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分析_赵可
中国主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

中国主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本文将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特征1、时间持续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展现出时间持续性,呈现出逐年逐月逐日逐时持续不断的趋势。
2、空间集中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现出空间集中性,大部分扩张发生在城市中心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而城市远郊地区的扩张较少。
3、规划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现出规划性,大部分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都经过了详细规划,并且有一定的发展计划。
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越来越多地聚居在城市,导致城市的用地需求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也相应增加。
2、城市扩大化城市扩大化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扩大化会导致城市边缘地带的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
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原因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三、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1、耕地资源减少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导致耕地资源减少,对于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和远郊地区,将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3、交通拥堵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也会导致交通拥堵,这是因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意味着相应的交通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四、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解决方法1、加强规划意识强化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意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避免盲目开发。
2、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集约利用,通过改进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3、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环境保护,合理设置生态绿地和水系,保护城市的环境。
4、推进城市更新推进城市更新,通过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既可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
五、结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但扩张所带来的影响也不能被忽视。
我国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其动因_赵亚莉

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建成区扩张的动因。研究发现,我国省际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幅度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布,且扩张速度
表现出明显的时段差异; 城市建成区扩张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显著影响,各省份城市建成区面积、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
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对各省份城市建成区扩张的作用存在差别,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建成区扩
二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 研究方法 ( 1) 扩张幅度及速度 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特征采用扩张幅度及速度
〔作者简介〕 赵亚莉( 1984—) ,女,汉族,宁夏固原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刘友兆( 1959—) ,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张的影响大于经济发展对建成区扩张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建成区; 扩张; 动因; 面板数据; 中国
〔中图分类号〕 F299. 23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当前我国城 乡建设用地总面积已相当大,同时不适宜工业化和 城镇化开发的国土空间占很大比重,城市扩张面临 土地要素的刚性约束。针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特 征和驱动力等问题,学术界已取得许多成果。一方 面,不同学者按城市[1 - 2]、城市群[3 - 4]、省份[5]与地级 及以上城市[6 -7]等范畴探讨了建设用地及建成区的 扩张特征; 另一方面,已有研究普遍认为城市化( 或城 市人口) 是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8 -10],并深入
表2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作者:王世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08期摘要: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
研究方法:基于改进C-D生产函数修正的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方法。
研究结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总人口每增加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211 0%,城市化率每提高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54 2%,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25 5%;货币资本投入每增加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15 7%。
研究结论:(1)人口增长是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最主要驱动力。
(2)城市化是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驱动力,城市化率的提高并没有导致建设用地总量的减少。
(3)社会富裕水平和建设用地总面积之间不存在环境Kuznets曲线。
(4)货币资本和建设用地之间的替代关系不明显,技术进步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关键词:建设用地;改进C-D生产函数;改进STIRPAT模型;岭回归;驱动力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8-01-06Abstract:In this paper,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riving forces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improved C-D production function、improved STIRPAT model and ridge regress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construction land and populat ion、GDP、urbanization rate、capital input、labor input、technical progress、social affluence level during the period 1985 to 2008.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other conditions are the same,each increase of 1%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will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0.2110%,each increase of 1% of the urbanization rate will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0.054 2%,each increase of 1% of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will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0.025 5%,each increase of 1% of the monetary capital input,will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0.015 7%.It is concluded that:(1)Population growth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2)Urbanization rate is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Although the city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and economical utilization level is far greater than the rural,the rise in percentage of population residing in urban areas does not lead to reduce the total amount of construction land.(3)There is no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between construction land and social affluence level,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cial wealth,the construction land demand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4)There is no obvious substit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capital and construction land.The role of technical progress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is performing far under capacity,and the speed of technical improvement is far greater than the one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tensive use level.Key words:Construction land;Improved C-D production function;Improved STIRPAT model;Ridge regression;Driving forces建设用地是承载人类非农经济生产活动的主要基础,同时也是二三产业经济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我国城市空间扩张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我国城市空间扩张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何雄;王神坤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4
【摘要】利用2001-2013年共13年的DMSP/OLS全球夜间灯光数据,提取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动态变化,分析我国城市空间扩张的时空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SLM和SEM)研究分析城市空间扩张的驱动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城市空间扩张总体上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但其扩张速率和年增长面积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产生波动;(2)我国城市空间扩张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较强的正向空间依赖关系,总体空间差异逐渐减小;(3)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交通通达性、产业结构优化、人口规模扩大及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了城市空间扩张水平。
【总页数】12页(P72-83)
【作者】何雄;王神坤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9.9;F291
【相关文献】
1.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2.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3.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迅速扩张型城市空间演化时空特征及驱
动力机制——以合肥市为例4.哈长—辽中南城市群扩张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5.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乌鲁木齐城市扩张特征与时空驱动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变化路径识别

2 模 型设计 与数据选取
2 1 模 型 设计 .
建设 用地 扩 张的影 响效 应将 会 由正转 负 , 设用 地 的扩 张 建
整 则有 利于产 业用 地 的集 约化 和用 地结 构 的优化 , 即产业 结构 调整 有利 于遏 制建设 用地 扩张 的势头 。 () 3 消除 效应 。在经 济 发展 的起 步 阶段 , 由于 政 府 的 财力 有 限 , 关注 的焦点 是如何 脱 离贫 困和获 得快 速 的经 其 济增 长 , 再加 上经 济起 步 阶段 耕地 资 源 较 为 丰富 , 全社 会
非 完全 符合 库兹 涅兹 曲线 的变 动规 律 。
13 建设用地库兹涅兹曲线 .
目前 国内学 者关 于 耕地 库 兹 涅 兹 曲线 的研 究 是 以耕
地 资源 流失 数据 或耕地 非农 化数 据 ( 即耕 地转 为建 设用 地
数据 ) 为模 型 的 因变 量 , 作 以人均 G P表 示经 济 增 长指 标 D
的耕地保护意识还很薄弱 , 因此, 在这个时期 , 建设用地 的
规模会 随着 经济 的发展 而不 断膨胀 。但 是 , 经济 发展 达 当 到一定 水平 之后 , 由于 受 社会 资 本 存 量 的影 响 , 设 用 地 建
的规模 扩张并 不会 带来 相应 的经济 增长 , 格 的土 地管 理 严
加剧 , 当经济 发展 达 到 一 定 临 界水 平 之 后 , 而 经济 发 展 对
在 空间上 的积 聚效应 , 由更 多的依 靠资 源投 入转 向更 多 的 依靠 技术进 步 。而这将有 利 于改 变 我 国现 阶段 资 源 高 消耗 、 长 高速度 、 展低 贡献 的现状 , 高 我 国建 设 用地 增 发 提
中国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研究

中国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用地需求日益增长,城市用地扩张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中国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分析不同城市类型、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提出促进城市用地合理扩张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城市类型;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一、前言城市用地扩张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重要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用地需求日益增长,对城市用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研究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对于促进城市用地合理利用和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张。
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城市用地规模从69.61万平方公里扩张到了139.03万平方公里,近乎翻倍增长。
2. 城市用地扩张速度逐渐减缓。
2000年-2003年城市用地增加速度明显,2013年以后增速明显放缓,说明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3. 城市用地扩张集聚性较强。
从云南、贵州、湖南等西南地区到辽宁、山东、河南等东北、西北、中南地区,全国主要城市用地增长都呈现出中心集聚特点。
三、中国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1. 城市类型对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有影响一线城市:由于地缘位置、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一线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主要体现在城市扩容和优化空间布局,强调空间结构变化的演进和生态保护。
二线城市:相比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用地扩张更多地受到产业转移、经济转型和城市更新等因素的驱动,既有拉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有外部的中心辐射和战略投资的共同作用。
三、四线城市:在不断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和建立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三、四线城市的用地扩张主要受到新兴产业、人口增长、城市更新等因素的驱动,重点关注新城的建设和城市形态的优化。
保定城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资源科学

, 总人口& "=" J &"( , 是河北省第一大人口城市, 也是我国众多的中等规模城市 !! &%" I/! , !""& 年底) 和中等现代化发展水平城市中的一个。保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清康熙年间是直隶省首府所在地,
并曾在建放初期到 A" 年代间两度成为河北省省会。&%@A 年, 被国务院批准为历史文化名城。 保定市经历了多朝多代的更名和移址。最早的雏形是公元前 #&& 年, 燕昭王曾在今城东六里建 广养城, 到元 !, 年 (&!@+ 年) , 保定城才初具规模, 称为保定路, 成为今日保定的发祥地。因为保定市 市区范围曾因行政区划原因发生过重大变化, 所以本文采用建成区面积 (不包括市辖县和郊区面积) 而非市区面积 (不包括市辖县面积) 来反映它的城市化过程, 研究范围为南市区、 北市区、 新市区 # 保定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
市区, 这 ! 个市区组成了保定经济、 文化的中心。
9
保定城市土地演进的时间分析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及相关经济统计年鉴、 土地利用资料等相关资料, 我们对保定市历史时期的城
中国建设用地环境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建设用地环境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徐慧敏1,2, 胡守庚1,2, 李 熙3
1. 武汉东湖学院 经济学院,武汉 430212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80 3. 武汉大学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摘 要: 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法模型和 Malmquist 指数对 2006—2016 年全国建设用地环境
效率变化趋势来看,北京、上海、江苏和陕西增长较快,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动力,黑龙江、
甘肃、湖北和海南有所下降,东部、北部沿海经济区增长较快,而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增长速
率最为缓慢;3)产业结构和科技研发强度对建设用地环境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发
展程度与其之间的关系呈U型特征. 研究结果可为当前中国建设用地的强度控制以及指标分
3tion Engineering in Surveying, Mapping and Remote Sensing,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model of super efficiency and Malmquist index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land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6, analyze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inter-provincial construction land quantitatively through Tobit model of panel fixation effect.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are obtained: 1)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主要基于二个尺度:一是将某个特定截面作为研 究对象,运用时间序列数据考察城市用地的扩张。 截面可以是某省份、直辖市或自治区,也可以是特 定城市,还可以是某个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 该类研究在建设用地扩张研究中所占比例非常 大。如段祖亮等[7]对新疆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进 行的研究,发现人口因素对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最 为显著;刘瑞[8]基于 Logistic 回归模型考察德州市建 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反映政府制度政策 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最主要的驱动因 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最后是人口的变动。鲍丽萍[9] 基于我国大陆地区 1986 年-2004 年的宏观数据,利 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出社会发展是城市建设用 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其中非农业人口增长的关联 度最强。二是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即利用我国 31 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或其中部分省市 数据,也可以利用某个省市内部各城市的数据来进 行研究。黄季焜[10]对我国 1996 年-2000 年全国总体 建设用地扩张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 究,发现经济增长并没有引起东部地区人均建设用
936
资源科学
第 33 卷 第 5 期
地的扩张。谈明洪等[11]认为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总
额增长对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区域差异的解释
力最强。
上述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因对建设用地界
定不同,选取的变量和使用方法不一致,使得研究
结论存在着差异,且上述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到建设
究选择第三产业产值(当年价)/第二产业产值(当年
价)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
(6)固定资产投资(INV),单位为亿元。目前我
国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来支撑[13],
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是
形成资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选择当年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该变量的测度。
第 33 卷 第 5 期 2011 年 5 月
2011,33(5):935-941
Resources Science
Vol.33,No.5 May,2011
文章编号:1007-7588(2011)05-0935-07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分析
赵 可,张安录,徐卫涛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尺度;时间尺度;计量分析
1 引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及其驱动力机 制研究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 [1] 关于农地城市流转、农地非农化、耕地非农化、建设 用地或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等方面的文献较多,其研 究重点主要侧重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2-4]、土地 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6]等方面。城市建设 用地作为土地利用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态,其向外 扩张自从城市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受 到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主要还是起因于我国经济快 速发展、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引起的大量农 地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问 题,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失地农民和 生态等方面。从未来一段时期看,我国经济快速发 展趋势应该不会改变,工业化进程还将继续推进,国 家采取的更加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这些都将促进 城市建设用地的进一步扩张。因此分析和考察我国 及各区域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的规律对于促进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地区在我国经济体中最为落后,尚处于工 业化初期阶段,但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 而且一些地区的土地粮食生产率非常高,如成都平 原、河套平原等。20 世纪 90 年代末国家实施“西部 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该区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一些
表 1 1999 年-2008 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状况
Table 1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China from 1999 to 2008
也可能会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产生影响,一般情况
下,人均绿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也会增加。
(5)产业结构升级(INDS),无量纲。我国经济
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也正处于快速调整阶
段,即在该阶段,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
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下
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增加。研
全国
东部
中部 西部
建设用地(km2)
1999 年
2 1524.54 1 1854.03 5570.52 4099.99
2008 年
3 7180.97 2 2300.11 8416.54 6464.32
年均增长率(%)
1999 年-2008 年
6.26
7.27 4.69 5.19
1999 年-2004 年
2.3 数据来源及处理
研究的面板数据范围包括我国大陆 31 个省、
市、自治区(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各省、
市、自治区建成区面积、人均 GDP(当年价)、第二及
第三产业增加值(当年价)、人均绿地面积和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额(当年价)均来源于国研网统计数
据库,各省、市、自治区非农业人口数据来源于《中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因为我 国实施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该地区城市 建设用地的扩张受到一定的影响,且相对东部,该 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之前 缺乏政策支持,因此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低于 东部和西部地区,1999 年-2008 年,中部地区城市建 设用地面积从 5570.52km2 增加到 8416.54km2,年均 增长率在三大地区中处于最低水平,为 4.69%。但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之后,该地区建设用地 扩张的速度呈现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 4.77%, 也是唯一研究后半期增长速度高于前半期的地区。
映区域差异和政策变迁的虚拟变量等引入模型,综
合考察其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它们之间
关系的计量模型可以表示为:
UJMit=C+β1GDPit+β2POPit+β3LDit+β4INDSit
+β5INVit+β6DV+εit
(1)
式中 C 为常数项;β1~β6为各变量回归系数;UJMit代
表着第 i 个省份第 t 年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GDP 、 it
红[12]认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最能够直接反映城市
经济发达程度的指标。因此研究选择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元)。
(3)城市人口数量(POP),单位为人。选择非
农业人口作为测度指标,主要是因为其统计数据丰
富,而且具有连续性。
(4)人均绿地面积(LD),单位为 m2。人均绿地
面积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其变化
(7)虚拟变量(DV)。除上述变量外,研究还选
择了如下二类虚拟变量:一类是地区变量,在基于空
间尺度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时,定义
P1 和 P2 分别代表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反映与西部
地区的差异;另一类是反映政策变迁的时间虚拟变
量,如引入 T1 反映中部地区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
7.15
8.72 4.63 5.71
2004 年-2008 年
5.16
5.49 4.77 4.54
注:①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
收稿日期:2010-08-10;修订日期:2011-03-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地城市流转中不同利益集团福利变化测度与福利均衡研究”(编号:70773047);国土资源部项目: “武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土地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赵可,男,安徽灵璧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房地产经济。E-mail:ccnuzhaoke@ 通讯作者:张安录,E-mail:zhanganlu@
937
2011 年 5 月
3 研究结果
3.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状况分析 从全国范围看,1999 年-2008 年城市建设用地
扩张的速度非常快,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表现出 不同的扩张特征。1999 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为 2 1524.54km2,2008 年增加到 3 7180.97km2,年均 增加 1739.6km2,年均增长率为 6.26%,增长率非常 高;但近几年增长率略有下降,2004 年-2008 年均增 长率为 5.16%,比 1999 年-2004 年间低 2%,表 1 反映 了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情况。
摘 要:为研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本文利用 1999 年-2008 年全国 31 个省市数据(香港、 澳门和台湾地区除外),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从 空间尺度看,经济发展等影响因子,区位差异和政策变迁能够较好地解释全国、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城市建设用地 的扩张。其中,城市人口因子对城市用地扩张的拉动力度最大,固定资产投资在各尺度均对城市用地扩张有正影 响,而经济发展业结构升级和固定资产投资对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正影响外,其余变量统计上大多不显著;城市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的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力度则逐年增大。因此,各省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城市 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城市增长边界,以节约农地流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
个变量:
(1)城市建设用地面积(UJM),单位为 km2。该
变量为被解释变量,选择各省、市、自治区城市建成
区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区内
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
本具备的区域。
(2)经济发展(GDP),单位为元。经济发展的
衡量指标有很多,可以选择各省市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来测度。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