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重庆2023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重庆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简介本报告旨在分析重庆市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期了解重庆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数据来源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土地资源和规划部门的官方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理和分析。
3.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情况3.1 农用地3.1.1 农田面积3.1.2 农田质量3.1.3 农田利用方式变化情况3.2 建设用地3.2.1 城市建设用地3.2.1.1 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3.2.1.2 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及分布情况3.2.1.3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情况3.2.2 工业园区及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3.2.2.1 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3.2.2.2 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3.2.2.3 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发展情况3.3 交通运输用地3.3.1 高速公路用地3.3.2 铁路用地3.3.3 机场用地3.3.4 港口码头用地3.3.5 其他交通运输用地3.4 生态保护用地3.4.1 自然保护区面积3.4.2 森林保护区面积3.4.3 水源涵养区面积3.4.4 其他生态保护用地4.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4.1 经济发展需求4.2 城市扩张和新区开发4.3 基础设施建设4.4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5.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5.1 经济影响5.2 社会影响5.3 生态环境影响6.建议和措施6.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6.2 加强土地利用监管6.3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6.4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附件:________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________●重庆市2009年土地利用图●数据统计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土地资源管理法:________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资源管理法》。
2.城市规划法:________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生态环境保护法:________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
重庆市永川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

重庆市永川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摘要根据重庆市永川区耕地质量、土壤肥力情况的大量数据和耕地质量管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加强耕地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等政策措施和不断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等技术措施的对策。
关键词耕地质量;现状;对策;重庆市;永川区1 耕地质量现状1.1 基本情况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幅员面积1575.68km2,辖16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
2011年,全区总人口112.3万人,农村居民76.5万人;确权面积为67426.6hm2,其中田50274.9hm2、土17153.2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880.4m2。
1.2 耕地质量等级2008年全区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结果:一级耕地5087.9hm2、二级耕地22891.7hm2、三级耕地24664.9hm2、四级耕地8825.9hm2、五级耕地3098.9hm2,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7.9%、35.4%、38.2%、13.7%和4.8%,以二、三等级中上等肥力耕地为主,占73.6%,全区耕地地力水平总体上仍比较好,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要求。
1.3 土壤肥力现状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1.2g/kg,稍显欠缺。
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96.0mg/kg,有效氮素比较缺乏。
全区耕地土壤pH值平均为5.9,酸化严重。
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7.3mg/kg,极度缺磷。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97.0mg/kg,严重缺钾。
1.4 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交换性钙平均值为11.4cmoL/L,含量比较丰富。
交换性镁平均值为 2.6 cmoL/L,含量比较丰富。
有效铜平均值为2.2mg/kg,比较丰富;有效锌含量平均值为2.9mg/kg,比较丰富;有效铁含量平均值为109.1mg/kg,较为丰富;有效锰含量平均值为57.3mg/kg,较为丰富。
1.5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有效铅平均值为4.31mg/kg,低于地壳岩层中铅含量丰度16.0mg/kg标准。
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成效分析及发展模式探寻

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成效分析及发展模式探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改革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农村改革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变”改革是重庆市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包括土地流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等方面。
本文将对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成效进行分析,并探讨重庆市未来农村改革的发展模式。
1.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重庆市,土地流转改革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合作社或大型农业企业进行经营。
据统计,目前重庆市已有超过60%的农村土地实现了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了农村生产的主要形式。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并且可以参与流转经营,从而增加收入。
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三变”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重庆市通过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政府还通过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将土地流转、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3.农村集体经济改革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未来重庆市农村改革的发展模式探讨未来,重庆市可以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的流转市场和流转交易体系,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流转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还可以探索土地托管、联合流转等新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益和农民增收。
未来,重庆市可以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股份合作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其利用与开发--以山城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其利用与开发--以山城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曾黎;类延忠;邓昕;周宝同【期刊名称】《绿色科技》【年(卷),期】2013(000)009【摘要】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重庆主城区生态用地的变化发展进行了探究,主要通过对重庆2001、2004、2007和2010年4个时期的Landsat -5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城市生态用地变化较大,农用地和林地在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城镇工矿用地逐年膨胀;城市生态用地空间变化有阶段性,且在研究时段内一直呈现负增长,在2001~2007年,生态用地减少幅度有所变小,而在2007年以后,随着城镇工矿建设速度加快,生态用地面积进一步减小;城市生态用地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受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总页数】4页(P7-10)【作者】曾黎;类延忠;邓昕;周宝同【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相关文献】1.基于主成分法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鲁春阳;杨庆媛;田永中;文枫;胡渝春;万平2.基于RS的山地城市热岛效应及其与土地覆被变化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易佳;田永中;高阳华;朱莉芬;钟燕林3.山地城市健康旅游资源及开发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陈建波;明庆忠;娄思远;周晓琴4.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空间结构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冯佳宁5.基于“源”“汇”理念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刘明皓;王耀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

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第一章: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市位于东径105º11"—110º11",北纬28º10"—32º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
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东邻、,南靠,西接,北连。
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沿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市地理位置图1997年3月建立直辖市后,市所属区、县〔市〕为40个。
即: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合川市、长寿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万州区、开县、忠县、梁平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区、南川市、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黔江区、石柱县、酉阳县、秀山县。
市行政区划图第二章: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地处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市域存在各个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渝东南川鄂湘黔隆褶带,渝西川中褶带,渝中川东褶带,经向构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构造带和渝东北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等。
市三维地貌图各构造体系不同的岩层组合,差异性很大的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态。
其特征:(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
全市最低点在巫山县碚石村鱼溪口,海拨73.1m;最高点为巫溪、巫山和神农三县交界的阴条岭,海拨2797m,相对高差2723.9m。
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多在海拨1500m以上;西部地势低,大多为党委书记拨300—400m的丘陵。
(2)地貌造型各样,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市地貌类型分、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平坝等8大类,其地〔和低山〕面积62413.24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75.8%;丘陵面积近14985.76平方公里,占18.2%;平地2964.22平方公里,占3.6%;平坝面积1976.14平方公里,占2.4%。
重庆永川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社会驱动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 F0 . 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1 — 6120)3 1 — 3 57 61(06 1—36 0 0
A a s t oi r ig oc o adU e I enY ncuno g ̄ nl io h Sc l in re f n s 0ml og a om q ysf e aD v F L gi h f L i e a (oe f e u e dEvom nl cne S t e } Nra U irt Cos ̄ 401) I 蛐 t l Clg o R s r s n nin et i c, o h scl o l n e i,hnq 075 Q le oc a r aSe uw t i 眦 m v sy
ub nz t n锄d i u t a zt n o t a ra i i ao d s i i i .p l cl锄d eo o i p l y 锄d o es h n eea td t fsca a d e o o c d v l m n c n t n锄d n r ao l i i cnmcoi c t r.T e ,arlvn a o o i n cn mi eeo e t o d i h a l p i o
李倩 , 泰 , , 雪 , 刘 1 南 范 学 源 境 学 院重 47; 南 范 学 峡 区 态 刁承 , 2 刘 黄娟 , 贵芬 (西 师 大 资 环 科 学 ,庆01 . 师 大 三 库 生 . o2 5西
环 境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 量庆4 7 ; 西 0 1 3 南师范大学 05 . 三峡库区 经济社会研 心, 庆 4 7 ) 究中 重 0 1 05
重庆市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ln h n ea emanyeo o cd v lp n ,r-d u t n fa rc l rl r d cinsr cu e p p lt ng o h。h r s a dc a g r il c n mi e eo me t eaj sme to g iut a o u t tu t r , o uai r wt te p e— u p o o
Vo . No 1 16, .
Fe . 0 8 b 20
重庆 市耕 地 动态 变化 及其 驱 动 济 管理 学院 ,重庆 西
摘
4 01 ) 0 7 6
要 : 用 重庆 市 1 9 —2 0 利 9 6 0 5年 的 社会 经 济 统 计 资 料 和 土地 利 用 变 更 调 查数 据 , 析 了 重 庆 市 直 辖 十 年 来耕 地 动 态 变 化 , 过 分 通
中 图分 类 号 : 3 1 2 F 0.1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3 9 2 0 ) 1 0 4 4 I 7 —5 7 ( 0 8 0 —0 0 —0
A n l sst n m i a y i he Dy a cCha g so li a e nd n e fCu tv t d La i o gq n t n h i i i g Fo c s n Ch n i g Ciy a d T erDrv n r e
Ab t a t:Ac o di t s a itc l d ur e d t fo 1 9 t 2 sr c c r ng O t ts ia an s v y a a r m 9 6 O 005。 q n ia i dy a i c a e of c tv t d a i ua tt tve n m c h ng s uli a e lnd n Ch gqng Ciy urn h as 0 e r a e d s us e on i t d i g t e l t 1 y a s r ic s d.By sng t p i i l om p e a als s h e h nim o i n u i he rncpa c on nt n y i 。t e m c a s f drvig f r e o h s ha ge r n l z d.The r s t i ia e e r ld c ea i g t e f t r a fc tv t d lnd d i g t o csfrte ec n saea ay e e ul nd c t s a g ne a e r sn r nd o he a e o uli a e a urn he p t1 e r n n i c e sng r t o e so uli a e a d t h r ln e i e 2 as 0 y a sa d a n r a i a eofc nv r i n c tv t d l n O ot e a d us s snc 001 The drvig f r e fc liatd . i n o c s o u tv e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重庆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四月目录前言II第一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I II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I II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V)第三节面临的形势 (VIII)第二章土地利用与规划目标.................................................................................. X I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XV)第一节基本稳定农用地 (XV)第二节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 X VI 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XVII)第四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XVIII)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XVIII)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XXII)第五章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任务.................................................................... X XIV 第一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X XIV 第二节优化利用建设用地 (XXVII)第三节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X XIX 第四节协调区域土地利用 (XXXII)第六章中心城区规划 (XXXIII)第七章重大工程安排 (XXXIV)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重大工程 (XXXIV)第二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XXXV)第三节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X XXVII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XXXVIII)第一节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XXXVIII)第二节完善实施管理制度 (XXXIX)第三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XL 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能力....................................................... X LII 第五节构建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XLIII 附表.......................................................................................................................... XLV前言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摘要: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statistic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trend and degree of land use in chongqing city, and reveal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population change, urbanization,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ies a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land use.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驱动力;重庆市key words: land use;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driving factors;chongqing0 引言人类社会要得到长足的生存和发展是绝对不能与土地分离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被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同时掌握了其驱动机制的互动互馈关系[1,2]。
对重庆市1997-2010这13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析是哪些因素推动着土地利用变化,为促进重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根据重庆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资料[3]和《重庆市统计年鉴》,采用相关分析软件和数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出重庆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并将土地利用数据与人文统计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2 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2.1 在分析了1997-2010年的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后,我们得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不小,其中,耕地从1997年的254.13万hm2减少到2010年的243.97万hm2,降低了1.23%;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都越来越多,从1997-2010年,其比例增长情况分别为:5.27%到6.31%、0.37%到0.58%、0.34%到0.45%。
究其原因,离不开重庆市的快速城镇化,以汽车业、摩托业为主力的重工业发展很快,对科、教、文、卫及基础设施等投资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再加上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以及三峡工程的成功蓄水等,导致耕地和未利用地不断减少。
2.2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能够反映的数量变化情况,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公式[4]:k=(ub-ua)/(ua×t)式中,k为t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的动态度,ub表示研究期初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ua表示期末其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表示研究时段,若设t为年,k表示的是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
由以上公式可得出重庆市(1997-2010年)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结果如表1。
由表1得出,在1997-2010年的13年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较高的年变化率。
耕地呈现减少趋势,其动态度达到-0.54,这主要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带来的占用耕地现象;全市的园地、林地、牧草地的需求都越来越多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重庆近年来大力发展柑橘产业,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开展的也很好。
建设用地呈现增加趋势,其动态度达到2.40,而且由于房地产开发及城镇建设、商业投资等的加大,高速公路及铁路的快速发展,三峡工程的成功蓄水,导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动态度分别达到2.14、4.67和3.11。
2.3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指在某一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它反映了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强度。
我们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某一研究区域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c=■×■×100%式中,lui为监测起始阶段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u■为监测时段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监测时段长度,当t的时段设为年时,lc的值就是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综合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通过计算得出,1997-2010年重庆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55,反映出整个重庆市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力、信息交流强度大,但由于重庆的各个区域不一样,有些地区交通不发达,经济、文化、产业还不成熟,受这些方面的影响,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不高,这些年,交通及基础设施等条件都有所提高,出现越来越高的土地利用强度将成为必然。
2.4 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分析我们可以将人类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用土地利用程度表示出来。
中科院遥感所刘纪远等人以生态学为基础,对于土地利用程度,制定了一个分级标准,将土地利用分成:未利用土地级(包括难利用地),林、草、水用地级,农业用地级和城镇聚落用地级,共四级,分级指数依次为1、2、3、4。
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ld=100×■ai×ci其中:ld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为第i类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第i类土地利用程度面积百分比。
通过计算可知,重庆市1997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别为250.47和279.73,增加了29.26,说明土地利用还不成熟,还在发展中。
一方面,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农民把一些耕地变成了园地,这样虽然劳动程度一样,但是获得的经济效益却更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加强,导致未利用地逐步减少,城镇用地逐步增加,城镇用地逐步向节约集约利用方式转变。
3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决定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起作用的,它们推动者土地利用变化。
因此,关于重庆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人口变化、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等。
3.1 经济增长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经济活动,它推动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重庆市1997年gdp为1509.75亿元,2010年为7925.58亿元,增长了424.96%,年均递增32.69%。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地利用总量变大,也即是说,原来的未利用地将转变成利用地。
另外,在人均gnp的不断提高和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导致城镇集聚效应明显,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3.2 产业结构变动随着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稳步增长,根据统计得出,1997-2010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为:第一产业呈逐步下降趋势,比例变化为:20%(1997年)到9%(2010年);第二产业发展非常快,比例变化为:43%(1997年)到55%(2010年);第三产业呈波动增长趋势,其比重已由1997年的37%变为2010年的36%。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重庆市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型,其产业演进已达到了中级阶段,与此相对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也体现出二、三产用地增长非常快,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从5.99%(1997年)升为7.34%(2010年)。
3.3 人口增长人口作这一独特因素,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土地利用变化。
重庆市1997年人口为3042.92万人,到2010年增长到3303.45万人,增长了8.56%,而耕地面积减少了4%,反映出耕地变化与人口总量增加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口使耕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耕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量随着人口总量的变大而变大,其相关系数达到0.976。
我们若设x为总人口,y为建设用地面积,则可得到回归方程:y=0.0553x-119.243.4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的形成、发展和扩展,以及城镇本身结构的变化,不仅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而且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表现。
城镇化进程使土地利用用途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交通、商服等用地,这样就促使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同时推动其空间分布发生变化。
重庆市城镇水平从直辖初的31%变成了2010年的53%,主要是由主城迅速扩张、工业化加快带来的劳动力转移以及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等引起的,相应的导致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长,13年间共增加了11.16万公顷。
3.5 政策推动土地利用发生的经济体制都是特定的,经济体制不一样,那么土地利用行为就会不一样。
在不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下,重庆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重庆自直辖以来,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314”总体部署、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三峡移民重点库区等诸多政策优势,重庆将在各个方面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而这些政策影响着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格局:全市的城镇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耕地和未利用地逐渐减少了。
参考文献:[1]王兵,臧玲.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25):86-91.[2]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3):324-330.[3]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m].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1997-2010.[4]王爱民,刘加林等.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土地利用特征指标分析[j].经济地理,1999,19(1):62-64.。