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一、变量的概念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
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
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f(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因变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在心理学研究中,因变量是研究者关注的中心,它是指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果变量。
因变量的研究对于理解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学习效果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2. 分析不同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优缺点;3. 为实际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分组、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采用新的学习方式,控制组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
实验前对两组进行前测,实验后对两组进行后测,比较两组学习效果的差异。
2. 实验材料:选取高中数学教材中一道难度适中的题目,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实验程序:(1)实验前,对两组被试进行前测,了解其初始水平;(2)实验组采用新的学习方式,控制组采用传统的学习方式,两组同时进行学习;(3)学习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后测,了解其学习效果;(4)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学习效果的差异。
四、实验结果1. 实验组的学习效果显著高于控制组;2. 实验组的学习时间明显短于控制组;3. 实验组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高于控制组。
五、实验讨论1. 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习效果。
这可能是因为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和参与度的降低。
3. 实验结果表明,新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实验结论1. 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2. 传统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变量一、变量的概念变量(变项)(variable)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光的强度可以由弱变强,呈现的时间可以由短变长,智力的IQ可以由小变大,这些都属于量的变量。
又如,人的性别有男女,人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这些是质的变量。
质的的变量有时可以用数字代替类别,以便于统计分析。
二、变量的种类(一)自变量在心理实验中,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掌握的变量。
自变量一词来自数学。
在数学中,y=f(x)。
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
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
1、自变量的特点(1)它的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的变化是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2、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示语造成的。
(5)任务自变量:在实验中,被试接受的实验任务也可以作为自变量。
(6)指导语自变量:当被试来到实验室时,他们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当主试对被试进行分组后,每一组被试接受的指导语是不同的,这时一组被试与另一组被试的差别就产生了。
02心理学实验的变量及控制

客观性
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仪器测量并记录到
数量化
将被试的反应进行量化 质的指标,则分为等级
可靠性
有一定的信度,即对同一组被试测量两次或更多次,被试的反应 结果应基本一致
敏感性
因变量必须因自变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因变量的控制
实验者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因变量的变化 反应控制
霍桑效应
控制方法
单盲实验法:被试不知道会接受何种实验处理
药物效果实验
安慰剂效应
掩饰情节
对实验程序进行似是而非但不正确的解释,不告诉真正的 实验假设 不常用 有一定的欺骗性
实验者偏见
实验者做的一些事会与自变量的作用混淆在一起
期望效应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观察者特殊的期望或偏爱,会无意识地给被试发出某 种隐蔽信号,导致被试按照与观察者的偏爱相一致的 方式作出反应,从而证实实验者的预期
优点
控制机体变量
统计控制法
指采用统计技术控制额外变量
采用协方差分析或偏相关等技术
实施办法
删除极端数据法
协方差统计法
控制额外社会变量的方法
要求特征
在实验中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目的产生某种假 设,然后以满足该假设的方式做出反应 安慰剂效应(“好被试”现象)
指被试在实验中根据自己对实验目的的假设努力使 自己的行为符合实验者的要求,成为一个好被试 人或动物身上产生的真正心理生理影响,这种影响 归因于接受某种物质或方法的治疗,而不是这种物 质或方法的内在效力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现象
暂时性被试差别自变量
任何改变被试的特征使其与自然状态不同的操作 双耳分听法,半视野速视技术
最新《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

最新《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刺激条件下个体反应时间的变化,并分析其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实验方法:2.1 参与者本实验共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参与者,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均具有正常视力和听力。
2.2 材料- 计算机一台,用于呈现实验刺激和记录数据。
- E-Prime 2.0软件,用于实验设计和刺激呈现。
- 反应盒一个,用于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
2.3 设计实验采用2(刺激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 2(任务难度:简单任务、复杂任务)的混合设计,刺激类型为被试间变量,任务难度为被试内变量。
2.4 程序- 实验开始前,向参与者介绍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 参与者完成一项简单的训练任务,以熟悉实验操作。
- 实验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包含20个试次,每个试次呈现一个刺激,并要求参与者尽快做出反应。
- 视觉刺激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听觉刺激通过耳机播放。
- 简单任务要求参与者在检测到刺激后立即按下反应键,复杂任务则要求参与者在检测到刺激后进行简单判断(如大小、颜色等)再做出反应。
- 实验结束后,收集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
实验结果:3.1 数据整理所有参与者的数据均经过清洗,剔除了错误反应和异常值。
3.2 数据分析-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ANOVA)分析反应时间的数据。
- 比较不同刺激类型和任务难度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间。
3.3 结果解释- 描述统计结果,包括平均反应时间的比较。
- 分析刺激类型和任务难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
- 讨论可能的认知机制和实验结果的意义。
实验讨论:4.1 结果意义讨论实验结果对理解人类认知加工的启示,以及可能的应用场景。
4.2 限制与未来研究方向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的方向。
4.3 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并强调其对实验心理学领域的贡献。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报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献。
附录:包括实验材料、原始数据和数据分析的详细过程。
关于自变量和应变量分析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余慧(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1班 201004403111呈贡650500)摘要:本实验通过测定“知道结果”的反馈信息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关键词: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引言心理实验和其它学科的实验一样,都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种现象产生和变化的规律。
心理实验所要观察的是心理活动的规律,由于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被直接观察到,只有从他的行为表现和言语反应间接的了解,因此,心理实验往往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记录被试的反反应来探讨心理活动的规律。
做心理实验之前,必须明确这个实验的目的,也就是明确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就可以确定这个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2. 方法2.1被试应用心理学1班的全体女生2.2实验材料A4纸6张,画有黑色线段(长20mm)纸1张,档板(40cm×40cm)1块2.3实验程序本实验为单因素组间设计。
自变量为练习中被试是否知道画线结果,具有两个水平,即知道结果(有反馈信息)和不知道结果(无反馈信息),甲乙两组被试分别分配到这两个水平上;因变量为画线的准确性,以画线长度或者画线长度与实际长度的误差为衡量指标。
1.让被试甲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画有黑色线段的白纸(令线段垂直于桌子边缘)和编号为“甲1”的白纸,用挡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使其看不到自己画好的线和画线的手。
给予被试指示语:“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黑色竖线,用笔在旁边的白纸上画竖线,要按照你看到的长短来画,只要你认为画的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画线的手和画好的线。
一共画20次,从左到右,我会帮助你移动白纸,你的手臂不要移动。
”等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扶好挡板,帮助被试移动白纸,在被试完成20条竖线后结束。
2.主试换用白纸甲2,给予指导语:“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画线,但这次你每画完一条线,我会把你画的结果告诉你,我只会告诉你画的线‘长了’‘短了’还是‘刚好’(20mm正负1mm为准)。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卲静王金慧季正霞(南通大学应用心理091)摘要:为了测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能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因变量、自变量、控制变量。
利用动觉方位辨别仪,全班同学,安排“不—知”,“知—不”两组按两种顺序进行实验,并且对实验环境和被试做进一步实验控制,结果发现两组实验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出结论: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角度、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 引言: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在选择反应指标时应注重因变量对自变量效果的准确反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额外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以前的实验更注重精致的研究过程,忽视了最基本的自变量,因变量的分析。
而分析实验中的变量,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学实验具有较高解释率的前提。
这次实验注重严格的实验控制,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次很严密的实验。
这次实验的目的能够有效看出指导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
我们估计指导对角度估计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希望看到两组数据独立样本t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
2. 材料和方法2.1 被试以大学生为被试3人一组,其中2人轮流做被试,1个被试做有反馈程序,1个被试做无反馈程序。
另1人固定座记录员。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动觉方位辨别仪一台、折光镜一只、白纸一张。
2.3 实验程序2.3.1 准备工作和要求(1)将动觉方位辨别仪平行放在距桌子边缘2厘米的地方。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论文

一、引言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本文以似动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以期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1. 对象选取西昌学院教师教育学院2018级应用心理学班2班同学1名作为被试。
2. 方法(1)实验材料:黑色背景、两个红色亮点。
(2)实验程序:将被试置于黑暗环境中,屏幕上呈现两个红色亮点,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包括先后出现、同时出现和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
在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并记录被试对似动现象的感知。
(3)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
三、结果1. 时间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当两个亮点的时间间隔在50毫秒左右时,被试对似动现象的感知最为明显。
2. 空间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当两个亮点的空间距离在5厘米左右时,被试对似动现象的感知最为明显。
四、讨论1. 时间条件:似动现象的时间条件表明,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先后呈现的刺激能够使被试产生似动现象。
这可能与人的视觉暂留现象有关,即视觉刺激在停止后,仍能在短时间内保留在视网膜上。
2. 空间条件:似动现象的空间条件表明,在一定空间距离内,先后呈现的刺激能够使被试产生似动现象。
这可能与人的空间认知能力有关,即人们对空间距离的感知在一定范围内是相对稳定的。
3. 实验意义: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如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等。
五、结论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似动现象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得出以下结论:1. 似动现象的时间条件为50毫秒左右。
2. 似动现象的空间条件为5厘米左右。
3.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六、参考文献[1] 韦特默,M. (1912). Die kinetischen Phänomene. Pflüger's Archiv für die gesamte Physiologie des Menschen und der Tiere, 64(1), 475-524.[2]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 张春兴. 心理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实验中的变量
邵静纪正霞王金慧
(南通大学教科院应心091)
一、摘要
本实验根据被试蒙眼转动动觉方位辨别仪到指定角度所得的误差来研究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本实验自变量是被试是否被告知结果,得到的两组误差平均数,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差异显著。
二、引言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之一,是实验的核心。
变量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到底符合什么条件的研究才可以成为实验,及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实验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的过程。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与操控。
因此,变量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的根基。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
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
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一般自变量的变化应为连续或非连续的变化,并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平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实验处理。
因变量,又叫反应变量,是随着自变量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通常假设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可用一定的数量指标来表示,如反应时、皮肤点位等。
它是实验者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它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既要有定义良好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同时也对额外变量进行严格、有效地控制,排除额外变量对研究变量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解释率。
本实验根据以上原理,测定指导结果对角度估计准确性的影响,并分析本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三、方法
1、被试
以大学生为被试3人一组,其中2人轮流做被试,1个被试做有反馈程序,1个被试做无反馈程序。
另1人固定做记录员。
2、实验仪器与材料
动觉方位辨别仪一台、遮光镜一只、白纸一张。
3、试验程序
(1)准备工作和要求
●将动觉方位辨别仪平行放在距桌子边缘2厘米的地方。
将指针拨到右侧0度处;
●被试带上遮光镜,使自身纵轴正对动觉方位辨别仪圆心。
距桌子边缘10厘米端坐桌前,左手固定于圆心,右手拇指食指捏住指针小柄;
●实验时被试按主试要求角度(70度),缓慢无声均匀沿反时针方向推动指针,到自己认为合适为止。
主试记下角度并将指针拨回0度。
●操作时,被试右手不能接触动觉方位辨别仪指针小柄以外的其余部分。
(2)在知道结果的条件下估计角度
●被试不戴遮光镜,按主试要求的角度推动指针一次;
●被试戴上遮光镜,按同样的角度推动指针100次;
●每10次实验后休息2分钟。
每次结果主试尽快告知结果;
●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不能随便走动,戴上遮光镜后也不能随便摘下。
(3)在不知结果的条件下估计角度
试验方法同程序(2),只是被试每做完一次实验,主试不能告知结果,也不能给被试任何暗示。
(4)实验组固定一人当记录,其余两人轮流当主试或被试。
全班实验组随机分为“不——知”组和“知——不”组两种。
“不——知”组第一被试按程序(2)进行,第二被试按程序(3)进行。
“知——不”组被试安排正好相反(一个被试知做一个实验程序)。
四、结果分析
当选择显著性水平 =0.05时,所得的|t|≈3.1>tα=0.05,二者的差异性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即两者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2、统计处理
经过计算得出t=t=2.49,当选择显著性水平 =0.05时,所得的|t|≈2.49>tα=0.05,二者的差异性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即两者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五、讨论
●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各是什么?
本实验中,自变量是被试在每做完一次试验后是否被告知结果;
因变量是被试每次结果与70°的误差;
控制变量是主试的语气、语言(不会表露与本实验要求无关的信息,避免“实验者效应”);被试都要被蒙眼,都被试不能随便走动,并且被试右手不能接触动觉方位辨别仪指针小柄以外的其余部分;两组实验的顺序。
●为什么要安排“知——不”组、“不——知”组两种顺序?是否必要?
本实验要考虑两组实验的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这样做是有必要的,两组实验的顺序,是控制变量,实验中并不仅仅只有自变量才是和因变量有关的,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
这是用了抵消平衡法,是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本实验结果是否受练习的以影响?就本小组被试情况加以说明。
本小组被试几乎没有受到练习的影响。
在做知道结果条件下角度估计时,被试经过一次练习后,第一次只是将指针拨到了50°,误差较大,只是在以后主试的提醒下才开始减小误差;在做不知道结果条件下角度估计时,被试经过一次练习后,第一次只是将指针拨到了56°,误差虽有所减少,但是任然较大。
可见,本小组被试几乎没有受到练习的影响。
●指导对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
指导结果对被试有明显的影响,在知道结果条件下的角度估计时,被实的误差平均数是3.020,而在不知道结果条件下的角度估计时,被实的误差平均数是6.400,后者是前者的两倍,相差较大,所以体现指导结果对被试有明显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杨治良审定七、附录
不知道角度条件下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