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原著和电影

合集下载

骆驼祥子原著和电影的区别作文

骆驼祥子原著和电影的区别作文

骆驼祥子原著和电影的区别作文
骆驼祥子,这个曾经被生活重重打击的可怜人儿啊!老舍笔下栩栩如生的形象,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触动与感怀。

那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又将这个可怜人儿描绘得如何呢?
嘿,别高高挂起一张扑克脸啦!电影固然是导演的个人理解,但我们何不稍微比较比较原著和电影的区别呢?就让我们拽着根稻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个话题吧。

小说里的祥子是个相当粗鲁直白的家伙,话语中夹杂着不少方言和俗语。

可电影里的他,就显得规规矩矩多了,估计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吧。

其次,原著对祥子的遭遇有较为详尽的描写,而电影则着墨较少,或许是出于一些剪裁考虑吧。

再说,小说里祥子的形象有着细微的变化,从一个勇猛泼辣的年青力壮,逐渐蜕变为一个沧桑饱经风霜的老头儿。

可在电影里,他的形象就略显单薄了。

此外,原著中还穿插了不少有趣的插曲,但电影里就未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诶,我就是个爱唠叨的家伙,对这些差异啰啰嗦嗦说个没完。

你看,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骆驼祥子给我们带来的教训都是如此宝贵:一个人的命运啊,往往就掌握在自身的行为和选择之中。

让我们都为祥子的悲惨遭遇感到不平,但也要引以为戒,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吧!。

《活着》电影和文本对比

《活着》电影和文本对比

《活着》电影和文本对比《活着》从电影到文本的对比余华这本书,不管是从书本上看,还是从张艺谋拍的电影,都是十分精彩的。

电影之所以能够震撼人心,原因有很多种,首先是因为当然是有好的剧本,才能拍出好的电影。

其次是由于有一批好的演员,比如葛优、巩俐,特别是葛优把富贵这一没落的地主凄惨遭遇的一声演绎的惟妙惟肖。

下面我从自己的几个观点总结一下,我看完《活着》电影版和文本的感受。

首先,说说这两者中的意象,线索不同。

文本中全文从一开头就出现一个老牛的形象,它象征着富贵,也是人到晚年,已经很难承担起繁重的劳务,被人拉到集市上卖,而老福贵一看到它眼中含泪就联想到此时的自己人到暮年,孤苦无一的情形,跟它很相似,把它买下了。

这老牛也像一位老福贵一样,不能时常劳动,要时常休息,福贵也把自己的对于亲人的思念的寄托在这头老牛身上,给它取名“家珍”“凤霞”“有庆”对着它喊,看到这时就让人觉得这位老头太寂寞、孤单了。

电影版得线索,一看就知道就是最后被烧掉的皮影戏,还没看文本的时候,就觉得用一小小皮影贯穿全电影是非常妙的手法,当时还以为在书中,肯定也是这么写的,但是当我看完全书就没有到皮影的影子时,就知道电影编剧在此处的设计。

小小的皮影,投射着福贵一生的浮浮落落,跌跌撞撞,同时还影射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不仅迫害能人之士,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被认为是走资形式,破坏殆尽。

要说这两种处理方法,或者说这头老牛跟这箱皮影谁优谁略,还真的难以评定高下,但我觉得这头老牛就是适合阅览于纸上,而那箱皮影就是适合在电影中,用唱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人们具体可感的物象。

其次,揭露国共内战以及文化大革命等时期的深度不同。

时至今日,张艺谋的《活着》仍然是禁片,主要是由于大量反映国共内战时候,惨烈的局面。

战争难免有死伤,而共产党往往把自己的一些战役意识形态化,宣传自己是为正义而战,把战争美化,遮盖战争的真实面目。

要知道不管你是为正义而战,还是背其道,战败的一方的将士都难免生灵涂炭,与家人生离死别。

经典电影原著与改编版对比解析

经典电影原著与改编版对比解析

经典电影原著与改编版对比解析电影和原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改编自原著后会有很多不同之处。

当一部电影的改编版推出时,我们常常会产生比较的欲望。

本文将通过对比几部经典电影的原著与改编版,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改编自斯蒂芬·金小说的电影。

电影讲述了银行家安迪与囚犯朋友瑞德在肖申克监狱内的故事。

该电影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然而,一些影迷认为电影和原著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

原著中的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内并没有画笔和一个20年的大计划来逃狱。

他只是比电影中更加险峻和冷酷的犯罪者之一。

此外,原著中瑞德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向所做的改革的深度。

这使得电影的结尾变得更加开放和暧昧,并一些影迷对它爱恨参半。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安迪成为了一位善良的囚犯,瑞德则成为了一个处处关注他人和自己的男人。

电影中的创造力也为人称道。

它呈现了电影喜欢的不同背景和场景,并在特别的呛人场景中增添了许多闪光点。

这个电影证明,改编电影可以成为一件充满创新与创造力的事情。

《哈利·波特》《哈利·波特》系列是J.K.罗琳的一部小说, 由戴维·叶茨执导,共分为8部电影。

这个系列的电影版本一直备受争议。

很多影迷批评它们和原著之间的差异。

电影中省略了很多小说中的情节和细节,比如许多重要的对话。

在电影中,很多角色和他们的特性只是流而过。

很多影迷们不满意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很多角色都失去了原本的特征和性格。

虽然电影改编中的改变有很多,但也有一些改变赢得大众的认可。

电影使得原著粉丝的那些场景和细节更加形象化、直观。

特别是在3D电影中观看这个系列的电影,许多魔法数据都成了电影的细节之一。

此外,导演戴维·叶茨还为电影系列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表演和配乐意义,使得电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

《罗马假日》《罗马假日》是一部典型的爱情喜剧。

主角安妮和乔在罗马度过了一段浪漫的假期。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

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之作,原著小说由张爱玲创作,描述了民国时期金陵城内的十三位美丽女子的生活经历。

这部小说曾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并在影视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比《金陵十三钗》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不同点进行分析,并尝试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我们来谈谈小说与电影改编的不同之处。

小说《金陵十三钗》以文字为媒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刻画,展现了每一个女子的内心世界和生活遭遇。

张爱玲的文字充满诗意和细腻,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刻理解。

而电影改编则以影像和声音为媒介,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镜头语言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电影《金陵十三钗》对于视觉效果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更直观的感受和冲击力。

小说和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导致了二者在观感和情感上产生了差异。

小说与电影改编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也存在差异。

小说《金陵十三钗》通过对十三位女子的个人故事和情感经历的叙述,展现了不同女子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体验。

每一个女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命运,通过她们的生活经历,读者可以感受到民国时期金陵城内的繁华与落寞。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往往会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和调整,以适应电影叙事的需要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一些在小说中较为重要的情节和人物细节可能会在电影中被简化或者改变,导致了二者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上的差异。

小说与电影改编在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上也有所不同。

小说《金陵十三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虽然也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其受众面更广,叙事方式和审美取向更加商业化,往往会偏向于商业化的娱乐性需求。

骆驼祥子原著和电影的区别作文

骆驼祥子原著和电影的区别作文

骆驼祥子原著和电影的区别作文
原著是老舍于1936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叫祥子的穷苦人在北京街头流浪、打拼的故事。

小说描写了祥子善良质朴但命运多舛的一生,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语言朴实生动,细节入微,具有强烈的社会写实风格。

1982年,陈凯歌执导拍摄了同名电影。

电影保留了原著的主线索,但对故事情节做了相当大的改动,增加了一些新的情节和人物。

比如增加了祥子和侍女虎妞之间的爱情线索,祥子最后被虎妞所救等。

这些改动虽有戏剧张力,但也让故事偏离了原著的主题。

电影在视觉语言上做了极大的创新,运用了大量写实主义的手法,对北京胡同和民间生活场景描写入木三分。

配乐、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到位。

但也有人认为,电影过于强调了祥子的悲惨命运,而没有很好地体现原著中祥子乐观坚韧的性格。

原著和电影各有特色,互为佐证,共同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作为文学经典和影视杰作,它们都极具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简爱》电影与原著的区别

《简爱》电影与原著的区别

浅谈《简爱》电影与原著的区别《简爱》是一部自传成分很浓的小说,虽然书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女主人公和其他人的事迹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围人的真实经验。

作者和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相似,在牧师家庭出生,母亲早逝,小时候就被送往一所寄宿学校。

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在电影里也有表现出来,她的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她后来在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

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

后来想创办学校但没有成功,所以投身于文学。

在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女性在社会上、工作上、婚姻上地位十分不平等,此小说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透露出她对爱情观,对她当时女子在社会上各方面地位的不满。

个人认为电影还是不如原著好,因为原著上的许多情节因为电影篇幅限制和考虑电影效果被删除,原著更能看出各个人物的个性特点,也能看到更多细节描写,看到的比电影上所表达出来的更多更透彻,电影在感官方面回更好些。

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女主人公确实如原著上的那种敢爱敢恨的类型,简爱小时候的景遇被演绎出来了,与原著不同的是,她的好朋友在电影中是在她还小时去世的,而原著中是在简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海伦才去世的,不过相同的是都是患肺病去世的。

在后来的简登广告被女管家录用一直到简遇见主人,也就是罗契斯特。

在这里和原著又有不同,电影里的是在倾盆大雨中,简去寄信时遇见罗契斯特,并间接使罗契斯特受伤,那时她还不知道那就是罗契斯特,后来回到城堡才知道;而原著中是在黄昏中简外出散步,才与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邂逅。

到后来的罗契斯待对简的态度,举行家宴、罗契斯待对简的求婚到知道了罗契斯待有妻子的部分电影和原著都基本一样,在简离开罗契斯待的部分,原著写到的是: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契斯特。

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唇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解读《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异同

解读《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异同

解读《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的异同[摘要]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也是将他推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作品多次被拍成电影,1958年上映的《老人与海》最为人称道。

我们看到这部老电影的时候,会产生无限的感慨,被电影画面中的大海、老人、大鱼、狮子所吸引。

电影将原著中的文字转变成动态的画面,更加让这部作品深入人心,观众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更好地了解原著中的内容细节,并且从中体会到真实的海上生活,给这部作品加分不少。

本文就对《老人与海》的原著与电影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希求呈现两者之间的存在的关系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解析这部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 《老人与海》;原著与电影;异同《老人与海》电影中广阔无垠的大海、昏黄缥缈的云朵都深深印刻在观众的心中,原著中所讲的美丽景象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老人与鱼儿的“斗争”更是堪称经典,电影中的渔夫圣地亚哥的坚强与执著,确实体现出了海明威的书中的人的奋斗精神,垂垂老矣的人还在与一个灵活、劲头十足的大鱼一较高下,遇到困难没有放弃,老人的身躯与灵魂合二为一,为我们上演了一场人与命运的生死较量,名誉与物质都不能衡量这种恒心,只有通过用心去感受,才能获悉老人的艰难历程与决心。

一、电影《老人与海》简介古巴的一名普通的老渔夫圣地亚哥早年就从事渔猎活动,他在海岸上的小屋子里过着简单的生活,他在海上奋斗的84天,没有一点收获,别人都钓到了鱼,就是他没有一点进展,与他“相依为命”的小男孩在父母的劝阻下与他分道扬镳。

但是当第85天的曙光来临,他不得不再次踏上征程,继续进行一个人的战斗,当然,这次他没有任何帮手,他只能凭着一己之力在海上奋斗,无论有没有收获,他总要回来面见大家,那时,他的“战绩”将会在大家心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所以要想得到一些收获,争取别人羡慕的目光,这次必须拼了~当老人坐着小船再次出发,电影中呈现出美丽的朝霞与光彩夺目的海平面交相辉映,老人的身影在海面上轻轻摇晃,这种景象确实唯美动人。

小说与电影初中生如何比较分析原著和改编电影的异同

小说与电影初中生如何比较分析原著和改编电影的异同

小说与电影初中生如何比较分析原著和改编电影的异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说和电影是我们常常接触到的两种艺术形式。

小说作为文字的媒介,通过文字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电影则利用影像、声音等多种元素来展现故事内容。

尽管小说和电影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着相似之处。

那么,作为初中生,如何比较分析小说原著和改编的电影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首先,要想进行准确的比较分析,我们需要阅读原著小说并观看改编的电影。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细致入微地品味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细节,深入理解作者的用词和构思;而观看电影时,则要注意观察导演和演员的表演手法,注意他们所传达的情感和细节。

通过深入了解原著和电影,我们才能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比较分析。

其次,我们可以从故事情节的处理上进行比较。

在小说中,情节发展常常会使用大量的文字描绘和人物内心独白来展现;而在电影中,则是通过画面、对话、表演等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我们可以比较两者在情节安排上的不同之处,例如小说可能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而电影则更加注重场景的还原和视觉效果的展示。

同时,也可以比较两者在情节处理上的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要遵循故事的逻辑和情感的高潮迭起。

除了故事情节,我们还可以从人物刻画上进行比较。

小说通过文字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变化;而电影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指导来呈现。

我们可以比较两者在人物刻画上的不同之处,如小说可能会更加详细地描述人物的外貌和心理活动,而电影则可能会更加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形象塑造。

同时,也可以比较两者在人物刻画上的相似之处,如两者都需要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饱满。

此外,我们还可以比较两者在主题和思想内涵上的异同。

小说通过文字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主题,可以更加详细深入地探讨各种议题;而电影则通过影像和声音来传达导演的思想和主题,可以借助视听效果来加深观众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原著和电影,我们小组将从三个方面来呈现电影对原著做了哪些改变,分别是:并分析他们背后的作用以及起到了什么效果。

第一个方面是人物塑造方面,先来说说电影中有哪些改变吧。

小组成员观看了影片以后,汇总出来以下几点。

首先来说说座山雕吧:影片丰富了人物情感,强化了其作为反派的存在感。

夸张的
造型、阴森的声音、威虎山中昏暗的光线与具有压迫感的氛围构造都意在突出他的地位。

座山雕的结局由原著的被活捉改为被击毙,弱化了杨子荣的英雄色彩。

座山雕最后关头逃生时仍执意带着青莲跑,弥补了座山雕在情感部分的空缺,使座山雕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这样的刻画我认为是有好处的,他从原著中的一个单纯的狡黠贪婪的土匪头子上升到了一个立体多层次的形象,这有助于与本片的主角发生对碰,令人看的更加过瘾。

八大金刚:而作为反派所存在的土匪群体,在原作里也是脸谱化痕迹本很重,但是在徐克的趣味作用下,八大金刚也不再是路人,他们都有自己奇特充满徐克味的造型。

总而言之在徐克力所能及的个人趣味范围之中,影片匪的一方都展现出了比正方更强更耀眼的表现力,徐克老怪的称谓可不是白来的。

通过各个人的特点突出“智斗”,“心理战”的元素,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
接下来我们就将分析本片的主角杨子荣了:由于原作是一部刻画的解放军战士和人民群众的
人物群像,对于杨子荣的描述,更多的体现在他的出众的智慧,我们更多的感受到了一个军
人的铁骨铮铮。

而在电影当中,我们的制作人有更多的时间,充足的篇幅去塑造一个完整的
英雄形象。

电影为其增添了江湖豪侠的快意恩仇气质,不拘泥于前作的刻板军人气质。

使杨
子荣的个人魅力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展现。

杨子荣的装扮更加的从容和具有特色,不再是一味
的高大全形象,而是侠气十足,匪气也十足。

这也是观众们希望看到的,现在大家希望看到
反转,看到一个人物身上多层次的展现,将杨子荣从军人的形象里解放开来,增添一些个人
的色彩,想必这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影片也别出心裁,增添了新的情感纽带‘电影中新增小栓子和青莲的角色小栓子
大约只有八九岁。

但是亲眼目睹了他的父亲被土匪开枪打死,而他的母亲因此下落不明。


此之后的他只身一人寻找母亲。

在即将冻死之际,被共产党的小分队所救。

但小栓子并不相信他们,后来小栓子被土匪抓走,高波为救他而受伤。

小栓子这时才真正信任了小分队成员们,并且想和他们一同作战,带着小分队走到了鹰嘴峰。

杨子荣在土匪中卧底时发现,土匪的压寨夫人正是小栓子的娘马青莲。

丰富了故事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治表达,为战斗场面融入了更多的温情元素,更突出了杨子荣和小分队的行动目的——除暴安良。

讲完了人物塑造,我们来看下电影在情节上做出的改变:
1.删去了剿匪许大马棒的故事,原著中203小队扫平许大马棒,杀死胡彪之后,才由杨子
荣假扮后者打入威虎山。

电影中删去了这部分,但同原著一样,饲马副官胡彪是许大马棒手下的“隐藏角色”,在奶头山之外的一个隐蔽地方自立,专门为许大马棒养马,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电影只是提了一下,之后顺理成章。

这我想大概是出于电影时长和突出重点的考虑。

2.第二个就是非常经典的打虎上山的情节了:打虎上山情节完全保留,而且比原著更加生
猛,原著几乎一笔带过,电影中却成了重头戏。

其实这个改编我们应该从两面看,原著中有打虎与送虎的情节,其中打虎体现勇,送虎体现智,原著淡化打虎,着重送虎,而电影当中,出于商业片的需要,又因为有技术的支持,打虎这一情节刻画的十分生动,看的人血脉喷张,我们甚至看得见老虎身上抖动的毛发,杨子荣的英雄形象一下就刻在大家心里。

而杨子荣进山送虎这段情节被淡化,原著中座山雕60大寿,有人送虎代表喜庆,让杨子荣上山气氛比较缓和,随后才有了献图,在电影中杨子荣上山,双方直接针锋相对,增强了剧情张力,突出了紧张的气氛。

但是这样的安排却做出了一些牺牲,这点我们后面也会提及,就是智的元素其实被弱化了,虽然演员已经用出色的演技,导演也运用巧妙的安排让我们看到了在空气中流淌的智斗,可是我们更多记住了打虎的紧张刺激,而不是送虎上山时经典的“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3.在《智取威虎山》中,小分队以一敌十,几乎将敌人歼灭,最后三十人能将三千人打的
稀烂。

不过群众的智慧呢?《林海雪原》中大家共同为杨子荣出主意,有集体智慧作支撑就胜人一筹。

但是在《智取威虎山》中就太高估了杨子荣的个人智慧,尤其是栓子妈诬陷另一土匪案,女人不经训练就有那么高的智慧,能编出那么高的谎言,那么对比一下杨子荣呢?杨子荣是不是就一般般了。

《林海雪原》还有中杨子荣和一撮毛的精彩对话,可惜经徐克一改。

杨子荣真的就一般般了,好像是占了敌人愚蠢的便宜,而不是高大无畏压制了敌人。

土匪虽然狡猾,但是智力眼界并不高,很容易糊弄,《林海雪原》中展现了土匪的狡猾和可笑之处,而《智取威虎山》中土匪则只有残忍了。

4.但无论怎么说,电影只是改编,他想表达的事情是与原作不一样的,电影想突出个人英
雄主义,就要部分舍弃原作中体现群体的力量的片段,想突出战士的勇猛,艰苦的战斗场景,就要舍弃一些用智慧来获得胜利的片段,为了体现这个片段的主人公,就会舍弃一些原著中的情节:比如说:.电影淡化了少剑波与白茹之间的感情,据说,原著中二人的情感描写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的爱情启蒙。

再比如说删去原著中的一些写实场面:在第一章血债中,作者通过细腻真实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许大马棒带领的匪徒们洗劫了杉岚站后的悲惨景象:“村中央许家车马店门前广场上,摆着一口鲜血染红的大铡刀,血块凝结在刀床上,几个人的尸体,一段一段乱杂杂地垛在铡刀旁。

有的是腿,有的是腰,有的是胸部,而每个尸体却都没有了头……是在饮马井旁的大柳树上,用铁丝穿着耳朵,吊着血淋淋的九颗人头。

这些被害的人头,个个咬牙瞪目,怒气冲天,标志着他生前的仇恨。

这仇恨虽死犹未息。

”这段触目惊心的写实性场景描写震撼着人的内心。

通过革命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为百姓报仇雪恨的心情和消灭反革命势力、一统河山的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反衬出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浪漫、伟大、崇高。

5.而影片中省去了杉岚站的悲惨景象,改用了着重刻画土匪大举进攻的夹皮沟防御战lai
体现土匪的凶残。

读整体风格
最后再对这部改编之作做一些评价:周志峰在“浅论“红色经典”影视化改编的前途”一文中谈到
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充分把红色经典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带领人们重温那段红色的岁月和流金的时代,这无疑是对经典的一次致敬。

由此看来,探索红色经典与影视化改编的关系:应当把正能量与现代元素有机的融合,让经典话语与现代话语相交叉,从而爆发出文化的力量,而绝非随意篡改片面迎合使其变色、变味。

总的来说,这部红色经典的影视演绎总体上是成功的,导演的个人风格,现代商业片的宏大,红色故事的讲述,都面面俱到,我们还是要对这部佳作给予肯定,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