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的特点
高中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总结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特殊历史背景的政治文化,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具有统一性、纪律性和稳定性。
这种传统政治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现代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传承的发展。
通过对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可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以此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3. 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性:的思想理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于推动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巩固的执政地位和提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主要内容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诗词和书法、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节日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6.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包括:坚持和平发展理念、推进全球化进程、积极维护国际秩序、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等。
7. 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深化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提高政府效率、促进公平正义和解决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国人的传统政治观

中国人的传统政治观
中国传统政治观,又称“中国传统政治规范”,是一种政治思想,它建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宗教信仰以及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之上。
它为中国政治实践提供了支撑,蕴含着一种和谐而稳定的政治理念。
中国传统政治观强调传统价值观,以宗法、宣法、孔法为主要纲领,强调家族、地方、国家三位一体的安定机制,以德为本,讲究礼义廉耻。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观着重人性趣,重视对自然、对旧行为的尊重、对新行为的尊重,以和为贵,以平静求稳定。
此外,中国传统政治观还强调遵从统治者,尊重选出的官员,拥护封建制度,支持教师祀典等,以强调统治者的尊重,维护中央统治权威。
此外,它还强调国家效率、统治者的责任观念,对对内对外都采取慎重、开明的外交行为和维系世界和平的决心。
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政治观更加强调市民的意识形态政治参与,鼓励宽松的言论自由和公众讨论,并着重宗教、哲学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政治观,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价值,以及遵循价值观念基础,倡导仁义道德、法治和谐,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开辟政治文化空间,支撑和引领中国政治实践发展,深植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精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社会中存在着明确的等级划分,包括君主、贵族、官僚、平民等不同阶层,各阶层之间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异。
2.君主专制: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统治国家和社会,君主的意志在政治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官僚体系: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员们通过科举等选拔制度晋升,负责执行君主的政令和管理国家事务。
4.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大多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则租种土地,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和控制。
5.法制传统:虽然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全公平和民主,但仍然有一定的法律规范和司法机构来维持社会秩序。
6.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制度,家族在社会和政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家族伦理和宗法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7.思想控制:封建统治者往往通过思想控制手段,如儒家思想的推广,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治秩序。
中国古代政治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特点
1. 封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以封建制度为基础。
帝王统治者掌握中央权力,通过封建制度将地方的权力分配给贵族、地方官员等。
国家政权的运作以封建贵族为核心,以依附和服从封建君主为原则。
2. 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之一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至上、礼仪规范、忠义孝悌等传统价值观。
这种思想影响下,政府采取了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建立了官僚体制,重视礼仪规范和传统的家族道德。
3.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中,君主的权力最高。
君主通过各种方式确立自己的地位,如通过世袭来延续统治,通过官员选拔来巩固权威等。
统治者通过设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来控制整个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确保自己的权威。
4. 官僚体制:中国古代政治建立了官僚体制,以官员为中心。
地方官员是负责管理和统治人民的代表,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实行层层选拔和考核制度。
官员的选拔和表现与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密切关系。
5. 权力分散的地方政权:中国古代政治中,地方政权相对独立,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地方官员统治地方并管理公共事务,封建贵族也管理着一定范围的领地。
地方政权的相对独立性使得整个政治体系相对灵活,并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一定的独立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且地方政权较为独立。
这些特点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政治学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学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学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思想丰富多元。
中国古代政治学思想不仅包括儒家、道家、
墨家等传统学派,还包括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非传统学派,涵盖
了政治哲学、政治伦理、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等多个方面,丰富多元。
二、注重实践经验。
中国古代政治学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应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以田忌、孙子等名将为代表的军事思想,后来又有以黄石公、张载、朱熹等学者为代表的理论思考,实践经验
与理论研究相互交融。
三、重视道德伦理。
中国古代政治学在思想和实践中都注重道德
伦理,强调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朋友之间等关系的调和和互惠互利,强调君子的劳动、勤政、公正、诚信等品质,是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的
核心要素。
四、尊重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政治学在表现形式和研究内容上都
尊重传统文化,注重从经书、史书、诗歌、蒙学等传统文化中寻找政
治学的源头和根基,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固有的政治文化。
以上是中国古代政治学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
其中,思想丰富多元、注重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伦理和尊重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国古代政
治学影响深远的方面,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借鉴。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政治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在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下面将通过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这三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观点做简单的梳理,从而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历史流变,进而从追寻历史演变规律中去把握未来的走向,寻求未来社会的主动。
一、思想形成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西周时期在政治思想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可继承的思想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的社会动荡年代,是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充分发展的历史机遇。
随着百家争鸣,出现了已孔子、孟子、荀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学派,出现了以老子、庄子为止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出现了以墨子为主要代表的墨家学派,出现了以商鞅、韩非为主代表的法家学派。
同时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弟子也撰写、整理了流传百世的中华文化典籍,如《尚书》、《周礼》、《论语》等并提出了义利之辨、民本、法治、修身、治国等政治思想观点。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基于封建制度,皇帝作为
最高统治者,下设各级封建爵位,掌控全国政权。
封建制度建立了地
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严格等级关系。
2. 皇帝集权: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以皇帝为中心,皇帝拥有绝
对的权力,决定国家的政策、法律和行政指导。
皇帝制定制度,统治
全国,官职设立和任免也由皇帝决定。
3. 官僚体系:古代中国的官僚体系是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
官
员按照等级制度分层管理,各级官吏负责不同的行政事务,例如司法、税收、军事、教育等。
4.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通
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的士人,考试范围包括经义、经史子集、诗、书、礼与乐。
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以选拔,提高了政府的行政能力。
5. 家族制度:在古代中国,家族制度是政治结构的基石之一。
政治权力在家族中传承,形成了一定的世袭制度。
许多重要的官职和
地方政权都由某些家族掌握。
6. 农民和地主阶级:古代中国的政治结构中,农民和地主阶级
是两个重要的社会阶级。
地主阶级掌握着政权和资源,农民处于被统
治的地位。
这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总结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变

总结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变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革。
我国的政治制度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如权力集中、思想引导、群众路线等。
本文将从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1.权力集中。
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便是权力集中,这体现在政治体制、立法体系、行政管理、经济行为等方面。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实行的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行政管理方面则是由中央政府的主导力量来负责,而地方政府则要服从中央政府的安排,保持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
而在经济行为方面,国有企业的权力中央化程度也较高。
2.思想引导。
我国政治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思想引导,并且其强度也相对较高。
无论是在大众媒体、文艺创作还是教育领域,对社会思想都有一定的引导和掌控。
这种引导大体上来说是积极的、正面的,如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当然,有时候也会存在一些消极的引导,在某些时候甚至有过度控制的现象出现。
3.群众路线。
我们的政治制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便是群众路线,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推崇的路线之一。
这个路线体现在了政治生活中,如选举、政策制定、基层管理等方面。
群众路线强调的是凝聚群众的智慧,听取民意和舆情,从而追求群众的最大利益。
二、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1.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
建国初期,我国的政治制度实行的是中央人民政府,但政治权利的最终决定下放到了地方。
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发挥自己在革命中所起的领导作用的同时,也逐渐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从而统一了国家政治制度。
2.拉锯式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
改革初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土地改革和户籍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重大改革,但是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系是严格限制的。
到了改革开放后期,出现了加强法治、促进政治化、强化良性互动等方案,改顺应时代趋势和全球化的需要。
3.基层民主的建设。
我们的政治制度演变还体现在了基层民主建设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与作用 。中国古代 的思想家普遍认为 ,圣 者为 王 ,或者圣者应为王 ,老子说 :“ 圣 人
执一 ,以为天下牧 。 ”尊圣且 圣人为王 。则 王为大 。 可 以说王为大的思想 基础 就是人 为
唐时, 地方行政最低一级为县 , 县级以 上 为州 ,州设刺史为地方高级行政首长 。 但
唐县 比汉县小 ,唐州与汉郡相 比 更小 。不仅
与县 。 地方 长官 由中央任命 , 但郡县掾属 由 长官任命本地人充当。郡长官为太守 , 地位
与 中央的九卿平等。职责上 , 每郡每年 向中
央上计簿 ,即地方各项事务的统计表册 , 是
地方的行 政成绩 。中央派刺史到地方调查 , 规 定六条视 察范围 。 不得僭越 , 且刺史是官 职 比太守小很多 的小官 。
法学论坛 2 0 1 4年 1月 ( 下)
中国传统政治的特点
邹筱 溪 ( 中共上 海市委 党校科社教研 部 , 上海2 0 0 2 3 3 )
摘要 :中国传统政治建立在 自给 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 ,从重视人性 的 “ 以人为贵”观念 出发 ,强调 以德 治国和仁政 治民;在制度设计上从 大一统早期 的中 央、地 方平衡 治理 ,不断地向中央集权 发展;在 组织上,以相权 为中心的政府组织从 内 容上和程序上都越分越 细,呈现 出较 高的制度化水平 ; 在人事上,因官职非
在 内圣外 王 的指导下 实现个人 的道德 和人 格 的完善 的人 , 要赋予这些道德 素养较 高的
世 袭且流动性 大,在 以科举为代表的官吏选举制度基础上形成一种开放 的士人 官僚体制。
关键词 :中国传统政治 ;以德治 国;中央集权 ;开放的官僚 体制
一
பைடு நூலகம்
、
以德治 国
利是图 ,应该给民以实惠,解决 民生 问题 。
二 、中央 集权 中国传 统政 治在制度 方面越 来越趋 向
儒家所提倡的 “ 为政 以德”的 “ 德 治” 理念 是 中国传统 政治文 明之 中重要 和光 辉 的构成部分 , 值 得今天去批判 继承 。“ 以德 治国”的理念根植于传统 的 “ 以人为贵”的 观念 ,要求统治者 以民为本 , 顺 民心 , 重人 事 ,固本以安邦 , 达 到社会治理 的和谐 。
方 ,变成中央常驻 地方 的更高一级长官 , 使 地方行政实质上变成三级 。如此 , 地方长官 的职权大大减小 ,远逊于汉代 。 宋代 , 地方政府分三级 , 从高到低依次 为路 、州 、县 ,相当于唐时 的道、州 、县 。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削去原地方将官的兵权 , 保留地方长官的名衔 而不撑兵政大权 , 地方 事务由已有官衔的中央官临时兼管 。 实质上 无地方长官。监察官在宋称监司官 , 每路有
( 三 )以德治 国
一
于高度 的中央集权 , 而在组织上则趋向于政
府职权 的高度分化 , 最终发展为高度的君 主 专制 。 ( 一 )中央越来越强 , 地方越来越弱 到秦 汉 中 国历史 上才 有正式 的中央统 政府 , 行政分 区上开始实行紧密隶属 于中
央 的郡县制度。汉 时地方政府只有两级 , 郡
( 一) 人 为贵 ,圣为尊 , 王 为大 ,民为
本
教化 与政令 才能通 行 ,民众才 能听命 于君 主。其 四 , 要 以农为本 。 食 为民天 ,农业 的 丰歉直接影响到民生 , 进而影 响到政治的盛 衰安危 ; 农业为 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 关系 到财政的盈亏与国家 的强弱 ; 务农是 “ 制俗 之机” ,民众一 心务农则性情纯朴 , 遵 守礼 义。因而重农抑商是 中国传统的农业 政策。
礼义 , 廉耻不立。 民不 知礼义 , 法弗能正也 。 ”
即社会 的和谐 在根 本上要 靠人们 普遍 的道
德养成 , 而人们 道德养成 的一个基本途径则
在于社会 过程 的教化作用。二是 , 强调 “ 仁
地方长官 , 连掾属 的任命权都集 中于中央吏 部 ,由中央分发。又将全 国分十道 ,由中央 派御 史分 巡 ,而御史 又实际上常 川停驻地
帅、 漕、 宪、 仓 四个监 司官, 分掌兵工 民事、
民为本则要重人事。重人事是 中国古代 政治思维的显著特点 。自 西周 以来 , 政论 的 重点就 已明显地 由宗教 、 神事 向伦理 、民事
倾斜 。到春秋战国时期 , 许多思想家进一步
权 。孔子说 :“ 其身 正 。不令而行 ;其 身不 正 ,虽令不从 。 ”德 治还 要求举任贤才 ,即
儒家 主张 的为政以德、以德行仁 、以仁 治 民,最终民固邦宁,达到社会秩序 的和谐
状态 。 这种 以德治 国的王道主义是中国传统 政 治 中处 于正统 和主流 地位 的治 国观念 和 实践 中的治国方式。 在理论上 ,以德治 国强调 四个方面 : 一 是 ,强调道 德教化 在 国家治理 中的基 础地 位。 儒 家认 为 “ 民无廉耻 , 不 可治也 。非修
中国传统思想家们普遍强调人性 , 认为
天地 之间,万物之中 。以人 为贵 , 如《 孝经 ・圣治章 》说 :“ 天地之性 , 人为贵 。 ”从这
种 以人 为贵 的思想 中又衍生了尊圣的思想 , 因为圣人是最优秀 、 最高贵 的人 ,是人 中之 精粹 。 能贯通天地 , 与天地相并列 。且民众 不能 自 治 ,他应该教化 民性 ,有着特殊的地
贵 ,那么王者是以民为本 的,即民本思想 。 “ 民惟邦本 , 本固邦宁” “ 民为贵 。 社稷次 这, 君为轻” “ 君依于国 。国依于 民”等都 是对 民本思想 的表达 。民本思想在 中国古代 政治思想中占有统治地位 。 ( 二) 仁政治 民
政”和 官吏 “ 修身、正 己”所产生的影响力 在国家 治理中的意义 。 德治的主体是以君王 为代表 、以官僚为主体 的统治者 阶层 。君主 作 为最 高政治权威 , 只有 当他同时也成为被 人所效法 的道德权威时 , 才能有效地维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