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

水资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人员名单2010年11月16日(2010年增补修改)(2009年9月19日委员代表大会通过;2010年8月2日专业委员会会议增补)姓名职务职称单位科学顾问刘昌明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志恺院士中国工程院陈家琦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胡四一副部长教高水利部王浩所长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郭生练副省长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胡和平书记教授清华大学陈传友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主任夏军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按姓氏拼音排序)1陈敏建副总工教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陈晓宏主任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3陈永勤系主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4纪昌明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5康绍忠主任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节水中心6李原园副院长教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7倪广恒所长教授清华大学水文水资源研究所8庞进武副总工教高水利部9任立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0 邵益生主任研究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11 沈冰所长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2 万育生常务副主任教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3 吴吉春主任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14 徐宗学副院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15 杨金忠副主任教授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6 姚治君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7 于静洁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系统与水环境室18 张发旺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研究所秘书长左其亭主任教授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张士锋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秘书长张祥伟处长教高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常务副秘书长乔云峰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1敖天其副处长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国重室2曹建廷高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3曹升乐教授山东大学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院4畅建霞副所长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5陈洪松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6陈骥助理教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7陈进副院长教高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8陈曦所长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9陈喜首席教授教授河海大学重点实验室10 陈晓飞教授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11 陈兴伟副院长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2 陈元芳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13 陈远生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 程春田所长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15 程绪水副局长教高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16 戴长雷所长副教授黑龙江大学寒区地下水研究所17 邓群总经理助理高工中国节能(香港)有限公司,天壕节能科技有限公司18 丁永建副所长研究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19 董新光副厅长教授新疆农业大学土木工程系20 董增川处长教授河海大学资环学院21 窦明副主任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2 杜贞栋院长研究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23 段青云首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24 樊鸣放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学院25 方创琳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中心26 冯启言副院长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27 冯起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28 付强院长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29 付湘教授武汉大学30 高军省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31 高绣纺副院长副教授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32 高彦春副研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3 郭怀成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34 韩乾坤总工高工郑州市水利局35 韩宇平副院长高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36 郝芳华处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环境学院37 胡彩虹副教授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38 胡德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39 胡国华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40 胡兴林副总工高工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41 黄冠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42 黄国如副系主任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43 黄领梅副教授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与农业工程系44 贾绍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5 贾仰文总工教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研究院水资源所46 姜文来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47 金菊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土木水利学院48 居江副总高工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49 康跃虎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0 李福林所长研究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51 李国敏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52 李海明系主任副教授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53 李怀恩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54 李靖院长教授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55 李兰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56 李丽娟副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7 李如忠教授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58 李宗礼教高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59 梁川主任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60 林超副局长教高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61 刘德地博士后武汉大学62 刘东副院长副教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建筑学院63 刘国东系主任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64 刘俊国教授北京林业大学65 刘培斌书记教高北京市水利设计研究院66 刘世荣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67 刘苏峡副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68 刘艳飞记者中国水利报社69 柳文华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0 骆祖江所长教授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系71 马建琴副处长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展规划处72 马静主编副编审《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编辑部73 马柱国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74 梅亚东副院长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75 莫兴国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6 穆宏强处长教高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77 南忠仁副院长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8 倪福全系主任副教授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与工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系79 牛存稳博士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80 庞忠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1 彭虹副教授武汉大学82 齐德利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3 千怀遂教授广州大学84 钱鞠副系主任副教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5 乔云峰助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86 任理教授中国农业大学87 尚宇鸣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88 邵东国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89 沈大军教高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90 沈福兴教高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1 沈彦俊研究员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92 史晓新高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93 舒栋才副处长高工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94 束龙仓副院长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95 宋松柏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96 宋献方主任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97 宋晓编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98 宋星原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99 粟晓玲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0孙扬波副处长高工黄河水利委员会国际合作与科技局101汤鑫华社长编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02陶淘副教授同济大学103田向荣高工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104王栋室主任教授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科学系105王根绪室主任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06王国祥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07王会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108王金霞研究员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09王丽萍主任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110王玲所长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研究所111王明玉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系统安全研究中心112王乃昂院长教授兰州大学113王文圣教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14王西琴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115王晓红博士武汉大学116王彦辉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森林水文学科组117王中根副主任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18王忠静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119王宗志博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20吴泽宁所长教授郑州大学水资源与水利经济研究所121伍新木主任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22武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23谢平副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24谢永刚所长教授黑龙江大学资源环境与灾害经济研究所125熊立华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26严军副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27颜勇处长高工水利部水资源司水资源规划处128杨大文教授清华大学水利系129杨丽虎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30杨永辉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131叶爱中北京师范大学132余新晓副院长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133袁飞副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34岳德军教授级编辑黄河水利出版社135曾光明院长教授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136占车生主任助研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办公室137张会言处长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138张济世教授兰州交通大学139张继群处长教高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140张捷斌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41张利平副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42张灵博士广州大学143张强教授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144张士锋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45张喜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146张祥伟处长高工水利部规划计划司147张翔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148张晓岚高工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149张学成总工教高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水资源研究院150张云主任工程师高工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51张兆吉研究员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52章光新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53赵志新教高北京市水文总站154郑红星副研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55郑连生副主任教高河北省水利厅156钟平安教授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157周念清教授同济大学158周启友教授南京大学水科学系159周寅康教授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160周祖昊高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161朱奎博士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162左其亭主任教授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
沿海城市开发战略规划

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纲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2007年06月市沿海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盐委[2006]75号组长:鹏市委书记副组长:强市委副书记、市长驰市委副书记成员:丁宇市委常委、大丰市委书记储金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古城市政府副市长朱传耿市市长助理石为斌市市长助理、市公安局局长徐国均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洪清东台市委书记谷家栋射阳县委书记王斌滨海县委书记道津响水县委书记何桂英市发改委主任顾春芳市经贸委主任爱国市财政局局长胡凤娥市外经贸局局长许新建市旅游局局长穆启生市环保局局长长青市交通局局长王瑾市规划局局长士明市国土局局长还学东市水利局局长茆训东市农业局局长符文华市林业局局长周纯明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卢峰市农业资源开发局局长曙光市铁路筹建办主任玉明海关关长朱志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王世刚海事局局长蔡云冲边防支队支队长周士跃供电公司总经理明珍禽自然保护区主任丁玉华麋鹿自然保护区副主任办公室主任:何桂英市发改委主任《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成果整合组专家组长:方创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副组长:毛汉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专家组组长黄金川副教授,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成员:班茂盛博士,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王炜博士后,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鲍超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晓丽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铭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乔标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宋吉涛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蔷高级工程师,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海燕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祁巍锋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蔺雪芹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方案编制单位与专家方案一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组组长:方创琳编制组副组长:毛汉英黄金川编制组成员:方创琳毛汉英黄金川班茂盛王炜鲍超晓丽铭乔标宋吉涛蔷海燕祁巍锋蔺雪芹方案二编制单位: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组组长:顾朝林编制组副组长:稚编制组成员:管卫华康璇旷薇合林晋媛牛雄翀加凤汤培源来利汪淳汪侠袁昕熊国平梅兴柱于涛方臧华成从果晓明振龙玉宗周恺朱杰(按姓氏拼音为序)方案三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组组长:桂山编制组副组长:爽编制组成员:雯有挥桂山士谋季子修俊晏落成恒鹏段学军高群海霞云健朱天明诚吴威梁双波立华吴松方案咨询单位省社会科学院美国规划协会(APA)前言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国化和中国实施长三角与珠三角领先、环渤海起飞、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中国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时期,作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低谷的市,同时面临着省实施沿海开发战略、长三角扩容纳新等多重历史机遇和多重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何贯彻“五个统筹”和循环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将以何种优势、何种定位、何种目标、何种模式、采取何种方式、沿着何种方向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又将以何种功能和路径对接,融入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确保在东部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率先突破?为了回答上述一系列战略性问题,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战略眼光,不失时机地面向国际招标编制《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
学术海报-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城环学院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汇总报告人简介:一、甄峰教授简介二、张文忠研究员简介三、张平宇研究员简介四、方创琳研究员简介五、刘彦随研究员简介六、史蒂芬教授简介七、居为民教授简介八、孙久文教授简介一、甄峰教授简介甄峰,男,现为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规划师,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中非人民友好协会理事,住建部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十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城市与区域经济、信息城市与宜居城市等方面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部、省级等数十项课题研究,已发表中英文核心以上刊物论文200余篇。
出版著作《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研究与规划方法创新》等10余部。
二、张文忠研究员简介张文忠研究员,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副主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城市与区域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房地产与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家开发银行专家,萍乡、景德镇、玉门等资源城市的经济转型顾问。
主要从事经济区位论、产业布局、宜居城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区域发展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的各类研究课题50余项。
著有《经济区位论》《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等学术著作10多部,发表论文60多篇。
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三、张平宇研究员简介张平宇研究员,男,现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第二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区域研究会中国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副组长、中国地理学会区域规划研究分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和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任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副主编和《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等学术期刊编委。
著名区域经济专家——黄寰

著名区域经济专家——黄寰佚名【摘要】@@ 个人简历.黄寰,男,1977年出生,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四川省资源与环境经济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负责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得主.【期刊名称】《当代经济》【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1页(P1)【正文语种】中文个人简历。
黄寰,男,1977年出生,教授。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四川省资源与环境经济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负责人。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得主。
2006年获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师承著名区域经济学家杜肯堂教授;2008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师承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研究室作“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合作导师是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院士、刘卫东研究员。
学术兼职。
四川省科协委员、四川省青联委员、四川创新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技术经济和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学术成果。
近5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相关纵向课题30项。
出版学术专著2部,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收录20篇、ISTP收录2篇、人大资料转载1篇。
这些论著在社会上的影响广泛,譬如,2006年10月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32万字独著《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被著名经济学家袁文平教授评价为:“是国内学术界最早有关自主创新战略研究的著作之一,观点新颖,立论严谨,论述充分,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编制《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页码: F0004-F000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态文明建设 专家评审 地理科学 甘南州 研究所 规划 主持
摘要:2012年7月3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持编制的《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专家评审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由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王砚主持。
评审专家委员会由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发改委、北京林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院士与专家组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担任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
甘南州环保局局长朱发祥、甘南州发改委副主任卢发荣、甘南州水电局副局长金曙、甘南州林业局副局长朱舟平、甘南州农牧局草原站站长王树茂以及相关领导。
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院与科研机构

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院与科研机构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广袤而多元的国家,拥有众多卓越的地理学研究院和科研机构,其在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中国最著名的地理学研究院之一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所”。
地理所成立于1940年,是中国地理学研究的骨干力量之一。
其宗旨是研究地表过程与变化、资源与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科学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地理所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并培养出大量的地理学领域杰出的学者和科研人员。
与地理所相伴而行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部,负责地理学相关科研项目的资助和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学部每年组织重大项目的立项和评审,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持续的经费支持。
通过该部门的资助,中国的地理学研究得以不断深入和创新,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中国地理学研究中,还有其他许多知名的科研机构,如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信息推进会、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
这些机构都在不同的领域和方向上开展地理学研究,促进了地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创新。
它们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共同推动着中国地理学研究的进步。
除了研究院和科研机构,中国的地理学研究还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许多地方政府成立了自己的地理研究院或科研机构,旨在打造本地区的地理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机构与中央层面的研究院和科研机构形成了有机的衔接和协同,共同构建起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健康生态系统。
总结起来,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院与科研机构在地理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凝聚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科研人员,致力于地球表面的研究和探索。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中国的地理学研究在学术成果、技术创新和决策支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可以说,中国的地理学研究院与科研机构为促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球科学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研究的开拓者——贺胡序威教授八十华诞

作者: 赵令勋
出版物刊名: 经济地理
页码: 527-528页
主题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开拓者;序;《经济地理》;地理学家;城市规划
摘要:阳春三月,大地回春。
在春意浓浓的3月9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吉祥日子,迎来了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区域与城市规划专家、《经济地理》原主编胡序威八十华诞。
是日上午十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六楼会议室举行了“祝贺胡序威先生八十华诞”活动。
大会由陆大道院士主持。
到会主要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先生、郑度先生,研究员刘毅先生、李文彦先生、郭来喜先生、。
《中国市场》学术委员会

《中国市场》学术委员会主席:厉以宁常务副主席:张军扩副主席:何黎明洪银兴刘伟于鸿君李扬施建军钱颖一龚六堂学术委员:(以下以姓氏笔画为序)于鸿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校常务副书记方创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龙永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叶裕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原主任伍新木武汉大学教授吕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刘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英奎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主任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孟刚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何志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何黎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张可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军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兼中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肌关委员会书记张秀生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杨晓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恒甫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家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巡视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胡乃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侯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洪银兴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施建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高世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曹凤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龚六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蔡洪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潘晨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魏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程志强副秘书长:蒋承张文彬李金波傅帅雄张晓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
设计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打造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新高地
一、研究中心概述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创办的研究机构。
该研究中心以“城市与区域规划”为研究方向,是国内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研究机构之一。
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研究中心主要任务
1.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研究
作为国内重要的城市规划研究机构,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
开展了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区域竞争、城市空间组织与管理和城市更新等方面的研究。
2.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实践
研究中心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已在众多重要城市和区域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中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例如,北京市规划“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中,研究中心承担了诸多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
3.培育人才
研究中心不仅具有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一所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城市规划培训中心。
通过不断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中心为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质、善于创新和实践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研究中心的贡献
作为国内最著名的城市规划研究机构之一,研究中心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在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领域,研究中心提出了“七带一区”的城市正向更新模式,该模式已经在多个城市得到了实际应用。
此外,研究中心还积极推动了“规划与设计的融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智慧城市”的概念,着力推动城市规划和设计实践的变革与创新。
四、研究中心未来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任务非常重大。
在未来的发展中,研究中心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发力。
1.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研究品质
研究中心应该加强学科建设,着力提高研究品质,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与设计融合”的理论框架,战略性地探索新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念和方法。
2.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
研究中心应该着力推动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尽可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打造中国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国际品牌
研究中心应该积极加强与国际先进城市规划机构的合作,组织国际
学术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扩大研究中心在国际城市规划和设计领域的影
响力和地位。
总之,研究中心应该始终坚持“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宗旨,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实践工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做
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