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2022-2023统编版七上历史实用趣味备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了解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其对研究古代社会、古代语言等方面的重要意义;3.能够描述甲骨文的形状、读音、书写方法等基本知识;4.能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理解并分析甲骨文中所表示的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2.甲骨文的基本知识;3.如何通过阅读甲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1.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2.相关的文献、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并介绍本课的主题和目标。

2. 了解青铜器(20分钟)1.讲解青铜器的起源和制作技术;2.分组讨论青铜器的用途,并展示各组的思维导图;3.教师讲解并展示一些典型的青铜器。

3. 了解甲骨文(25分钟)1.讲解甲骨文的发现历程;2.大致介绍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包括书写方法、形状、读音等;3.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图片,并让学生尝试解读其中的内容。

4. 分析甲骨文(35分钟)1.让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段甲骨文,进行阅读和分析;2.学生就所分析的甲骨文进行汇报,让其他组进行点评;3.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甲骨文的翻译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分析。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并向学生抛出一些补充性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比较生动、有趣的历史课,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在甲骨文分析环节,通过给学生分配不同的甲骨文,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生动而多元化的教材的记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教学难点: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

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多媒体展示小知识,介绍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介绍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杰出代表。

3.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青铜器的特点。

提示: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4.启发学生思考: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并介绍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提示:(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发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商朝的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及甲骨文的演变产生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商朝的历史背景,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商朝的青铜文明,认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掌握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

2.图片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甲骨文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及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3.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商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出现时期。

2.呈现(10分钟)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遗产,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认识青铜器与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种类、特点等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图片展示:运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

4.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种古代文化遗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种类和特点,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结构和特点。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精选3篇)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精选3篇)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精选3篇)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篇1一、教材分析:《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一节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器与甲骨文。

本课是学生了解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商周文化的重要的一课。

只有认真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文化史课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商朝时期典型青铜器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图片了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工艺水平高超等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了解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知道甲骨文是最早文字,认识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以及甲骨文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2、难点:青铜器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他们难以理解青铜器所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涵。

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对知识也有着强烈探索和了解的欲望,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结合实际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六、教具和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四羊方尊实物仿品七、教学过程:展示一组青铜器图片:1鼎 2簋 3尊 4钺5编钟 6铲问题:青铜器主要有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种类。

你能分辨出上面青铜器所属的种类吗?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成就一方面是种类丰富,另一方面是制作工艺高超。

利用一系列青铜器图片,学生分辨青铜器的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等,体会商周时期,青铜器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会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丰富。

一、青铜器(板书)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

材料:读一读:六份铜一份锡适宜铸钟鼎,五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斧头,四份铜一份锡适宜铸戈戟,三份铜一份锡适宜铸刀剑。

——改编自《考工记》问:读了《考工记》中的记载,你有什么想法?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抓住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内容要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认知提示: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要点】从通史的角度来看,夏、商、西周三代往往被称为中国早期国家的发端,政治如此,文化也是如此。

本课在课程编排上分为三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但主要是介绍了这一时期在青铜器和甲骨文方面的成就,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早期的发达文明。

甲骨文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中国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同时更证明了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由甲骨文的铭刻延伸到金文,进而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通过对当时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及青铜器高超技艺的分析,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并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学习本课,让学生明确中华民族文明的源远流长并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学习目标】1.通过对甲骨文记载的阅读与分析,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并理解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通过甲骨文的欣赏,知道甲骨文的构字特点。

2.通过对青铜器图片的欣赏,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具有用途广、数量多等特点。

通过对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典型青铜器的鉴赏分析,了解当时青铜制造业规模宏大、工艺精美等特点。

3.通过材料分析理解甲骨文与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了解中国早期发达的文明,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夏商周文明成就青铜器 甲骨文 铭刻 甲骨发现 构字方法 地位 文字记载;商朝可考 用途 从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特点 典型代表 制作方法【重难点分析】1.重点:甲骨文在汉字发展中的作用;青铜器反映的时代政治特点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中国历史中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延绵不绝,其中历朝历代出现过数不清的文物珍宝。

央视著名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都播到第三季了。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设计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多媒体、启发、讨论、直观法等教学方法附1:学案(10分钟)一、独立自学【温馨提示:1.历史阅读方法指导:抓住时间(时期)、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影响(意义、作用)。

2.学习要求:在课文划出相关答案,不会的问题标出记号,10分钟)】(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距今4000多年的出土了铜镜。

2.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乃至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和。

3.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4.⑴我国的青铜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⑵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什么?⑶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P23——245.你知道青铜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6.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3-24(二)甲骨文记事1.⑴什么是甲骨文?⑵在哪里出土的?⑶是怎样被发现的?⑷记载了什么内容?⑸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什么时候?P24—252⑴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哪些造字方法?⑵什么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⑶什么是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⑷甲骨文对汉字的发展有什么意义?P25二、合作探究(5分钟)(要求:前后桌4人为一组讨论,时间5分钟)司母戊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礼器。

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铸造这样的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在商朝时期能成功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这说明了什么?(提示:从高、大、重、花纹、规模去分析)附2: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精品代表作是()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牛尊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是:()A.毛公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象 D.司母戊鼎3、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②甲骨文记载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丰富的内容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包括夏商西周的青铜器文化以及甲骨文的产生和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独特魅力,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代表,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青铜器文化,掌握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了解甲骨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2.甲骨文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基本知识,阐述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2.展示法: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讨论法:学生就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青铜器和甲骨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特点和内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内容。

3.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古代文化的瑰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历史价值。

3.操练(10分钟)学生讨论: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哪些角色?其制作工艺对后世有何影响?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加深对青铜器文化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①了解青铜器的用途、功能、代表作品及工艺成就。

②知道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③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历史学家易中天将其概括为“青铜铸就,甲骨绘成”的文明。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这一时期的辉煌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的灿烂景象。

环节二: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阅读教材目录,找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分别是什么?中国由此进入到了什么时代?
答案提示:本课总共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青铜器与甲骨文。

远古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原始农耕使用磨制石器,称之为新时期时代,夏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器,称之为青铜时代。

教师指导:青铜时代,以人类最初使用青铜金属工具和生活用具为标志。

由于青铜冶铸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并广泛应用青铜金属原料制作劳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使生产发生了质的变革,社会生活也出现了大的变化。

我国青铜时代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三代,其中,青铜文化的兴盛繁荣在商、周时期,到春秋开始衰退。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自主学习:青铜器是由哪几种金属冶炼而成的?大家知道青铜器是什么颜色的么?
答案提示:铜、锡、铅;金色
教师指导: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大都是青绿色,然而它最初的样子,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是很漂亮的金色,被称为“金”。

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

高古文献中的“赐金”“受金”“吉金”中的金,多指的是青铜。

而青铜器上的铭文,也被称为“金
文”。

2、自主学习:结合课本P25-P26,将表格青铜器的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提示:①出现时间:距今5000-4000年
②作用:饮食、祭祀及军事等
③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④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⑤工艺:泥范铸造法
⑥代表:
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
利簋[guǐ]
3、问题探究:看图猜作用
答案提示:
教师指导:青铜虽然开始运用于农业,但是规模并不太大,目前考古发掘的青铜器主要以礼器、兵器和酒器为主,少量用于日常用品和农具。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青铜器更多的应用于战争和祭祀,所以这个阶段的农业生产工具仍然以石器、木器为主。

4、问题探究:等级地位的高低与青铜器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由此可知青铜器象征着什么?
答案提示:①地位越高,数量越多。

②权力和等级地位。

教师指导:从青铜器身世来分析,最初出现的青铜器几乎都是工具、兵器,正说明青铜器开始是以纯粹的实用器的面目出现的。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奴隶主宗法礼制的形成与发展,青铜器已不仅仅实用,而成了体现奴隶主不同阶层的尊卑贵贱的社会地位、等级身份、行为规范和艺术需求的一种标志。

譬如拿青铜器中最主要的食器鼎来说吧,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规定得清清楚楚。

诸侯不能用九鼎,大夫也不能用七鼎,否则就是“僭越”、“犯上”。

当然也不能降级。

天子用七鼎或五鼎,那就丧失了身份和地位。

这些都是奴隶制礼制严格规定的。

不仅如此,对于一个奴隶制国家来说,青铜礼器尤其像鼎之类的重器是社稷的象征。

它的存亡就是国家的存亡,所以古书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说法。

显然青铜器不是一般的实用器。

对于一个奴隶主贵族及其家族来说,青铜礼器又是他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5、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根据这些史料可以推断出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提示:①青铜器造型精美,制作工艺高超
②商朝中后期到西周前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教师指导: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6、核心素养: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些史料可以印证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提示:①证明了牧野之战的史实,并据此得出武王伐纣具体日期。

②证明了分封制的存在和授民授疆土的史实,同时印证了史书中召公封燕,以元子就封的记载。

教师指导:通过青铜器知道夏商周的建立与发展的基本信息。

初步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自主学习:结合课本P26-P27,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答案提示:
①含义: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②发现:王懿荣(1899年)
③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④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⑤影响: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教师指导:根据汉字的起源,目前的研究可以推到距今七、八千年之前,所谓的“仓颉造字”,其实,就是黄帝时代,汉字已经到了生根发芽的阶段。

现在,我们发现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但是,这并不代表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因为,汉字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也就是说我国还应该有比甲骨文早得多的文字存在,但到目前为止,甲骨文是最早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2、自主学习:这些文字采用了什么造字方法?
答案提示: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指事字
3、问题探究:根据材料说明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3000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王权与神权关系、土地所有制、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以及商王都内权贵阶层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

……甲骨文是汉字的鼻
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

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摘编自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答案提示:甲骨文是研究中国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构形和体式,与今天的汉字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4、核心素养:从妇好墓中出土的甲骨文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答案提示:①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②妇好是有据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开启了我国“信史”时代。

教师指导:妇好墓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

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该墓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

此外还有石器、象牙制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贝壳。

妇好墓出土的器物异常精美,如工艺精湛的小玉人、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等。

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中,有多件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

特别是一件带有“妇好”铭文的武器“钺”,学界普遍认为是妇好可以领兵打仗的权力标志。

甲骨文中有关妇好的记载有200多条。

涉及到她曾率领13000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国民的爱戴。

妇好终因积劳成疾而先逝,国王武丁予以厚葬,并修筑享堂时时纪念。

【课堂小结】
青铜铸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造型精美等特点,集中体现了当时强盛的经济实力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特征。

甲骨文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不仅对研究商朝文明有重要参考作用,也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灿烂辉煌的文明,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巩固练习】
1. (2022年四川达州)2022年春晚舞台上亮相的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青铜面具,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夺目璀璨。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青铜器中最重的是()
A. 四羊方尊
B. 利簋
C. 司母戊鼎
D. 青铜面具2.(2022年福建)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图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A.土地制度 D.天文历法
3.(2022年湖北荆州)早期中华文明辉煌灿烂,下列朝代中,以创造了青铜器和甲骨文著称的是()
A.秦朝 B.汉朝 C.商朝 D.隋朝4.(2022年湖南湘潭)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
答案提示:CBC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