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9课《垓下之战 》教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
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垓下之战第二课时教案

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垓下之战》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本文节选于《项羽本纪》,描写了楚汉战争的最后一仗,通篇气势磅礴,情节起伏,脉落清晰,展现了西楚霸王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让后人具体感受到战争的宏伟气势和激烈程度。
作者以一种对悲剧性人物个性化的体验和感觉,运用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极具生动形象、贴近人性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已经学过了诸如廉颇、蔺相如、韩信、孙膑等人物,但这些人物都不如项羽有争议,找这样一个典型的人物做重点案例来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加深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了解,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目标1.深层体悟,把握项羽性格。
2.制作卡片,归纳知识重点。
重点难点1.历代对项羽的评价。
2.一词多义中的虚词。
教学方法1.拓展视野,深入理解。
2.精选问题,以点代面。
3.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检查背诵“霸王别姬”部分。
2.回顾课文结构内容:第一部分(1--2段):战前形势。
第二部分(3--5段):战争经过。
①第三段:霸王别姬②第四段:东城快战③第五段:乌江自刎第三部分(第6段):战后局势。
二.新课教学(一)深层体悟项羽不是帝王,但司马迁却把他编在“本纪”之中,从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推崇和敬慕,但项羽在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英雄人物,选取本课提到的几个经典场面,我们来开一个小讨论会。
通过讨论让我们更加走近这个人物的内心。
(这个环节中学生肯定有很多种说法,现列出学生最有可能想到的说法)1.论项羽将他兵败的原因归结为:“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说法1:项羽英勇善战,战无不胜,这里这样说虽然不是全对,但反映了他有不甘的心态,死到临头不服输的英雄之气。
说法2:这里表现了项羽死不悔改,恃勇自负的特点,项羽的失败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司马迁说过:“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
鲁人选修《史记选读》课件第9课《垓下之战》

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自封 为“西楚霸王”,并分封诸侯王。
刘邦则采取联合诸侯、积蓄力量 的策略,逐步壮大自己的实力。
垓下之战发生原因
项羽在彭城之战中大败刘 邦,但未能彻底消灭汉军 主力。
刘邦采纳韩信的建议,采 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成功 将项羽围困在垓下。
刘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个人才能和 智慧,更在于他能够顺应历史潮流、 把握民心所向。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运用高超的谋略 和灵活的战术,最终击败了项羽,建 立了汉朝。
韩信:用兵如神,决胜千里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他善于运用兵 法、出奇制胜,曾在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等战役中以少胜多、大破敌军。
项羽在垓下陷入困境,粮 草匮乏,士气低落,急需 一场胜利来扭转战局。
战争过程及结果
战争初期,项羽凭借勇猛的个人武力 和精锐的骑兵部队,多次突破汉军的 包围圈。
最终,项羽在垓下被汉军重重包围, 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面对绝境,项 羽选择自刎而死,楚汉相争以刘邦的 胜利告终。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利用四面楚歌 的计策,瓦解了项羽军队的士气。
彭城之战
刘邦趁项羽攻打齐国之际,联合诸侯军队占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闻讯后迅速回师,大败刘 邦联军,收复失地。此战是楚汉战争中一次重要战役,也是项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
垓下之战
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逐渐扭转战局。在垓下之战中,刘邦利用四面楚歌的计策,瓦解 了项羽军队的斗志,最终项羽兵败自刎。此战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和汉朝的建立。
双方战略布局分析
楚军
项羽采取分兵策略,一路由自己率领 主力进攻荥阳,另一路由龙且率领进 攻齐国,以期分散汉军兵力,以期达 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垓下之战(鲁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垓下之战(鲁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要求:知识与能力:点出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以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为主,教师点拨评价为辅,来讨论项羽的作为,通过对这样一个有争议人物的事迹发表评论,来培养学生思辩能力和创新思维;情感与价值观:主要通过课上的讨论让学生课后以小作文的方式表达出个性化的想法,使学生以项羽为鉴获得有意的人生启示。
■学习重难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讨论评价项羽的所作所为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学习时数两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垓下之战()阳夏()骏马名骓()歌数阙()田父绐曰()斩将、刈旗()辟易数里()乌江亭长船()2、内容概括汉四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
刘邦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追击项羽军队。
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
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已兵少食尽,而被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围困,夜间又闻汉军四面皆唱楚歌,以为楚地已为汉军占领,不觉泣下,左右也皆泣。
项羽于是乘黑夜率领壮士八百余人乘马突围。
天明,汉军发觉,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渡淮时,跟随他的已只剩百余骑。
至阴陵迷道问路,被农民所骗,陷大泽中,为汉兵追及,项羽复向东逃,已只余二十八骑,自忖无法脱逃,与部下再战。
最后,项羽败至乌江。
乌江亭长备船岸边要送他过江,项羽拒绝,遂下马步战,杀汉军数百,身被十余创,自刎身亡。
3、阅读文本,粗知文章内容本文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哪几个场面?【解疑答惑,合作探究】一、议读文本,把握文意。
二、语言积累1. 通假字楚兵罢食尽辟易数里3. 一词多义君王能与共天下尽与韩信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以与彭越以舒屠六以故汉追及之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乃引兵解而东归汉军乃觉之乃有二十八骑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以故汉追及之及其死,鲁最后下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项王自度不得脱使各自为战为之奈何愿为诸君快战期山东为三处今独臣有船籍独不愧于心乎若非吾故人乎故分其地为五其不至固宜今日固决死乃引兵解而东归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楚兵且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7. 特殊句式此天亡楚之时也君王能与共天下使各自为战三、拓展交流,提升能力。
山东省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鲁人版课件 选修《史记》第9课《垓下之战》教学

初步感知
垓下突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课文共写了几个场面
语句翻译 : 1.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2.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 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 机而遂取之。
3. 汉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 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 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封 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将关中分为三部, 封秦降将分别为王,企图将刘邦困锁在边险 地。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 下的方略,忍忿前往汉中,途中烧毁所过栈 道,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
垓 下 悲 歌 说 项 羽
题乌江亭
唐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诗句针对项羽兵败事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 不能做到能屈能伸,致使英雄大业失败。
叠题乌江亭
北宋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 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困难了 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弟子还会不 会在追随他,也很难说
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遂背约,向楚军突 然发起战略追击,五年十月,刘邦追击楚军至河南 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遭 楚军击,大败,被迫坚壁自守。刘邦从张良计,分 别给韩、彭割地封王。 十二月,调集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 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 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 项羽至乌江兵败自刎。
鲁人版高二《史记选读》第9课《垓下之战》课件 (49张PPT)

肆 知人论世,以史为鉴
了解历史人物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 活,也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素材。
内 容 简 介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 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 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本文选自《项羽本纪》,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 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 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文中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 喻户晓,历代传诵。
学 习 目 标
壹 通过古文了解历史人物
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 示
贰 通过阅读增强文言语感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了解各种特 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叁 积累文言词汇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 “引、壁、举、诣、期、顾”的意义和用法, 以及“乃、为、而、以、及”等虚词的用 法。
精
读
原
【第四段】
文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 八岁矣,
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
天下。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今
日固决死, 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
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 乃分
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一天 不到的时间便全歼十万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 成功战例。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 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 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 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吾为公取彼一将。”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9 垓下之战学案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9 垓下之战英雄残阳如血,如血的却不仅仅是残阳。
天边最后一抹斜晖掠过阴霾流连在垓下早已因战火而焦黑的土地上。
断箭和长戈零落遍地,死亡的气息弥漫,让每一个生还的楚军将士战栗。
除了他——西楚霸王,江东项藉。
手抚乌骓略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够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他坚信。
回想当年少年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
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卒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黥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们的妙计。
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
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平四海,你错了!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
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
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
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
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
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并吞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
”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与无奈,不知此刻,是对过分自信的怅惘,对未能听取意见的悔悟,还是那无奈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残阳如火,如火的不仅仅是残阳,喷薄而出的,还有霸王颈中的一腔热血。
鲁人版史记选读第五单元第9课垓下之围教案..doc

垓下之围一、教学设计说明:近儿年高考对鉴赏类题目的要求越越高,有必要使学生对此早日有所准备。
选择垓下之围是因为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学生对此人有较深的了解,较易于展开评论。
同时通过这一悲剧形象,结合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从而使学生能够引磨难为奋斗,化逆境为动力。
找准目标,勇敢前行。
二、教学目标:依托《垓下之围》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人物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概括人物鉴赏的方法四、教学重点如何进行人物形象的鉴赏五、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放《十面埋伏》音乐)刚才的这首乐曲同学们都很熟悉吧。
(琵琶曲《十面埋伏》)这是根据历史上哪个事件改编的?(幻灯片)《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表现的是处汉战争最后一-战一一垓下之战的情景,着重渲染了刘邦军队得胜之姿态,渲染了西楚霸王英雄之末路。
大屏幕显示: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Z,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Z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怒,终而涕泪之无从—《四照堂文集》(幻灯片)这是明代学者王猷定在听了《十面埋伏》后在他的《四照堂文集》留下的一段文字。
(陈丽舟读一下。
)在这段文字浓缩了整个《垓下之围》的故事,一共有哪几个场景?(霸王别姬、垓下突围、乌江自刎)(幻灯片)上节课我们进行了文字的疏通工作,这节课通过对项羽人物形象地分析,学习并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幻灯片)(二)、深入阅读课文带问题阅读课文:你最欣赏哪个场景的项羽?在这个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1、霸王别姬我喜欢霸王别姬的项羽,因为……展现了霸王多情的一面:面对虞姬唱《垓下歌》慷慨悲凉,既展示了霸王多情的一面,同时也将霸王有心保护爱人却乂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泣”逝去的霸业、江山、美人、乌雄马……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城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四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文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 《史记选读》之《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文本解读一. 《项羽本纪》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垓下之战》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鉴赏人物形象2、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教学重点】1、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陋室铭》中所表现的安贫乐道的情操,《岳阳楼记》所展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取向,《捕蛇者说》流露的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出师表》呈现的对国家的耿耿忠诚……这些所学过的古代优秀作品无一不给我们以精神滋养,人格启迪,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大人格,大魅力的一个载体。
我们通过这个载体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
今天,我们通过《垓下之战》去感受项羽的浩然之气。
二、作者、背景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
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
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
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
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
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
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
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唯有此作。
”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
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
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三、写作背景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四、鉴赏人物形象(一)出示京剧脸谱图片,引出“悲剧英雄”师:这是京剧中的项羽形象,这是项羽的脸谱。
京剧中的脸谱象征人物的性格,品质,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
项羽是黑色花三块瓦脸,寿字立眉和如斗星目掩盖不了眉宇间的愁肠百结。
我们看他的脸谱带有哭相,同时又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伟力和气质。
这个脸谱特别符合项羽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那就是悲剧英雄。
(二)鉴赏形象1、人物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作为悲剧英雄的项羽一生战绩累累,他兴于巨鹿之战,转折于鸿门宴败于垓下之围。
作者在不同的阶段塑造的项羽是有所侧重的。
思考:①请同学结合三个场面看司马迁笔下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人?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学生选取不同的场面讨论研究,回答,教师引导)2、三个场面要点说明:东城快战(1)语言描写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活用“亡”,使动用法,他认为是天要使之灭亡,是时运不济,而非自己作战无能,又用了一个肯定的判断句,强调责任在天,又用了一个否定的判断句指出并非自己无能,这种不服气的表现尽管有些自负,无奈的成分,但却反映了他心有不甘的心态。
死到临头不服输,恰恰是英雄之气的表现。
B、“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吾为公取彼一将”“何如”体现了英雄的本色,临死还陶醉在宁死犹勇的自我满足中,宁死也要保住大丈夫的浩然之气,一方面印证了他的霸王之称,见证了他的勇猛无畏,同时这也是他豪爽,刚直性格的表现。
(2)动作描写“大呼驰下,斩,复斩,嗔目叱之,自刎”——树英雄形象。
(3)侧面烘托“项羽嗔目叱之,赤全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把西楚霸王的巨大声威表露无疑这一场面,侧重展露英雄勇猛善战的英姿。
把一个勇猛无畏,豪爽刚直,气盖一世的大英雄形象树立读者的面前。
乌江自刎(1)语言描写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籍独不愧于心乎”王:使动用法,拥我为王,做了一个假设,又用了一个反问句,表达了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之情,这说明他心里装着江东父老,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这是他知耻重义,纯朴率真的表现。
这更是他浩然之气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独……乎:难道……吗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强调羞愧之情。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句式,“还要……干什么”“为什么……呢”,更坚定地表达了自己不渡江的意志。
思考:为何不渡?①上天注定。
“天之亡我”说明项羽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已无力回天,英雄霸业一去不复返。
他不是不能渡江,渡江以后他可以活下来,但,认为没有了英雄霸业,那是苟活,他要堂堂正正地活,光明磊落地活,他是有理想,有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
不能站着生,决不跪着死,,磊落,坦荡,不畏缩,不苟且。
②八千子弟战死疆场,他无颜见江东父老。
重情义,知羞耻。
(2)动作行为:拒渡,赠马,献头在这一场景中,项羽在生与死之间毅然选择了死,而且是笑对死亡,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不能堂堂正正地活,他宁愿悲壮地死,后世人对项羽不渡乌江不能理解,但这恰恰就是他英雄豪气的最后表现。
霸王别姬(1)语言描写虞兮虞兮奈若何:奈……何:固定句式,表现项羽看到大事已去的无奈及与虞姬分别的痛苦。
:男儿有泪不轻谈,项羽身高八尺,力能举鼎,坑降卒,灭秦族,杀义帝,不曾流过半滴眼泪,而垓下被围,四面楚声,穷途末路,竟呜咽悲歌,发出“力拔……”的感叹。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情有义,仁义多情的项羽,应了一句话“无情未必真豪杰”。
(三)教师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勇猛无畏率真刚直;知耻重义,真诚多情;语言描写渲染悲剧气氛;动作描写透露英雄心态;侧面烘托,展示英雄性格;场面描写塑造英雄形象。
总结:透过这段文字,我们领略了项羽在东城快战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别姬之时的重义多情,他既刚烈如火又柔情似水,他的勇敢,豪放,率真,磊落,仁义令他周身洋溢着人性之美。
尽管他失败了,但他是失败的英雄;刘邦尽管成功了,但他也只是成功的政客。
刘邦多的是手腕,狡诈,但项羽多的是豪气,真诚。
他为了理想,报复,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这种英雄之气给今天奋斗中的人们以精神力量。
三、分析司马迁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的原因(教师出示影视中的项羽,简笔画中的项羽,史实记载的比较真实的项羽)发现:艺术作品中的项羽更加的英武,器宇轩昂,人们把项羽当作一个大英雄来塑造。
因而艺术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如:《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分析:杜诗针对项羽兵败的事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致使英雄大业失败。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杜写这首诗是借题发挥,自我激励,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
《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李清照后期适逢金兵入侵中原,大宋采取苟且偷安的政策,李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境遇孤苦。
因而在诗中赞扬项羽誓不渡江的英雄气概,以不肯过江东讽刺南逃苟安的大宋统治者。
看来,人们对项羽的评价褒贬不一是受主观感情的影响。
思考:司马迁为何把项羽写成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这是由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完成史记活了下来,他的作品许多就是歌颂那些勇于进取,建功立业的英雄,如屈原,荆柯,廉颇,在司马迁心理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因而,司马迁笔下含情,时露惋惜。
四、布置作业1、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