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一)答案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上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有答案2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00题有答案2篇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深厚的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前两题及其答案。
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指哪四个发明?答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2. 古代的科举制度指的是什么?答案: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其中最有名的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贵族地位最高的是什么?答案:古代贵族地位最高的是皇帝,他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4. 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什么?答案: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如紫禁城等。
5.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哪些?答案: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6. 中国古代的音乐以哪种乐器为主?答案:中国古代的音乐主要以琴、瑟、簧、笛等乐器为主。
7. 古代的书法有几种字体?答案:古代的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不同的字体。
8. 古代的农历有多少个月?答案:古代的农历有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名称。
9. 古代的皇帝在即位时会被赐予什么?答案:古代的皇帝在即位时会被赐予玉玺。
10.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节日是什么?答案: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节日是春节,也称为中国的农历新年。
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二篇:继续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答案。
11. 中国古代的夙愿制度是什么?答案:夙愿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制度,指官员在就任之前需要提前递交一份个人的政治、学术和品德报告。
12. 古代的道教是中国的哪个主要宗教?答案:古代的道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以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世俗苦恼为目标。
13. 古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什么货币的国家?答案:古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和铜钱。
14. 古代的龙是什么象征?答案:古代的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尊贵和祥瑞。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100题〔附带答案〕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100 题〔附带答案〕中国文化知识 100 题1、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C〕A、文章B、画作C、乐曲2、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A、戊B、戍C、戌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C〕A、早上B、中午C、黄昏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管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 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普通都是?〔 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的时候〔 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7、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A〕A、十个 B 、十二个8、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哪个园林?〔 B〕A、颐和园 B 、圆明园9、“水〞字属于以下哪种汉字构成方式?〔 A〕A、象形字 B 、表意字10、“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A、中秋节C、端五节B 、元宵节D 、七夕节11、道家思想在我国影响深远,请问历史中的哪一时期最接近道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A〕A 、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B、光武中兴D、开无盛世12、以下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C〕13、A 、大都 B 、中都C 、上都 D、燕都13、我们熟悉的《百家姓》是按照什么方式罗列的?〔B〕A 、人口数量B 、政治地位14、“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幅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以下哪组人物?〔B〕A 、曹操、曹丕、曹植B 、苏洵、苏轼、苏辙C 、班彪、班固、班超15、拍电影时常用“杀青〞来表示拍摄完成,“杀青〞原指什么?〔A〕A 、制作竹筒的一道工序B 、加工新茶的一种方法16、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A〕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名家17、“美〞字最初的含义是什么?〔A〕A 、羊大即为美B 、戴着头饰站立的人C 、土地里生长的花朵D 、远方茂密的森林18、孔子为自己的教学定睛“孔门四教〞,具体指什么?〔B〕A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B 、文、行、忠、信19、俗话说“化干戈为玉帛〞,干戈都是刀兵,其中哪个指的是谨防武器?〔B〕A 、干B 、戈20、《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名段,“虞姬〞这一角色在京剧中属于什么?〔A〕A 、花旦B 、青衣21、《尚书》中的“尚〞是什么意思?〔A〕A 、上古B 、崇尚C 、官名22、在我国风俗中,往往避讳 73 和 84 这两个岁数,因为这是两位历史人物去世的年龄,他们是〔 A〕?A 、孔子和孟子B 、老子和庄子C 、汉高祖和汉武帝D 、周武王和周文王23、“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说的是哪“三不知〞?〔B〕A 、天文、地理、文学B 、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C 、孔子、孟子、老子D 、自己的姓名、籍贯、生辰八字24、篆刻分为阴文印和阳文印,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是哪种?〔A〕A 、阴文印B 、阳文印25、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弟弟妹妹应该用下面哪种称谓?〔B〕A 、家弟家妹B 、舍弟舍妹C 、息弟息妹26、古代战争中指挥军队撤退时要敲击哪种乐器?〔B〕A 、鼓B 、锣27、古人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恭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A〕A 、《弟子规》B 、《三字经》C 、《千字文》28、以下哪项不是端五节的习俗?〔C〕A 、挂香包C 、登高采菊B 、插艾蒿D 、喝雄黄酒29、“弱冠〞指的是男子多少岁?〔B〕A 、十五岁B 、二十岁30、河姆渡遗址位于哪个流域?〔B〕A 、黄河流域B 、长江流域31、算盘是中国传统计算工具,利用算盘能进行开平方的运算吗?〔A〕A 、能B 、不能32、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根本功,其中“做〞指的是?〔B〕A 、面部表情B 、舞蹈动作C 、器械表演33、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B〕A 、晚春B 、仲夏3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及答案古代文化常识检测(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答案:A解析:“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A解析:“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答案:D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答案:A解析:察:考察后予以推举。
举:推选,推荐。
这两个词与“擢”不同。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着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除、免、去、废等。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 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 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一)答案版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和需要删除的段落。
1.A。
在过去,人们请人作诗文书画时所定的标准称为润例或XXX,而酬劳则称为润笔。
B。
阳文是指采用传统技术方法(如刀刻)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
金石研究涉及中国古代朝代的铜器和碑石,包括文字、历史、书法和文学等方面。
D。
闲章是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摘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的一种艺术形式,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A。
“矣”是古代文言中的助词,用于句末,与“了”意义相同。
在通假时,也可以通“也”。
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
“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以作为姓氏,如工匠祖师XXX。
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
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期,南海称为涨海、XXX。
清代以后逐渐称南海。
在本文中,南海指XXX圣地普陀山。
D。
四库全书是在XXX皇帝的主持下,由XXX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的丛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因此被称为“全书”。
3.A。
XXX一般指的是古代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XXX(XXX)、XXX(世宗)、XXX(中宗)、XXX(高宗)、XXX(XXX)和汉章帝(显宗)。
在本文中,六宗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
四邻各族(九夷、八狄、XXX、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而“五湖四海”则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
楚辞是XXX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经历了XXX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XXX搜集、至XXX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
“XXX”姓是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XXX。
XXX因长居XXX,以XXX为姓。
4.A。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也可借指宫廷。
XXX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嗣位指继承君位。
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乞骸骨是指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也就是自请退职的意思。
5.A。
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XXX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XXX是指母亲去世,子女需要守丧,古代称之为“XXX”。
C.征、辟是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类似于“察茂才”和“举孝廉”。
D.乡、闾是古代行政区划名词,可以泛指家乡、故里和乡亲。
6.不正确的选项是B。
野史并不一定是私家编撰的史书,也可以是官方编纂的史书。
而“野史氏”在文中是指作者自称。
7.不正确的选项是C。
XXX并不是指皇帝登基,而是指已经登基的皇帝再次即位。
8.不正确的选项是XXX并不是老百姓自发为官员修建祠堂,而是指官员的亲属或为其修建祠堂并奉祀。
9.不正确的选项是B。
XXX并不是指母亲的丧事,而是指母亲生病或遭遇不幸的困难之事。
10.没有错误。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这个解释是正确的。
B.床在古代不仅是坐具,也是睡具,常用竹、木、铜等材料制成,上面铺席、垫褥,有时还有帐幔遮挡。
C.XXX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姓XXX,名亨,XXX之子,XXX之弟,他在位期间实行“开元盛世”,被誉为“开元之祖”。
D.文中“XXX”的“谥”是指在古代对已故的皇帝、XXX、将相等人物进行的一种尊称,一般根据其生前的功绩和品德来命名,如XXX的谥号为“XXX”,XXXXXX的谥号为“高祖”。
A。
XXX太和年间设立了进士科目,唐朝也有此科目,应试者称为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
B。
拜是按照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通常用于升任高官,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
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对于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被称为“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5.正确的表述是D,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6.正确的一组是B,包括①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②《礼记》曰:“幼名,冠字。
”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③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
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④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17.不正确的是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今天的山东省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18.没有相关内容的解说。
A。
熊概,字元节,是古代命名的方式,幼时取名,成年后取字。
名字使用有别,名字供长辈呼唤,而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
B。
在中国古代,官职的授予有不同的表示方式。
例如,“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则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则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
“海盐民”中,“民”是对百姓的称谓。
在古代,还有许多不同的百姓称谓,例如:布衣、黔首、XXX、生民、庶民、XXX、苍生、XXX、氓等。
D。
在古代,由于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很有限,学者们往往用泛指的方式来称呼他们,例如“蛮”、“夷”、“戎”、“狄”、“胡”、“越”等。
在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9.B项中,年号不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而是用来纪年的名号。
河清、天和等则是具体的年号。
20.A项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要求被推举者明经学,因此以“明经”为名。
21.A项中,“端拱”一词的意思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
B项中,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确立于隋朝,并一直沿袭到清末。
B.“升迁”是指官员由低级职位晋升到高级职位,而“左迁”是指官员降职或调离原职。
C.“御史”是古代官名,主要职责是监察官员和纠正官员的不当行为。
D.“官爵”是指官员的职位等级,分为九品、十二品等不同等级。
官爵高低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待遇。
A.“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8年,由XXX与XXX之间的军事对抗引发。
B.“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XXX、夫为XXX,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C.“九品中正制”是唐代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以中正为评判标准,按照品级分为九品,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前身。
D.“科场”是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社会上升通道的重要渠道。
A.“XXX”指清代中央官署中的三个主要部门,分别是XXX、礼部和兵部。
B.“饮水思源”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意为喝水时要想到水的来源,比喻不忘本。
C。
“庖丁解牛”比喻对某种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出自《庄子》。
D.“三纪”指“三纪六艺”,是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纪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A。
即位是指开始担任帝王或诸侯的职位,可以是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的位子。
B。
刺史是古代的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不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
端拱是XXX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XXX。
D。
赠,在这里是皇帝为已故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35.不正确的解说是 D。
卒是“死”的一种说法,不仅限于平民。
A。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从“薄父死山阴”的交待来看,XXX的父亲只是个普通的百姓。
B。
寝庙是古代宗庙的正殿,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
霸陵是XXX的陵寝,有时写作灞陵。
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
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
灞桥两边XXX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
D。
《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37.不正确的解说是 D。
博士是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的称呼,不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38.不正确的解说是 A。
总角是指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不是仅限于儿童时代。
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包括部曲和行伍,也泛指军队。
A.“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军事和民政事务。
宋代后,节度使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的军阀。
B.“九品中正制”是唐代设立的官员选拔制度,按照品级和品质进行选拔,其中“中正”是指品质优良的官员。
C.“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D.“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XXX、XXX,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些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
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命令文体,包括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
B。
在古代举行仪式时,授予官职称作“拜”,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相如为上大夫”。
C。
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逝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
在古文中,“嗣”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
例如,“XXX”指继位之王,“XXX”指继位的君主。
44.不正确的是B。
大业和XXX是唐朝的年号,不是隋代的。
45.不正确的是D。
文中的“乐府”是指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而不是音乐行政机关。
46.不正确的是XXX是封建王朝的六部之一,负责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事务。
47.不正确的是A。
文中的“股肱之臣”是指辅佐帝王的得力重臣,与股和肱的身体部位无关。
D.女子出嫁时称为“归”,回家省亲则称为“归宁”,而被XXX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则称为“遣归”。
古代婚姻需要经过六道手续,称为“六礼”。
在举行婚礼时,夫妇会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个帐篷叫做“青庐”。
4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XXX、诉说心曲之意,例如《出师表》《陈情表》。
C。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之首。
49.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B.优诏,是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XXX)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XXX)、XXX、叔、季表示身份地位的尊贵,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