-losingMaterials) 。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2)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 般的区位法则:
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运输方式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每单位距离的运费也不 同,即运费率不同。 一般场站作业费用低,线路运输费用高的运输方式适合 于短距离运输;场站作业费用高,线路运输费用低的运输方 式进行长途运输较有利。 胡佛分析了40年代末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水运、公路 运输和铁路运输,发现短距离的货物运输公路运输较有利, 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费用增加急剧;在一定距离内铁路运 输和水运的费用低廉(如在56km之后运费低于公路运输,也 低于水运。在608km后,铁路运输高于水运,水运成为绝对有 利的运输手段)。因此,公路适合于短途货物运输,水运有 利于远距离的货物运输,而铁路适宜于中长途货物运输。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不是指工资的绝对额,而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 的工资部分。是属于地区差异性因子,它使运费形成 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 思路是: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 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对此韦伯用临界等费 用线进行了分析。 如图3—9中,围绕P的封闭连线即从运费最小点P移动 而产生的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理论上说以P为中 心可划出无数条线,这即相当于图3—9中的综合等费用 线。在这些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L的劳 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 线。

而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市场在一起,其区位图形 为一多边形(区位多边形)(图3—7(b))。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韦伯对于区位的推求,采用了力学方法,即“范力农构架” (Varignnon Frame)(图3-7(c))。 “范力农构架”(图3—7 (c))就是求解上述方程组的一种模拟解法(静力类比法)。
运输费用学派
是在对韦伯理论关于运输费用影响区位的作用方式进行 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美国经济学家胡佛在研究了制鞋和制革工业的基础上,完
成了名著《区位理论与制鞋、制革工业》,之后又出版了更
为全面的理论著作《经济活动的区位》,从而确立了他的经 济区位理论。
运费结构
一般情况下,运输沿一条线路进行时,运费与距离成比 例。但是在运费中不仅包含着场站作业费用、途中运输费用 和时间费用,而且也包含着运输机构费用和服务于用户的费 用及其它费用。 运输成本或费用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和装卸费 用(包括仓库、港站管理、维护费用),前者是距离的函数, 后者视具体条件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