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瓦氏窦右窦瘤破裂合并心电图酷似左主干病变(全文)
主动脉窦动脉瘤破裂疾病

主动脉窦动脉瘤破裂疾病主动脉窦瘤裂开又称乏氏窦瘤裂开,是由于主动脉窦壁缺乏正常的弹力组织和肌肉组织,受到高压血流冲击,渐渐形成囊状瘤体,向外凸出、最终可导致裂开。
此病为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本病成年人发病率高,病情消失突然并进展快速。
临床表现主要有突然消失猛烈胸痛,心悸,气促,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本病手术疗效准确,手术死亡率低,术后可完全恢复正常心功能,但有严峻心力衰竭手术死亡率高,术后恢复慢。
因此,应早期手术。
病因主动脉窦瘤裂开的主要缘由是主动脉窦壁缺乏正常的弹力组织和肌肉组织,受到高压血流冲击,渐渐形成囊状瘤体,向外凸出、最终可导致裂开。
此病为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由于胎儿心脏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干扰,使部分发育停顿或缺陷,以及部分该退化者未能完全退化所致。
一、胎儿四周环境因素。
妊娠早期子宫内病毒感染,以风疹病毒感染后多见,常引起动脉导管未闭及肺动脉口狭窄,其次为柯萨奇病毒感染(Coxsakie )可引起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此外羊膜病变,胎儿四周机械压迫,母体养分障碍,维生素缺乏及代谢病,母体用细胞毒类药物或较长时间放射线照耀,均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二、遗传因素。
5%先心病患者发生于同一家族,其病种相同或近似,可能由于基因特别或染色体畸变所致。
三、其他。
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发病率较高,发生可能与缺氧有关。
有些先心病有性别倾向性。
症状半数患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心力衰竭,约1/3患者有急性胸痛和急性心力衰竭。
部分患者有长期发热史。
检查1.心电图多呈右室肥大伴劳损或左室肥大伴劳损。
2.X线检查肺充血,心影扩大。
逆行主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窦瘤破入心腔部位。
3.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扩大的主动脉窦,常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绝大多数可见窦瘤破入心腔的部位,留意有无赘生物。
瓦氏窦瘤破裂48例手术治疗体会

瓦氏窦瘤破裂48例手术治疗体会陆双政;韦恺;黄元鲁【摘要】目的观察瓦氏窦瘤破裂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8例瓦氏窦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瓦氏窦瘤破裂修补术;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VSD)33例,均采用补片修补;主动脉关闭不全7例中行主动脉瓣成形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48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63~163 min,平均94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6~142 min,平均68 min.术后死于低心排综合征1例,病死率为2.1%.心功能明显改善、康复出院47例.结论瓦氏窦瘤破裂修补术疗效确切,病死率低,是治疗瓦氏窦瘤破裂唯一的有效方法,术中应同时处理合并症才能改善其预后.【期刊名称】《广西医学》【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3页(P334-336)【关键词】瓦氏窦瘤;破裂;瓦氏窦瘤破裂修补术【作者】陆双政;韦恺;黄元鲁【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百色市,533000;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百色市,533000;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百色市,5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2瓦氏窦瘤(Valsalva)也称为主动脉窦瘤、佛氏窦瘤或乏氏窦瘤,是一种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瓦氏窦瘤破裂是由于主动脉窦壁缺乏正常的弹力组织和肌肉组织,在主动脉压力作用下局部日渐变薄并向外扩张而形成囊状突起,最终可因主动脉压力急剧升高而破裂,占其修补术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1.83%[1]。
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成年人发病率较高,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
我科1996~2010年及笔者进修期间共治疗瓦氏窦瘤破裂患者4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患者,其中男30例,女18例,男女比例为1.67∶1;年龄8~63岁,平均32.3岁;病程4个月至12年,平均6.5年。
先天性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破裂(Valsalva窦动脉瘤破裂)

先天性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破裂(Valsalva窦动脉瘤破裂)【病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主动脉瓣窦的基部发育不全,窦壁中层弹性纤维和肌肉组织薄弱或缺失,使主动脉壁中层与主动脉瓣纤维环之间缺乏连续性,造成主动脉瓣窦的基底部薄弱点,出生后主动脉血流压力将主动脉瓣窦的薄弱区逐渐外推膨出形成主动脉瘤样突出。
最后在伴有或不伴有体力劳动或外伤的情况下发生破裂,即形成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破裂。
【症状】对于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的诊断,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心脏连续性杂音,再结合X线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一般不难明确。
对某些诊断怀疑者,需要作出鉴别诊断时,才需作右心右导管检查或逆行主动脉造影术。
主动脉瓣窦动脉瘤发生破裂后通常破裂入右侧低压心腔,血液从高压的主动脉分流入低压的右心室腔,由于二者存在明显的压力阶差,产生大量的左向右分流,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类似动脉导管未闭,肺循环血流量增多,右心室负荷加重,引致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
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破入右心房腔则使右心房压力明显增加,右心房明显扩大,上、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出现右心衰竭症状。
主动脉瓣窦动脉瘤破裂入心包腔则产生急性心脏压塞引起死亡。
主动脉瓣窦动脉瘤常可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其中最常见的为并发室间隔缺损(约占40~50%),这样更加重左右心室的负荷。
亦常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缩窄和动脉导管未闭等。
本病病程进展随着破口大小而异。
破口越大,左向右分流量越多,则症状出现早,病情进展快。
未破裂的主动脉瓣窦动脉瘤不呈现临床症状,破裂后才呈现症状。
发病年龄多数在20~40岁之间,约有1/3的病人起病急骤,在剧烈劳动时突然感觉心前区或上腹部剧烈疼痛、胸闷和呼吸困难,病情类似心绞痛。
病情迅速恶化者,发病后数日即可死于右心衰竭。
多数病例破口较小,起病后可有数周、数月或数年的缓解期,然后呈现右心衰竭症状。
少数病人由于破口甚少,仅有小量左向右分流,很长时间内病人可无自觉症状,这些病人常因心脏杂音而偶然发现,通过超声心动图、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造影而诊断。
超声原创主动脉窦瘤破裂

超声原创主动脉窦瘤破裂主动脉窦瘤破裂(rupture of aortic sinus aneurysm,RASA)又称为瓦氏窦瘤破裂(rupture of Valsalva sinus aneurysm),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31% ~3.56%,以青年男性为主(约占70%),好发年龄为20 ~ 40 岁。
一、病理特点及分型(一)病理特点主动脉窦根据冠状动脉的开口可命名为右冠状窦、左冠状窦和无冠状窦。
右冠状窦的大部分邻近右心室流出道,仅有小部分靠近房间隔的前下方和三尖瓣瓣环的上方;左冠状窦邻近房间隔的左心房侧和后心包;无冠状窦则位于左、右心房的前方,邻近房间隔的右心房侧。
右冠状窦发生窦瘤的概率最高(约占主动脉窦瘤的70%),窦瘤破裂到右心室流出道和右心室流入道(图9-9-1);其次为无冠窦(发生率约占主动脉窦瘤的29%),窦瘤大多破入右心房;左冠状窦发生窦瘤的概率最低(约在1% 以下),窦瘤破入左心房、左心室,也有少数破入心包腔或胸腔。
(二)主动脉窦瘤形成的原因主动脉窦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胚胎时期主动脉窦部组织发育不全,纤维构成的环状带与主动脉壁的肌肉和弹力纤维呈部分中断,或者是局部组织松软,并不断接受体循环高压血流的冲击而逐步形成窦瘤。
在血液长期不断地冲击下,窦瘤也不断扩大,瘤壁越来越薄,在剧烈活动、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诱因的影响下最终导致主动脉窦瘤破裂。
(三)病理分型主动脉窦瘤按照病理分类,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后天性主动脉窦瘤发生率极低,主要是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马方综合征、结核等引起;而先天性主动脉窦瘤则常合并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发生率为30% ~ 60%)、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
Sakakibaxa 按照主动脉窦瘤发生的部位及破裂后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将主动脉窦瘤分为4 型。
1.Ⅰ型窦瘤从右冠状窦左侧部分破入右心室流出道,其中约有50.6% 的病例合并有高位室间隔缺损,少数病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此型在临床上最常见。
主动脉窦瘤的病理解剖及超声鉴别诊断(全文)

主动脉窦瘤的病理解剖及超声鉴别诊断(全文)概述主动脉窦瘤(aneurysm of aortic sinus又称aneurysm of sinus of Valsalva )为主动脉窦因各种生理或病理原因形成窦壁明显扩张,局限性向外瘤样膨出。
主动脉窦瘤破裂(rupture of aneurysm of aortic sinus)为主动脉窦瘤局限性膨出的窦壁逐渐扩大,破入相邻的心腔。
约占全部先心病患者的1.4%-3.56%,男性约占70%以上,东方人群较西方人群发病率约高5倍。
病理解剖主动脉窦瘤为主动脉窦壁的肌肉和弹力纤维部分中断或柔软,在血流的长期冲刷下扩大而明显突出、变薄形成囊袋状物。
99%为单个主动脉窦发生窦瘤,以右冠状动脉窦瘤(占81%)最常见,极少数发生于两个或三个主动脉窦。
窦瘤内口直径约10mm左右,瘤体直径5-28mm,长4-40mm。
冠状动脉窦瘤有先天性与获得性两种(1)先天性原因为:发育过程中主动脉窦的中层与瓣环分离,缺乏肌肉与弹力纤维组织,形成结构上的薄弱点,形成囊样物,最后壁薄破裂,出现由左向右分流。
(2)获得性者可由于梅毒、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硬化、主动脉夹层、创伤及医源性损害等原因破坏窦壁组织引起,其后果与先天性相似。
囊内压力增大、囊壁变薄致使窦壁破裂,血流进入与破口相通的心腔即主动脉窦瘤破裂。
(1)破口多在瘤体顶端,一般为一个,也可呈筛孔状。
(2)右冠状动脉窦瘤80%以上破裂到右室,其次为右房,少部分破入室间隔形成室间隔夹层,或经夹层破入心室。
(3)无冠窦瘤92%以上破入右房。
(4)左冠窦瘤可破到左室、右房、左房或心包。
(5)两个以上窦瘤可同时破入某一个腔室或分别破入两个以上腔室。
(6)其他少见破入部位为肺动脉、胸腔、上腔静脉与心包。
病理分型(Sakakibara分型)(1)Ⅰ型:窦瘤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的左部,突入右室流出道最上部即肺动脉左、右瓣之下,突出的瘤体可阻塞右室流出道,造成漏斗部狭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主要为此型,且其中高位室缺占50.62%;由于主动脉瓣环缺乏支持,此型亦易产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

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是一种安全、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扫描心脏及附属结构,以获得图像信息。
它是一种常用的心血管疾病辅助诊断工具,对于主动脉窦瘤破裂等心脏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一例病例。
病例患者为一位50岁男性,因突发剧烈胸痛、气促、出汗等症状入院就诊。
患者既往以高血压病史,长期未正规用药及复查。
入院时患者已经处于休克状态,全身皮肤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冷,肢端迅速出现紫绀,血压测不出、听不到心电图。
经抢救治疗后,患者血压恢复至正常,但胸痛、胸闷仍然明显。
怀疑为急性主动脉夹层,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主动脉根部局限性扩张,主动脉瓣下方可见明显的回声,提示动脉瘤形成。
主动脉瓣反流,经食管探测,主动脉瘤局部破裂。
经过全面检查,最终确诊为主动脉瘤破裂。
主动脉窦瘤是主动脉的一种常见疾病,瘤体一般位于主动脉瓣上方,属于罕见疾病,但危害性极高。
而主动脉窦瘤破裂更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疾病。
病变的主动脉窦瘤破裂后可导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甚至合并急性心衰、心包积液等,严重者还可威胁患者生命。
对于患有主动脉窦瘤的患者,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十分重要。
此例病例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主动脉窦瘤破裂的诊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及时地发现了病变,还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对于主动脉窦瘤破裂的病例,一旦确诊,需进行立即手术治疗,切除瘤体,修补主动脉,以避免病情恶化,危及患者生命。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

病理解剖及分类
主动脉窦周围的毗邻关系相对复杂
右窦与右房、右室及部分心包毗邻,骑跨于圆 锥间隔之上 无窦与左、右房毗邻,骑跨于房间隔上 左窦主要与左房和部分心包相邻
右室
右室流出道
右窦 无窦 右房
左室 左窦
左房
主动脉窦瘤破入右室血流动态示意图
主动脉窦解剖关系示意图
临床表现
临床上,主动脉窦右窦瘤最常见,无窦瘤 次之,而左窦瘤少见
超声心动图
连续多普勒:右室 流入道内探及来源 于RAVS破口处双期 连续血流频谱
大动脉短轴;主动脉右冠窦向右室流出道膨出
多排CT/MRI
CT与MRI不受声窗限制,能够准确显示出主动脉 窦瘤的形态、大小、破口及破入的心腔等详细信 息 其中多排或电子束CT还能够对病变处进行三维重 建,使病变处立体显示 MRI可对病变处进行任意角度扫描,电影序列的 应用使我们能够近乎实时地观察病变处信息
病例介绍-case 3
男,49岁。活动后胸痛、心悸,L2-4 III/6 连续性杂音.
升主动脉造影: 右冠窦破人右室
病例介绍-case 3
置入 14/16mm PDA 封堵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除外 冠状动脉受累.
病例介绍-case 3
10分钟后重复升主动脉: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
谢谢
术前常规准备
需要全麻的儿童患者,术前禁食水4小时以 上 局麻年长儿童和成人患者,无需禁食水
完成下肢腹股沟区备皮(通常选右侧)常 规行碘过敏试验
手术操作
穿刺右股动静脉 常规行全套左、右心导管检查 造影
瓦氏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3 结 Biblioteka 果 本组 无 术 后 早 期 和 晚 期 死 亡 并 发 症 有 低 心 输 出 量 综 台 征 1例 ,二 次 开 胸 止 血 2例 ,纵
闭 不 全 。右 心 导 管 检 查 3例 ,均 证 实 心 室 水 平 有 左 向右 的 分 流 ,并 伴有 肺 动 脉 高 压 。升 主 动
关键 词
瓦 氏赛 瘤破裂 {室间 隔缺掼 ,主动脉 瓣 关 闭不全 I 科号 外
SU R G I CA L R EA TM EN T F UPTU RE D N EU R Y S F T O R A M O TH E N US o F AI A LV A SI V 5
Xi n kuiLi a an Zho e i a Ho g Li e Yi g u Sh oxl u W nx a Zh o n u S Ch n g yi g Li Li ] Sh n e i n . n i iFe gwu Ch r Li a e hu t
手术 治疗 2 0例 ,无术 后早 期 和 晚 期 死 亡 ,效果 满 意 。现 报 告 如 下 。
l 临 床 资 料
右心衰竭 ( 例 有亚急性细 菌性 心内膜炎 .另 l 2
例有 室 间隔缺 损手 术修 补史 ) ,部 分 患 者 还 有
心 前 区 疼 痛 、咯 血 、头 晕 、易 疲 乏 及 反 复 呼 吸
脉 造影 1 .除 l 因 为 造 影 导 管 位 置 不 当 , 7倒 倒
隔 积 血 感 染 开 胸 清 创 l ,切 口感 染 2倒 ,均 例 治 愈 出 院 。2 0例 患 者 全 部 经 门 诊 复 查 或 信 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瓦氏窦右窦瘤破裂合并心电图酷似左主干病变(全文)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28岁,孕28周,患者2019年11月7日13:00突发胸痛、胸闷伴呼吸困难,心前区绞痛,伴压榨感,无背部及肩膀放射,约3 min后出现黑朦、晕厥,伴面色苍白、呕吐白沫、大量出汗,30 min 后患者自行清醒,120送至当地医院,行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早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立即转入上级医院,15:00左右进入我院急诊,血压为85/36 mmHg,神志淡漠,立即给予升压、补液治疗。
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85/36 mmHg,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双肺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规整,胸骨左缘闻及连续性杂音。
腹隆,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胎儿心率145次/min ;既往史:患者既往孕4,产1,待产1,其中2例自然流产病史;此次孕期间断出现2次胸闷,数分钟后好转。
晕厥史4次;既往检查无心脏疾病,无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
入院后相关检查:急查心电图提示:aVR和V1导联ST-T抬高,Ⅰ、aVL和V2~V6导联ST-T广泛压低。
多次复查心电图示:Ⅰ、aVL和V2~V6导联持续广泛压低,T波倒置,QT间期延长(图1)。
图1 入院时心电图
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示:(1)主动脉瓣窦部28 mm,升主动脉19 mm,主动脉瓣回声及活动未见异常。
肺动脉主干内径30 mm,肺动脉瓣回声正常,下腔静脉21 mm;(2)左心长轴切面左心房27 mm,左心室41 mm;
(3)二尖瓣回声正常,三尖瓣回声及活动未见异常;(4)左心收缩功能测值:舒张末期容量(EDV)78 ml,收缩末期容量(ESV)27 ml,心输出量(SV)51 ml,射血分数(EF)66%;(5)短轴切面右冠窦可见11 mm×11 mm大小瘤样改变,向右室膨出,瘤壁见7 mm回声中断,房间隔见两处回声中断,三尖瓣口收缩期见大量反流信号,最大反流压差为75 mmHg,肺动脉瓣口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125 cm/s,结果:先天性心肌病,瓦氏窦瘤破裂(入右室?),三尖瓣大量反流(继发?),房间隔缺损(不排除二孔型),肺动脉压增高(收缩压约77mmHg)(图2)。
可见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室?),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77 mmHg)
图2 急诊入院时超声心动图
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58 U/L,白蛋白31.6 g/L ,CO2 10.3 mmol/L,肌酸激酶161 U/L,肌酸激酶MB型96 U/L,B型利钠肽44.2 pg/ml,肌红蛋白540.9 ng/ml,肌钙蛋白I 746.9 pg/ml,血常规分析:白细胞22.22×109/L,血红蛋白98.00 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7%,初步诊断"瓦氏窦瘤破裂入右心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左主干病变?)"。
处理:立即多科会诊后考虑右侧主动脉窦瘤破裂入右室合并左主干病变可能,决定立即行"剖腹产+开胸探查术"。
孕妇开胸探查见心外探查见主动脉细小,肺动脉增粗,压力高,右房、右室饱满;切开右房,探查见主动脉窦瘤呈囊袋状破入右心房而非右心室;探查房间隔中部可见直径约5 mm缺损;术中探查未见主动脉夹层情况。
行主动脉瘤修补+三尖瓣瓣环成形房缺修补术,术后瓣膜无明显反流。
术后第二天患者胸痛基本缓解,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查体:脉搏106次/min,呼吸30次/min,SPO2 100%,血压110/70 mmHg(去甲肾上腺素6 μg/min),心律规整,心率105次/min,心音强,无杂音;肺部未闻及干湿啰音;辅助检查:肌钙蛋白Ⅰ34 592.9 pg/ml,肌酸激酶MB型120.8 ng/ml,D-二聚体805 ng/ml;术后第三天,肌钙蛋白Ⅰ3 358.5 pg/ml,白细胞28.74×109/L,血红蛋白84.00 g/L;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图3);
可见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图3 术后复查心电图
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68%;主动脉瓣右冠窦破裂入右室修补术后,未见明显分流。
术后第6天再次复查超声心动图,可见右侧瓦氏窦破裂修补术+间隔修补术+三尖瓣修补术后;三尖瓣轻度反流(图4)。
可见右侧瓦氏窦破裂修补术+间隔修补术+三尖瓣修补术后(A);三尖瓣轻度反流(B)
图4 术后第6天复查超声心动图
讨论
Valsalva窦破裂是一种罕见的心脏异常,通常起源于右冠状动脉或非冠状动脉窦;瓦氏窦瘤解剖结果决定着临床结果,临床事件取决于撕裂的大小和破裂发生的腔室,扩张窦的破裂可能导致心内分流(图5)。
瓦氏窦破裂后伴发表现症状的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尚不清楚,若右侧主动脉窦破裂会导致右室流出道受阻、右冠状动脉口受压,其机制是由解剖位置可以解释;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累积左主干比较少见,有一例文献中有报道了先天性无左冠状动脉,左前降和左回旋动脉起源异常病例,其中造影证明左前降支和左旋动脉分别来自右心瓣膜窦,左回旋支闭塞出现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
2016年,She等[2]报道了一例右侧瓦氏窦瘤破裂入右心房,本患者也是以胸痛症状入院,超声心动图示瓦氏窦瘤破裂存在,心电图为右冠状动脉缺血样改变;本病例在开胸探查手术中明确为右侧瓦氏窦瘤破入右心房,而心电图表现为左冠状动脉心肌缺血,考虑到患者耐受情况,没有进一步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左主干的情况。
RVOT:右室流出道;LA:左心房;LAA:左心耳;RA:右心房;RCC:右冠窦;LCC:左冠窦,NCC:右冠窦
图5 瓦氏窦瘤解剖图(A)和主动脉窦成像图(B)
我们用关键词:Rupture、Right Sinus of Valsalva Aneurysm,破裂、主动脉瓣窦瘤和文章标题中可能的组合,回顾了关于瓦氏窦破裂的文献,主要在Pubmed检索出英文文献541篇,在中国知网检索中文文献57篇,在增加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电图、心肌损伤等关键词再次搜索,Pubmed共有63篇,CNKI 2篇,可见瓦氏窦瘤破裂并发心肌梗死更是少见。
在Sasson等[3]报道中也分析了瓦氏窦瘤破裂引起心肌缺血相关机制,在造影正常情况下,其考虑所有产生严重的瓦氏窦裂破裂和大的左向右分流,有发展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潜力;缺血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窦瘤的严重程度和分流的数量。
在其他报道中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其结果有血管无异常、主动脉周血肿压迫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夹层等,
因此瓦氏窦破裂并发心肌缺血不能仅仅考虑为低灌注并高耗氧状态,特别是像此类病例心电图呈现左主干病变,是迅速危机患者生命的提示,需仔细鉴别,迅速手术治疗。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例机制在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糜烂所致的急性血栓形成,伴或不伴血管收缩、微血栓栓塞,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减低和心肌缺血。
在该病例广泛ST-T压低改变提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急性血栓形成,经过查阅文献,我们总结该病例瓦氏窦破裂并左主干病变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低血压低灌注致冠状动脉缺血:
术中证实右侧冠窦破裂,囊袋状破入右心房,房间隔缺损,三尖瓣重度反流,左向右分流,严重的心内分流,患者处于低灌注状态,若左主干急性缺血失代偿,造成急性缺氧,进而诱发心肌急性缺血(图1),严重主动脉瓣反流继发的冠状动脉灌注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增加,再加上心肌工作量增加和手术延迟,可能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
患者最初发病半小时左右低血压休克状态心电图未出现这样左主干受累样改变,在积极抗休克治疗后患者多次心电图变化不大,并未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脉血管正常,因此不能轻易地单一的认为是休克状态的低灌注导致这样的心电图改变。
(2)左主干内自发夹层:
该病人需积极明确有无血管夹层的存在。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孕妇妊娠期心肌梗死主要原因之一,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与纤维肌肉发育不良、结缔组织紊乱、自发性冠状动脉解剖家族史、高血压危机、冠状动脉痉挛等相关,患者先天性心肌病,既往多次自然流产史,提示其可能存在基因相关纤维肌肉发育不良。
已有多篇文献报道冠状动脉内自发性夹层的形成。
因此,该患者自发性夹层不能排除,从而有以上心电图动态改变,而最好证明的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因手术耐受差未进行造影,故未明确诊断。
(3)一过性左主干栓塞[4]:
右窦袋状瘤破裂,血栓、赘生物栓塞冠状动脉;患者右侧瓦氏窦瘤破裂入右心房,左向右分流,湍流情况下不能排除破碎组织通过血流进入左主干,以及急性血栓形成进入冠状动脉导致急性阻塞致心肌急性梗死。
该患者胸痛、晕厥、低血压等临床表现,及典型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升高,高度怀疑左主干病变,但由于患者年轻女性,起病急,无基础病史,加上可闻及持续性心脏杂音,不能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积极行床边超声明确瓦氏窦瘤破裂。
我院能够及时成功救治该病例的产妇及胎儿,关键是在考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同时,重视了心前区广泛的连续性杂音,高度怀疑主动脉病变并累积左主干,及时行急诊心脏超声检查,提示瓦氏窦右窦瘤破裂入右心,果断实施剖腹产终止妊娠及开胸探查手术,继之行主动脉窦
瘤修补术及三尖瓣瓣环成形房缺修补术,术后心电图恢复到发病前。
及时正确的诊断,多学科协作,及时果断的急诊手术,成功挽救了孕妇及胎儿的生命。
值得吸取教训是,此次就诊证实该患者是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瓦氏窦右窦瘤,该患者此次生产之前,已孕3产1,心电图提示有右束支传导阻滞。
如果任何一次产前体检仔细,可能早点发现房间隔缺损,甚至主动脉窦瘤,早诊断早治疗,可避免长期房间隔缺损及多次妊娠诱发促进主动脉窦瘤的破裂,便可避免威胁孕妇及胎儿生命的紧急状态。
早期发现,早期进行干预,才更能有效预防致命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