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瓷窑与瓷器
中国古代瓷窑顺序表

中国古代瓷窑的顺序表详细如下:
1.商周时期:早期的瓷器还未完全脱离陶器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瓷器以青瓷、白瓷和窑变瓷为主。
代表瓷窑有商代的原始瓷窑和西周的窑变瓷窑。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瓷器逐渐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
代表瓷窑有春秋的青瓷窑和战国的白瓷窑。
3.汉代:汉代时期,瓷器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瓷器。
代表瓷窑有汉代的越窑、长沙窑和洪州窑等。
4.唐代:唐代时期,瓷器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唐三彩和著名的白瓷。
代表瓷窑有唐代的邢窑、长沙窑和越窑等。
5.宋代:宋代时期,瓷器工艺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窑口。
代表瓷窑有北宋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南宋的龙泉窑等。
6.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瓷器工艺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和风格。
代表瓷窑有元代的磁州窑、钧窑和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窑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瓷窑的顺序表详细,这些瓷窑各具特色,生产的瓷器品种繁多,以不同的工艺和釉色展现了我国古代瓷器的高超水平。
瓷器是哪个朝代有的

瓷器是哪个朝代有的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那么瓷器是哪个朝代有的呢?来看看吧!瓷器是哪个朝代有的(1)陶器的发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为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
(2)最早是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先后成功地烧出了青瓷和白瓷。
(3)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唐代时,瓷器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介绍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当时比较有名的还有柴窑和建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
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瓷器发展史

瓷器历史:两晋:瓷器源于两晋时期,那时已经开始烧制最原始的青瓷,也就是涂抹了青釉的瓷器。
那时以南方的类银似雪与北方的如冰似玉为主。
以现河南博物院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原始青瓷尊为代表。
隋唐:瓷器发展到隋,也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
唐已经开始有唐三彩这种低温釉瓷产生了。
因经常使用黄、绿、褐三种色彩得名,一般作为陪葬品,分为器皿、人物、动物,是我国古代陶器工艺的精品。
宋元: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
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链接: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烧造工艺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极致,有“天下瓷器,汝瓷为魁”、“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美称。
可见其有多么珍贵了。
汝瓷使用上好的高岭土制成,将珍珠玛瑙磨碎了使用在瓷器表面,使其拥有异常光滑的表面。
釉色分天青、粉青、天蓝。
有一句古话:“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官窑的瓷器釉色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
哥窑,又称章窑。
瓷器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祢足珍贵。
定窑,也称粉定,以烧白瓷而着称,碗、盘制品彩覆烧工艺,口沿上不施釉,俗称“芒口”。
钧窑以烧制乳浊釉瓷为主,兼烧黑瓷及白地黑花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
宋瓷在工艺上取得较高成就,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
官私名窑名瓷都风格各异,有的清秀、有的浑厚、有的典雅、有的绚丽、有的淳朴、有的民间色彩浓厚、百花争艳。
元代由于战乱,打击了制瓷业,但制瓷业工艺仍有新创新,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技法。
明清:明、清时期的陶瓷文化明代以前陶瓷釉色以青为主,明代以降则白瓷为大宗,为瓷器的装饰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清代前期和中期,从整个社会来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会经济进人了一个繁荣时期,我国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高峰,造瓷技术有更大进步,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秦汉、隋唐、宋元考古通论》课件:7_隋唐考古(陶瓷器)

越窑
已经发掘的主要窑址(寺龙口,荷花蕊[文 物2003-11)等);
唐五代产品主要是青瓷。晚唐五代的青瓷 精品有“秘色瓷”之称,具有土贡性质;
装饰方面晚唐五代出现细腻的刻划纹,金 银釦的作法具有特点。
晚唐五代诗人咏越窑
“越泥似玉之瓯”;“越瓯秋水澄”;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邢、定二窑晚唐五代的白瓷器上有的刻有 “官”款(定窑还有“新官”款)。邢窑还 常见“盈”字刻款。
三彩
汉代的低温铅釉陶(所谓“银釉”)——北 朝铅釉陶的复兴——鼎盛的唐三彩——唐三 彩影响下的渤海三彩、奈良三彩——余音绕 梁的宋、辽三彩。
唐三彩的定义——高宗时期出现于两京,之 后流行于全国——烧造唐三彩的窑址
陕西铜川黄堡窑(青瓷、三彩、其它)
绞(搅)胎工艺
以白褐两色(或多色)瓷泥相间糅合成器, 或以这种泥片贴面,再施釉烧成的器物。唐 代出现此工艺。
唐代花瓷 黑釉瓷器上的白色或天蓝色乳光斑。花瓷在河 南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内乡大窑店窑 等。拍鼓最具特色。“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
洪州窑
92,93年度发掘。报告即将出版。 隋代以淡青釉为主,装饰多样;唐代以青黄
为主,装饰简化。
长沙窑
兴盛于晚唐。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以 釉下彩和模印贴花最具有特色。纹样丰富。 以题字装饰瓷器最富有情趣。
2北方地区主要瓷窑
山 花瓷”。
唐青花 集中出土于扬州唐城。为巩县窑产品。
隋唐时期的陶瓷器
三彩瓷器的复兴与极盛 窑址数量猛增,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出
现 踵事增华的装饰 诸工艺对陶瓷的影响,异域风格凸显 瓷器的外销的发端与陶瓷之路的兴起
(一)主要瓷窑遗址
中国古代瓷窑顺序表

中国古代瓷窑顺序表
中国古代瓷窑历史非常悠久,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中国古代瓷窑的顺序表:
1. 彩陶窑: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生产彩陶器。
2. 宜兴龙泉窑:唐代开创,发展于宋代,以青瓷为主要代表。
3. 宜兴哥窑:元朝窑场,生产官窑和民窑瓷器,以官窑青瓷和僧庐群瓶著称。
4. 临安中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宋代窑场,生产各式瓷器,以汝窑、官窑等品种为代表。
5. 雍正时期的景德镇窑:清代景德镇窑的鼎盛时期,生产景德镇瓷器的黄金时期。
6. 宣德窑:明代窑场,生产明代御窑的官瓷,以青花瓷和双圈瓶最为著名。
7. 龙泉青瓷和定窑:南宋龙泉窑和北宋定窑是两个重要的窑场,分别以青瓷和哥窑瓷器著名。
8. 景德镇窑:元朝后期至清朝,成为中国最大的瓷都,代表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顺序表并不代表中国古代瓷窑的全部窑场,
也并不代表每个窑场的历史发展连续性。
古代瓷窑的发展与变迁非常复杂,窑场的兴衰与朝代的更替、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密不可分。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七-隋唐五代瓷器鉴定与收藏

真知堂瓷器鉴定秘诀之七-隋唐五代瓷器鉴定与收藏瓷器鉴定真知堂真知堂鉴古上回说到中国早期的瓷器,从商代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实际上也是中国瓷器的萌芽阶段。
不是收藏爱好的朋友,看到这时期的瓷器,最大的直接感触,就是这些土罐子,谁要啊?放在马路边上,也不见得有人捡。
确实,这时期的瓷器,很多和陶器还不好严格区分。
瓷器虽然发明了上千年,但上千年来,由于一直处于青铜时代,(铁器直到汉代晚期才普及)这个阶段的瓷器一直进步不大,带有鲜明的早期瓷器的特点。
我们称之为原始阶段,最早的青瓷,称为原始青瓷。
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短暂的隋代,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以来的国家分裂,实现了统一。
接下来中国进入了长达近300年的太平盛世唐朝。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待之而起的五代十国,我们一般在历史学上把它归拢到唐末。
那么从隋代(581-618年)到唐代(618-907年)再到五代(907-960年),这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瓷器发生了那些进步和变化,出现了哪些瓷窑呢,这些瓷器都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慢慢道来。
隋代瓷器,目前发现有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
安阳窑应该就是北朝时期的相州窑。
隋代瓷器分为青釉和白釉瓷器两大类,应该还有黑釉瓷器,目前由于隋代时间短,科学考古发掘的墓葬数量少,还无法从出土文物中予以分别。
隋代瓷器多采用印花装饰,釉只施半截,下半截露胎。
这是隋代瓷器的一般规律。
常见的印花纹饰有条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少见连续的纹饰。
隋代白瓷龙柄象首壶和熏炉隋代高足盘,是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器物,隋代龙柄双连瓶,是隋代北方白瓷的代表。
隋代器物器型少,造型古拙,半截釉,釉多脱落,平底,是非常容易鉴别的时代。
唐代瓷器,南方继续流行青瓷,北方流行白瓷。
独树一帜的还有湖南长沙的长沙窑,属于青釉釉下彩彩绘瓷器。
河南的鲁山窑,是黑釉花瓷,业内有人称之为“唐钧”,意思是唐代的均窑。
说到唐代瓷器,不可不知道的是陆羽的《茶经》和邢越二窑。
汉唐时期的手工业遗存概要

隋唐时期-唐三彩
唐 三彩水盂
唐 三彩凤首壶
唐 三彩罐
隋唐时期-唐三彩
唐 三彩唾盂
唐 三彩香炉
唐 三 彩 莲 瓣 器 座
隋唐时期-唐三彩
三
彩
三
三
胡
彩
彩人Βιβλιοθήκη 文天捧官
王
笏
俑
俑
俑
三 彩 捧 盘 女 俑
隋唐时期-唐三彩
三 彩 骑 驼 奏 乐 俑
三 彩 骑 驼 奏 乐 俑
隋唐时期-唐三彩
隋唐时期-唐三彩
莲 瓣 纹 弧 腹 银 碗
隋唐时期-唐代金银器皿
象 纹 圆 形 银 盒 法门寺方形宝盒
隋唐时期-唐代金银器皿
四鱼纹菱形银盒
“韦美美”鸳鸯形蛤形银 盒
隋唐时期-唐代金银器皿
鹦鹉纹提梁银壶
舞 马 纹 提 梁 银 壶
唐三彩的制作可以分为6个程序:
(1)选料。三彩器非常注重造型和釉色,因此对于胎料的 选择不精,一般用白色粘土作胎,但胎质中常含有石英颗粒 等杂质。(2)成型。用模型或轮制及捏塑粘接的方法成型, 为遮掩胎质粗糙,突出釉色,往往成型后再罩化妆土。(3) 素烧。将阴干的坯胎用1000℃左右温度烧成。(4)挂釉。 按照事前设计的图案调配釉料上釉。(5)低温烧釉。各色 釉药在900℃温度烧造过程中,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 斑斓的色彩。(6)开相。在不着釉的俑头部以朱涂唇,以 墨画出眉毛、眼睛、髭须、头发等,以增强陶俑形态的神韵。
科学鉴定表明,唐代制造金银器皿已经综合使用了钣 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捶打、刻凿 等工艺,而且各项工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隋唐时期-唐代金银器皿
人物纹金带把(右为银把)杯 贺家村窖藏出土
中国设计史3 隋唐-宋元部分

第五节隋唐时期的艺术设计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从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看,摆脱了以前的古朴风格,具有近代装饰风貌的因素(明代成熟)。
一、陶瓷工艺1、隋代陶瓷隋代时期白瓷烧制成功,这是一项突出的成绩。
在我国陶瓷史上开创了新纪元。
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
主要类型:鸡首壶、罐、盘口瓶2、唐代陶瓷工艺唐代陶瓷主要类型:青瓷、白瓷、花瓷、唐三彩。
唐代窑口——越窑、邢窑:“越青邢白”“南青北白”1)南-青瓷——越窑-“诸窑之冠”越窑,越指浙江地区,是我国青瓷的主要产地,从东汉、六朝以来,一直以烧制青瓷为主。
唐至北宋时代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当时中国陶瓷生产的最高成就。
其中最值得赞誉的是被称为“秘色瓷”越窑青瓷,赢得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美誉。
2)北-白瓷——邢窑白瓷发展到唐代更加成熟,刑窑白瓷成为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
唐代白瓷一般无纹饰,以质朴、厚重、素净著称于世。
典型作品如“白釉莲座烛台”。
3)彩瓷,彩瓷分为釉下彩和绞釉绞胎,釉下彩在陶瓷装饰史上,特别是在走向彩绘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不是瓷器)。
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一般作明器,也有作为生活器皿的。
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两次烧制,先用千度左右的高温烧胎,挂釉后再经过约八百摄氏度的温度烧釉。
模仿染缬工艺,形成斑驳淋漓的独特风格。
产地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长安称为西窑,洛阳称为东窑。
三彩陶器分日用品和随葬品(明器)两大类。
还可分为器皿,人物,动物三类。
唐三彩装饰唐三彩,采用了涂蜡的方法,先用蜡画出花纹,再挂釉彩,烧制时有蜡处釉汁扩散,形成白色斑纹,模仿染缬工艺的效果,形成了唐三彩的斑驳淋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朝鲜在唐三彩影响下烧成了精美的铅釉彩——“新罗三彩”。
日本则成功地烧成了“奈良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的瓷窑与瓷器隋唐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产品种类增加,成为社会普及的生活用品。
生产地区扩大,区域性特征明显。
北方以白瓷为主,南方以烧青瓷为主。
文献中所记的唐代各个著名窑口,也已基本找到。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隋唐时期瓷窑发现于河北的内丘、临城、曲阳、磁县;山西的平定、浑源;山东的淄博、枣庄;河南的安阳、巩县、密县、登封、辉县、郏县、鲁山;陕西的铜川等。
瓷窑以生产白瓷为主,兼烧黑、青、酱、黄、白釉绿彩、黑釉蓝彩及搅胎、搅釉、三彩等。
发现的窑为圆形、椭圆形、马蹄形。
邢窑位于河北内丘、临城。
临城陈刘庄发现窑址23 处,采集到隋代较完整的器物30 多件,有青瓷和白瓷。
窑具有支钉、三叉形垫片、支柱。
主要产品是碗和钵盆,其次是杯、罐和壶。
烧造方法为叠装、套装和单件装。
内丘发现窑址28 处,采集到的属于隋代的器物有碗、杯、盘、盆、壶、罐、瓶等。
除青瓷和白瓷,并已用桶式匣钵烧成了细白瓷。
邢窑在唐代的烧造更为兴盛,白瓷的产量大、质量高。
器类增加,又出现了盂、高足杯、砚等,还采集到与唐代长安大明宫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一致的“盈”字白瓷片。
邢窑以烧白瓷为主,是中国古代的名窑,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烧造白瓷的窑址。
安阳窑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之滨。
窑炉的形制是圆形,内径约 1 米。
窑具有支烧和垫烧的器托。
产品以碗、盆、钵、瓮、四系罐、高足盘为主,还有瓷俑等。
器物的胎色灰白;釉呈青绿色透明;纹样有刻、划或印的莲花、忍冬、草叶、波浪和三角纹。
另外,安阳的张盛墓、西安的李静训和姬威墓中,也出土有青、白、白釉彩绘等精美的瓷器,尤其以张盛墓中的白瓷最突出,白釉的色调稳定,白度较高,有的白瓷俑、兽还以黑色加以彩绘。
巩县窑隋代始烧,唐代进入极盛,主要烧白瓷和三彩,可能即是《元和郡县志》所载的“开元中河南贡白瓷”的产地。
巩县的大、小黄冶村窑是烧唐三彩的主要窑场,器物种类繁多,有黄、绿、红釉和搅胎器。
还采集到唐代窑址中少见的翻制马、象、狗、骆驼,鸟、狮及器物部件、纹样的范模,并有单模、双模、多模之分。
枣庄的中陈郝的隋代窑,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平面略呈椭圆形,火膛与窑床交接处筑中心柱支撑窑顶。
窑炉南发现木炭,可知是以木柴为燃料。
窑址出土遗物有三足支钉、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印模等。
装烧方法流行叠式裸烧法,有的小型器物可能是装在匣钵中烧成的。
器物有碗、罐、盆、盘、高足盘、钵、杯、盘口壶、器盖和砚等,以青釉瓷为主。
唐代的器物增加了注壶和水盂,除了青釉外,出现了少量的褐釉。
陕西铜川的耀州窑于1959、1973、1984—1985 年进行了发掘。
唐代的窑炉平面呈马蹄形,由燃烧室、窑床和两个烟囱组成。
以木柴为燃料。
产品以烧黑、白瓷为主,其次是黄、绿釉,还烧白釉褐彩、素胎黑彩、釉下彩等。
釉下彩绘不见贴花,与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的风格不同。
1985 年重要的是发现了唐三彩的作坊和窑炉。
唐三彩的作坊由七个窑洞组成。
以3 号为例,室内有半圆形火塘、方台、辘轳、泥胎、试釉的平台、凹槽、大陶缸、坩子泥、狮范及碗、烛台、盒、蹲狮、盆的坯件。
其他各室中也有工作场、工具、原料等,从各室内布局的情况看,其中1 号似为工匠居室,2 号是凉坯或施釉的地方,3 号是拉坯、翻模、成型的主要场所,4 号是制作陶塑和施釉的地方,5 号是拉坯、成型制作三彩灯的地方。
6、7 号是单把短流壶制坯、成型的场所。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分工细致,主次分明,工艺程序清楚的生产单位。
窑内还出有桶状匣钵。
三彩窑炉发掘出三座,分布在作坊附近,平面呈马蹄形,由窑门、长方形的窑床、扇形的燃烧室和两个烟囱组成。
这组三彩窑约建于盛唐,连续生产到中晚唐。
河北曲阳涧磁村的定窑为北方的名窑,始烧于晚唐,五代时期窑的形制为马蹄形,长5.8 米,宽2.6 米,由烟囱、窑室、火膛三部分组成,烟囱长方形,窑室方形,火膛半圆形,皆用耐火砖砌建。
火坑内残存木炭,说明是以木材为燃料。
唐代的窑应与之略同。
窑具有匣钵、支垫等。
窑址内出土的制瓷工具,如楔子、釉座、铁刀、瓷凳等,为了解定窑瓷器的烧造工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唐代的产品以白瓷为主。
北方地区隋唐瓷窑首先兴起于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淄博、枣庄等地,以后逐渐扩大。
著名产白瓷的邢窑产地的中心因地质构造条件较复杂,采矿量无保证,大和九年又有洪水泛滥和晚唐较大的战争,逐渐衰落下去,其北部的定窑和南部河南窑群及西部的铜川耀州窑等迅速兴起。
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窑址数量多、分布广。
约自东汉开始烧造青瓷以后,历代不衰,隋唐时代的窑址已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大量发现,均为青瓷窑,个别窑烧造白瓷。
其中以浙江省的窑址最多。
由于各地都采用本地瓷土为原料,产品的胎质、釉色略有差异,因而形成不同风格。
南方创烧于南朝甚至东汉的窑基本延续到隋唐,其中不少窑在隋唐进入盛烧时期。
越窑以浙江的上虞、余姚、慈溪最为兴盛,发现了30 余处窑址。
唐代的产品种类丰富,釉色以青泛黄为主,光泽晶莹,唐初的器物胎体较厚重,一般无纹样,唐后期的胎薄质细,火候高,以划、印并兼刻、雕、镂、彩绘等技法装饰纹样,题材以花卉为主,也有禽兽、人物。
宁波镇海的唐代窑址发现的窑具有垫座、间隔窑具和匣钵。
据目前所知,越窑使用匣钵是在中晚唐。
浙江临安水邱氏墓、上虞咸通七年且轸墓出土的瓷器,嵊县元和十四年、余姚大中四年等的刻铭的器物,为越窑青瓷的盛烧时代器形、纹样的演变提供了标准器物。
江苏宜兴涧众窑,产品具有越窑的作风。
窑利用土墩倾斜的地势修建,有空室、挡火墙、窑床,残长28.4 米。
火膛平面作不规则的圆形,作调节温度用,室内发现有木炭块,说明是用木柴为燃料。
挡火墙置于空室与窑床中间,其中部留出随时可堵、可拆的火道,烧火时临时堵塞,出窑时拆掉。
窑床的坡度平缓。
窑具为垫座、垫片、泥钉及套钵,套钵出土时内都装有叠烧的青瓷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匣钵的作用。
装窑采用套装法,产品按大小自下而上叠放,大套小置于套钵内,为充分利用空间,多是按钵、碗、盘、罐或按器类套装,一般交替叠放,器间垫以泥钉,每叠放四五件器物加垫垫片,保持其稳固性。
套钵置于垫座上,其作用是使器物升高,产品受热均匀。
产品比较简朴,以民间日常使用的碗、钵、罐、盘、灯盏为主,绝大部分是青瓷,施釉的方法有浸釉和荡釉。
浙江金华地区的窑址普查,发现唐代窑址22 处,重要的是婺州窑的确认。
婺州窑是继越窑之后不久兴起的南方名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北宋。
隋唐时较普遍地在瓷器的胎外施用化妆土,使暗灰和深紫的胎色得到覆盖,烧出光滑滋润的器物。
有的器物为青釉施大褐斑。
湖南湘阴岳州窑,是长江中游盛唐前重要的瓷窑。
隋唐产品以碗、杯、盘、壶、罐为主,釉色有青、酱绿、酱褐、酱黄等多种,胎呈灰白、棕灰色,纹样以印、划、雕塑等技法饰出的莲花、卷草、几何形为多,也有人物和鸟兽等。
隋代器物的纹样丰富,入唐后较简单。
隋代出现匣钵,唐代大量地使用。
湖南长沙铜官窑,斜坡长条形的龙窑,产品数量多,以壶、碗、盘为主,各式的壶是长沙窑最具特色的品种。
玩具、文具用品、俑也不少。
胎色多灰白,质细腻,不少器物是先涂化妆土后再施釉,釉色有青、黄、褐、白等。
釉下施绿、褐等彩绘。
以印、刻、划、剔、雕塑、镂空的技法饰出繁缛的纹样。
釉下彩绘和在器物上题有文字是长沙窑的产品的特征。
长沙窑的盛烧期在中晚唐,较早的壶及碟等与湘阴的岳州窑相近,可能是从岳州窑演变而成的。
安徽淮南市的寿州窑,创烧于南朝中晚期,兴盛在隋唐,发现窑址10处,已发掘的窑炉呈圆形,窑具有匣钵。
唐代除了烧造青、黑釉瓷外,主要是以氧化焰烧制黄釉瓷。
胎色为淡黄红、青灰等。
产品有碗、杯、钵、高足盘、壶、注子、罐、炉、枕等。
寿州窑以烧黄釉瓷著称。
江西丰城的洪州窑,窑炉依山而建,呈斜坡式,全长18 米,为长方形的龙窑。
窑具有各种匣钵和垫饼、垫环、支钉。
出土大量的青黄、酱褐瓷器,施釉前涂一层化妆土使瓷釉明亮。
盛行刻划、模印的莲花和重环纹。
产品中有各种形式的杯、盏等茶酒具。
已发掘的遗址表明洪州窑兴盛时期为隋至中唐。
四川邛崃县的邛窑,窑床为斜坡长条形的龙窑,窑具中除常见的匣钵、锯齿形支垫、支钉外,还有环形的板托。
唐代盛烧青釉下施褐、绿彩器,一般再无其他装饰。
胎色呈灰或土黄、朱红,主要产品为碗、盘、杯、碟、壶、罐、钵及大量的动物玩具。
南方在唐代也出现了不少白瓷。
仅长沙地区出土白瓷的唐墓就约有50座,湖南益阳赫山庙唐宝应二年墓出土一件白瓷碗,是有年代可考的白瓷,说明南方白瓷可早到中唐。
这些白瓷与北方的邢窑白瓷不同,器物的成型工艺和施釉方法接近长沙窑。
青花瓷是中国古代具有特色的瓷器品种,过去一般认为宋元时代开始烧造。
从七十年代末在扬州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唐代青花瓷片,这些青花瓷片胎较粗松厚重,色灰白或白中泛黄;胎釉之间均施一层化妆土,釉色白中带灰或白中泛黄;器物内外施釉,圈足无釉;青花纹样大都发色鲜艳,青花料中可见明显的黑色结晶。
南方的窑以长条斜坡状的龙窑形制为主。
龙窑一般建在山上,利用自然坡度建窑省工省时,瓷器的原料瓷土和烧窑的燃料木材也取材便利,龙窑长达几十米,能装烧的器物很多。
唐代各地的瓷窑先后使用了匣钵,使装窑的方法和坯件的烧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瓷器的釉面光洁,色泽均匀,胎体减薄,可生产精细的产品。
匣钵多用耐火土制成,由于耐高温,可叠装很高,为加高窑室,增加窑内装烧空间创造了条件。
因而,南方的瓷器产量和质量在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代的瓷器大量出口,主要是越窑和长沙铜官窑的产品。
越窑青瓷器,已知在日本、朝鲜和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发现,出口的鼎盛时期在晚唐。
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湖南长沙的古墓中很少发现,但在武昌、扬州、宁波等地却大量出土。
而且,朝鲜、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西亚、非洲也有发现。
长沙铜官窑的产品是中晚唐时中国重要的外销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