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扩展阅读与写作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六单元精选作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六单元精选作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年级初二上册六单元精选作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了,已经四年,唉!”苏轼寂寞地在屋中想道。

他被贬黄州已四年了。

四年,不过还好,要不然就是杀头之罪。

该睡了。

东坡起身,脱去衣服,似有所想。

是想家人,想旧友,想国事,亦或是官场失意的麻木?十月了,冷。

打了个哆嗦,赶快躺在床上。

木板床,薄被,又硬又冷。

“还好有床睡。

”东坡自嘲地想。

顺手拿过衣服披在被子上,不经意间,瞥了屋子一眼,空无一物的地板上洒满了月光,落在灰上。

灰扑扑的地板上倒有几条“小路”,都是东坡走出来的。

别说门可罗雀了,人影也无半个,祸不单行,寂寞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月亮啊,你又进来干吗?你既不可和东坡说话,慰藉他的心灵,他也无法再与你对酒。

东坡又大大的讥讽了自己一番,这屋子空的月光可肆意进入了。

故乡?亡故之地即故乡,思它干甚?东坡忽然起来,披上了衣服。

“这么好的月景,为何不看?往日倒没这清闲~”立在屋中,又愣住,喏大江山,哪里找人与之同乐?“承天寺好像来了个张怀民,也是被贬至此,对,找他去~”苏轼想着,快步急出,直奔城南而去。

清冷的月色,风吹再脸上,凉飕飕的。

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路边房子倒有点电光亮,传来争酒夺魁之声。

“乡夜之人!”苏轼藐视地想,不由开怀大笑。

承天寺到了,拍拍房门,不一会,门开了。

来者长发,想来死怀民了也没睡啊。

相视无语,步于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发出声响。

脸上一阵阵凉意,心中更是凄凉。

“哈,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啦”苏轼发出了自嘲的感慨。

秋风瑟瑟,吹过庭院,也吹过多少文人心中。

1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扩写优秀作品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扩写优秀作品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扩写优秀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扩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即公元1083年,历尽沧桑的大才子苏轼又因某种原因被贬官黄川。

又是一个百无聊赖的夜晚,“身心劳累”了一天了的他脱掉衣服,打算上床睡觉。

突然,一抹皎洁的月光“跳”进门里,使地面看起来洁白如玉。

他愣愣地看着那灵性十足的月光,不知怎的有些高兴,随即出门赏月。

在小路上慢慢走着、寻觅着、欣赏着,突然想到没有和他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朋友张怀民,没想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面对苏轼的邀请,欣然答应一起在院子中散步。

他们一会儿高谈阔论,一会儿寂静无声,一会儿又嬉笑打闹,一会儿却又各自暗自神伤。

映入眼帘的是庭院中那如同积水一样的月光,看起来是那么的空明澄澈。

凑近一看,水中还仿佛有水藻、荇草纵横交错,影影绰绰,随风变幻着各种舞姿。

那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

月光下,苏轼和张怀民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散着步,任何的语言都不及他们对彼此遭遇的了解,心灵上的默契。

抬头看,夜空中到月亮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星星只有几颗,周围很安静!竹子、柏树随风晃动,这个夜晚幽静而美好!不过这里只有他们两个清闲之人看见罢了!。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于"字用法相同一项是(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答: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扩写作文3篇

记承天寺夜游扩写作文3篇

记承天寺夜游扩写作文记承天寺夜游扩写作文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扩写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扩写作文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于是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扩写作文2庭院深深,树影重重。

月高挂于夜空,静静地洒下皎洁的月辉,月光朦胧,让这夜晚显得梦幻起来。

月儿无眠,似调皮的.小孩儿轻轻地推开门窗,想要看看室内的人此刻在做些什么。

形影消瘦的人,正要解开衣衫走向床边。

却见这精灵般的月光投进了室内的地面。

如此皎洁明亮。

今晚的月一定好圆好圆。

何不一赏月下美景,再去眠它一晚?于是再度披上衣衫,轻轻推开雕花的木门,信步走到室外。

只见那月光无言,却已将整个庭院写满。

处处都是娴静之美。

虽不及白昼的明亮,却自有一种似真似幻的梦幻之感。

走下台阶,庭院空空。

如此月下美景,却无人与我共赏。

自被贬黄州以来,总是白天,也鲜有登门造访的人,更何况此时正值夜深?月光将我的身影拉得那么长。

我看那地面上的孤影不禁心生凄凉。

忽然想到老友张怀民的境遇与我一样,宦海浮沉此刻我们都是仕途上的失意人。

于是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前往承天寺的那条路。

不多时,我便来到了友人的住处。

讶然地发现原来张怀民此时也未就寝,正一人独自立于庭院,见我到来,自是一番惊喜。

相顾之下,欣喜中却带一点悲凉。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柏,可是天涯知音却是这样珍贵。

庭中漫步,自有一种悠闲。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衣想要入睡,月光进入门里,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就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清澈。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考虑。

为:做。

2.寝:睡,名词作动词。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步:散步,名词作动词。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

5.交横:交错纵横。

6.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2.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住户。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4.盖竹柏影也盖,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

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一词多义与:1.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2.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1.遂.至承天寺。

(于是)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至:1.遂至.承天寺。

(到)2.寡助之至.。

(极点)寻:1.寻张怀民。

(寻找)2.未果,寻病终。

(不久)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特殊句式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文言现象,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通用10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 1自那夜与张怀民共赏月色于承天寺后,吾心中常念那夜之静谧与澄澈。

此后数日,吾每每忆起那如水之月色,如纱之竹柏影,便觉心境悠然。

一日,吾又独步于庭院之中,夜已深,万籁俱寂。

抬首望月,那月似也忆起了那夜之约,依旧洒下银辉,温柔地笼罩着大地。

吾不禁想起怀民,不知他此时是否也在仰望这同一轮明月。

吾缓缓踱步至书房,燃一盏灯,执一卷书,欲借此排遣心中思念。

然书中文字,此刻却似失了魔力,吾之思绪总被那夜之景牵走。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之上,仿佛在提醒吾那夜之美好不应被遗忘。

正沉思间,忽闻叩门之声。

吾心下诧异,这般深夜,何人来访?开门视之,竟是怀民。

他身着一袭素袍,面带微笑,眼中满是惊喜。

“吾正思念兄台,不想兄台竟也念着吾。

”怀民笑道。

吾亦喜不自禁,忙将怀民迎入屋内。

“方才吾望月之时,便想起了你,不想你竟也来了。

”二人相对而坐,无需多言,那夜之景已在心中浮现。

月光依旧如水,静静地流淌在屋内,仿佛将二人带回到了承天寺中。

“此夜月色依旧,实乃天赐之美景。

”怀民感慨道。

吾点头称是:“那夜之景,如诗如画,令人难以忘怀。

今日重逢,定要再次好好欣赏这月色。

”于是,吾与怀民再次步出庭院。

月光下,竹柏影依旧摇曳生姿,似在诉说着那夜的故事。

吾与怀民并肩而立,静静地感受着这夜的宁静与美好。

夜渐深,吾与怀民却毫无睡意。

这月色,这竹柏影,仿佛有着无尽的魔力,让吾们沉醉其中。

吾深知,这般美景,这般情谊,定将成为吾心中永恒之记忆。

此后,吾与怀民时常相约于月夜,共赏这世间之美好。

那夜之月色,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吾们的心灵之路,让吾们在这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方宁静的港湾。

记承天寺夜游续写作文 2自那夜与张怀民共赏月色于承天寺后,吾心中常念那夜之静谧与澄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扩展阅读与写作
一.扩展阅读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念奴娇①·赤壁怀古②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④。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⑤。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

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

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

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

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

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

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

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

“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

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

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

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

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

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

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对于原破。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赏析: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

作者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

他又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这种以忆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

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

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

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忽然”两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

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

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

在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

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苏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

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二.写作
题目:遇见苏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