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3. 理解不同因素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3. 温度、水分、血糖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不同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器材和材料:温度计、酸碱试纸、血糖仪等。
3. 相关教学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案例,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体为何需要维持内环境稳态。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2.1 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 介绍内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如体温、血液pH值、血糖浓度等。
2.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 解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 介绍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作用。
Step 3: 实验展示与讨论(20分钟)3.1 实验一:温度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展示温度对人体体温的影响,通过测量体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的机制。
- 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2 实验二:酸碱平衡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使用酸碱试纸测试学生的尿液pH值,让学生了解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Step 4: 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如水分摄入不足、血糖过高等)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调节来维持稳态。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回顾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学习成果。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因素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如盐分浓度、氧气浓度等。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了解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3.掌握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4.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2.理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体健康与卫生教材。
2.多媒体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
3.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示介绍生物体内部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如何保持内部环境相对稳定。
2.概念解释(10分钟)讲解人体内环境的概念,即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所包括的水和溶质,以及它们的温度、酸碱度、氧浓度和营养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的状态。
同时,解释稳态的概念,即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状态。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图示,解释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以及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所依赖的稳定环境。
4.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下节课的课前小测。
第二课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1.课前小测(10分钟)对上节课内容进行课前小测,检查学生对内环境和稳态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包括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机制,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原理。
3.实验展示(20分钟)通过进行实验展示,让学生了解负反馈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可以选择一种实验,例如通过测量学生体温的变化来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强调体温升高时的降温调节机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负反馈调节的原理进行对比和分析。
4.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能想到哪些其他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正反馈调节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5.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区别,并列举出人体中至少两个负反馈调节的例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于明一.教学内容1.细胞生活的环境2.细胞的理化性质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二.重点关注(一)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去理解三种基本成分之间的分布、物质交换以及结构关系和功能关系,为下面学习调节机制打好理论基础。
(二)内环境中的物质及生化反应:从体内体外、细胞内外的物质、反应分析出发,理清内环境可能存在的物质及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注意区分体外和细胞内的反应。
1.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其内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1)营养成分: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2)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3)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应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有关酶、复制转录翻译有关酶、转氨酶等各种胞内酶(三)内环境的pH、渗透压变化:综合分析正常条件下,体内一些理化条件的变化引起内环境中相关反应,导致渗透压和pH的变化。
1、渗透压(1).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数量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越大越高(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35~7.45。
(2).维持因素:与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3、温度(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 ℃左右。
(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三、课后反思本节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非常重要。
生物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 1.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概述内环境的稳态及重要意义。
4.描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考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的组成2.内环境(1)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2)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的转化(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液、血浆3.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2)①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②本质: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溶液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提醒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Na+与Cl-。
(2)酸碱度①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②稳定原因: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参与的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1.下面是体液各部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注:图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
(1)B、C分别为什么结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是毛细血管,C是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两端都是开放的,一端连着动脉,另一端连着静脉;毛细淋巴管只有一端是开放的,起始端是盲端。
(2)b、c、d分别为什么液体?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c、d分别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第一章:人体内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血液)。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温度、pH值、电解质平衡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人体内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环境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特点和其在维持生命中的作用。
1.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人体内环境重要性的小作文。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小作文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人体稳态的概念与机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2 教学内容: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人体稳态的机制(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
人体稳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稳态的概念和人体稳态的重要性。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稳态的存在和重要性。
讲解演示:通过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体稳态的机制和调节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5 作业与评估: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稳态调节模型,如体温调节。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模型设计和解释能力评分来评估学生对人体稳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人体水分与电解质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机制。
3.2 教学内容: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性。
人体水分和电解质的来源和排出途径。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1.1 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血浆体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组织液(存在细胞外,约占1/3)淋巴液(3)血浆的成分:水约90%,蛋白质约7%—9%,无机盐约1%,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1.1.2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缓冲对:NaHCO3/H2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人体正常37℃。
【练习】: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A.① B.② C.③ D.④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2.1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2)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不超过1℃。
(3)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5)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总在不断发生变化着B.尽管外界环境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是37℃C.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2、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A、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4、人剧烈运动后,释放大量乳酸,但pH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A.乳酸在血浆中很快被分解生成CO2和H2O,并排出CO2B.NaHCO3与乳酸反应,调节pHC.H2CO3抑制乳酸的酸性,并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D.乳酸酸性弱,不易引起酸中毒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1.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和特点。
2.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膜的功能等。
(2)提出问题:人体内环境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内环境稳态有什么意义?2.理论讲解(1)介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讲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3)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如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等。
3.实例分析(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让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危害。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4.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讲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2)讲解免疫系统的作用,如抵抗病原体、清除体内衰老细胞等。
5.实验探究(1)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内环境变化,如温度、pH等。
(2)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反馈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的学生。
7.课后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内环境稳态失调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及其调节机制。
2.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生物教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o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o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内环境稳态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机制等。
•相关的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o引入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内环境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新课讲解o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
o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o介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o讲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o分析不同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分析o展示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如酸碱平衡失调、血糖调节失衡等。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5.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总结与提升o总结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o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稳态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内环境稳态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
章引言则就这3
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
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
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
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
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
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
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
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资料分析所提供
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
资料内容不
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
教
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
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
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
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
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
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来介绍。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
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
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
本节
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
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
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
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问
题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
因为体温便于测量,所以教材以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着手,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
本节安排的实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只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关,并不涉及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因此,其内在逻辑关系上应是紧接着内环境稳态概念出现,但教材编排时为便于阅读,将它放在正文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
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本节教材仅作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有关"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个黑体字标题下,教材仅结合细胞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从生理代谢反应正常进行的角度予以阐述。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材编写时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例如,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课外阅读材料"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介绍了稳态概念提出和发展的过程,阐述了不仅在个体层次存在稳态,在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也都存在稳态现象,明确稳态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因此,这部分内容尽管以课外阅读材料的形式予以安排,但它却在某种意义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