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附学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其对研究古代社会、古代语言等方面的重要意义;3.能够描述甲骨文的形状、读音、书写方法等基本知识;4.能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理解并分析甲骨文中所表示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甲骨文的基本知识;3.如何通过阅读甲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2.相关的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2. 了解青铜器(20分钟)1.讲解青铜器的起源和制作技术;2.分组讨论青铜器的用途,并展示各组的思维导图;3.教师讲解并展示一些典型的青铜器。
3. 了解甲骨文(25分钟)1.讲解甲骨文的发现历程;2.大致介绍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包括书写方法、形状、读音等;3.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并让学生尝试解读其中的内容。
4. 分析甲骨文(35分钟)1.让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段甲骨文,进行阅读和分析;2.学生就所分析的甲骨文进行汇报,让其他组进行点评;3.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甲骨文的翻译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并向学生抛出一些补充性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比较生动、有趣的历史课,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在甲骨文分析环节,通过给学生分配不同的甲骨文,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生动而多元化的教材的记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教学难点: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多媒体展示小知识,介绍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介绍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杰出代表。
3.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青铜器的特点。
提示: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4.启发学生思考: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并介绍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提示:(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含答案解析)-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学习难点: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成就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理解其价值,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认识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我国在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甘肃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2.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等发展到,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
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
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铸造技术采用“ ”,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
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
如,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二、甲骨文记事4.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单字计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
5.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官制、刑法、、天文历法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6.甲骨文使用、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2022-2023统编版七上历史实用趣味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①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功能、代表作品及工艺成就。
②知道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历史学家易中天将其概括为“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文明。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这一时期的辉煌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的灿烂景象。
环节二:整体感知1、问题探究:阅读教材目录,找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分别是什么?中国由此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答案提示:本课总共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远古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器,称之为新时期时代,夏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器,称之为青铜时代。
教师指导:青铜时代,以人类最初使用青铜金属工具和生活用具为标志。
由于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并广泛应用青铜金属原料制作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使生产发生了质的变革,社会生活也出现了大的变化。
我国青铜时代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其中,青铜文化的兴盛繁荣在商、周时期,到春秋开始衰退。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自主学习:青铜器是由哪几种金属冶炼而成的?大家知道青铜器是什么颜色的么?答案提示:铜、锡、铅;金色教师指导: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大都是青绿色,然而它最初的样子,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是很漂亮的金色,被称为“金”。
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
高古文献中的“赐金”“受金”“吉金”中的金,多指的是青铜。
而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被称为“金文”。
2、自主学习:结合课本P25-P26,将表格青铜器的相关内容补充完整答案提示:①出现时间:距今5000-4000年②作用:饮食、祭祀及军事等③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④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遗产,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认识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种类、特点等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
4.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附学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一: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
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
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自主阅读课本P23~24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完成第4题。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
2.运用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材料,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展示鼎的图片,设问你知道下面图中的物品是什么吗?你能说出多少个与鼎相关的成语?(同学们回答成语)教师:你们说得真好!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
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它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又具有怎样高超工艺?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自主学习1.商朝以后的青铜器有哪些用途,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特点、制作工艺、代表作品分别是什么?3.甲骨文的含义,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影响?4.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探究新知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展示《甘肃齐家文化出土的铜镜》图片:学生回答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距今5000—4000年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2.青铜器的功能用途,展示青铜器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青铜器的用途。
青铜器用途广泛,由此总结出青铜器特点一:种类丰富。
3.相关史事:展示《周代的列鼎列簋制度》图片,指导学生阅读P25页相关史事说一说,青铜器的功能有什么变化?教师点拨: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青铜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如: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等。
此时鼎从最初是一种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成为了“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3.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图片。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5)(精选5篇)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5)(精选5篇)第一篇:《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5)《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内容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一、内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
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
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
同时,本课也是本教科书中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本课,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三、教学流程入境生趣导入新课1.播放十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断,内容是青铜大鼎冉冉升起,将十运会推向了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一: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
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
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自主阅读课本P23~24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方式造字。
(4)甲骨文是中国发现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有文学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交流预展】1组内交流:(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1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 C )纺织业B.制瓷业青铜器制造业 D.造纸业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B )夏朝 B.商朝西周 D.春秋3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批文物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它是商代文物。
这些文字应该是( A)A.甲骨文 B.金文小篆 D.隶书4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 A )龟甲和兽骨上陶器和青铜器上骨器和石器上铁器和木片上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末年在河南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认出了这些“龙骨”上的刻画痕迹竟是几千年来谁也未曾见过的文字。
这是古代占卜之后留下的刻辞。
(1)王懿荣发现的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请说出它的含义。
甲骨文。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该文字有什么用途?除记载占卜的吉凶外还涉及商王朝的祭祀、征伐、狩猎、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等多方面的情况。
(3)发现这种文字的意义何在?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本节课的收获:2本节课还存在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标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
2.通过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学习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第二部分为“甲骨文记事”与“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看图片“青铜器”结合教材回答一组:1 2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2.图片1、2青铜器的名称各是什么?其中图片1有何历史地位?3.综合以上内容总结商周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主要用途是什么?二、甲骨文记事与造字特点1.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2.甲骨文在当时社会起什么样的作用?3.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什么地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4.甲骨文采用哪些造字方法?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甲骨文距今约3600 多年的历史。
那时候的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 年了, 目前出土数量在15 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 个, 已识2000 余字, 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1)看下列图片是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中的部分文字,你可知道分别是什么吗?写在横线上。
(2)看下图甲骨文中的各种,形状均似丝线缠绕。
请你在图上用笔圈出这个字。
通过这片甲骨文上的丝字,你能推测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自主建构】【直击中考】1.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上的文字称作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2.具有“殷、青铜冶炼、甲骨文”这些典型特征的朝代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汉3.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A.编钟B.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D.司母戊鼎4.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右侧图片所示文物透露出来的相关历史信息是A.原始居民的生活B.商周的青铜文明C.春秋战国的纷争D.秦汉时期大一统5.文物反映一定时朗人类的社会活动。
下列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①司母戊鼎②人面鱼纹彩陶③兵马俑④汉、胡服佣A.① B.② C.③ D.④6.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A.商代文字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C.字母文字的起源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7.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8.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肖强妈妈问肖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和最后出现的是哪两种?”其正确的回答应是A.甲骨文、隶书 B.甲骨文、金文C.金文、篆书 D.金文、隶书9.著名学者夏鼐说:“商朝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商代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造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参考答案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
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3.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4.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地区广泛。
大量用于祭祀5.陶瓷业玉器制造业二、甲骨文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记载详细的内容,如祭祀、战争等内容,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河南安阳商朝4、象形、指事、会意、形声5(1)猴、鸡、马、龙、牛、羊、鼠、蛇。
(2)我国在商朝时候就有了养蚕织丝,丝早已成为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击中考】1. A2. B3. D4. B5. A6. D7. B8.A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