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
西安出土的唐“盈”字款邢窑白瓷

西安出土的唐“盈”字款邢窑白瓷邢窑为北方白瓷名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九百余年。
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
邢窑白瓷分为粗白瓷、普通白瓷和细白瓷,粗白瓷胎质粗松,胎色泛黄,胎面一般要施化妆土;普通白瓷胎色较白,少用化妆土;细白瓷胎釉的洁白度较高,胎质细腻,釉面光润,不用化妆土。
从有关邢窑白瓷的考古发掘来看,邢窑细白瓷多发现于唐长安城的宫殿或寺庙遗址,如大明宫、青龙寺、西明寺等,其中一些白瓷的底部刻有“盈”字款或“翰林”款。
近年来,在西安地区的一些唐墓中也出土了刻有“盈”字款的邢窑细白瓷。
与细白瓷相比,邢窑的粗白瓷和普通白瓷的出土数量更多。
由此可见,邢窑白瓷在唐代已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邢窑白瓷体现了唐代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当时曾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
其署“盈”字款者,一般认为与皇宫内的“大盈库”有关。
大盈库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有记载,玄宗、肃宗时称之为“百宝大盈库”。
大盈库是皇宫内最大的储存金银财宝的库房,此库内的财物只能由皇帝支配、使用。
目前已发现的“盈”字款邢窑白瓷以碗最为多见,另有执壶、盒、罐等。
唐“盈”字款白瓷圆腹罐(图1)高22.5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罐圆唇,短颈,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口、底大小相若。
胎体坚实细腻,洁白如雪。
内外施透明釉,釉质莹润,积釉处闪水绿色。
外底无釉,在中心偏左部位以尖状工具竖向刻划“翰林”二字,在中心偏右上方刻划有“盈”字,字体规整,笔画清晰流畅。
迄今所见署“翰林”款的邢窑白瓷皆为罐,而且这些罐的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
“翰林”指唐代宫廷机构翰林院。
唐初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当时将艺能技术卓著者召于翰林院供职,并非特为文学侍从而设。
至玄宗时,置翰林侍诏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其职始重。
玄宗时又别置学士院,并兼翰林之称,遂称为翰林学士,侍直禁廷,专司制诰,甚至参议机密。
邢窑名词解释

邢窑名词解释
邢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窑口之一,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境内。
邢窑烧制的瓷器精美绝伦,制作工艺高超,历代备受赞誉。
以下是邢窑常见名词解释:
1. 邢窑:指邢台市南宫市一带所烧制的陶瓷器物,是中国古代
著名的陶瓷窑口之一。
2. 邢窑青瓷:邢窑主要生产的陶瓷品种之一,以青色为主,采
用高锰酸钾还原技法,烧制出色泽莹润、通透明亮、胎质坚实的瓷器。
3. 邢窑白瓷:邢窑生产的另一种主要陶瓷品种,以白色为主,
采用高温烧成,瓷体洁白晶莹,具有高度的透明度和光泽度。
4. 邢窑黑瓷:邢窑生产的一种特色陶瓷品种,因采用绿松石为
主要原料,加上高温烧制,成品呈现出墨绿色或黑色,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5. 邢窑泥质瓷:邢窑生产的一种特殊陶瓷品种,采用特殊的泥
质原料,烧制成品质地柔软,釉面温润细腻,表现出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
6. 邢窑瓷器装饰:邢窑瓷器的装饰主要采用刻、划、印、绘等
工艺手法,以纹饰精美、图案瑰丽而著称。
其中,以“三彩”瓷器、“剪纸”瓷器、“刻划”瓷器等装饰技法最为著名。
- 1 -。
邢窑_精品文档

邢窑邢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的一种特殊工艺和窑炉的名称,它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
邢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邢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
邢窑的窑炉被称为“单火穴窑”,这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有别于其他窑炉。
它以小火取胜,用小而细的煤炭作为燃料,控制火候非常严格。
窑炉采用了隔室烧制的方法,保证了陶瓷的质量和色泽。
邢窑的陶瓷制作以青花瓷为主要特色。
青花瓷是以白瓷为胎,涂刷上蓝色的颜料,然后进行烧制而成。
邢窑的青花瓷色彩丰富、艳丽,瓷器上的图案精美细致,往往以自然景观、人物故事和花鸟等为题材,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邢窑的青花瓷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时期。
那个时候,邢窑的生产规模非常庞大,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邢窑的青花瓷远销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陶瓷产品之一。
邢窑的青花瓷不仅在用途上丰富多样,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它既可以用作日用品,如餐具、花瓶、香炉等,也可以作为礼品和收藏品。
邢窑的陶瓷制作工艺非常精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认真的雕刻和烧制,展现了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邢窑的灿烂光辉逐渐消失。
宋代后期,邢窑的瓷器制作逐渐衰落,很多工艺和技术逐渐失传。
到了明代和清代,邢窑的陶瓷制作几乎停产了,只剩下一些残存的作品供人欣赏。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邢窑的工艺,隆尧县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设立了邢窑陶瓷博物馆,展示和保护邢窑的陶瓷艺术。
同时,还开展了一些培训班和研究项目,传授邢窑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和艺术家的参与。
如今,邢窑的陶瓷制作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许多年轻人和艺术家致力于研究和创新邢窑的工艺,开发出了一些新颖的陶瓷产品。
邢窑的青花瓷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总的来说,邢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的一种特殊工艺和窑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邢窑的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谈瓷】“类银类雪”邢白瓷

【谈瓷】“类银类雪”邢白瓷文人雅士对邢窑白瓷的赞誉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邢窑白瓷多有赞誉:唐代李肇《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说明邢窑白瓷知名度高,应用面广,生产数量巨大,它既能给朝廷提供精美的贡奉用品,也可以为社会民众供应日用生活之物。
唐代著名音乐家、文学家段安节在《乐府杂录》记唐大中年间的乐师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筋即筷子,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所以能与越窑瓷器一起用作乐器。
被广泛引用的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陆羽认为“玉胜银,冰胜雪,绿胜丹”,本意表达陆羽的“扬越抑邢”偏好,可是恰恰反证邢窑白瓷的影响力已经与当时独步天下的越窑青瓷相提并论。
陆羽所说的“类雪”、“类银”白瓷,指的是邢窑生产的细白瓷和粗白瓷。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形容邢州白瓷规整如月,轻薄如云,同越窑青瓷一样品质超群,隋唐时期已经成为文人雅士赋诗饮茶必备之品。
南北朝白釉绿彩三耳壶高12.1 口径4.5 底径5.3 厘米1971 年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范粹墓出土河南博物院邢窑白瓷的发展历程邢窑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窑场,创烧于北朝时期,鼎盛于隋、唐、五代开始走向衰亡,也是中国最早烧造白瓷的窑场。
隋唐时期细白瓷的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打破了中国瓷器自汉代以来青瓷一枝独秀的局面,与当时著名的越窑青瓷比肩并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其应用之广泛、造型之规范、器体之轻薄、胎质之坚实、釉色之莹润、是当时其它烧造白瓷的窑场所不能比拟的。
唐末至五代,由于战乱与原料的枯竭,还有自然灾害导致河流改道致使窑场被淹没等原因,邢窑白瓷开始走向衰落。
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

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隋代邢窑白瓷罐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
窯址位於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壹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制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唐代邢窑梅瓶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由於整個制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而在所有的窯口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代表了當時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
唐代邢窑梅瓶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
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
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
”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只,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
”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
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範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
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但是,長時間以來,唐代邢窯遺址究竟在哪裏,壹直是中外陶瓷學者關註的問題。
李肇《國史補》中有“內丘白瓷甌”的記載,故壹般研究瓷史的學者都認為邢窯的遺址當在內丘。
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從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曾對邢臺地區所轄的沙河、邢臺、內丘三縣進行過七次考察,雖發現壹些窯址,但唐代的窯址沒有發現。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與內丘相臨的臨城縣進行普查,終於在這個縣的祁村、崗頭村、西雙井村發現了唐代的窯址群。
邢窑

邢窑邢窑是唐代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
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
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陶瓷史的一页空白,其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绝无逊色,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邢窑白瓷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规模,使得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唐时期,白瓷的生产量增大,但仍兼烧黄釉瓷、青瓷。
白瓷的质量优于隋代,器形与隋代类似,中唐时期是邢窑的极盛时期,精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瓷器的质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器物种类增多,制瓷工艺达到了纯熟的地步,产量大大超过隋代细白瓷,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细白瓷为邢窑的精品,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光亮:"类银、类雪",因而唐代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茶瓯诗》赞邢窑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难得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在《新唐书》、《大典六典》、《茶经》、《乐府杂录》、《长庆集》等文献中均有邢窑的记载,尤其在内邱境内出土的"盈"字款白瓷,为陕西大明宫出土的"盈" 字款白瓷碗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盈" 字款白瓷盒找到了窑口的出处。
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
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县,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
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
唐代邢窑瓷器装饰纹样形成原因分析

唐代邢窑瓷器装饰纹样形成原因分析作者:赵亚楠周逢年来源:《美与时代·上》2022年第03期摘要:唐代邢窑瓷器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每一种传统纹样在文化的发展革新中不断变化,而中外文化的融合是装饰纹样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审美意识等也对瓷器纹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
关键词:唐代;邢窑瓷器;装饰纹样邢窑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窑址众多,包括内丘窑址、临城窑址、邢台窑址等。
自南北朝时期开始烧制青瓷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烧制业逐渐发展壮大,元代以后走向衰落。
南北朝时期主要以生产青瓷为主,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创烧出了白瓷,为之后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时期,邢窑开始由青瓷向白瓷转型,白瓷的烧制水平得到了提高,窑址数量多达十多处,规模也逐渐扩大。
到了唐代,以往以青瓷为主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也获得了“类银似雪”的美誉,为之后白瓷和彩瓷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元代时期,邢窑以生产白釉瓷为主,黑釉瓷为辅,并且兼烧三彩和钧瓷,其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直到元代以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邢窑作为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于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窑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涵括的文学价值和科研价值十分显著。
其中,邢窑瓷器的装饰纹样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成为社会变革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唐代邢窑瓷器装饰技法提起邢窑瓷器,世人大多印象为素面无装饰。
但经过对邢窑遗址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只有早期邢窑瓷器为素面少纹饰,自唐代开始,邢窑瓷器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便开始逐渐出现各种装饰技法,特别是晚唐时期,装饰技法愈加成熟,主要分为胎体装饰、彩绘装饰和剪纸漏花装饰三种。
(一)胎体装饰胎体装饰是在瓷胎基本成型后用模印等方法对瓷面进行一些简单的装饰。
初唐时期,邢窑装饰技法以胎体装饰为主,例如模印、戳印、刻花等技法,但由于此时期技术等因素不够成熟,装饰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弦纹,风格较为淳朴自然。
邢窑概述

邢窑概述张志中邢窑是我国生产白瓷最早的窑场之一。
它始于北齐,经过隋朝的短期发展,到唐朝已达到了兴盛的阶段,从而成为我国白瓷的生产中心。
唐代邢窑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在国内的广泛使用和向国外的遥远传播,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历史,形成了“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
邢窑的烧造历史从北齐、隋代、唐代至到五代、宋、金元,源远流长。
邢窑的范围跨州连郡,是一个庞大的窑区,包括内丘、临城、邢台的窑址均为邢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丘、临城、邢台三县和邢台市区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主要分布于京广铁路及107国道以西的汦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县西双井以南,邢台县西坚固以北长约60公里,宽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内。
一、地理环境及窑址概况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内丘和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祗河两岸。
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纵横,到处是冲沟埝垅。
在这一带的竹壁、祁村、澄底、南程村、贾村、邵明、磁窑沟、永固等地蕴藏着大量的黏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和半软质黏土。
在内丘、临城的西部山区还有石英、长石矿物广泛存在。
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为邢窑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在北起临城祁村,南到内丘冯唐,在近30公里长、东西10公里宽的范围内,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窑场遗址二十处。
另外在其南的邢台市也发现瓷窑址一处。
各遗址概况分述如下。
(一)西坚固遗址西坚固遗址位于邢台市西坚固村西约1.5公里的沙河北岸台地上,东北距邢台县治约30公里。
这里属太行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区,山多石灰岩石,常见大小溶洞,地表多沟壑,河岸附近有较多的开阔地带,土质多沙,不甚肥沃。
遗址所在台地北高南低呈阶梯状,范围约东西长200米,南北150米。
因其上大部分被金元时期的冶铁废渣所覆盖和扰乱,故未发现原始堆积,地表散见遗物亦不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
隋代邢窑白瓷罐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
窯址位於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壹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制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唐代邢窑梅瓶
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由於整個制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而在所有的窯口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代表了當時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
唐代邢窑梅瓶
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
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
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
”
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只,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
”
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
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
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範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
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
但是,長時間以來,唐代邢窯遺址究竟在哪裏,壹直是中外陶瓷學者關註的問題。
李肇《國史補》中有“內丘白瓷甌”的記載,故壹般研究瓷史的學者都認為邢窯的遺址當在內丘。
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從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曾對邢臺地區所轄的沙河、邢臺、內丘三縣進行過七次考察,雖發現壹些窯址,但唐代的窯址沒有發現。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
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與內丘相臨的臨城縣進行普查,終於在這個縣的祁村、崗頭村、西雙井村發現了唐代的窯址群。
至此,為中外學者壹直關註的“邢窯之謎”終於破解了。
所以,1992年出版的《中華文明史》明確指出,唐代白瓷“河北臨城邢窯最有名”。
1982年至1994年底,內丘縣文化館業務人員在內丘縣境內又查出邢窯遺址20多處。
唐代邢窑白瓷盘口盖瓶
唐代邢窑白瓷,作为传世品尚未见到,但作为出土文物,在全国各地唐代遗址中却发现不少。
河北陶瓷学者对邢窑出土实物标本经过分析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无疑需要高强度的焙烧温度,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
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
河北的陶瓷学者认为,邢瓷的物测结果,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唐代邢窑白瓷盂
邢窑的发展历程
从出土文物看,隋代陶瓷工艺没有显著进步,发展到唐代,陶瓷工艺在制工的精巧和造型与上色的艺术水平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发展。
五代历史虽然短暂,但新的政治中心出现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工艺美术也有发展。
江南吴越地区相对安定,陶瓷工艺尤其是青瓷在当时引起普遍重视。
从明朝起流行着五代时曾出现一种所谓“柴窑”青瓷之说法,后周世宗指定烧制瓷器的釉
色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明代记载柴窑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古文献记载“柴窑”的名称来源于世宗柴荣,柴器之说尚无证论。
唐代邢窑白瓷长颈瓶
越窑的青瓷和刑窑的白瓷是唐代陶瓷中两大代表体系,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发出夺目光彩。
绚丽的唐三彩陶瓷更是工艺史上的奇葩。
陆羽的《茶经》中对越窑青瓷与刑窑白瓷做过生动的对比品评,说越窑青瓷象冰象玉,刑窑白瓷象雪。
有观点认为青瓷,中国瓷器的开始。
“古镜破苔”、“嫩荷涵露”是形容刑窑的颜色和动人的光洁。
唐代越窑青瓷的烧制成功,在于它对温度的控制,越窑青瓷三大进步还在于烧制原料“花石”的完美运用,以至陶瓷上色均匀、柔润。
“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用来形容越窑青瓷鲜丽之颜色和光洁之动人。
越窑流行的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及各类动物图案,还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体现出盛世唐朝的开创精神。
唐代邢窑白瓷长颈瓶
邢窑的发掘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
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因此,从20世纪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
明清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
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论》、谷应泰著有《博物要览》,在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窑白瓷。
中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始的,作为中国第一代古陶瓷专家的吴仁敬、陈万里、傅振伦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邢瓯”一类的词汇,至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唐代邢窑白瓷葫芦瓶
从5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做着不懈的努力。
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曾几次到内丘实地考察,未能发现
邢窑,史学界专家杨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
1980年初,临城县陶瓷厂成立了“恢复邢瓷技术小组”,一年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山下等在内的古瓷窑址17处,神秘的邢窑揭开了一角面纱。
1981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县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为邢窑之谜付出了几十年心血的老专家们在会上激动地表示,这标志着邢窑与邢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寻找邢窑的信心,调查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1982年至198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贾中敏等人在内丘县境内共查出邢窑遗址20余处,1987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城工作,共对内丘城关、临城祁村、山下等处进行了发掘。
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52座灰坑,4座晚唐五代时期的窑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的面世,为此后邢窑的精略分期断代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了解提供了可能。
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邢窑是隋唐北方白瓷的代表,对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提出:邢窑的发展特别是白瓷对邻近诸窑诸如定窑、平定窑等有很大影响。
唐代邢窑白瓷皮囊式壶
邢窑瓷器特点
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胎质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1、粗白瓷
邢窑白釉罐
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
还有黄白色。
粗白瓷产量大,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唐代邢窑白瓷皮囊式壶
2、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
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
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
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釉层
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
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
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
唐代邢窑白瓷兽柄龙口执壶
器型
邢窑白釉碗
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邢窑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代邢窑白瓷凤首壶
底款
带有底款的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
“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
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古玩元素网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