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合集下载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3. 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 温度、水分、血糖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不同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温度计、酸碱试纸、血糖仪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为何需要维持内环境稳态。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介绍内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体温、血液pH值、血糖浓度等。

2.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 介绍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Step 3: 实验展示与讨论(20分钟)3.1 实验一:温度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展示温度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通过测量体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2 实验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学生的尿液pH值,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Step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水分摄入不足、血糖过高等)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来维持稳态。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回顾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学习成果。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盐分浓度、氧气浓度等。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内环境与稳态教案引言: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

在维持自身生存与正常功能的过程中,生物体需要维持其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本教案旨在介绍内环境与稳态的基本概念、作用和调节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1.1 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生物体内部外界与生物体之间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与平衡状态。

它包括细胞内液、体液和组织液三部分。

1.2 稳态稳态是指生物体内部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作用与意义2.1 维持生命活动内环境与稳态的维持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

通过保持稳定的内环境,生物体能够维持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物质交换以及合适的温度、pH等生理参数。

2.2 保护细胞稳定的内环境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通过维持适宜的温度、水分、离子浓度等,生物体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2.3 适应环境变化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能力使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可以通过调节内环境来维持稳态,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3.1 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内环境与稳态调节的一种重要机制。

当某一生理参数偏离正常范围时,生物体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该参数回归正常范围。

例如,当体温过高时,身体会通过增加出汗和扩张血管等措施来降低体温。

3.2 激素调节激素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信使分子。

激素能够在体内迅速传递信息并调节相应的生理功能。

例如,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水平,甲状腺激素能够调节新陈代谢等。

3.3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是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系统。

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生物体能够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四、教学活动4.1 实验演示:负反馈调节模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模拟负反馈调节的过程。

例如模拟体温调节,让学生通过增加或减少环境温度,观察身体出汗和血管扩张收缩的反应,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存在于人体细胞外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液和组织液等。

内环境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有着密切的关系。

2.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人体内环境由各种生理平衡参数构成,如酸碱平衡、水分平衡、温度平衡、电解质平衡等。

3.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它保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有利于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

4.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

例如,大脑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心脏收缩和舒张,使心脏维持正常节律。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又分为神经体液调节和体液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调节内分泌器官的分泌,以达到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目的。

体液体液调节指的是通过体液中的溶质浓度、压力等变化,来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平衡。

(3)内分泌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血流来调节内环境稳态,包括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传导来实现。

三、教学活动设计:1.导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内环境的兴趣,如引导学生思考体力劳动后出汗是为什么,为什么在运动后会口渴等。

2.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内环境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3.呈现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一下如果内环境失去稳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4.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

5.设计一些小组讨论或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感受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总结:通过回顾讲解内容,让学生总结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调节机制。

四、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的表现。

2.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生物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生物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 1.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概述内环境的稳态及重要意义。

4.描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考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的组成2.内环境(1)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2)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的转化(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液、血浆3.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2)①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②本质: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溶液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提醒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Na+与Cl-。

(2)酸碱度①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②稳定原因: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参与的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1.下面是体液各部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注:图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

(1)B、C分别为什么结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是毛细血管,C是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两端都是开放的,一端连着动脉,另一端连着静脉;毛细淋巴管只有一端是开放的,起始端是盲端。

(2)b、c、d分别为什么液体?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c、d分别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内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血液)。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特点和其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体内环境重要性的小作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小作文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人体稳态的概念与机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2 教学内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稳态的机制(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稳态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稳态调节模型,如体温调节。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型设计和解释能力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人体水分与电解质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教学内容: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及稳态一、考纲要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Ⅱ二、考点梳理考点1、体液与内环境1.体液:(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由(约占2/3)和构成,后者主要由、、等组成。

2.内环境:(1)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是的直接环境。

(3)组成成分:、、等组成。

(4)组成成分间关系:。

思考:1、填表:几种细胞的内环境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细胞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环境2、细胞内液和细胞液的区别是什么?例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內液变式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变式2、如右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肝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肝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中会出现胰高血糖素B.液体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C.抗体只能在液体④和①中出现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变式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其水的来源为(填字母),通过结构转移。

(填字母和名称)(2)图乙中⑦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①④⑥合称为,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共穿过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

(4)图乙中④与⑥相比,⑥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

(5)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 原因是图中[]内存在着物质。

考点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有:①营养物质:、、、、、甘油和脂肪酸等②代谢废物:、等③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有:血红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氨酶、转录翻译酶、解旋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细胞内液中2、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成分比较(1)血浆中含有的水分约占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约占7%-9%,无机盐占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b)???重?????????1???2???3????难??????1???23???1???2???3 1 2A 、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血液PH 维持正常值:----------
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多对酸碱度起:-----------。

C 、稳态机制:在-------------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

破坏:将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

如血液中Ca 、P 含量降低时,会导致----病(成
年)和-------------------病(儿童);血钙过高导致--------。

六、课时演练:
1、在人体内,何处的水分不属于体液()
精心整理
A 、血液中的水分
B 、组织间隙中的水分
C 、线粒体基质中的水分
D 、消化道中的水分
2、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B 、淋巴和组织液、血浆
C 、血浆、淋巴
D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原因是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
D.血浆中的K+减少了
4、下列哪些疾病与体内营养与内环境稳态无关()
糖尿病坏血病抽搐色盲性腺发育不全
A 、1、2、3
B 、3、4
C 、2、5
D 、4、5
5、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

这项A.B.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