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 教案
《垓下之围》教学设计

手段
分析
多媒体、板书
教学手段:板书 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标本□ 挂图□ 音频□ 其他□
过程
设计
导入5分钟;授新课内容35分钟;总结5分钟
授课
类型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 学 步 骤 设 计
步骤时间
主要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第一步
(5分钟)
导入新课
以介绍项羽的京剧脸谱作为导入。
2.赠马
3.赐头(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
四.太史公曰(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
学生在掌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把握。
第三步
(5分钟)
总结
口头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复习本节课内容。
掌握本节课重点。
板书
《垓下之围》
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二、东城快战
1.阴陵迷道(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2.东城快战(有谋使不得——军情之辈)
三、乌江自刎
1.拒渡(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授课ຫໍສະໝຸດ 题目《垓下之围》授 课
时间长度
45分钟
授课
学时
1学时
授课对象
统招大专一年级学生
教学
目标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
2.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
重点
通过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悲剧性格
教学
难点
正确认识项羽。
教学
方法
分析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方式:讲授 探究□ 问答□ 讨论 演示□ 练习□ 其他□
垓下之围教案

Opportunity has a special affinity for prepared mind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垓下之围教案垓下之围教案1教学重点:对照注释,读通文意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历史人物的辨证态度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的对项羽的态度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迁移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疑激趣,引入课题同学们,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写过唯一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投影)李清照为什么会对项羽如此崇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垓下古战场,一起来感受悲壮的历史故事。
(板书:垓下之战司马迁)二、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读课文,认准字音,明确节奏(教师范读,学生标注)2)默读课文——对照注解,领会文意(学生遇到疑难,可以讨论解决)3)朗读课文——归纳情节,揣摩态度(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用简洁词语概括情节大意:悲歌溃围拒渡,揣摩作者对项羽的态度:崇敬而惋惜;板书)三、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点1)品味语言描写,初识人物形象(可以抓住"可奈何"、"耐若何"得出:穷途末路;抓住"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得出:骁勇善战;抓住"不忍"、"为若德"得出:侠骨柔肠,板书)2)品味细节描写,再识人物形象(正面、侧面的语句,找出来,说说他们的作用)在以上的基础上,概括出:悲剧英雄四、迁移——积累史料,评价人物1)项羽将他的失败归于"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2)你觉得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做法对吗?(第一题,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积累的史料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题,旨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勇敢地面对挫折)五、结语垓下之战后近一千年,唐朝诗人杜牧游乌江亭,写下了一首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唐世贵主编《大学语文》 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教案

垓下之围一、作者简介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著作《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
其先代“世典周史”,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
后来,他还拜孔安国、董仲舒为师。
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
这些既是司马迁得以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他崇高理想和谨慎治学态度的渊薮。
漫游经历和探奇心理。
司马迁青、中年时代曾有过三次出游,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
他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对历史真相探根求源。
他考察社会风土人情、经济物产,访问各地名胜古迹、耆旧故老,收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史料。
这一切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创作《史记》提供了直接、鲜活的材料。
遭李陵之祸。
汉武帝天汉三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到极大的创伤,这也成为其发愤著书的动因之一。
二、写作背景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三、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声音文件与图片ppt同时打开)2、课文分析1)层次结构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垓下之围》教学设计

授课
题目
《垓下之围》
授 课
时间长度
45分钟
授课
学时
1学时
授课对象
统招大专一年级学生
教学
目标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
2.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
重点
通过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悲剧性格
教学
难点
正确认识项羽。
教学
方法
分析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方式:讲授 探究□ 问答□ 讨论 演示□ 练习□ 其他□
学生在掌握作品内容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把握。
第三步
(5分钟)
总结
口头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复习本节课内容。
掌握本节课重点。
板书
《垓下之围》
一、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
二、东城快战
1.阴陵迷道(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
2.东城快战(有谋使不得——军情之辈)
三、乌江自刎
1.拒渡(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
教学
手段
分析
多媒体、板书
教学手段:板书 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标本□ 挂图□ 音频□ 其他□
过程
设计
导入5分钟;授新课内容35分钟;总结5分钟
授课
类型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第一步
(5分钟)
导入新课
以介绍项羽的京剧脸谱作为导入。
观看PPT的脸谱,体会项羽的悲剧色彩。
让学生对项羽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
(35分钟)
讲授课程内容:介绍《史记·项羽本纪》;通过《垓下之围》分析项羽的悲剧性。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教案和练习学习目标1. 熟读文本,把握文意。
2. 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 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
4. 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引、壁、举、诣、期、顾”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等虚词的用法。
5. 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 对项羽性格的把握4. 精彩的场面描写学习难点1. 较难翻译的语句2. 项羽悲剧结局的启示文本解读一. 《项羽本纪》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
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
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教案教案标题:垓下之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掌握垓下之围的战略和战术。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介绍。
2. 垓下之围的战略和战术分析。
3. 垓下之围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视频或相关资料引入垓下之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知识讲授:2.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包括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参战方等。
3. 分析垓下之围的战略和战术,包括围困战略、兵力部署、指挥策略等。
4. 探讨垓下之围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军事战略的演变等。
讨论活动:5.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垓下之围的理解和观点。
6. 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出发,讨论垓下之围的胜败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支持。
实践活动:7. 模拟垓下之围的战斗情景,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战略规划和实战演练。
8. 学生可以选择使用棋盘、模型或虚拟游戏等方式进行模拟战斗,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决策能力。
总结评价:9. 结合教学内容,对垓下之围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战术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0. 提供学生写作或口头报告的机会,让他们展示对垓下之围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资源:- 垓下之围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视频或动画片段- 棋盘、模型或虚拟游戏评估方式:-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 学生写作或口头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能力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历史战役,比较不同战役的战略和战术。
- 组织参观或实地考察与垓下之围相关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
注意事项:- 根据教育阶段的要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
-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情感投入和思考。
司马迁《史记》垓下之围教案

垓下之围一、重点难点1.重点: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叙事详略得当,疏密有致。
2.难点:场面描写气氛悲壮,感人肺腑。
二、背景材料1.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幼年好学,二十岁以后曾屡次出外游历,观察民情风俗,足迹遍及南北各地。
三十岁为郎中,常随汉帝到各地巡游。
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有机会读到大量政府藏书。
他继承其父想编写一部史书的遗志,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由于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下狱,被处宫刑。
太始元年(前96)被赦出狱,任中书令。
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感到这是一种耻辱。
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左右基本写成。
不久即去世。
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但取材于前代的历史文献,还从亲身游历中积累了大量现实生活的资料。
书中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和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社会下层被压迫者和反抗者则寄予一定的同情。
由于他在记叙历史人物时注入了自己的深厚感情,再加上语言精炼生动,书中的人物往往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
其中“本纪”12篇,按帝王世序和年代记载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帝王本人的事迹;“表”10篇,用表格将错综复杂的史实简明的谱列出来;“书”8篇,分别记述礼乐、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情况;“世家”30篇,记述诸侯、王的事迹;“列传”70篇,为官吏、名人乃至一部分下层社会的人物立传。
它“统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所使用的纪传体形式对后代史书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被后世奉为典范。
垓下之战教案

垓下之战【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检测的方式,辨清熟记“属”“乃”的常用意义及用法。
2.通过分析项羽形象,进一步了解掌握《史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评价项羽性格与命运,初步感知悲剧美。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本、学案、积累本【活动一】学习成果汇报(课前小测)通过课前小测展示学习成果。
一个实词、一个虚词(学生做小卷,同桌交换批改,抽背)我们刚才“通过梳理检测的方式,辨清熟记“属”“乃”的常用意义及用法。
”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投影1)齐读本节课另外两个学习目标。
(投影1)导入:在色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可谓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两千多年来人们在他身上倾注了太多复杂的情感。
他的豪气、侠气、义气、骨气俨然化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符号审美符号镌刻在中华文化的丰碑之上。
今天就让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次走进《垓下之战》,去看一看太史公笔下那个有血有肉、鲜活饱满的项羽是怎样炼成的。
【活动二】走进文本,初识悲剧美。
(3、4、5段)鲁迅先生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说它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求“真”,文学价值求“美”。
也就是说,在《史记》中存在两种叙事方式:为了求真的历史叙事和为了求美的审美叙事。
(投影2)首先让我们看看在3、4、5段中有哪些历史叙事,老师做了一个整理,一起来读一读。
(投影3)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于是项王直夜溃围南出。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
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围之数重,项王无所惧,力战,所当无敌。
汉军欲得封赏,不退,项王持短兵接战,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自度必死,以头赠故人,乃自刎而死。
同学们看我这个缩减版和原文版相比,原文版多了什么?(投影4、5、6)D3中多了霸王别姬情节,多了一首《垓下歌》D4中多了一场突围之战(快战)D5中多了与乌江亭长的对话和那条小船这些多出的情节文字就是审美叙事的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垓下之围教案
教案标题:垓下之围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并理解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2. 垓下之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理解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2. 分析垓下之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探讨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分析垓下之围的战略意义和影响;
2. 探讨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或相关历史故事引入垓下之围的话题;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学生共同研究垓下之围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合作完成任务;
3. 情景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垓下之围的紧张氛围和决策过程;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资料、地图、图表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1. 展示一张垓下之围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垓下之围有什么了解?请简单描述一下。
第二步:学习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15分钟)
1. 通过PPT或讲解,介绍垓下之围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垓下之围的战略意义,然后由每组代表汇报。
第三步:了解垓下之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20分钟)
1. 分发相关资料和文献,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笔记;
2.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垓下之围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然后由每组代表介绍。
第四步:探讨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0分钟)
1. 分组辩论: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辩论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辩论结束后,进行全班讨论,总结垓下之围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第五步:课堂小结和延伸(10分钟)
1. 教师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强调垓下之围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垓下之围的读后感或思考题。
教学资源:
1. 垓下之围的图片、视频资料;
2. 相关历史书籍和文献;
3. PPT、多媒体设备;
4. 学生分组讨论和辩论的材料。
教学评价:
1. 学生小组讨论和辩论时的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 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对垓下之围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2. 教师是否能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对垓下之围的理解和思考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方法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