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试验分析

合集下载

混凝土结构构件破坏性检测标准

混凝土结构构件破坏性检测标准

混凝土结构构件破坏性检测标准一、引言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具有重量轻、易加工、耐久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使用年限长会出现破坏的问题。

因此,对于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破坏性检测非常重要,可以及时发现结构问题,保障建筑的安全性。

二、破坏性检测的定义和分类破坏性检测是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破坏性试验,以了解其强度和性能等方面的情况,从而评估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一种检测方法。

破坏性检测主要分为荷载试验和非荷载试验两类。

1.荷载试验荷载试验是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加一定的荷载,观察其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等指标,以评估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荷载试验包括静载试验、疲劳试验、爆破试验等。

2.非荷载试验非荷载试验是指通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一定的非荷载试验,如超声波检测、钻孔取样、电子测量等,以了解其性能、构造、损伤情况等指标,从而评估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非荷载试验包括钻孔取样试验、超声波检测试验等。

三、破坏性检测的标准1.荷载试验标准荷载试验的标准主要包括GB/T50081-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T50082-2009《混凝土结构检验规程》、GB/T50080-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

2.非荷载试验标准非荷载试验的标准主要包括GB/T50315-2000《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规程》和GB/T50296-2013《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技术规程》等。

四、破坏性检测的方法1.荷载试验方法(1)静载试验静载试验是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加一定静力荷载,观察其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等指标,以评估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静载试验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梁、板、柱、墙等试件。

(2)疲劳试验疲劳试验是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反复加载,以评估其在长期受力情况下的性能和可靠性。

疲劳试验主要有钢筋混凝土梁、板、柱等试件。

(3)爆破试验爆破试验是指对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加爆破荷载,观察其在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破坏模式和承载能力等指标,以评估其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知识分享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知识分享

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破坏性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它是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每项破坏性试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酸降解一般采用0.1mol/L-1mol/L 盐酸或硫酸;碱降解采用0.1mol/L-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氧化降解采用合适的过氧化氢溶液。

以上三种试验,为了加快反应或者提高降解强度,必要时可以加热或提高浓度;高温试验通常温度高于加速试验温度的10℃,如50℃、60℃等,对于原料药有时需考虑水溶液或混悬液的降解,或者考虑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的降解;光照试验条件可采用4500LX。

破坏性试验的具体条件,与具体药物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有一定量的降解,并对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进行分析,保证实验的意义。

药物经强力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通常采用色谱法测定,需结合药物和可能降解产物的理化性质,选择不同的色谱方法(HPLC、GC、TLC)或检测器,有时可采用不同分离机理的色谱系统。

下面以HPLC法分析降解产物为例,说明在进行破坏性试验时的关注点和存在的问题:1、在选定的破坏条件下,药物应有一定量的降解。

虽然不是每一种破坏性条件都使药物产生降解产物,但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一种化合物对每一种破坏性试验条件都稳定,因此,可以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条件,如提高酸、碱、氧化的浓度或者通过加热等,使药物降解。

对于采用HPLC法测定降解产物时,以主成分计算,一般降解10%左右。

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对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关注测定的回收量,通常应达到90%左右,证明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对于破坏性试验时降解量较大的降解产物,建议结合稳定性研究中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的具体杂质数据,参考ICH对新原料药中杂质的规定(每日服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10%;每日服用最大剂量超过2克时,鉴定阈值为0.05%。

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

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

全球排名第一的实时SPC解决方案提供商
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
所谓破坏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是指在测取数据的同时,部件遭到破坏,如强度试验或使用寿命试验等。

这时,对部件多次重复测量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采取其他办法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普通的测量系统分析采用的是可以重复测量的测量员与部件见的交叉(crossed)结构,而破坏性试验不可能交叉,因而它在统计分析中采用的是测量员与部件间的嵌套(nested)结构。

这两者间的区别,显示如下图:
测量系统分析的数据结构类型
由于重复测量的不可能实现,破坏性试验下的测量系统分析中就没有“重复性”误差的分量“再现性”误差的含义也有相应变化。

实际工作中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是,认为同批次内部件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采用同一批次中的多个部件当作单个部件来用。

例如,在传统的MSA中,我们选择S个部件,R个操作者,每个操作者重复测试T次的方法评价测量系统的波动。

在这些操作中,共进行了RST次测量操作,操作者与部件是交叉关系。

在破坏性试验的情况下,我们就选SR个批次(假设同一批次的输出结果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的),从每批选取T个部件,用这些部件替代在非破坏性试验情况下的那一个部件的重复测量作用,这时可以近似得到重复性误差,但批次不可能太大,因此要求一批次部件仅供一个操作者使用。

该方法同样适用于不可重复性试验的测量系统分析。

破坏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破坏型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MSA分析报
2 207.12 103.56 1
0.5066序号(测量员)
12 2453.0 7 204.42 3
重复性合计29 2738.5量具
R&R
方差分量
来源方差分量
贡献率合计量具 R&R 5.221 4.98 重复性
5.221 4.98 再现性
0.000 0.00部件间99.601 95.02合计变异104.82 2
差下限= 90
研究变异 %研究变%公差来源标准差(SD) (6 * SD)异(%SV) (SV/To 合计量具 R&R 2.2849 13.709 7
22.32 重复性
2.2849 1
3.709 7
22.32 再现性
0.0000 0.0000 0.00 0.00部件间9.9800 59.880 2
97.48合计变异10.238 3
61.429 5
可区分的类别数 = 6
分析
分析结论编制确认拉伸强度 的量具 R&R(嵌套):
1、合计量具 R&R贡献率:4.98%,小于10%,表明测量系统可接受。

2、来自部件间的贡献百分比 (95.02) 大于合计量具 R&R 的贡献百分比 (4.98)。

这表明大部分变异是由于部件间的差异所致。

3、合计量具 R&R %研究变异:16.34%,小于30%,表明测量系统有条件接受。

需考虑具体应用、测量设备 成本、维修成本或其他因素。

4、可区分类别数为6,大于5,表明测量系统可接受。

测试为破坏性测试,统一编号样本为近似相同,并非完全为同一样本,采用嵌套方差分析方法。

王某亮
测量系统可接受周A。

破坏试验

破坏试验

酸破坏、碱破坏、高温破坏、高湿破坏、光照破坏、氧化破坏酸破坏样品中酸的浓度一般为1mol/L,量一般2ml,具体多少量以样品能分解就行,产生降解产物本来酸破坏试验就是检验该色谱条件能否使杂质峰与主峰分开,是否能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破坏后加入适量的碱使pH值基本为中性,加入适量的磷酸二氢钾使溶液的pH为4~5,这样可以延长色谱柱的使用寿命。

破坏试验的具体做法与要求破坏试验,也称为强制降解试验(stressing test),在人为设定的特殊条件下,如酸、碱、氧化、高温、光照等,引起药物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产物的测定,验证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分析药物可能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

破坏性试验的设计常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条件,使药物在每种环境下尽可能都有一定量的降解,并根据剂型的特点充分分析药物的降解途径和降解机制,保证试验的意义。

对于相对稳定的药物,可增强破坏的强度,至少在1种条件下的降解达到10%,很少有药物对所有条件都稳定。

1.酸破坏试验一般选择0.1~1mol/L的盐酸,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般配制2倍浓度溶液,测定时以方便用等浓度的碱溶液调节pH值至中性。

2.碱破坏试验一般选择0.1~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一般配制2倍浓度溶液,测定时以方便用等浓度的酸溶液调节pH值至中性。

3.高温破坏试验(热破坏)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

固体一般60℃或者80℃下15~30天,溶液可水浴或者130℃烘箱下放置数小时。

4.光破坏试验分别在固体和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考察15~30天)。

5.氧化破坏试验主要在溶液状态下进行考察,氧化剂可采用饱和的氧气或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双氧水),分别在室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考察。

需要同法进行空白试验,如为原料破坏可仅进行氧化破坏空白。

试验结束后需要报告得出明确的结论:药品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特性、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有关物质分析方法是否可用于检查降解产物等。

爆破试件破坏情况汇报材料

爆破试件破坏情况汇报材料

爆破试件破坏情况汇报材料根据实验要求,我们对爆破试件进行了一系列的破坏性测试,并对破坏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汇报。

试件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尺寸为30cm×30cm×30cm,试件表面平整,无明显裂缝和损伤。

试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爆破药进行破坏试验,以模拟建筑结构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的破坏情况。

首先,我们在试件的中心位置设置了爆破药,然后进行了爆破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实时记录了试件的破坏情况,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经过试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爆破试件在受到爆破药冲击后,出现了明显的裂缝和破坏。

试件表面出现了大面积的碎裂和剥落现象,裂缝呈放射状向外扩展,整个试件呈现出明显的破碎状态。

2. 试件的破坏情况与爆破药的荷载大小和作用方式密切相关。

在不同荷载下,试件的破坏形态和范围均有所不同,荷载越大,试件的破坏范围越广,破坏形态也更加复杂。

3. 爆破试件的破坏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效应,试件在受到爆破药冲击后,出现了瞬时的变形和破坏,整个过程持续时间较短,但破坏效应却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通过对爆破试件的破坏情况进行详细的汇报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爆破试件在受到外部冲击时,会出现明显的破坏和变形,破坏形态和范围与荷载大小和作用方式密切相关,破坏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动态效应。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建筑结构的抗爆性能评定和安全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爆破试件的破坏机理和规律,探索更加精确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分析手段,为建筑结构的抗爆性能评定和安全设计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完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本次破坏情况的汇报,我们对爆破试件的破坏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实验水平和研究能力,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破坏性试验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破坏性试验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破坏性试验测量系统分析方法前些日子,我在回复一个坛友关于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相关问题时作了简单的答复,现重新整理了一下,单独作为一个主题发表,就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MSA手册(第三版)中,关于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内容作为复杂测量系统中的一种只在第四章中作了简单的介绍,而没有像简单测量系统分析一样有比较详尽的解释。

因此,当我们进行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时往往无所适从。

根据手册的要求,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一般要做稳定性分析和变异性分析。

稳定性分析可分为S3和S4两种情况。

S3是从稳定过程中的大量样本,S4是分割样本(一般),每次采用单一样本。

变异性分析可分为V3和V4两种情况。

V3是分割样本(m=2),V4是分割样本(一般)。

大家可以根据取样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下面,我结合大家用得较多的拉力试验机测量系统分析对从稳定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的S3分析法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分析方案:根据拉力试验机的特点,一般是从稳定的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

因此,对拉力试验机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一般只要采用S3分析法进行稳定性分析,而不必做变异性分析。

考虑到用拉力试验机进行检测时对样本的破坏性,一般要化费较高的成本,故推荐用需要较少样本的单值移动极差图进行分析。

二、取样问题:从稳定过程中进行大量取样时,要求过程是受控的,而要判断过程是否受控,可进行过程能力分析,方法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问题在于,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必须要由可靠的测量系统来保证,这也正是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目的所在。

这就产生了循环论证的问题。

怎么解决呢?其实,MSA手册(第三版)中对此也作了解释。

先看看手册147页中的这段话:“通过对n≥30个零件的能力研究,以确定总变差(这种初步研究也应该被用来验证样本的一致性,即所有零件(样本)来自单边形式的分布)”。

也就是说,在进行破坏性测量系统分析的时候,我们先假定测量系统是可靠的(或者使用原有的经过验证的可靠的测量系统),并对过程能力进行初步研究,以保证样本的一致性。

压力容器破坏性(试验)检验和非破坏性(试验)检验

压力容器破坏性(试验)检验和非破坏性(试验)检验

压力容器破坏性(试验)检验和非破坏性(试验)检验压力容器检验可以分为破坏性(试验)检验和非破坏性(试验)检验两大类,采用何种试验、检验方法要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要求和有关标准规范来进行综合确定。

一、破坏性(试验)检验破坏性(试验)检验包括力学性能试验、化学性能试验、金相试验、焊接性试验及其他试验等。

(1)力学性能试验主要检验压力容器所用材料的质量及规格是否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

常用的试验有拉力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试验等。

力学性能试验在压力容器检验时,常用硬度测试来间接评价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均匀性。

(2)化学性能试验、金相试验和焊接性试验材料和焊接接头的化学成分分析和金相组织检验是压力容器检验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化学分析的目的主要在于鉴定材质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及运行一段时间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金相检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查压力容器运行后受温度、介质和应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材质的组织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

(3)其他试验①应力测试。

压力容器的应力分析通常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应力分析两种方法,目的是进行强度校核或绘制应力分布曲线图。

试验方法可测出压力容器受载后表面的或内部各点的真实应力状态,目前广泛应用的有电阻应变测量法。

②断口分析。

断口分析是指人们通过肉眼或使用仪器观察分析金属材料或金属构件损坏后的断口截面来探讨其材料或构件损坏的一种技术。

断口分析是断裂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断裂事故分析的重要手段。

断口分析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在无损检测的基础上,判断各种典型缺陷的性质,为安全分析和制订合理的修理方案提供准确的资料;二是检查一些严重缺陷在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二、非破坏性(试验)检验非破坏性(试验)检验包括宏观检查、耐压试验、致密性试验和无损检测等,宏观检查又可分为直观检查和量具检查。

(1)直观检查主要是凭借检验人员、操作人员的感觉器官,对压力容器内外表面进行检查,以判别是否存在缺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坏性试验的虚拟复现作者:焦晓娟; 任天荣; 林楠; 张励; 杨积东作者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设计部;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八设计部上海文献来源:系统仿真学报发表时间:2006-12-30来源库:期刊被引频次:0下载频次:31摘要:采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虚拟复现了某破坏性试验的全过程,得到了相关难于测量的关键设计参数数值,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零部件进行破坏原因复核,分析结果与试验现象、断裂力学理论分析结论一致,进而确认了破坏性试验虚拟复现的正确性、有效性。

高储能密度陶瓷电容器电气可靠性研究作者:朱志芳,林福昌,戴玲,赵正涛日期:2004 会议名称: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会议会议录: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关键词:可靠性破坏性检测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技术的应用作者:牛付林日期:2004 会议名称: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录: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关键词:破坏性物理分析可靠性电子元件可靠性研究的新进展作者:王锡清日期:1998 会议名称: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会议录: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届电子元件学术年会论文集关键词:可靠性增长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是提高电子元器件使用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作者:张素娟,田立平,周永宁,郑鹏洲日期:2001 会议名称:第九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会议录:第九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关键词:可靠性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技术在军用瓷介电容器生产中的应用作者:蔡明通刊名: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出版日期:2009 期号:第4期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在评价元器件质量水平方面的作用作者:牛付林,宋芳芳刊名:电子质量出版日期:2004 期号:第4期机载设备电子元器件应用DPA方法浅析作者:孙锦阳刊名:军用标准化出版日期:2002 期号:第5期航天用电子元器件开展DPA工作的情况与效果作者:梁瑞海刊名:质量与可靠性出版日期:2001 期号:第5期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在高可靠半导体器件质量验证中的作用作者:张延伟,于庆奎,何成山刊名:航天器环境工程出版日期:1999 期号:第2期航天产品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控制作者:胡晓军刊名:电子质量出版日期:2009 期号:第6期关键词:航天产品电子元器件二次筛选失效分析DPA元器件质量数据库航空塑封器件的使用控制和DPA试验方法研究作者:李海岸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位名称:硕士学位年度:2007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提高电子装备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作者:朱明让,朱军辉,余振醒日期:2001 会议名称:中国航空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会议录:中国航空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方法在识别假冒、翻新集成电路中的应用肖诗满; 李少平; 雷志锋2008 (页数: 3p)中文会议论文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学术年会; 2008; 广州;【正题名】: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技术的应用【个人作者姓名】:牛付林【作者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物理及应用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会议录\文集名】: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文献其他题名】: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年】:2004【页码】:p.422-425【总页数】:4p【会议年】:2004【会议召开地点】:重庆【会议届次】:12【馆藏号】:H048720【关键词】:破坏性物理分析; 电子元器件; 质量缺陷; 可靠性【分类号】:TN03【正文语种】:CHI【文摘】: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技术是保证电子元器件质量的关键技术,在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过程中以及上机前,在保证电子元器件质量一致性、可靠性等方面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优势.但目前国内没有充分应用此技术,严重的限制了国内电子元器件质量的提高,尤其是民用电子元器件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隐蔽的质量缺陷.另外DPA技术向非气密封器件的扩展以适应占电子元器件95%以上的塑封器件的要求也急需形成相应标准相结合.【正题名】:必须认真研究和处理DPA不合格的母体【个人作者姓名】:赵和义; 郑鹏洲【作者单位】:总装备部合同办(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北京)【会议录\文集名】:中国航空学会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献其他题名】:航空可靠性工程进展暨可靠性工程专业委员会第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年】:2003【页码】:p.385-388【总页数】:4p【会议年】:2003【会议召开地点】:井冈山【会议届次】:9【馆藏号】:H047907【关键词】:破坏性物理分析; 母体; 航空系统工程; 电子元件; 可靠性【分类号】:V243; V374【正文语种】:CHI【文摘】:样品的DPA结论为不合格时,样品母体能否使用?正确解决这个问题能使DPA工作为系统可靠性提高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能取得更好的效费比.为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必要时还要辅助以实验.因此必然对DPA工作者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和为用户服务的责任心.【正题名】: 开展电子、电磁和电气元器件的DPA研究【个人作者姓名】: 邓永孝【作者单位】:航天工业总公司771所【会议录\文集名】: 第八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出版年】: 1999【页码】: P.37-41【馆藏号】: H044776【关键词】: 半导体器件; 电子器件、电磁器件; 电气元器件【分类号】: O472【正文语种】: CHI【文摘语种】: CHI【文摘】:该文在开展半导体器件DPA试验的基础上,介绍了将DPA扩大至电子、电磁和电气元器件领域的研究重点和有关技术途径,以及相应的试验内容。

【正题名】: 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提高电子装备可套性的重要手段【个人作者姓名】: 朱明让; 朱军辉; 余振醒【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会议录\文集名】: 全国第三届航空航天装备失效分析会议【出版年】: 2000【页码】: P.5-12【馆藏号】: H044897【关键词】: 电子装备; 可靠性; 物理分析【分类号】: V250.3【正文语种】: CHI【文摘语种】: CHI【文摘】:介绍了DPA(DestructivePhysicalAnaly sis)的概念、内容,航天系统开展DPA的过程及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阐述了DPA及与失效分析相结合,对于提高电子装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正题名】:机载设备电子元器件应用DPA方法浅析【个人作者姓名】:孙锦阳; 李四力【作者单位】:驻二十九军事代表室; 驻成飞公司军事代表室【会议录\文集名】:第九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出版年】:2001【页码】:P.28-31【馆藏号】:H045959【关键词】:机载设备; 破坏性物理分析; 电子元器件【分类号】:TN606【正文语种】:CHI【文摘语种】:CHI【文摘】: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方法在航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航空(重要)工程中也应大力推广DPA方法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DPA方法,分析了DPA方法在机载电子设备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讨论了应用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正题名】:破坏性物理分析促进军用电子元器件质量提高【个人作者姓名】:徐爱斌;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刘发;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作者单位】: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军用电子元器件DPA实验室(五所);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军用电子元器件DPA实验室(五所)【会议录\文集名】:第九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出版年】:2001【页码】:P.22-23【馆藏号】:H045959【关键词】:破坏性物理分析; 军用电子元器件; 缺陷模式控制【分类号】:TN606【正文语种】:CHI【文摘语种】:CHI【文摘】:介绍了电子五所应用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技术促进国产军用电子元器件质量提高的几个实际例子.【正题名】:破坏性物理分析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作者】:张延伟【作者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电子元器件可靠性中心,北京100029【刊名】: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年卷期】:2005,023(004)【出版年】:2005【ISSN】:9999+2310【期号】:no.4【页码】:P.48-50【总页数】:3【馆藏号】:VIP-CJ(电子版)【分类号】:TN61【关键词】:电子元器件^p失效^p破坏性物理分析^p结构分析【正文语种】:CHI【文摘】:破坏性物理分析(DPA)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子元器件批质量评价方法,近年来对促进我国元器件制造工艺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当前DPA技术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同题的方法和建议。

【正题名】:破坏性物理分析(DPA)在评价元器件质量水平方面的作用【作者】:牛付林; 宋芳芳【作者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国防重点实验室广州市1501信箱05分箱510610 【刊名】:电子质量【年卷期】:2004,000(004)【出版年】:2004【ISSN】:1003-0107【期号】:no.4【页码】:P.J015-J016【总页数】:2【馆藏号】:VIP-CJ(电子版)【分类号】:TN【关键词】:破坏性物理分析; DPA; 电子元器件; 可靠性; 产品质量【正文语种】:CHI【文摘】:破坏性物理分析(DPA)技术是保证电子元器件质量的关键技术,在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过程中以及上机前,在保证电子元器件质量一致性,可靠性等方面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优势。

但目前国内没有充分应用此技术,严重的限制了国内电子元器件质量的提高,尤其是民用电子元器件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隐蔽的质量缺陷。

【正题名】: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中几个难点问题的分析【作者】:张延伟【作者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可靠性中心,北京100029【刊名】: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年卷期】:2002,000(001)【出版年】:2002【页码】:P.30-33【馆藏号】:VIP-CJ(电子版)【分类号】:TN【关键词】:电子元器件; 破坏性; 物理分析; 可靠性; 氧化层缺陷【正文语种】:CHI【文摘语种】:CHI【文摘】: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DPA)试验中遇到的几个难点问题的分析、讨论,强调了在DPA试验中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理解试验目的来灵活应用标准,可以使DPA试验的可操作性更强,更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元器件的【正题名】:型号研制过程中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控制【作者】:石鹏^p马海锋【作者单位】: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110035^p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110035 【刊名】:飞机设计【年卷期】:2002,000(001)【出版年】:2002【ISSN】:无【期号】:no.1【页码】:P.22-25【总页数】:4【馆藏号】:VIP-CJ(电子版)【分类号】:V243【关键词】:型号研制^p电子元器件^p可靠性控制^p二次筛选^p优选目录^p飞机航电系统【正文语种】:CHI【文摘】:电子元器件是飞机综合航电系统及相关功能系统的最基本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