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件(共26张PPT)

1.商人盛行占卜,十分迷信。
( √)
2.商人占卜工具是龟甲和兽骨。
( √)
3.甲骨文记录了商人的占卜结果。
( √)
4.祭祀和田猎,都属于商人占卜的事 项 ( √ )
商代人盛行占卜,几乎事无大小 都要求神问卜·甲骨(龟甲或兽骨) 就是他们的主要占卜用具。占卜时先 将甲骨刮削整治,然后在背面钻孔凿 槽,用火灼烧,然后卜者根据正面出 现裂叙的密度、方向判断吉凶。占卜 完毕,将占卜的经过和结果概括地写 成卜辞,刻在甲骨上备查,即成甲骨 交
象形
羊
日
田
雨
指事
上
下
会意 形声 假借
明
从
柄
右,假借为“佑”,祈求保佑
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的关系
清华附中 宋薇
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的关系
清华附中 宋薇
上 上图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牛骨 的正面刻有卜辞百余字,记录了 商王武丁祭祀先祖、乘车田猎等 占卜内容。
以下内容符合材料信息所表达的意思 ,请在 括号内 划“√ ”;违 背材料 信息所 表达的 意思, 请在括 号内划 “×” 。
中国文字的形成与
发甲展骨有深文远有影什响 么重中要国有地文位字可?考的
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商朝字。
尊神重鬼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萌芽 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尚不能把握自己命运、对自身能力 缺乏信心的表现。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青铜器与甲骨文
远古人类的生活经验,靠口耳相传,
靠记忆保留下来。但记忆力有限,不及 用实物记录下来持久。
夏
商
西 周
据说中国远古的人结绳记事: 大事打个大绳结表示,小事打
个小结。绳的长短和颜色也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件 (21张)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青铜器是铜、锡、铅 熔化后 按照一定比例合成合铸而成的 器具,颜色 为青绿,故称“青铜”。最早出现在原始 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2、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的阶段: (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 地点: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 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 出土了铜镜。
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礼器。
仔细观察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图图11和:甲图2骨体现文的,是什商么朝文。字?图它2们:分别金盛文行于,什商么、朝代周。
(2)图这1:刻两种在文龟字甲一和般兽都骨刻上写,在说什明么我材料国上有?文有字什可么考历历史史意从义商?朝开始。图2:铸刻在青铜器上, 它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
A.毛公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象 D.司母戊鼎
D
9.下列各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青铜器 ②铁器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D
③石器
材料解析
仔细观察图,完成下列各题。 (1)这件文物叫什么名字?
司母戊鼎 (2)这件文物出自哪个 朝代?
商朝 (3)这件文物的历史地位如何?
铸造技术: 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 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液态
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 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熔炼矿石) (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 的模型里。(制造泥范、熔炼合金) (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成形、铸后加工)
课堂小结
甲骨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ppt

二、甲骨文
二 甲骨文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 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 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至今已发现 16万片以上,商代10 万余片,单字有4500 个左右,已经识别的 有1500多字。
二 甲骨文 古人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么要在甲骨上面书写文字呢?
汉字发展特点:由繁到简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简体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发 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 铸造、使用青铜器为标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 时代的国家之一。
一、青铜器的高超艺术
青铜器的功能用途
食器
簋guǐ
鼎
敦
鬲lì
盂
一、青铜器的高超艺术
青铜器的功能用途
酒器 斝jiă
觚gū
尊
爵
角
一、青铜器的高超艺术
青铜器的功能用途
兵器
青铜矛
透雕兽面纹青铜钺 铁刃铜钺[yuè]
湖南炭河里遗址 四羊方尊·商
如此精美的青铜器如何铸造? 特点:工艺高超、艺术价值高
铸造工艺
①制模
②制范
③分范
④削模
⑤浇铸
①制模:先用泥土做一个模子;
②制范:模子烧制后用泥土包裹在外面; ③分范:将包裹好的泥土切分、剥离,成为外范;
“泥范铸造法”
④削模:将模子最外层刮去,并与外范重新组合;
⑤浇铸:进行高温焙烧,并趁热将青铜溶液倒进模和范中间的空隙中;
这是一块卜甲,上面记载道 商代国君武丁的妻子妇好率领 一万三千军队伐羌方的事迹。 “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 万,呼伐(羌)”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笔记

历史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笔记一、青铜器1. 定义:青铜器是指用铜和锡等金属合金铸造的器具。
在中国,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战争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2. 发展历程:(1)商代: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礼器、乐器、兵器等。
代表作品有司母戊鼎、后母戊鼎等。
(2)西周:青铜器逐渐走向衰落,但仍有一定的发展。
代表作品有大克鼎、毛公鼎等。
(3)春秋战国:青铜器逐渐被铁器所取代,但仍然有一定的生产。
代表作品有曾侯乙编钟等。
3. 特点:(1)造型:青铜器的造型多样,有鼎、簋、壶、尊等。
(2)纹饰:青铜器的纹饰丰富多样,有兽面纹、云雷纹、龙纹等。
(3)铭文:青铜器的铭文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主要记录了器物的名称、重量、年代等信息。
4. 意义:(1)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代表了古代中国的高度文明水平。
(2)青铜器的纹饰和铭文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甲骨文1. 定义: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铭文。
甲骨文是用龟甲和兽骨刻写的,因此得名。
2. 发展历程:(1)商代:甲骨文的发源地,主要用于卜辞和铭文。
(2)西周:甲骨文逐渐衰落,但仍有一定的使用。
(3)春秋战国:甲骨文逐渐被金文所取代。
3. 特点:(1)形态:甲骨文的字形简单,线条粗犷,具有一定的象形性。
(2)内容:甲骨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卜辞、铭文等。
(3)价值:甲骨文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 意义:(1)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的诞生和发展。
(2)甲骨文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件】(43页)

发 西周崇尚礼制,
主要以青铜器
展 鼎、簋的数量
区分贵族等级。
夏朝时开始出 现中国最早的 青铜礼器鼎、 爵、觚、盉等
商朝贵族好饮酒, 青铜酒器比的数 量多少,是区分 贵族等级的标志。
青铜器的功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二单元
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 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 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 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觚( gū )【饮酒】商 尊【盛酒】商代
斝(jiǎ) 【温酒】商
彝( yí)【 盛酒】商
盉 (hé) 【调酒】春秋
青铜器的功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水
器
第二单元
匜( yí) 战国
青铜盘 春秋
铜鉴 战国
青铜器的功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二单元
农
具
铜镢 【商前期】
铜铲 【商后期】
青铜器的功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新课导入】
古代中国的三张名片:三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青铜器;两千年前中国 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
何尊:从此有了“中国”一词。
《如果国宝会说话》:青铜器里的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Bronze Ware)古称“金”“吉金”, 指以铜、锡、铅为主要原料铸造加工而成的器 具,刚铸造完成呈金色,但因出土随时间流逝 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故名青铜。
铜器的发现
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呈 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
绿色,所以叫做青铜。
我国古代青铜配方
六分其金(铜)而锡居一, 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 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 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 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 二,谓之削矢之齐;金锡半, 谓之鉴燧之齐。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发展: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盛行: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成就: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制作工艺:商朝时期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
当时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
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业不仅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如: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2024版新教材)

新课导入
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
香港同胞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铸赠的香港宝鼎
港澳同胞向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铸赠的澳门宝鼎
西藏民族团结宝鼎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禹铸九鼎,像九州”。)
特点一:规模大
我国现存商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四羊方尊
52.4厘米
58.3厘米
总重量达34.5千克
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千克,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特点二:工艺精美
乳钉纹铜方鼎
学习目标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掌握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理解甲骨文的发现及意义。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周时期青铜器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分布广泛、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1.33米
1.10米
6厘米
总重量达832.84千克
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因鼎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而得名。鼎高1.33米,长1.10米,总重量达832.84千克,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
B
欣赏以下这几个甲骨文字后,说说中国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 A.广泛使用字母 B.刻画 C.象形 D.形声
C
青铜鼎
青铜甗[yǎn]
青铜豆
食器
特点三:品种繁多
酗[xù]亚方尊
青铜方斝[jiǎ]
青铜角
青铜提梁卣[yǒu]
酒器
青铜编铙[náo]
兽面纹双面铜鼓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夏、商、西周时期的成就其中重要的两个,也就是青铜器和甲骨文。
青铜器从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出现,甲骨文从商代开始出现,夏朝有青铜器,但是暂时并没有发现甲骨文。
2.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如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距今4000多年的铜容器残片;再如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
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更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夏朝时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比如鼎、簋、尊、爵、斝、盉等。
商朝贵族好饮酒,青铜酒器的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
西周崇尚礼制,主要以青铜器鼎和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
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确立了制度。
鼎和簋的配合一般是奇数个鼎,偶数个簋,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二簋或者一鼎零簋。
3.鼎是用来烧煮食物和煮饭的,相当于锅。
4.簋是用来盛饭的,相当于饭盆。
5.尊是用来盛放酒的,相当于酒桶。
6.爵是用来饮酒的,相当于酒杯。
7.斝是用来温酒和调酒的,相当于酒壶,没有壶嘴。
8.盉是用来温酒和调酒的,相当于酒壶,有壶嘴。
9.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采用“泥范铸造法”。
当时的工匠已经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
到了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比如司母戊鼎。
铸造这样巨大的器物,工艺十分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学习目标
①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②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③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课本基础知识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①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熔化
Ⅰ.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
浇模
Ⅱ.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
打磨
Ⅲ.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②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Ⅰ.出现: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如四羊首权杖头、七角星纹镜。
四羊首权杖头(甘肃博物馆)
权杖头制作复杂,不仅要处理内范泥心问题,四羊首还要进行二次铸造,这是这一时期代表最高水平的铸件。
七角星纹镜(青海省文物考古队)
青铜铸件,背饰七角星纹镜和所谓叶脉纹。
缘有两孔,似是用于悬挂,出土于死者胸部,或者具有宗教含义。
Ⅱ.发展: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夏朝青铜器是我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万平米。
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炼青铜器的出土,一期青铜铸造遗迹里也有冶炼痕迹。
现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铸造工场遗址,其周围遗留不少陶范、坩埚、炉壁、铜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铜器、少量大件铜器。
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主要遗物之一,有礼器、工具、兵器等。
Ⅲ.盛行: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各地出土的器物,计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
③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Ⅰ.规模大。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每个坩埚(gān guō用来熔化金属的器皿)能冶炼铜12.5千克,铸造该鼎需要70多个坩埚。
铸造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同时操作。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Ⅱ.品种多。
古代青铜器的类别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器与工具、货币、玺印与符节、度量衡器、铜镜、杂器十二大类,其下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类.其中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这五类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
食器
兵器
农具
Ⅲ.用途广。
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
酒器
盥(guàn)水器
铜镜
Ⅳ.工艺精美。
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
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利簋[guǐ]及铭文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
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释文译文大意是: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
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
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该释文为被较多人采信的张政烺先生所做的释文)
二、甲骨文记事
①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②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文,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王懿荣
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
③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
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殷墟甲骨文
④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下面我们具体看看。
①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
人字
学者朱汉玉认为:甲骨文的“人”字(见上图),其像侧面而立的人形,由于侧面不分左右,所以甲骨文的“人”字正反写都可以。
首字
甲骨文的“首”字(见上图),像头的形状,突出了头部的毛发和眼睛。
“女”字
甲骨文的“女”字(见上图),像一个跪坐的两手交叉在胸前的侧面人形,上古时期女人在室内为跪坐。
②指事:用一种表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甲骨文的“上”、“下”字(见上图)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一短横表示水平线以上的概念。
反之,则表示下。
③会意: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甲骨文“从”字
甲骨文的“从”字(见上图),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表示跟从的意思。
④形声:形声字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甲骨文字形举例
已发现的甲骨文字共有五千多个,没有争议的可识字仅有一千多个,然这些可认字大多符合《说文解字》中所说的象形、会意、形声、假借等造字方法,其实假借只是一种“借来一用”替代,不是新造字,所以,实际造字法只有象形、会意、形声这三种,其中,象形和会意都有局限性,比如一些字无形可象、不能会意,故而造字法中以形声最为先进,用声符注意,配以边旁,就能够造出无穷的新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机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知识梳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铜镜。
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礼器的大小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时间:1899年
3、发现者:王懿荣
4、规模大:至今出土已有16万片,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5、记载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6、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1)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3)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以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影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