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 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教案设计)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 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标准教材高二历史:第一单元 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教案设计)Histo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education,edification of sentiments, etc.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 15-18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教案设计)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变化的主要表现;知道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知道西欧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理解生产力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关系;理解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解读“探索与争鸣”中提供的材料,学习从采集表层信息,到分析归纳发现深层信息从而形成观点的思维方法。

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程,学习辩证、历史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技术发展对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

形成对历史形象(事物等)理智分析、辩证看待,注重看其主流作用的价值倾向。

二、重点难点重点: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背景难点:资本原始积累的内涵和特点三、教学过程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15、16世纪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

伴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

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当时西欧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大家阅读本单元序言,归纳巨变的表现。

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

第四分册知识结构图

第四分册知识结构图

第四分册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㈠、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15---16世纪西欧社会演变二、阶段时间:15世纪~16世纪三、阶段特征:15、16世纪,西欧社会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⑴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⑵政治上:君主专制建立消灭分裂割据,推行重商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⑶社会上: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形成和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⑷文化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了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解放了思想----这些变化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第二单元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㈠、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二、阶段时间:1640年~1815年三、阶段特征: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导致英、美、法三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变化的政治革命。

2、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进行彻底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并构建了新的资产阶级政治和思想体系。

背景: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王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于是,欧美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了猛烈的冲击:第6课启蒙运动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第8课法国大革命㈠、单元历史阶段的主题、时间及历史特征一、单元主题:工业社会的来临二、阶段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50年代三、阶段特征:1、工业时代的来临——英国工业革命。

2、工业时代的产物——现代工厂制度。

3、工业时代的社会矛盾与对策——“血汗工厂”和社会立法。

㈢、单元知识延展1、内在联系知识:15世纪末,英国发展为民族国家,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海外扩张,圈地运动加快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走出中世纪,资本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走出中世纪,资本

一、单元导言解读1、演变时间:15、16世纪(中世纪晚期,封建制度走向解体)2、演变空间:西欧(包括哪些国家?英法西葡、意、德等,和今天西欧不同)3、演变方向:从文明形态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变(或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从社会形态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历史发展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4、演变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5、演变表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发生变化具体表现:(1)、经济领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标志)生产力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途径:暴力手段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组织形式圈地运动、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后期为机器生产的工厂制(2)、政治领域: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是经济变化的结果),(作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反封建和反天主教会是共同本质特征。

(启迪思想,提供新教伦理),为工业革命来临做思想准备。

(4)、对外关系: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是中世纪和近代分水岭。

提供市场、资金、原料、劳动力等条件。

二、单元知识延展(一)、为何西欧能走出中世纪?1、西欧古代奴隶制文明:公元前8世纪到476年,古希腊、古罗马文明2、中世纪西欧展脉络476(5世纪):西欧进入中世纪;476西罗马灭亡,496年基督教在为国家机器一部分6世纪下半叶:封建制度产生(隶农制和氏族制因素催生)8世纪上半叶(750年)采邑改革,封建等级制形成9世纪,庄园制度形成11世纪:封建制度确立12世纪,城市兴起,商品经济活跃13世纪下半叶,等级君主制形成(英法)14世纪庄园制度衰败15——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注:中世纪文明的三个源头:罗马遗留下来的古典文化、日耳曼带来的蛮族文化和开始独立发展的基督教文化,三者相互整合相互适应,共同促成了中世纪的欧洲文明。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2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2课  民族国家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的基本情况;15世纪末,英法相继成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及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影响技能:解析课文,区分课文中各历史事件〔英法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制形成等〕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等〔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比较英法君主专制的不同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提炼核心观点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贞德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二、重点难点重点:百年战争、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难点:百年战争英国战败后民族意识却日趋明晰的原因三、教学过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导致15、16世纪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此导入新课。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一、百年战争的影响插图《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1、原因〔1〕远因〔诺曼征服〕自11世纪“诺曼征服〞以后,英国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占有了大量的法国领地。

12世纪下半叶,英王室在法国的领地占法国总面积的一半左右,远远超过了法国王室,这在同样梦想称霸欧洲的法国看来,简直就是耻辱,一直寻求机会收复这些领地。

〔2〕近因〔法国王位继承问题〕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没有男嗣,法国贵族会议便推举他的侄子腓力为王,称腓力六世。

一心想控制法国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凭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孙,向法国发难,声称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观点例举 • (1)信仰得救:认为只要有 虔诚的信仰,灵 )信仰得救:认为只要有_______, 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 (2)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 ) 圣经 》的权利, 《____》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 教会的说教。 教会的说教。 • (3)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坚持 国家权力 高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坚持_______高 于教会。 于教会。
国家 1500~1599年 ~ 年 葡萄牙 荷兰 英格兰 欧洲合计 705 65 — 770
数量( 数量(艘) 1600~1700年 ~ 年 371 1770 811 3161 1701~1800年 ~ 年 196 2950 1865 6661
4.上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 4.上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 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16世纪以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 世纪以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 . 世纪以来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 被称为“ 的马车夫” 的马车夫” B.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 到 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于开辟 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 . 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 新航路 D.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 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 . 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 霸主之势 答案】 【答案】D
–消极影响
• 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的 道路
–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它们长期的贫困 与落后。

世界近代史考纲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世界近代史考纲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考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代史)第四分册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巨变表现:●总体趋势:资本主义产生,封建制度解体,完成了由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经济:手工工场出现,标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政治:民族国家形成,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社会: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思想意识发生重大变化,进行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知识结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剩余产品(根本原因)雇佣劳动力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强制剥削农民土地(eg: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15世纪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手工工场诞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特点:手工劳动、分工协作]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君主专制 B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共性:确定的疆土;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民族意识增强)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政治上的统一)二、君主专制1、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2、形成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①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威,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②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③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历史作用①加强中央集权,大家地方割据势力。

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发展迅速。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A⏹新航路开辟的简况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A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1、原因:①社会根源:寻金热②诱因:《马克波罗行纪》③经济根源:15世纪后,西欧商品经济发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和获得更多货币。

15-16世纪西欧

15-16世纪西欧

社会:封闭、等级森严、分裂割据、混乱

君主专制:西欧封建社会最后的政体、
中央集权的最高形式
表现:王权是宗教和世俗事务上的最高权威。 形成时间:英法等国于15世纪下半叶逐步形成 。 形成背景:
经济需要:资本主义发展,但社会分裂割据,缺乏稳定秩序、统一市 场,需要王权的保护 政治基础:等级君主制下王权得以加强,民族国家形成,民族意识强烈 要求更统一、更强大
社会基础:新兴资产阶级支持、市民支持、封建贵族支持、部分农民和 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君主专制的作用与影响
初期:打击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结束了分裂割据状
态,有利于瓦解封建 社会;促进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
设了条件;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 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
不同视角中的新航路开辟
从文明视角看: 1、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贸易范围扩大了,贸易品种增加了; 2、推动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及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带动了大西 洋沿岸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这为西欧积累了 大量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
3、推动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在贸易与殖民中,推 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密切了东西方的 交流,客观上给落后的国家带去了先进的西方文明,形成了中国 早期西学东渐潮流;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现代化的曙光 整体世界的开端
• 请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等方面简要叙述6-16世 纪西欧社会的发展演变。
6-16世纪的西欧历史发展
经济:庄园经济 政治:封建等级制 文化:神学主宰 对外:内部贸易 商品经济发展 等级君主制 大学兴起 海外贸易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民族国家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 君主专制 宗教改革 早期殖 民扩张对外:内部贸易大学源自起海外贸易文艺复兴

120326第1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走出中世纪,孕育现代化)

120326第1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走出中世纪,孕育现代化)

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场中供酒饭,饮食皆于是。
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技,天衣真无缝。 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
二十扞制匠,将呢折成匹。
8

面对中世纪晚期的经济挑战,某 些商人的应对方式保守,一味着眼于 对既有特权的保护;而另有一些人, 则依凭着更为开阔的眼光,积极地探 寻新的市场、新的商品,以及新的贸 易路线。
23
君主专制
• 形成的原因: • 1、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 权提供支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 3、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 城市贫民等)。 • 英法两国形成君主专制的时间:15世纪下半叶 • 全面评价英法君主专制的影响:形成初期;专制君主颁布 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到17、18世纪时,当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来后, 专制君主宣扬“君权神授”,垄断专卖权等,严重损害了 资产阶级利益,资产阶级革命在所难免。

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 辛勤齐操作,笑声彻屋梁。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 欢笑且整梳,歌声冲霄云。附近又一室,少女二百人。
小袄红似花,头巾白若银。少女体轻盈,纺绩辛且勤。
又复善歌唱,妙音胜夜莺。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五。 列坐检细毛,不敢辞劳苦。彼皆窭人子,终日不得息。
——(美)朱迪斯 · M 本内特 C · 沃伦 · 霍利斯特 著《欧洲中世 4 纪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334页

饮食习惯的改变使对猪油的需求降低,而改为食用黄油; 这样便引起挪威、瑞典、丹麦、荷兰和诺曼底饲养产乳奶牛业 的反响。在其他地方,……有人决定养马。在法国,则开辟大 的池塘从事淡水养鱼,由于居民一致遵守每星期五和四旬斋守 斋的惯例,因此养鱼更有用处。 在意大利和葡萄牙,为了满足对水果、蔬菜的极大需求, 有人栽培果园,生产柑桔、柠檬、无花果和葡萄,供应出口。 在经济作物中,葡萄的生产从这个时期酒价稳定中得到好 处。希腊和西班牙产的葡萄酒,以及塞浦路斯和罗得岛的葡萄 酒,在西欧市场上,都很容易找到销路。在莱茵河沿岸、阿尔 萨斯和勃艮第,葡萄园发展飞速。还有些专门为纺织工业生产 的作物,如亚麻、大麻、制染料的植物(藏红花、菘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大同中学姚军
[单元内容分析]
15世纪之前的世界历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基本上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路线平行地发展,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受制于地理隔绝及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社会的横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社会从地域性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跨越是横向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突破,这一具有根本性转折意义的突破是与纵向发展进程中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工业文明的兴起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这个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化”。

1500年前后,西欧地区社会结构中有利于制度创新的各种因素通过一系列联动的历史运动会聚、互动,最终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准备了知识基础、制度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这些历史运动包括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崛起、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等。

1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15—16世纪商品经济、手工工场发展及资本原始积累的基本情况,理解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互动发展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作用。

了解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及君主专制形成的基本情况,理解百年战争对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理解君主专制在15—16世纪对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了解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基本情况,辨证地理解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历史作用。

了解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的基本情况,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主要精神对摧毁封建制度及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作用。

整体地理解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诸多历史运动及制度创新对工业
文明诞生的重要影响。

2、通过阅读课本中的“文献选读”等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初步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英法两国君主专制差异等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对历史中的人物、国家、事件等进行比较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整理第一单元的知识,分析15—16世纪西欧社会演变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
1此段参考《世界通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余伟民先生的前言。

对外等方面分析历史问题、把握不同历史阶段总体发展趋势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制度制度的改革和革命以及文化的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崛起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使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的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理性精神的进步对于人类思想进步的重要作用,并使学生客观地看待地理大发现及由此带来的殖民扩张的罪恶。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之间的关系。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3)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

(4)文艺复兴的实质以及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2、内容解析:
(1)资本主义的概念来自于资本,它是一种财富积累的方式,也指通过运用特殊商品资本进行财富增值的方法。

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它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业主采用雇佣劳动的办法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通过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劳动价值,获得高额利润。

资本主义是同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如果用有巨大财富但从不进行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那还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

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展的综合力量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农业的发展使社会财富增加,使手工业得以进一步发展,也使商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呈现互动发展的态势,而此前欧洲瘟疫的流行及庄园制度的衰落进一步使原有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发生解体,城市更自由地发展起来,并提供了手工业、商业所需的自由劳动力,而资本的原始积累使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而殖民扩张使海外市场及原料产地迅速得以发展,这一系列联动发展使得西欧社会生产力得以迅速提高。

建议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注意资本、市场、劳动力这些关键词的解读。

(2)公元1000年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及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新兴的城市力量希望借助王权伸张自己的,希望国家统一,改变封建割据的局面。

王权高举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代言人的旗帜,不断强大,他们对内抗衡封建领地贵族,对外伸张民族利益。

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欧洲国家形态——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欧洲两大重要民族国家——英国与法国的建立就是在战争中萌发民族意识,在战争中王权崛起的过程。

百年战争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还是领土和民族利益之争,这都表明当时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开始
在欧洲成熟。

而对于英国而言,在玫瑰战争中,约克和兰开斯特两个家族争夺王位,为此不惜兵戎相见。

战争打了30年,结果是旧的封建领地贵族自相残杀、消灭殆尽,一个新的势力崛起。

这个势力代表着国家的统一与和解,在消灭封建势力的基础上,建立了都铎王朝。

恩格斯曾经说:“对英国幸运的是旧的封建诸侯已经在蔷薇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


(3)新航路开辟在15—16世纪之交的成功,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科学技术进步及探险家冒险精神胜利共同作用的产物,带有极强烈的对于财富的追求目的。

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开启了人类文明横向发展的重大突破,使世界市场开始
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引起“商业革命”,使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并引起“价格革命”。

但是新航路开辟本身带有不可推卸的原罪,即对于财富的贪婪,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空前的浩劫。

教师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更多地使用辨证的方法来客观分析这一历史事件。

(4)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根本的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城市世俗生活的繁荣。

不妨把文艺复兴看作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

那场夺去欧洲五分之二以上人口的瘟疫,显示出欧洲封建主义已经走到尽头的事实。

从那时起,危机和制服危机就成为人们探讨的话题。

知识分子深感不安,特别敏感的诗人,天才的艺术家们,都深刻感受到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所带来的压力。

围绕着如何振兴欧洲的问题,他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在承袭欧洲传统文化的同时,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

而宗教改革则是在宗教外衣掩护下的阶级斗争,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伟大尝试,这场斗争不仅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直接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也体现了新兴的民族国家崛起的独立追求,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教思想改变了中世纪人们的许多想法。

宗教改革家一再向世人宣示,世俗的工作是为上帝服务。

路德认为所有的工作是一种真正的基督教的天职,同神父和其他神职人员一样。

这就与中世纪的把工作当作一种罪行来进行惩罚、认为工作有失绅士身份的传统封建观念有所不同。

新教还通过反对奇迹来提倡理性。

新教徒强调过有计划的生活,反对得过且过。

有些新教徒不主张在世俗世界中行乐,他们身体力行提倡勤俭节约,这对资本的积累不无好处。

很明显,勤奋工作、理性、节俭,同中世纪的生活方式有了许多差距。

中世纪教会所主张的禁欲、虚无,都与强调积极进取的新教原则很不一致。

(5)教学建议中提到的教学重点,建议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层面引导学生考察整个西欧的15—16世纪。

西欧15—16世纪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当复杂,特别是这些重大历史运动间的互相影响,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认知基础,因此抓住资本主义兴起这一核心概念,从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四个层面探讨演进的前因后果,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这段历史的概貌,也便于使学生承上启下地认识到15—16世纪在整个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演进
中的重要奠基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