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009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要点】1.描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列举血浆的组成成分,明确细胞外液的本质。
3.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及成因。
4.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5.举例说明内环境的稳态,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6.阐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7.举例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8.尝试解释生物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典型例题】1.下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②可以进入A、C、D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③C.血红蛋白属于①的成分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2.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3.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
据图分析回答:(1)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
(2)图中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
(3)由于某种原因使得B内c循环受阻而出现,原因是。
(4)试以简短语言概括a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当堂反馈】1.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A.血浆B.组织液C.淋巴D.细胞内液2.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A.血浆量增加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D.淋巴减少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4.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下,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A.①中性白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5.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C.细胞——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体外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6.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重要组成的是()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⑥CO2-O2平衡A.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7.内环境的稳态是指()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系统等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8.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9A液(克%)B液(克%)C液(克%)蛋白质微量8 0葡萄糖0.1 0.1 0无机盐0.75 0.75 1.25尿素0.03 0.03 1.8尿酸0.004 0.004 0.05(1)表中为尿液,依据是。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全章复习与测试教学设计与反思【知识目标】1、掌握内环境概念和组成,以及与组织细胞之间的关系;2、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知道组织水肿的产生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动画,回忆远足过程中的场景,回顾已有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掌握正确的知识迁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组织水肿的学习,让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属于必修3第一章的全章复习,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它让每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
所以要掌握人体稳态,必须先掌握人体细胞稳态。
而细胞稳态又依赖于其生活环境的稳定。
本节内容较抽象,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和图片动画等材料,帮助学生记忆并应用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迁移能力有限,学生不能很好的提取所学知识和理论应用在实践中。
因此我精心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和练习题,结合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良田授课仪将学生试卷与电脑端连接,充分展示学生的成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科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启发法小组合作法【教学过程】【课后作业布置】完成高考演练场【教学反思】根据练习题反馈学生知识掌握得较好,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让学习不再那么枯燥。
开始有点紧张,语句略显不流畅,时间安排得不够好,中间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稍微多了点,以致课堂节奏不够紧凑。
PPT插入的限时软件出了故障,良田授课仪的运用不够熟练,以后继续学习计算机技术,更多的融入教学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第15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第15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15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内容了解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关注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理解√√√√应用六年考情6年3考6年1考6年1考6年5考6年3考6年1考6年3考二【教学重点】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简述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三【教学难点】简述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四【教学方法】练习法和讲授法相结合五【教学工具】学案、PPT六【教学时数】1标准课时七【教学过程】1基础知识梳理1.1细胞生活的环境1.1.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1.2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在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1.1.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2.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原因: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导致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变化。
体内细胞代谢活动(2)具体表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1.2.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docx

第一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一人体的内环境1.体液的组成2.内环境的成分、性质及作用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稳态1.填写体液组成示意图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细胞内液,⑥体液。
2.据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图)填空(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表示的液体名称:a.血浆, b.组织液,c.细胞内液, d.淋巴。
(2)内环境是由图中a、b、d等共同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3.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血红蛋白②尿素③CO2④麦芽糖⑤胰岛素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⑦氨基酸⑧抗体⑨载体⑩消化酶?神经递质?淋巴因子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②③⑤⑦⑧??。
(填序号)4.判断有关内环境叙述的正误(1)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2015·海南卷,T2-D)(2)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溶质发生障碍时,可导致小肠吸水减少(2015·海南卷T16-C)(√)(3)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2015·海南卷T16-B) (4)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2013·海南卷T20-B)(5)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6)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1.几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举例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2.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异同点成分项目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①血浆透出毛细血管壁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①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化学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等,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易误提醒]关注三组易混淆的概念(1)血液≠血浆: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
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万晓军(江西省安义中学 330500)一、设计思路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等能力。
精心设计教堂教学,在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感性认识,促进稳态概念的构建,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例来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和感受每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该内环境稳态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在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又是学生理解和学习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
2、重点难点本节的教学重点是(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新人教一轮复习教案:选择性必修1 第8单元 第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新人教一轮复习教案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4.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5.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核心素养] (教师用书独具) 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间通过物质交换实现稳态(生命观念) 2.结合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稳定的实例得出结论(科学思维)3.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社会责任)考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液,④细胞外液。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的,b处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如图中①②③三种体液的关系:。
(4)各类细胞生活的内环境2.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①各种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②与血浆相比,蛋白质含量很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概念: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④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血浆的正常pH:7.35~7.45,这与其含有HCO-3、HPO2-4等物质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内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的理解和认识设计问题问卷,测试学生对内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稳态的概念与意义2.1 教学目标理解稳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稳态的调节机制2.2 教学内容稳态的定义: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意义:维持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肾脏调节等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稳态调节机制的实际操作2.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稳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稳态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章: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3.1 教学目标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具体作用3.2 教学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神经元传递、反射弧构成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3.3 教学方法通过动画演示,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和作用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神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神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神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内分泌调节与内环境稳态4.1 教学目标理解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激素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血糖调节、生长发育调节等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介绍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内分泌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4.4 教学评估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分泌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分泌调节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五章: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5.1 教学目标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肾小球、肾小管等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水平衡调节、电解质平衡调节等5.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图表,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肾脏调节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肾脏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肾脏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6.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掌握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外部环境变化、生理功能障碍等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影响:生理功能紊乱、疾病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机制6.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的关系6.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7.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掌握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7.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现代医学对内环境稳态的研究和应用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中的作用7.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现代医学与内环境稳态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现代医学在内环境稳态维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八章:生活中的内环境稳态维护8.1 教学目标了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8.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日常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保持内环境稳态的生活习惯和技巧8.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活中内环境稳态维护的理解和经验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保持内环境稳态生活习惯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9.1 教学目标理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掌握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稳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心理平衡等9.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和原则9.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的理解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方法和原则的掌握程度第十章:内环境稳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2 教学内容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基因调控、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纳米医学、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10.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内环境稳态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10.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内环境稳态未来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展望设计问题测验,评估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研究最新进展和前沿领域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内环境稳态的失衡与疾病重点环节: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环境与稳态”的第1 章,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此节是复习课,学生已经学过了一遍教材,又复习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比较深刻地理解了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结构、细胞种类,以及物质进出细胞等,在此基础上引入“内环境”,对学好后面的“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有很大的意义。
所以这一章的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做好了引导,才会对后续学习有所帮助。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内环境的定义,又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
教材第 2 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
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资料
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学过的相关内容更详细。
资料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了“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
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
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
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
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作介绍。
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
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
本节教材正文之后,
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的技能训练,
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
解有关知识内容。
因为体温便于测量,所以教材以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
着手,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
本节安排的实验“生物体维
持pH 稳定的机制” ,只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关,并不涉及机
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其内在逻辑关系上应是紧接着内环境稳
态概念出现,但教材编排时为便于阅
读,将它放在正文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
2.教学目标
2.1知识: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并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
意义。
2.2能力: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 稳定的基质;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教学过程
提前一周进行集体备课,讨论得出一份教案,一份学案,
一份PPT。
3.1 读一读(自主,5min ),学案文本。
课前发放学案,了解学习目标后,学生自主大声诵读课本或学案,诵读过程中在本子上罗列本章节共分为几大块知识,每部分知识下面涵盖了哪些内容,比如:概念、分类、性质、特点等。
由于是复习课,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引导其把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成型的概念图或者体系是一轮复习的重点。
3.2 想一想(自主,5min ),重点难点。
教师用PPT 展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为什么说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有什么异同与联系?血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是不是内环境?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一段时间后,疱为什么又消失了?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什么关系?稳态的概念?稳态是绝对的吗?举例说明。
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什么?有何意义?人们对稳态
调节机制是如何认识的?等等。
让学生在思考之后个别举手回来,每个问题可以请多名同学回答,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或者用图表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此问题的认识。
如果学生对某一题的整体认识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就当做
简单知识对待;对某一题只有部分学生达到要求,当做中等知识对待;如果多数同学都无法讲清楚的问题,而且是教学目标要求要掌握的知识,则当做偏难知识。
3.3 议一议(合作探究,10min ),未解之惑。
对于中等和偏难的知识,需要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结果。
期间教师可以走动,旁听小组成员的讨论,进行适时点拨、引导。
此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所以要求老师做好调控和引导。
3.4 讲一讲(主导,15min ),知识总结。
采用PPT 中图、表和简单的文字总结,讲述重要常考知
识点,带领同学们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搭配动画,把各系统和体液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示出来,建立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对本章内容有整体的、宏观的把握。
3.5 练一练(应用,10min ),知识运用,形成能力。
1.(2006 年上海)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
境是()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解析:肌肉细胞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肌肉细胞之间的物质
交换必须通过组织液,故选C。
2(. 2006 年广东)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0■和葡萄糖③葡
萄糖、CO■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人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红
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递质小泡存于神经细胞内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A。
4.教学反思
本章内容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学们都要不断思考,不断回答,不断发现问题,继而不断地解决问题,而老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制造问题,不断引导方向,不断调控局面。
从而改变以往课堂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状况,学生是主体,拥有充分的独立性
和自主性,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
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